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法作品《七律.长征》失踪去向推想


  李奕明


   1962年,毛主席带头精简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在他身边工作了15年之久的卫士长李银桥,要到天津去工作。他花了一个月工资,从北京荣宝斋买了一个很长的折子,送到毛主席那里,想请他老人家题字留念。


   4月21日,毛泽东把李银桥和他夫人韩桂馨及孩子们,请到中南海游泳池办公室,与他们话别、合影留念。李银桥和毛泽东彼此感情很深,李银桥舍不得离开他老人家,毛泽东也说了许多动情的话。临走时,毛泽东把一只装了800元钱的牛皮信封,塞到李银桥的手中,说是给他作安家费。李银桥送来的折子昨天(20日)已经写好,毛泽东拿过来递到他的手上,亲切地说:“近来没作新诗,抄了一首旧体诗送给你吧。”李银桥打开一看,上面龙飞凤舞地写了一首《七律.长征》诗。回家后李银桥发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少了一个“索”字,便又拿着折子去见毛泽东,毛泽东笑了笑,提笔在“铁”字旁加了一个小小的“索”字。


   李银桥到天津后,被安排在市公安局工作。那时天津是河北省的省会城市。当时的河北省委书记是林铁。在和林铁的交往中,李银桥自然也就熟悉了林铁的夫人弓彤轩(1916-2018,书画家)。一次,弓彤轩问李银桥:“你离开主席时,主席送了你什么文字纪念啊?”李银桥如实回答:“送了我一幅《长征》诗手书。”弓彤轩要过来欣赏。她看过以后,又说要拿回去在纸上发表,让更多的人都能欣赏到毛主席的手迹。当时李银桥心里十分不情愿,但碍于面子,还是答应了。


  不久,《七律.长征》诗手迹由林铁推荐,在《河北日》上发表了。随后,由林铁办公室主任李朴送还李银桥的《七律.长征》诗“手迹”,竟然是一份复制件!于是李银桥便一次又一次地催讨、索要手迹原件,但始终未果。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李银桥被造反派关押起来,“罪”名之一就是未经同意擅自发表毛主席《七律.长征》诗手迹,捞取稿费。


  从文革结束到1989年退休,李银桥工作几经变动,且十分繁忙,讨要毛泽东手迹原件的事情一直顾不上。退休不久,他又得了脑溢血,瘫痪在床,直到1997年,他的病情有了好转,寻找《七律.长征》手迹的事,才又再次提上日程。


  可这个时候寻找手迹的难度更大,林铁早已逝世,其夫人弓彤轩居住地也不得而知。最大的问题是李银桥年逾古稀,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十分不便。李银桥想到了组织,他给中央办公厅打了个告,请示帮助找寻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手迹 ,并详细提供了手迹失踪的经过以及涉及到的有关人员情况。


  中央办公厅高度重视,批转河北省委迅速办理。河北省委办公厅组成调查组专程到北京,找到了住在北京的弓彤轩。


  弓彤轩说:“......‘文革’中我的家全部被抄是人人皆知的 。被抄前家中的物品,如生活日用品、毛主席给林铁的书信和名人字画及我个人的字画作品等,都分别装在八九个柜子里。一 个晚上,我们被揪到了保定。后来听说,我们走后那八九个柜子就堆放在我住所内的一个小房间里。其它房子开始伊哲住,后来胡昭衡住,最后解学恭又住。至今我们没有再回去过。听说,那些柜子后来由司机小梁子用汽车拉到保定,柜子的钥匙交给了当时的省委副书记王路明。后来王又将钥匙交给一般干部高海保管。这些柜子,可能是1968年或1969年又搬到石家庄省委院内四号楼前存放。先由当时的省委书记李雪峰挑了一遍,然后将柜子全部交石家庄市图书馆存放。直到‘文革’结束 ,才将柜子交还予我。但柜子里的东西所剩无几,仅有几套毛选和一些破烂东西,没有毛主席为银桥同志所题写的《长征》诗手迹。”


  弓彤轩的叙述,没有否定从李银桥处拿走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手迹而且未还的事实,只是说手迹在“文革”中失落了。调查组根据弓彤轩提供的人和单位,又逐一进行了调查。


