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有哪些
促凝血药,又称止血药,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促凝血药可分为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促凝血药、凝血因子制剂、抑制纤溶系统的促凝血药及其他促凝血药等。今天主要带大家了解一下其中的11种,让自己防患于未然!
1.抑制纤溶系统的促凝血药01.氨甲苯酸
临床主要用于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妇产科和产后出血、肺结核咯血等,对一般慢性渗血效果较显著,但对癌症出血及创伤出血效果较差。还可用于链激酶或尿激酶过量引起的出血。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用量过大可致血栓形成或诱发心肌梗死。静脉注射过快可引起低血压。
02.氨甲环酸
氨甲环酸可直接抑制纤溶酶活性,但减少纤溶酶形成需更高的剂量才能起效,TXA抗纤活性是氨甲苯酸的7-10倍。但不良反应较氨甲苯酸多。
03.氨基己酸
氨基己酸临床可用于外科手术出血、肝硬化出血等。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血栓形成、低血压、肌溶解和肌病等。
04.抑肽酶
抑肽酶为广谱蛋白酶抑制剂,对纤维蛋白溶酶等有抑制作用,可用于体外循环术等。
2.凝血因子制剂01.醋酸去氨加压素(DDAVP)
醋酸去氨加压素(DDAVP)为促凝血因子活性药,作用于加速内源性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的关键步骤和促进血小板血栓的形成,且提高t-PA的活力,不会引起过度止血而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重复注射DDAVP有可能发生水肿、持续的低钠血症和抽搐等不良反应。
02.酚磺乙胺
酚磺乙胺为促凝血因子活性药,能收缩血管,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也可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而达到止血效果。临床用于防治手术前后的出血,或用于血小板功能不良、血管脆性增加引起的出血。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皮疹、低血压等,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03.鱼精蛋白
鱼精蛋白有强碱性基团,在体内可与强酸性的肝素结合而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使肝素失去抗凝活性。肝素相关的出血可用硫酸鱼精蛋白使APTT恢复正常。因肝素在体内代谢迅速,与鱼精蛋白给药的间隔时间越长,拮抗所需用量越少。
04.人凝血因子VIII(hFVIII)
人凝血因子VIII(hFVIII)又称抗血友病球蛋白(AHG),可用于血友病A(HA)、溶血性血友病、抗凝血因子VIII抗体所致出血的治疗。输注过快可引起发热、头痛、荨麻疹等。
05.凝血酶原复合物(PCC)
可用于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陷导致的严重出血,如毒鼠药和华法林中毒,及严重肝病的出血等。优点为代谢快且可迅速应用,凝血因子浓度高而体积小,但作用较短暂。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可产生血栓,肝病者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慎用。
06.凝血酶
凝血酶为从猪、牛血提取的无菌制剂。主要用于局部止血,如创口。口服或局部灌注可用于消化道止血。需直接与创面接触,才能起止血,严禁注射。遇酸、碱、重金属可发生反应而降效,应新鲜配制使用。
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促凝血药维生素K
维生素K是凝血酶原前体转变为凝血酶的必需物质,可用于维生素K缺乏症如梗阻性黄疸、胆瘘、新生儿出血、长期口服广谱抗菌药等,及抗凝药过量的解毒如双香豆素类或水杨酸过量引起的出血。静脉注射过快可出现面部潮红、出汗、胸闷、支气管痉挛,甚至血压急剧下降,危及生命。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特异质者可诱发溶血性贫血。
有静脉曲张、血栓等周围血管疾病问题的朋友,可以加关注或者在评论里留言,我会为大家解答问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