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1903.10.4—1936.4.14),男,汉族,原名刘景桂,字子丹。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1903年10月4日出生于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金鼎镇金汤村。


  自幼目睹百姓疾苦,心怀救国救民之志。青年时期积极投身革命。


  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担任学生会主席,并组织领导学生运动。


  在魏野畴和李子洲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列主义思想。


  1923年,刘志丹在《榆中旬刊》上发表了《万恶的狂风》。


  1924年,陕北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刘志丹成为榆林中学第一批团员。


  1925年,榆林建立了党的特别支部,刘志丹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组织指派,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为第四期学生。


  1926年,刘志丹从黄埔军校毕业之后,就参加了北伐战争。


  1927年,国民党反共“清党”,又遇大革命失败后,刘志丹转入地下活动,他组织领导了多起武装起义,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为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刘志丹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并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各省,从事组织起义的工作。


  1928年,刘志丹参与领导渭华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担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返回陕北,并开展兵运工作,先后组织革命武装力量,曾先后担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1931年,刘志丹与谢子长等人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副总指挥,总指挥,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1933年9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1月,历任红26军42师参谋长,师长,率部北上平阳,合水,与地方武装相互配合,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1月,刘志丹赴赤源县水晶沟看望养伤的谢子长,促成统一领导陕北,陕甘革命武装的共识,使中国工农红军第26、27军成为统一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的武装基础,发展了“狡兔三窟”根据地创建论。


  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委、中共西北军委成立,刘志丹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统一指挥中共西北武装,带领西北革命军取得反“围剿”斗争胜利。


  同年8月,在刘志丹指挥下。中共西北红军成功粉碎国民党围剿,在解放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6县后。将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合而为一,统一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刘志丹“狡兔三窟”根据地创建论取得巨大成功,为承接中共战略转移和革命再出发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1935年9月。刘志丹担任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参与指挥崂山战役。


  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刘志丹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陕甘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其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抗敌。


  1936年3月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4月14日在中阳县三角镇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3岁。


  1941年3月,中共陕甘边区中央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做出决定,在志丹县城北建立刘志丹园陵。


  1943年4月,志丹陵落成。


  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派遣马豫章为移灵专员,前往子长县。


  4月18日,起灵易榇。


  4月19日,子长县党政军民各界隆重举行公祭。


  4月20日.刘志丹灵柩由子长启程,于22日下午抵达延安城东十里铺,在移灵过程中。沿途群众纷纷举行路祭。


  4月23日,延安各界人士约一万多人,在南门外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中共中央书记处敬送挽词:“志丹同志一生,对党抱无限忠诚,对敌人斗争,沉着勇敢坚定,对中华民族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有高度信心。志丹同志,是西北人民大众革命的旗帜,行动的指南针,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光荣。全体党员,应该向志丹同志学习,争取革命最后胜利,以慰英灵。”


  朱德在公祭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4月24日,刘志丹烈士灵柩由护灵专员曹力如等护送,从延安起程,前往志丹县。


  5月2日,志丹县党政军民各界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林伯渠等亲自执绋下葬。


  1959年,刘志丹使用过的手枪几经周折,由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战役展区内。有一支精致玲珑的手枪。这是一支勃朗宁手枪,在中国有“枪牌撸子”的绰号。此枪特殊之处是枪的握柄两侧有刘志丹亲手刻下的“抗日救国”四个字。


  1986年12月,志丹县人民政府将刘志丹故居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志丹县文化局对刘志丹故居进行了维修,并聘请了一名文保员对故居进行管理和保护。


  2004年3月,志丹县文体局向延安市文物局申芦子沟刘志丹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为军事家之一。


  1998年,刘志丹诞辰95周年,习仲勋在纪念文章中称赞刘志丹是一位“随和的好导师,好领导,也是好朋友,好兄长,刘志丹的确是一位光辉四射的革命家。”


  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为了纪念刘志丹的丰功伟绩,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忠心赤胆,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革命精神、高尚道德情怀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进。


  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


  实行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对根据地周围的民团和地主武装采取区别对待政策,有效地削弱了敌人力量,壮大了革命力量。


  高度重视对党的干部的培养训练,坚持开办红军随营学校、军政干部学校,为陕甘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军政骨干。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