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网信办首提“数字人民币等跨境支付”,稳定币的春天来了?
9月13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一份看似“行业内”的征求意见稿,在数字资产和跨境贸易圈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这份名为《促进和规范电子单证应用规定》的文件,在第七条中,石破天惊地提出:
“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使用数字人民币等新型支付方式开展跨境支付……”
一时间,市场开始热议。尤其是那个小小的“等”字,引发了无限遐想:这是否意味着,除了官方的数字人民币(e-CNY),由市场机构发行的、锚定人民币的合规稳定币,也迎来了政策的“破冰”,春天要来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数字资产与金融监管的律师,我的看法可能要让一些人冷静一下。这份文件,信号极其重要,但绝非对私人稳定币的“开闸放水”。恰恰相反,它深刻体现了国家在数字支付领域“一手抓主权,一手抓场景”的高明战略。
第一章: 解读文件——谁在说?对谁说?说什么?要理解这份文件的真正分量,我们必须先看清三个基本问题:
1.谁在说?—— 国家网信办
请注意,发布机构是国家网信办,而非央行或银保监会。网信办的核心职能是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信息内容管理。这一定位,决定了这份文件的首要出发点是“安全”与“规范”,而非“金融创新”本身。
2.对谁说?—— 国际贸易与物流行业
文件的核心主题是“电子单证”,即电子提单、电子仓单等。这是国际贸易和物流的“血液”,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底层凭证。这说明,政策的着眼点是赋能实体贸易,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3.说什么?—— 数字人民币优先,“等”字留有想象
文件中明确、优先提及的是“数字人民币”(e-CNY)。这是我们国家自己的、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鼓励使用e-CNY进行跨境支付,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立自主可控支付体系的既定国家战略。
而那个关键的“等”字,是否就等于USDT、USDC或未来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CNHC)呢?
答案是否定的。
崔律师点评:
从法律解释的严谨性来看,这里的“等新型支付方式”,更可能指向的是其他国家正在探索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由商业银行主导的代币化存款、或未来在国家监管框架下严格审批的特定跨境支付工具。
将其直接解读为对现有任何一种私人稳定币的“松绑”,是对我国一贯金融监管政策的严重误读。央行“9·24通知”中关于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的定性,至今未发生任何改变。
尽管不能过度解读,但这份文件释放的政策风向,依然意义重大。它清晰地表明,国家决策层正在下一盘关于“数字主权”与“贸易便利化”的大棋。
风向一:从“防风险”到“促应用”,数字人民币加速走向世界
过去,我们谈及数字货币,更多的是强调其带来的金融风险。而这份文件,标志着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政策重心正在向“促进应用”倾斜。
国家正在积极为数字人民币寻找真实、高频、大体量的应用场景,而国际贸易,正是那个最理想的“练兵场”。通过将e-CNY嵌入到电子单证的全流程中,可以实现“货到钱到”的智能合约支付(PvD),极大提升贸易结算效率和安全性。
风向二:“数据主权”比“货币自由”更重要
整份意见稿,超过一半的篇幅在强调电子单证系统的可靠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这再次印证了网信办的主导角色。
国家在推动贸易数字化的同时,也在构建一套以我为主的数据安全“护城河”。未来的跨境支付,不仅要看钱是否高效、便宜,更要看背后的数据流、信息流是否安全、可控、可追溯。任何无法满足我国数据安全法规的“新型支付方式”,都将被排除在外。
风向三:为“合规稳定币”预留探索空间,但控制权在我
那么,那个“等”字是否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呢?
并非如此。它体现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放姿态。决策层认识到,在复杂的国际贸易中,仅有e-CNY可能还不够。未来,可能会出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挂钩的、或在特定自贸区内使用的、由持牌金融机构在央行严格监管下发行的人民币稳定币。
但其核心前提,一定是“控制权在我”。
崔律师点评:
稳定币的春天,会来,但它不会是USDT那种野蛮生长的“春天”,而是在国家金融主权温室里,被精心培育、严格修剪的“春天”。这个春天的主角,只可能是两种角色:一是“国家队”——数字人民币e-CNY;二是“国家队控股的特许队”——未来可能出现的、由持牌中资金融机构发行的合规稳定币。
结语:
网信办的这份意见稿,是一份极其重要的战略信号。它宣告了中国将在数字时代,重塑国际贸易的支付与结算规则。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规则的制定者,永远是最大的赢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