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的丈夫
他是赵一曼的丈夫,又是任弼时的大舅哥,第三个身份也很牛
黄埔军校自创建以来,诞生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值得一提的是,黄埔军校还招收过四届女生队,最出名的要说武汉黄埔分校,也就是招收的第一届女生队,这一届的名人很多,但最出名的是一文一武,文有知名于海内外的女作家谢冰莹,武的抗日英雄赵一曼。
195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赵一曼》,上映以后受到很大反响,其英雄赵一曼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此时距离赵一曼牺牲已过去14个年头,但组织还没有弄清女英雄的身世以及家庭情况,其实在当时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健在,而且在当年还去看过这场电影,但是却不知这位令人致敬的女英雄就是自己的丈夫和母亲。
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赵一曼原名李一超,她在与丈夫分别后才改名赵一曼的,现在我们就讲一讲她与丈夫陈达邦的故事。
陈达邦,1900年生于湖南长沙,他有一个妹妹叫做陈琮英,后来嫁给了任弼时,所以他又是任弼时的大舅哥,妹夫这么厉害,他也不差,陈达邦毕业于黄埔六期,算起来还是赵一曼的学弟。
当时两人都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如此优秀的两位年轻人就是在那时相识相恋,1928年4月,李一超(当时还未改名)嫁给了陈达邦,婚后不久李一超怀上身孕,十月怀胎,诞下一子,取名“宁儿”。
李一超产子后不久,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她带着儿子回了国,而陈达邦继续留在苏联学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浪潮高涨,经上级考虑,让李一超去东北领导抗日工作,当时公务繁忙的李一超,早已在一年前就把儿子寄养在丈夫大哥陈岳云家,出发前她专门去了看望了一下儿子,但她却不知这一次却是与儿子的永别。
来到东北的李一超改名赵一曼,她在东北领导抗日工作长达四年多,1935年11月被俘,第二年8月2日被敌人杀害,年仅31岁。
由于通讯的限制和保密性,留在苏联的陈达邦一直不知道妻子在国内的情况,更不知她已改名赵一曼,并为国捐躯的消息。
当初陈达邦的学业完成后,他进入莫斯科外国出版社负责出版工作,近十年的工作经验让他成为印刷方面的专家,1942年回国后,因为长时间与组织失去联系,他已经“自行脱党”,暂时没有安排的他去了重庆找他的大哥,一方面是与儿子团聚,一方面陈岳云供职于重庆凯邦印刷公司,这里可以让他有用武之地。
1950年,经组织部批准,陈达邦重新入党,此时组织还交给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主管新版人民币的印刷工作。
接受重任后,陈达邦带队去了苏联,从纸币图案设计、到印刷整个流程,以及装箱运输,陈达邦都是面面俱到,势必躬亲,1955年3月第二套人民币正式发行,这背后蕴含了陈达邦不知多少付出和心血,同时他也成为新中国的顶尖印刷专家。
在陈达邦事业取得巨大成功时,他也获知一个消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赵一曼,正是几十年没有消息的发妻李一超,听到这些时,他留下不知是激动还是伤心的泪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