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用美元结算,人民币崛起,美国31万亿外债风险加剧
2025年,一个简单的念头在国际货币圈里炸开了;很多人盯着华尔街的大楼,也盯着北京的清算平台,紧张感像压在胸口的石头一样重。
今年八月的一个午后,我在上海能源交易中心门口碰见一位欧洲石油贸易商,他面色凝重,掏出手机,给我看一串数字——“LNG合同,2025年交割,用人民币”。
“你们真的敢把油价和美元脱勾?”我问,他耸肩,说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不是敢不敢的问题,是不得不做。”
回顾时间线,很难不把目光先拉回到2018年以后那一轮美元霸权的震荡,但重点落在2023到2025这两年,变局有了加速的痕迹,案例如巴西与中国的直接本币结算从试水变成常态,2025年第一季度里,巴西对华贸易中以人民币清算的比率继续攀升,达到四成以上,这不是数据秀,而是桌面上真真切切落地的合同。
在北京,央行的某位官员私下承认,这一路走来并不光鲜,系统对接、反洗钱条款、法律层面一堆细节,尤其是货币互换额度的确定,常常要谈到深夜,他说话时有点疲惫,但眼神里有算计——“把风险对冲在区块里”。
能源交易也在动,2023年已有案例,到了2025年规模扩大,法国、泰国和中国的几单LNG直接以人民币结算,通过上海清算走账,清算平台的交易时间窗口和流动性安排被不断打磨,还有人在后台喊着“延迟三小时算了”,这些操作的破绽反而更显真实。
换个角度看中东,海湾国家对这种玩法兴趣渐浓,阿联酋和中国在2024至2025年间试验性的人民币结算安排并非大张旗鼓,更多是悄悄地把收入池做了分割——一部分美元用来维持流动性,另一部分人民币直接进到投资项目账户,用于国内工程和人民币计价的资产购买,听起来有点像“把鸡蛋分两篮子”,但实际操作里掺杂了税务、法律和基金运作上的小算盘。
在东南亚,印尼和中国的双边贸易协议于2025年进行了扩展,卢比与人民币的直接清算配套条款里出现了细节条目:跨境结算的手续费,双方各承担的清算时间,和一个看似小的约定——“本币不足时允许短期本地信用”,这些小东西决定了中小企业是否愿意上车。
金砖国家内部的态度则更微妙,表面上他们在峰会上高谈阔论要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实际操作中却在系统兼容和信任建设上推拉摇摆,2025年BRICS内部的某次闭门会谈记录流传出来的片段显示,俄罗斯代表在白纸上画了一个箭头,指向新支付通道,印度代表则在边上记了很多注,提了关于本国央行储备布局的实体问题,这些细枝末节里藏着不确定性。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普通企业层面,去年到今年,几家靠出口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向我反映,用本币结算后账面上多了两件事——一是外汇对冲成本下降,二是初期对接银行和清算系统时的手续费和流程复杂度上去了,老板们抱怨得很直白,“好处是看得见的,麻烦也是真实的”。
有人会问,既然利益明显,为什么不是立刻全盘转向,这个问题值得反复提问;答案部分在信心,也部分在制度成本——美国债务高企、美元通胀预期提升,让外界有动力去分散风险,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多年围绕美元构建,替代不是推一推就倒。
我在深圳的一家贸易公司仓库见到一叠结算单,纸张有折痕,印着人民币和雷亚尔的字样,账务员告诉我,日常工作里要兼顾两套规则,“一个月能省下利差,出错一次就得花两天补账”,这类小细节,说不定在宏大叙事里被忽略了,但它们是体系转变的磨损痕迹。
2025年夏天,国际债市有人开始算一个简单的数学题:美国外债接近37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财政开销比重越来越高,这让美元作为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的“成本”被放大,谁都看得到问题,少有人能给出马上能替代美元的办法。
换句话说,去美元化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沿途会有人退出,也会有人反复试验,拉美的货币互换、东盟的本地结算、海湾的试验性人民币池,这些都像是分段接力,而接力棒有时会掉。
在一次采访里,我问一位央行外汇管理官员,“这是不是在挑战现有秩序?”他笑了笑,说,“我们不是挑衅,只是在给自己的经济找把伞”,这话里既有谨慎也有策略——去美元化不是目标本身,而是工具的多元化。
观察者会指出风险:美元退位的空档期可能带来市场动荡,资产价格会重排,短期内某些国家的进口成本会上升,尤其是那些依赖美元计价原材料的企业,这些短期阵痛需要有人买单。
另一方面,长远看货币多样化会让贸易更有弹性,区域内清算减少汇兑摩擦,中小企业更容易做跨境生意,生活在边境小城的工人也能更稳定地收汇,这是一种慢慢渗透的改变。
现场的一个瞬间我忘不了,上海港的一位码头工头向我比划着手势,“结算方式变了,工作没少,但我们能预见工资到账的币别了,家里人开心,省了换汇费”,这些生活中的小胜利,常常没有被宏大论调捕捉到。
从技术层面看,CIPS与本地清算网络的互联在2025年继续拓展,交易量和清算效率在局部提升,但兼容性问题仍然存在,有些银行在周末做对账时会发现时间戳错位,这种“破绽式真实细节”体现了体系转换的繁琐。
有人会说,美元地位短期内不会被撼动,这是个保守判断,但也要面对现实——当越来越多链路允许非美元清算时,美元的边际效用在下降,影响并不立刻见效,但逐步累积起来,最终会改变博弈格局。
我在文章末尾还想问两个问题,也许你也会想问:如果关键大宗商品彻底分币种计价,会不会催生新的区域性定价权;如果美国的财政压力继续增大,全球是否会更快接受多元结算体系。
结局还没写完,2025年的几个动作只是序章,去美元化正被细节推动着前行,这个决定看起来是理性的,但情绪从不买账,下一步会不会出现新的对抗或新的妥协,值得所有人盯着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