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天下大乱。


  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现江西省吉水县),一名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投奔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


  明朝建立后,毛太华已经是一名下级军官,随从傅友德和蓝玉远征云南。


  征服云南后,毛太华成了戍滇军官。


  毛太华同许多戍滇军人一样,娶了一位少数民族姑娘王氏为妻,生育4儿。因文化水平不高,依次取名: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


  毛太华衰老后更加眷念故乡,于是告老还乡。因他有边功,被准许迁回内地。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毛太华偕妻及毛清一、毛清四回到湖南,居住在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


  数年后,毛清一、毛清四迁移至湘潭县七都七甲韶山定居。自此,毛氏家族便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毛太华成为韶山毛氏家族的第一代。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毛氏家族从第7代开始修族谱。


  毛氏族谱中有着严格家训: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


  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毛氏族谱再次修订。


  毛氏家族第18代传人毛翼臣,生于1846年5月22日,逝于1904年11月23日。


  毛翼臣娶妻刘氏,生一子,名毛贻昌;两个女儿成人后分嫁张家与贺家。


  1878年,毛翼臣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搬到了韶山冲南岸的上屋场。毛翼臣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将祖传的部分田产典当出去。


  毛翼臣的儿子毛贻昌,字顺生,生于1870年10月15日,在族兄弟中排行老大,读过几年私塾,懂得些算术。后来他终身务农经商,而且生财有道。


  唐家圫文家是一个大家族,共有兄弟文芝兰、文芝仪


  、文芝祥3大房。


  文芝仪和妻子贺氏,育有3子3女。


  文芝仪长女嫁给钟姓人家,称钟文氏。


  次女文六妹嫁给王姓人家,称王文氏,即王季范之母。


  三女文七妹,生生1867年2月12日。


  文家是以务农为业,家境小康。他们所在的唐家圫距韶山冲10余公里。由于文七妹的曾祖父葬在韶山冲龙眼塘,所以后代每年都要到韶山扫墓、祭拜。


  文家为到韶山扫墓有个落脚地方,便将文七妹许给韶山冲的毛顺生。


  毛顺生15岁那年和18岁的文七妹完了婚。


  文七妹,中等身材,清秀端庄,宽前额,长圆脸庞,浓眉大眼。


  文家是四世同堂大家族,七妹在家作姑娘时,只做一些家务事,田间劳动都由男人们干。她嫁到韶山后,毛家男丁少,里里外外活都得干。她初到毛家时,经常哭着回娘家。


  毛顺生16岁时到湘军里当了两年兵,把饷银积攒起来,退伍后还清了债务。


  17岁时,他开始当家。


  毛顺生治家严谨,是个好当家的。


  他还有一个勤俭持家的贤内助文七妹,所以这个贫困的家庭就慢慢富裕起来,渐渐积攒了一笔钱,赎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田产,共有耕地15亩,年收60担谷。


  文七妹先后生育7孩,长子、次子夭亡。


  公元1893年12月26日清晨,即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日卯时破晓之际,毛家迎来了新生命!


  他就是毛家的第20代传人,毛顺生和文七妹的第3个儿子。毛顺生按照族谱"泽"字辈,为儿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毛泽东,字润之。


  四子毛泽民,又名毛泽铭,1896年4月3日出生。


  五子毛泽覃,又名毛泽淋,1905年9月25日出生。


  毛泽东东这一代人中堂兄弟共10人,除夭折两个兄长外,毛泽东排三;毛泽民排四;毛泽荣行五;毛泽覃行六;老七夭折;毛泽华行八,28年在上海牺牲;毛泽连行九;毛泽青行十。两个女儿都夭折了。


  毛泽东出世给毛家带来了喜悦,但文七妹担心三子再出什么意外,便多方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并开始吃起了"观音斋"。


  在毛泽东出世两个月后,文七妹将儿子带回唐家圫的娘家,托付给外婆抚养。七舅父七舅母子女众多,被认为是命中多子多福之人。外婆便让毛泽东拜七舅父文玉瑞、七舅母赵氏为干爹干娘。


  唐家圫后山有个龙潭坳,坳内有一清泉,四季水流不断。龙潭坳旁边矗立着一块巨石,高2.8丈,宽2丈。传说这里曾经出过一个妖怪,常常兴风作浪,后来有个能人为民除害,用这块巨石将妖怪降服了,人们就把这块巨石称为"石观音",并经常来此祷告祈福。


  外婆贺氏怕外孙"根基不稳",便让文七妹抱着毛泽东来到"


  石观音"前烧香叩头,拜巨石为"干娘",寄名"石头"。因毛泽东排行第三,由此得"石三伢子"乳名。


  毛泽东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圫外婆家度过。


  这是一个四世同堂大家庭,全家老少20余口,生活较富裕。在一大群孙男孙女中,外婆对小外孙自然宠爱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