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行情从去年9月18日盘中最低点2689点起,到今年9月12 日盘中站上3892点,用时一年,大盘上涨1200点,大A总市值超124万亿。无疑,这是一轮牛市,那么这轮行情能够突破4000点大关吗?如果突破后,又能走多高、多远呢?一些技术分析师认为大盘正在构筑双顶,号召股民“落袋为安” ,一些人又在鼓吹什么“化债牛”、“零和博弈”,市场“恐高”情绪蔓延。

  下面我们先分析一下前面2005年和2015年两次大牛市的一些情况,以此来寻找一些牛市发展的轨迹。

  一、2005-2007年大牛市(股权分置改革牛市,史诗级牛市)

  这是A股历史上规模最大、涨幅最高、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牛市,至今其高点6124点仍未突破。

  1. 背景与核心驱动力:

  股权分置改革(最核心因素): 改革前,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导致“同股不同权”,制约了资本市场发展。股权分置改革通过给予流通股东补偿(如送股),使非流通股获得了上市流通的权利。这一根本性制度变革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被市场解读为重大长期利好,统一了所有股东的利益,奠定了牛市基石。

  宏观经济黄金期: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盈利能力极强,为牛市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

  人民币升值: 2005年7月启动汇改,人民币进入长期升值通道。这吸引了巨额国际热钱(外资)流入,投机于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房地产和股市),市场流动性极度充裕。

  散户入市狂潮: 巨大的赚钱效应吸引了前所未有的散户大军入场,“开户数”暴增,社会出现“股市菜市场论”(全民谈股)。

  2. 过程与特点:

  起点: 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998点的历史大底启动。

  “股改”行情: 初期行情紧紧围绕“股改”概念,市场对有股改预期的公司进行炒作,其“对价”补偿方案带来套利机会。

  板块轮动清晰:

  券商股率先爆发(直接受益于市场交易量暴增)。

  随后是银行、保险、地产等权重股(“金三胖”)狂飙。

  接着是资源类股票(有色金属、煤炭)因全球大宗商品牛市而暴涨。

  最后是全面普涨,出现了“消灭5元股”的口号。

  指数表现: 市场几乎呈单边上涨态势。上证指数在2007年10月16日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04点。两年多时间,指数涨幅超过500%!无数个股涨幅达数十倍。

  3. 结局与转折:

  估值泡沫化: 市场平均市盈率(PE)达到60-70倍,严重脱离基本面。

  货币政策持续收紧: 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央行连续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海啸,严重冲击外部环境和市场信心。

  巨型IPO抽血: 中国石油于2007年10月回归A股,以48.6元的“天价”开盘,其巨大的市值抽走了市场大量资金,并随后股价暴跌,成为压垮牛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牛市终结: 股市见顶后开启自由落体式下跌,在一年内暴跌至1664点,跌幅超过70%。

  二、2014-2015年大牛市(杠杆牛市,政策牛+水牛)

  这是一次由杠杆资金直接驱动、政策引导的“疯牛”,其上涨和下跌的速度都前所未有。

  1. 背景与核心驱动力:

  杠杆资金驱动: 本次牛市的核心引擎是融资融券(场内杠杆) 和场外配资(场外杠杆)。大量投资者通过借入数倍于本金的资金入市,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快速推高股价。这是一次典型的“水牛”(资金推动型牛市)。

  政策利好与改革预期: 2014年新“国九条”发布,改革预期增强;“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激发了相关板块的想象空间;央行进入降息降准周期,释放流动性并降低无风险利率,推动资金流向股市。

  移动互联网普及: 手机APP炒股和社交网络(如微博、微信朋友圈)极大地加快了信息传播和炒作速度,形成了强大的“羊群效应”。

  2. 过程与特点:

  起点: 上证指数从2014年7月左右的2000点附近启动。

  “满仓踏空”行情: 牛市初期,主要是券商、银行、保险等大盘权重股暴涨(被称为“大象起舞”),很多持有小盘股的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

