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红卫兵?


  所谓红卫兵,是指在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支配下,由大学、中学的学生自发成立的群众组织,也指其成员。广义的红卫兵,泛指所有佩戴“红卫兵”袖标的各种团体,包括工人、农民、军事院校的学员和机关、文艺团体的工作人员等。


  红卫兵的典型着装是,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腰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红宝书。


  后来,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学生也模仿红卫兵成立了“红小兵”组织。在着装上也模仿红卫兵,只是袖标上写着“红小兵”三字。


  红卫兵的宗旨是,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资产阶级反动权威”和“资产阶级保皇派”。


  他们常常高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等口号,到处张贴大字,搞大批斗;揪斗各类想要打倒的各级当权者和权威专家,冲击各级党政机关;到处搞“大串连”,”到处“破四旧”、“抄家”,等等,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打砸抢”行为。


  红卫兵运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内乱,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负面影响。尤其是在“破四旧”运动中,对文物书画的破坏是巨大的,难以挽回的,令人痛心疾首。


  二、第一个红卫兵组织产生在哪儿


  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于1966年5月29日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成立。这个红卫兵组织的成立与张贴大字有关。


  《五一六通知》发布之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们受到影响,也在学校里张贴了一张大字。不过,却受到校方的阻止。当时学生们非常苦恼,认为学校干扰那场特殊运动的进行。


  5月29日,恰好是星期天,这天晚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七八位高年级学生,在圆明园遗址的一个小山坡上聚集讨论,一致决定使用“红卫兵”的名字来署名大字。恰在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了北大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清华附中的学生们深受鼓舞,于是,6月2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就张贴出了100多人签名的“红卫兵”的大字,支持聂元梓。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红卫兵,也得到了北京很多学生的支持与红卫兵的署名。6月8日,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的一批学生前往清华大学附中,支援红卫兵。当天晚上,共青团派出工作组进驻清华大学。6月9日,工作组宣布支持清华大学附中的红卫兵,那些反对红卫兵的校领导都“靠边站”。因为一些校园事务,红卫兵与工作组产生了矛盾,于是开始反击工作组。他们先后张贴了三篇大字,分别是《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再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三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这些大字被《人民日》、《红旗》等主流媒体全文转载。于是,红卫兵口号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红卫兵运动也逐渐由校园走向了社会。


  1966年9月之后,清华附中的红卫兵运动被大学生所取代。清华大学的学生们成立了新的红卫兵组织,叫“井冈山兵团”,负责人之一就是名噪一时的红卫兵五大头目之一的蒯大富。


  此后局势迅速发展,全国大、中学校学生纷纷起来造反,反对学校党委或支部的领导,反对工作组,很多学校的教学工作陷入瘫痪或基本瘫痪,校领导受到公开批判。


  三、红卫兵的结局如何?


  红卫兵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3次高潮。尤其是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后,发展更为迅猛,估计全国投入文革运动的“红卫兵”多达1000万人以上。


  1966年10月,红卫兵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治势力,登上了历史舞台,发挥了冲锋陷阵的先锋作用。1967年,学生被要求复课闹革命,加之工宣队、军宣队相继进驻学校等单位系统,红卫兵活动逐渐停息。1968年,造反派实行大联合。随着红卫兵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为“文革”中一个政治组织的红卫兵被不断边缘化,逐渐退出了“文革”舞台的中心。


  1979年10月,红卫兵组织被中共中央宣布正式解散。各地结束红卫兵组织活动的同时,红小兵活动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