  只有当时的省委副书记王路明对弓彤轩的话断然否认,他说:“林铁被抄家一事,我根本不知道,也不清楚什么柜子上的钥匙。”


  高海则说:“1966年华北局工作会议,把林铁揪出来,我作为监视人,跟了林铁一段时间,会议结束回了一趟家 ,后又跟他到保定,而且他们的几个柜子确实也运到了保定,我也确实拿过此柜子的钥匙,但我根本没打开过这些柜子,也不知道柜子里有何物。后来,我把钥匙交给了当时的秘书长刘元生(已去世)。”


  石家庄市图书馆仅在的一名老同志王泉林(原主任)讲:“林铁的柜子确实在图书馆存放过,后来经过多次清理,凡是林的书和物都进行清退。而且,弓彤轩也来过几次,凡该给人家的书、画,都给了人家。至于《长征》诗手迹,没有见过。 ”


  弓彤轩所提供的尹哲、李雪峰、胡昭衡、解学恭未联系上;司机小梁子则不知为何人,无从查其下落。


  根据以上资料,我大胆地对这幅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手迹的去向进行推测:手迹仍然存世,而且弓彤轩在世时,应该一直在她身边!理由如下:


  1,弓彤轩是书画家,对毛泽东的手迹自然十分珍爱,然后由“珍爱”发展到“自私”。这一点,从李银桥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李银桥调到天津工作后,他手里有毛泽东赠送的手迹,已经是人所皆知的事情。弓彤轩肯定也知道,不然他怎么会问李银桥:“你离开主席时,主席送了你什么文字纪念啊?”她这是明知故问,目的就是要索取毛主席这幅手迹。当然要有个理由,这就是“在纸上发表,让更多的人都能欣赏到毛主席的手迹”。在纸上发表,她没有这个能力,但她的省委书记丈夫可以做到。于是她就把手迹拿回家给了林铁,提出要在上发表的要求。于是不久《河北日》就发表了。发表之后,应该归还原件了吧。按说,这事应该由当事人归还,可弓彤轩却退到幕后,叫林铁办公室主任来还,而且还的是个“复制件”。李银桥发现后,就不断催要“原件”。这时“原件”应该就在弓彤轩手上,可她就是不还。事实上,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弓彤轩设计好的计谋,凭借丈夫的影响力,把私事变成公事,根本就没有准备归还。从后来弓彤轩给调查组提供的情况中,证实:文革前,“手迹”就在她家的柜子里。


  2,文革开始后,林铁和弓彤轩的家被抄了,这是事实。他家藏东西的柜子,从天津搬到保定,又从保定搬到石家庄,并没有落到“造反派”的手中,藏放地点和钥匙保管人一直都是明确的,而且经手的这些人除了领导干部,就是他们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些人不会动他们家的柜子,在哪个年代,也不会对他们家柜子里放的书画感兴趣。


  3,文革期间,弓彤轩对她家柜子的去向和钥匙保管人一直十分清楚,如果她没有完全、长期失去人身自由,在一些时间段是完全可以接触她家柜子的。这一点,石家庄图书馆原主任王林泉说得很清楚“弓彤轩也来过几次,凡该给人家的书、画,都给了人家。”他说“《长征》诗手迹,没有见过。 ”不代表柜子搬到图书馆之前,里面没有《长征》诗手迹,也不代表弓彤轩这之前从没有接触他家的柜子,并从里面拿过东西。


  4,在通过河北省办工厅寻找无果之后,李银桥夫妇曾想通过用法律手段找回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手迹。什么意思?就是要打官司。打官司得有被告人。他们心中认定手迹就在弓彤轩手里,被告人就是弓彤轩!


  以上仅是个人推想,或许有许多重要环节没有搞清楚或者搞错了,不排除所作推测与真实情况正好相反。因此,此推测不能作为法律意义上的证据。令人惋惜的是,李银桥十分难得地得到毛泽东的手迹,这是一份多么重的情分啊!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人夺去了,临死也没有找回来,不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