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聂耳的名字看起来独特,读起来顺口,品起来名如其人,可谓史上最好的名字之一,这个伟大的名字和着《国歌》雄壮的音韵,有力撞击着中华儿女的耳鼓,索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名字,更是一个趣味无穷的名字。


  聂耳原名聂守信,玉溪人,出生于昆明,因他引人注目的耳朵而改名。中学的历史课本对聂耳的耳有所解释:由于聂耳勤奋好学,耳朵特别灵感,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聂耳的两只耳朵伴随了他的成长,伴随了他的成名,也伴随了他魄归故里,聂耳的一生,是与耳朵特别有缘的一生,耳朵带给他幸运,也带给人们乐趣。


  提起“聂耳”,不仅仅让人们想起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也让人想起了《山海经》关于聂耳国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聂耳”两个字,并非因为这位音乐家的名字,而是《山海经》记载的一个特别奇特的王国国名。据史载,聂耳之国,海渚是县,雕虎斯使,奇物毕见,形有相须,手不离面。聂耳国的人长着两只大耳朵,走路时用手提着,睡觉时将一只耳朵当席子,将另一只耳朵当被子,外出旅行,不用带铺盖。


  音乐家聂耳的耳,虽然没有聂耳国人的耳朵大,但从照片资料上看比起现在的常人也不算小,他的耳朵应该属于所谓的“扇风耳”,两朵高高耸起,向外向前张开,似乎要收集地球上的所有信息,其形状就像央视《百家讲坛》中著名大家王立群的耳朵,长这种耳朵的人,大都聪明,对外界声响特别敏感。


  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现河南济源人),聂氏向西南迁徙的时间并不是太早,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后经迁徙聂姓遍布全国,湖北聂姓人最多。由此看,聂耳的祖籍地应该在豫鲁一带,虽然他的耳与聂耳国人的耳一样与众不同,但与《山海经》记载的聂耳国似乎没有什么联系。


  相对身体上的其他器官来说,耳朵对聂耳一生的影响最大,贡献也最大。1931年4月,19岁的他在应考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时,还不识五线谱,因为紧张发挥得也并不好。可黎锦晖觉得他耳朵好,有天赋,就把他留下了,让他跟着王人艺学小提琴,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他后来的作品无不渗透着黎派音乐的风格,也使他在此基础上一举成名。


  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也是“黄色歌曲鼻祖”,著名的《毛毛雨》是他的代表作。然而在国难当头之时,聂耳的耳朵对流行的迷迷之音很是反感,于是他化名“黑天使”公开发表文章批评黎锦晖和明月社歌舞并非真刀实枪,“显了十几年的软功夫”,这件事以聂耳退出明月社而告终。后来,他也是用聪颖的耳朵发现了卖的女童“小毛头”的叫卖声,激起了对底层民众的同情,写就了一个朗朗上口的《卖歌》。由此看,聂耳的耳是纯洁而正义的,他听不得软化中国骨节的声音,最能听清的是国家大难和民众疾苦,他呐喊出来的是救国救民,民族崛起。


  关于聂耳名字的由来,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版本,但相同的是都与他的耳朵有关。一种说法是因为他耳朵的独特功能,会通过上下耸动来“秀”耳,因此而得名。他十九岁时,是个孩子王,身边总围着歌剧社的小演员们。做游戏,输了,孩子们起哄,聂耳乐颠颠地耸动着两只耳朵。大家不满足,“耳朵先生,再来一个嘛!”聂耳又“秀”了一下,在游戏中聂耳通过展示自己耳朵的特别功能给孩子们带来了乐趣,也给自己留下了“耳朵先生”的美名。另一种说法是他在“明月歌剧社”担任小提琴手时,琴拉得好,听觉又灵,为人随和,大家都很喜欢他,又因他姓“聂”, 占上了三个耳字, 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聂耳听了不但不生气, 反觉得這个绰号很有意思,在他的第一首习作歌曲上, 就用上了四个“耳朵”, 署名为“聂耳”。应该说,聂耳名字的由来,以上两种说法都不算错,综合起来看,他的名字就是由他的耳朵的聪颖和会秀耳的独特功能而得。


  聂耳名字的来由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他在“明月歌舞剧社”时,聂耳这个名字只是在同伴中喊叫,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1932年11月,他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后的一次同学会上,聂守信表演了一个三十六行无所不包的节目,逗得大家大笑。会后,联华总经理送了他两件礼物,落款把他称作“聂耳博士”。从此以后,聂守信才知道“耳朵”这个名字是叫定了。他说:“他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也好,四只耳朵连成一串,不是像个炮弹吗?”从此,他的名字改成了“聂耳”。


  云南昆明聂耳之墓


  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后人纪念他的专门场所国内国外有两个,一个在他的出生地中国昆明,这个墓地造型新颖,就象一把琴,琴身上建造了24个台阶,象征着聂耳终年24岁。墓前的台阶之间有个卡花圃,表示七个音阶,墓穴位于琴盘的发音孔上。在琴盘的顶端,耸立聂耳的耳究竟蕴含多少秘密着七块晶莹的墨石,书有“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八个大字。整个的设计并没有突出聂耳的耳,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

  另一个纪念碑在他走向天堂的日本藤泽。聪明的日本人倒是为聂耳建成了“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就像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所言:“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日本藤泽的聂耳墓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其中有一选择题: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基座上。四周的石砌边缘内,--着匀称的海滨卵石。碑石 “耳”字形,有如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A.雕铺呈贴B.塑铺像画C.塑摆像贴D.雕摆呈画。聂耳的耳朵再次成为中国80后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聂耳的耳朵,见证了中国两国的友好情谊。在日本的纪念碑上,聂耳的两只耳朵如果能倾听到国内的日新月异变化,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现如今,国人想到聂耳的耳朵也好像再次听到了一曲雄壮的劲曲:“前进,前进,前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