  “神创板”行情: 2015年上半年,行情主角切换至创业板。在“互联网+”概念的加持下,创业板指数从1500点以下一路飙升至2015年6月5日的4037点,市盈率被炒至惊人的140倍以上。出现了全通教育、安硕信息、暴风科技等一批“妖股”。

  指数表现: 上证指数在2015年6月12日达到5178.19点。本轮牛市涨幅巨大(上证涨约160%),但时间极短,从启动到见顶仅一年时间,上涨速度远超2007年牛市。

  3. 结局与转折(惨烈的去杠杆):

  监管出手清查场外配资: 2015年6月,证监会开始强力清理场外配资,直接抽走了市场的核心资金来源。这成为了牛市崩盘的直接导火索。

  杠杆资金连环爆仓: 股价一开始下跌,高杠杆的账户就面临强制平仓(爆仓)。抛售股票->股价下跌->更多账户爆仓->更大规模抛售……形成了恐怖的死亡螺旋(流动性危机)。

  千股跌停、股灾上演: 市场出现连续暴跌,多次上演“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的奇观,流动性完全枯竭。

  政府救市: 为应对系统性风险,央行降准降息、证金公司直接入市购买股票、暂停IPO等多重救市措施出台,但未能立即止跌。市场最终在2016年初两次触发“熔断机制”后见底(2638点)。

  总结与对比

  2005年牛市是股权分置改革、经济高增长、人民币升值 推动。

  从998点上涨至6124点,持续两年另四个月。

  龙头板块 :券商、银行、有色、地产 。

  市场特点 :基本面驱动为主,板块轮动健康。

  终结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紧缩、估值过高 。

  下跌方式 :阴跌与急跌结合,持续时间长

  后续影响 :进入长达7年的熊市 。

  2015年牛市则是由杠杆资金(融资盘、配资盘)、政策与改革预期推动。从2000点涨到5178点,持续约1年时间。

  龙头板块:券商、银行、“中字头”、创业板“互联网+”

  市场特点:资金驱动为主,炒作氛围浓厚,泡沫更大更脆弱。

  终结原因:强制去杠杆(清查配资)、杠杆资金连环爆仓。

  下跌方式:闪电式崩盘(股灾),流动性瞬间枯竭。

  后续影响:进入长期震荡分化格局,监管全面收紧金融去杠杆。

  本轮行情启动的背景:

  本轮行情启动前市场长达十多年在3000点徘徊震荡,市场急剧扩容到5400多家,投资者亏损累累,市场信心严重受挫、悲观情绪蔓延。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国际形势复杂严峻,股票市场急需来一场全面改革促使股市上涨、提振投资者信心,催生伟大科技创新企业,给与投资者实实在在的回报,让投资者有真正的获得感。中央对监管方面果断换帅、出台新国九条、持续并加大金融反腐力度、持续出台一系列股票改革政策。分析如下:

  1.史诗级的政策变革与“顶层设计”(政策牛)

  这是本轮行情最根本、最不同于以往的驱动力。决策层对中国资本市场进行了一次“顶层重构”,其决心和力度空前。

  新“国九条”及其配套措施(定调与方向): 2024年4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第三个“国九条”)是总纲领。它彻底明确了A股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融资市”转向“投资市”: 强力推动上市公司分红,鼓励回购注销,严控减持,这使得投资者能真正从上市公司经营中分享到利润,提升了股票的“投资属性”和吸引力。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入口与出口): 严格IPO准入,加大退市力度(“应退尽退”)。这优化了市场的供给端,相当于清理池塘,让剩下的鱼更肥美,从根本上改善了投资生态。

  保护中小投资者: 一系列举措旨在重建散户对市场的信任。

  “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持续落实: 自2023年7月提出后,政策不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在2024-2025年持续推出具体措施,并最终被市场感知其威力,如降低交易成本、优化交易机制、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等。

