最近西贝这事儿闹得是真离谱,罗永浩就吐槽了句他家预制菜不好吃,结果西贝老板贾国龙直接炸了。

  他没想着解释菜品问题,反倒放话要“起诉到底”,还把罗永浩的消费记录给公开了,甚至给人贴了“黑社会”的标签。

  本来就是个能好好沟通的产品吐槽,硬生生被他搞成了私人恩怨,连罗老师自己都懵了,怎么这次这么多人站他?

《年收入几十亿西贝,咋把公关搞成“大型社死现场”?》

  老板抢着吵架,公关忙着编故事

  其实早几年的西贝,在餐饮圈还算个“好学生”。

  开放式厨房能看见操作,红白格子桌布看着也舒服,一句“I莜”简单又讨喜。

  那会儿他家中央厨房是真能打,在国内算排得上号的,所以不管说点啥,消费者都愿意买账。

  可现在完全变样了,老板贾国龙放着“管方向、管产品”的正事不干,非要亲自下场跟人对喷。

《年收入几十亿西贝,咋把公关搞成“大型社死现场”?》

  企业老板这么做,成本实在太高,他把自己形象和品牌绑得死死的,赢了还好,输了消费者只会把气撒在品牌上,毕竟在大家眼里,他就代表西贝啊。

  更离谱的是公关团队,本来公关该像“安全气囊”,出事儿了赶紧出来稳局面,比如公开后厨情况、说说成本明细。

  结果西贝公关倒好,一门心思编故事,又是“7岁毛毛哭着闹着要吃西贝”,又是“北京大爷要给服务员送房”。

  这些故事发出来,评论区全是“又来了?”“编,你接着编”,搞不清他们咋想的,人家要的是解决方案,不是听童话。

《年收入几十亿西贝,咋把公关搞成“大型社死现场”?》

  公关哄着老板,消费者却在算账单

  西贝公关发的那些故事,看着热闹,其实根本没找对听众。

  本来想这些内容是给消费者看的,后来发现根本不是,他们更像是在给管理层汇报,甚至是哄贾国龙开心,仿佛在说“老板你看,咱们品牌还有人爱”。

  可普通消费者关心的是啥,是安全感,是这钱花得值不值。

  大家怀疑预制菜,想要的是知情权,觉得菜贵,想知道为啥值这个价。

《年收入几十亿西贝,咋把公关搞成“大型社死现场”?》

  西贝倒好,人家跟他谈实际需求,他跟人家讲“品牌温度”,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就拿预制菜争议来说,要是西贝早点公开预制菜的制作流程,或者说说为啥要用预制菜,消费者未必不买账。

  结果他们啥都没做,光靠编故事。

  很显然,这种“自卖自夸”的操作,只会让大家更怀疑,毕竟企业好不好,得消费者说了算,自己说破天,那也是王婆卖瓜。

《年收入几十亿西贝,咋把公关搞成“大型社死现场”?》

  现在不兴“老板教父”了,真诚才是必杀技

  以前餐饮圈还挺吃“教父型”老板那套,说话冲、个性强,再讲点苦出身的故事,就能圈一波粉,贾国龙早年就是这么起来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不信这一套了,大家更信自己的体验,你老板再强势,说话再横,菜不好吃、态度差,照样没人来。

  老乡鸡的董事长,开个发布会都带着点“土味”,平时还在微博上“咯咯哒”地跟网友互动,有问题就认,从不狡辩。

  还有胖东来,直接把后厨直播给大家看,菜品成本也公开,消费者看得明白,自然愿意去。

《年收入几十亿西贝,咋把公关搞成“大型社死现场”?》

  如此看来,西贝现在的问题,根本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没搞懂消费者想要啥。

  老板别再瞎下场吵架,公关也别再编故事写诗了。

  踏踏实实把菜做好,把该公开的信息公开,比讲一万个“毛毛吃西贝”的故事都管用。

  说到底,消费者去西贝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看老板吵架,也不是为了听公关讲故事。

《年收入几十亿西贝,咋把公关搞成“大型社死现场”?》

  要是西贝还不明白这个道理,继续这么折腾下去,生意下滑的可就不只是一半门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