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空调维修工出身的广东农民,用一张800万的“白条”缔造了年入百亿的商业帝国,最终却因14亿巨亏跌落神坛,甚至沦为“老赖”。他就是志高空调创始人李兴浩,一个曾经敢与董明珠正面对决的“空调大王”。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1989年,广东南海的一个小村庄里,25岁的李兴浩和几个朋友凑钱开了一家空调维修厂。那时的他或许想不到,这家小厂会成为日后空调江湖的搅局者。

  两年后,维修厂员工增至280名,业务覆盖整个广东市场。但李兴浩并不满足于维修空调——他看到了更大的商机。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草根逆袭:从卖冰棍到空调大王

  李兴浩的创业故事始于最卑微的起点。1954年,他出生在广东佛山一个农民家庭,高中辍学后开始推着板车走街串巷卖冰棍。

  一根冰棍成本2分,售价4分,利润微薄却让他发现了赚取第一桶金的秘密:“薄利多销”和“需求洞察”。随后他转行收购碎布加工,一单就能赚75元,相当于当时城市家庭一个月的收入。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1989年,已经积攒下一些资金的李兴浩开了一家酒楼。但酒楼空调频繁故障,维修费用月均上千。这个痛点反而让他看到了新机遇——索性自己成立了“兴隆制冷设备维修中心”。

  维修过程中,李兴浩发现空调压缩机利润惊人,1994年果断创办志高空调厂。彼时空调行业刚结束暴利时代,他却一头扎进红海,放话:“我要用低价让所有人用上空调!”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白条求生:价格战中的生死博弈

  1996年,空调行业爆发价格战。科龙降价1000元,李兴浩直接砍价1998元,单台售价甚至低于成本。

  台商合资伙伴不堪亏损撤资,法院查封了志高账户。陷入绝境的李兴浩,竟靠给供应商打“800万白条”续命。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这个冒险举动成功了。半年后,科龙退出大陆市场,志高销量从1999年的20万台飙升至2004年的300万台,跻身行业前三。李兴浩的“草根逻辑”简单粗暴:“亏钱也要先抢市场,看谁能熬到最后!”

  2009年志高在香港上市,李兴浩以68.48%的持股身家超18亿,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他高调宣称“超越海尔”,办公室挂满“志存高远”的标语。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巅峰对决:叫板董明珠的豪言壮语

  站在人生巅峰的李兴浩,开始将矛头指向行业龙头格力。他在媒体面前公开叫板董明珠:“我对行业的贡献不比她少!”

  2010年,志高销量首次超越海尔,真正跻身行业前三。李兴浩豪言:“十年内做到千亿规模!”

  为实现目标,他疯狂扩张副业:入股建筑公司、投资传媒、涉足金融和地产。但“跨界之王”的名号背后,是主业的溃败。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志高研发投入长期不足同行一半,2013年研发费用仅占销售额的0.85%。相比之下,格力拥有5000人研发团队,美的年投入超百亿。李兴浩却认为:“营销和低价才是王道。”

  他甚至公开嘲讽格力“只会打广告”,转身却模仿格力的广告词,抢走代言人成龙。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急转直下:政策红利消失后的危机

  2011年,国家节能补贴政策退坡,空调行业迎来分水岭。一直依赖政策红利的志高开始遭遇重创。

  奥克斯全力转战电商,格力、美的死磕技术,而志高仍沉迷于线下代理和低价策略。当对手研发出变频空调、自研压缩机时,志高还在用“买配件组装”的老办法,质量问题频发。

  更荒诞的是,李兴浩此时选择退居二线,将权力交给技术出身的郑祖义。这位清华博士试图用“云空调”拯救志高,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自动报修。

  可这一超前概念在2013年宛如“空中楼宇”,消费者连智能手机都未普及,谁在乎空调联网?最终,“云空调”沦为营销噱头。

  2014年,李兴浩豪掷亿元签约成龙代言十年,却被董明珠嘲讽“跟风”,市场反响平平。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巨亏退市:从行业巨头到老赖

  2015年,李兴浩高调复出,喊出“五年千亿”的口号。他砍掉冗余部门、强推“全员销售”,甚至让员工兼职卖空调。

  结果公司陷入恶性循环:为压缩成本偷工减料,产品自燃事故频发;为回笼资金贱卖土地,却填不上亏损窟窿。

  2019年,志高巨亏14亿元,被迫退市。2020年,李兴浩因欠款4000万被列为“老赖”。2023年,他因涉嫌挪用资金被警方控制。

  曾经的家电巨头试图最后一搏:投资建新厂、推空气消毒机、蹭健康产业热度。但市场早已变天,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美的布局全屋智能,小米用生态链降维打击。

  截至2023年,志高空调线下年累计份额已萎缩至0.03%以下,线上份额仅约为0.2%。曾经与格力、美的、海尔并称“四巨头”的志高空调,如今已在市场上几乎消失无踪。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深层原因: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李兴浩的草根智慧曾让他无往不利:卖冰棍练就的市井洞察、价格战中的孤注一掷、白条融资的江湖信用。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轻视技术研发、盲目多元化、忽视品牌沉淀,最终让志高在行业升级中掉队。

  他自嘲:“我是农民,只知道怎么活下去,不知道怎么做‘贵族’。”

  志高的兴衰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集体困境:从人口红利转向技术驱动时,许多企业因路径依赖被淘汰。

  与春兰空调的衰落惊人相似,两家企业都曾是中国空调行业的领导者,都因为盲目多元化和忽视核心技术研发而最终衰落。

巨亏14亿,空调大王成老赖!曾叫板董明珠,扬言要造最好空调

  启示录:空调之王的兴衰教训

  李兴浩的故事充满了启示。低价策略让志高崛起,却让它忽视技术和品质,最终被贴上“低端”标签。副业分散资源,主业技术空心化,错失电商和智能化转型。李兴浩的独断让公司战略摇摆,而放权后又选错接班人。

  如今的空调市场,已进入“强者恒强”的时代。格力、美的、海尔占据七成份额,小米、奥克斯以互联网模式冲击中端。

  2023年,志高宣布依托四会基地重返市场,李兴浩低调复出。尽管他被限制乘坐高铁、入住星级酒店,仍宣称:“只要还有机会,我就能翻身!”

  但市场不再相信眼泪。答案或许藏在网友的调侃中:“这次他得先还完债,再谈造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