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爱康、后有西贝:“贾国龙”们为何傻到要自杀式维权
近日,商界接连上演了两场“蚂蚁与大象”的诉讼大战:西贝贾国龙起诉罗永浩“诽谤”,爱康张黎刚起诉客户张晓玲“诋毁”。表面看,企业起诉个人客户,堪称商业世界的“自杀行为”;深究其里,这却是企业在当前特殊环境下,被刺中命门后一场绝地求生的“诛心之讼”。
罗永浩一句“(西贝)又贵又难吃,还是预制菜”,张晓玲直指爱康“假体检”,这些言论在流量为王的舆论场中迅速发酵。它们已远远超出了普通差评的范畴,而是精准地、致命地击中了这两家企业的商业命门:
对西贝而言,“贵”挑战其定价权(价值基础),“难吃”否定其产品力(生存基础),“预制菜”则在其争议之上,精准打击其试图塑造的“手工”、“匠心”品牌人设。这三连击,拳拳到肉。企业深知起诉客户,尤其是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或能引发共情的个体,在舆论上几乎必败。老罗自己都说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起诉我,“他自己要寻死我也拦不住啊”,满满的分分钟教你做人的不屑。“贾国龙”们应该预料到会被称为“店大欺客”、“格局太小”,就连说句公道话的于东来都无辜受累,那么,为何仍要毅然亮剑,选择这种“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得不偿失的模式?这实在是四重绝望下的无奈之举。
一、 绝望下的“止损”:捍卫比短期口碑更核心的资产
在企业估值模型中,品牌声誉和商业模式的可信度是无形资产的核心。当核心遭受毁灭性打击时,短期口碑的损失反而成了次要矛盾。
- 以诉讼冻结“定义权”:如果放任“西贝=又贵又难吃的预制菜”或“爱康=假体检”的标签在舆论场中固化并成为共识,企业将永无宁日。法律诉讼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按下了舆论审判的“暂停键”,告诉所有人:“此事尚无定论,以司法裁决为准。”这是一种用法律程序来争夺舆论定义权的策略。
2.威慑潜在的“效仿者”:在自媒体时代,批评企业的成本极低,但流量收益极高。如果一个重磅指控能轻易击垮一家巨头而不必付出任何代价,那么无数人将蜂拥而至,试图复制这种“成功”,更何况很多失业人员以自媒体这个低门槛行业作为其收入来源。
企业选择起诉,尤其是起诉有影响力的对象,是在树立一个“样板”:提出重大指控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与责任。就如最近在政府的支持下,深蓝、小米等新能源车企成功起诉一些“自媒体公关黑手”,加强了“杀鸡儆猴”的威慑,避免陷入被无数流量攻击者“薅羊毛”的泥潭。
二、 绝望中的“投资”:将舆论战转化为法律战
舆论场讲的是情绪、站队和碎片化信息,而法庭讲的是证据、事实和逻辑。企业明知在舆论场“不敌”,所以才要千方百计地将战场转移到自己更能掌控规则的法庭上。
- 寻求“官方背书”的清白:企业深知,再多的公关稿、再正式的声明,其公信力也远不及一纸公正的法院判决书。即便过程漫长,它们也渴望最终能获得“法院认定,相关言论构成诽谤/诋毁”的结论。这份判决书将成为未来十年品牌重建中最有力的“清白证”,这是一场为了长远声誉而进行的战略性投资。分化舆论,争取理性空间:并非所有围观者都不分青红皂白。诉讼行为本身会促使一部分中立者思考:“企业都敢打官司了,是不是真的被冤枉了?”到底该同情消费者还是同情弱者,这在一边倒的声浪中撕开了一个口子,为企业争取到了一部分等待事实真相的理性受众。
三、 绝望后的“重生”: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品牌豪赌
这场惊心动魄的品牌豪赌,赌的是企业的基本盘和未来。
赌给“投资人”和“合作伙伴”看:负面舆论直接影响资本市场估值和供应链合作信心。企业必须用最决绝的方式向股东、投资人和合作伙伴表明管理层捍卫公司价值的决心和能力,稳定军心。赌给“沉默的大多数”客户看:企业相信,其真正的核心客户是理性的。西贝赌的是客户认可其食材与工艺的价值,而非单纯价格或所谓非预制菜的噱头;爱康赌的是客户相信其专业的医疗资质和流程。通过诉讼,企业是在向这些沉默的支持者喊话:“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为您提供的价值,请相信我们。”其实,是不是预制菜,这重要吗?菜重要的是口味和安全,而罗永浩“聪明”地把一定要“预制菜”一个说法的球踢给了政府。事实上,在断崖式的客户下滑之后,部分理性的客户很快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客流量正在回归。“向死而生”的叙事重构:极端的行为本身就会创造一个新的叙事。企业或许希望将公众的注意力从“它是不是干了坏事?”转移到“它为什么反应如此激烈?是不是真的被逼急了?”上,从而为自己创造一个重构故事、重新解释自身价值的机会。四、绝望下的“荒诞”:律师不讲法律,网红教你做人
西贝与爱康的“自杀式维权”,是宏观经济承压、民生敏感度高企、自媒体舆论场失控背景下,企业生存焦虑等要素催化下的集中爆发。当企业的“命门”被击中,当流量的利刃试图斩断其商业根基,它们已无路可退。
然而,此事件最奇幻的注脚,恰恰在于原告双方的鲜明反差:
· 爱康所起诉的张晓玲,其自身职业正是一名律师。一位最应深谙法律程序、相信司法公正的法律从业者,在面对纠纷时,首选并非提起诉讼,而是诉诸于社交媒体进行“网络审判”,这本身就是对当下“舆论大于法理”环境的一种绝妙反讽。
· 西贝所面对的罗永浩,更是一位以犀利言论著称的网红,其职业生涯虽充满话题但鲜有实体产业的成功经验。一位从未管理过成功企业的“评论家”,却能凭借其对舆论情绪的精准拿捏,一句“又贵又难吃的预制菜”便轻松点燃全网,对一家行业巨头的立身之本进行“致命”打击。罗永浩以勇敢之名,实则是光脚不怕穿鞋的混不吝,一个连孩子的不敢生的人,连软肋都不敢有的人,如何能与责任和勇敢沾上边呢?这其中的倒错,令人愕然。
然而,正是这种荒诞性,最终逼迫企业做出了看似不可理喻的悲情选择。它们亮剑,并非期望在舆论上获胜,而是试图用法律的重器,在流量的荒原上,为品牌划出一条最后的生存防线。它们是在向一个被情绪和噪音裹挟的世界呐喊:“这里还有事实,这里还有程序,这里还有责任!”
事实上,这根本不是普通的商业纠纷,而是关于企业生存权的“诛心之讼”。无论最终判决结果如何,过程本身已经深刻地揭示了当下企业经营环境的严酷与荒诞:它们不仅要做好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时刻准备为自身的“生存合法性”而战。而贾国龙们的对手,可能不是一个理性的客户,而是一整个被奇幻逻辑所驱动的舆论时代,看不见的对手,更加可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