  2. 最关键的工具:化解风险与提供流动性(资金牛)

  政策需要资金来传导。本轮行情成功打破了“熊市负反馈”的死亡螺旋。

  “平准基金”的预期与落地: 市场长期以来呼吁的“国家队”大规模、真金白银的入市从预期变为现实。中央汇金等机构的持续买入,以及可能存在的更大规模的资金支持,直接为市场提供了托底力量和流动性,彻底扭转了之前“融资盘爆仓-机构赎回-被动卖出”的负反馈循环。这是市场止跌企稳的技术基础。

  央行货币政策的有力配合(提供弹药): 持续降准、降息以及设立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不仅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降低了全社会的无风险利率,也使得“资产荒”的逻辑再次凸显。在房地产投资属性下降、银行存款和理财收益率走低的背景下,A股高股息资产的性价比突然变得极具吸引力,吸引了庞大的配置型资金。

  3. 最基础的前提:极致的估值与情绪低位(估值修复)

  政策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作用在了一个“跌透了”的市场之上。

  历史级的估值洼地: 经过长达数年的调整,到2024年初,A股主要指数的估值(市盈率、市净率)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附近,上证指数一度跌破2700点。这意味着市场已经计入了几乎所有悲观预期,安全边际极高,为反弹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极度的悲观情绪: 市场情绪降至冰点,散户仓位、交易活跃度都处于低位。“物极必反”,任何正向的催化剂都容易引发情绪的剧烈反转。

  4. 最宏观的背景:经济基本面企稳预期(预期牛)

  股市炒作的是预期。虽然宏观经济数据并非全面强劲,但出现了关键的积极变化。

  地产政策重大调整: 各地全面取消限购,政府着手收购存量房产用作保障房等“史诗级”救市政策,稳住了宏观经济最大的“灰犀牛”。市场预期地产产业链的风险不会进一步恶性蔓延,经济系统性风险下降。

  经济数据边际改善: 部分经济指标显示企稳迹象,虽然复苏基础仍需巩固,但足以支撑“经济最坏时刻已经过去”的预期。

  5.国际方面,通过精心准备我国已无惧与美打MY战,通过九三大阅兵展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足以震慑国际反华势力,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经济和金融免疫力提升。

  总结:

  现在本轮行情已经来到3900点附近,距离4000点仅百点之差,以前官媒说4000点是牛市的起点,但前面两次短暂牛市后的阴跌、暴跌使投资者至今心有余悸,4000点大关如同一道雄关耸立在人们心中,本次牛市能越过吗?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这轮牛市行情与以往截然不同,理论上央行提供了无限流动性、政策力度空前、顶层设计就是要打造慢牛、长牛走势,交易制度改革正在持续进行中,国家经济发展急需一场长期的牛市行情来提振消费,充当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同时,与国际大多数股票市场长期上涨对比,中国经济长期强劲增长,中国股市没有长期震荡徘徊的理由,中国股市长期上涨是应该的、必须的。

  与此前2007年的“股改牛”、2015年的“杠杆牛”不同,本轮行情更倾向于是一次 “制度改革牛” 或 “预期修复牛” 。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于制度的革命性变化和信心的系统性重建,这意味着本轮行情能够健康持续,其基础比之前的资金牛市更为稳健。

  长期上涨不意味着直线上涨、每天上涨,它实际运行中是螺旋式上涨,也会受到国际国内一些临时性的事件、情况影响而波动,但总体来说,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信心的恢复,其波动率会下降,大盘在4000点会有震荡,有资金会退缩,但我相信用不了多久4000点大关一定会越过。正如当年教员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5178点大关会越过,6124点大关也会越过,以后更高的山峰我们都会越过。正如我们的外交天团在回答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时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美国,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本轮行情能走多远?


本轮行情能走多远?


本轮行情能走多远?


本轮行情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