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米粉儿都听过法文歌曲《玫瑰人生》,这首歌有60多个版本,某一年春晚,刘欢和苏菲玛索还同台唱过,画面感人。


  其实这首歌的原唱是伊迪斯·琵雅芙,著名的法国“小云雀”,是第一位到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唱的流行歌手。


  虽然诸多荣誉加身,但这个人怎么看都有一种难以逃脱的悲剧感,很难被人羡慕。她被一群妓女养大,小时候还差点失明,1米47的个头,街头卖唱起家。恋情很多,但遇到的几乎每一任男友似乎都被诅咒,或殒命或身体遭受重创。她身体也一直不好,多次在舞台晕倒。仅新婚6个月,便因为肝硬化离世,年仅48岁。


  命运似乎给她关掉的窗户太多了。好在,她找到了生命里的力量,并且最出色。从这点看,她是幸运的。



  伊迪丝·琵雅芙的童年充斥贫穷和饥饿。


  1915年12月19日,琵雅芙出生于巴黎郊区的美丽城一所医院里。


  传言版本要悲惨一点。她是被窘困的母亲生在街道上,因此美丽城的某条街道上,至今也有块牌子,上面写着:“伊迪丝·琵雅芙就是在这座建筑物的台阶上第一次看到了这个世界。”


  不久,琵雅芙父亲从军去了,母亲街头卖艺,生活窘困不堪。这个孩子被送到在乡下经营一家低等妓院的祖母处。在那里,琵雅芙和妓女们生活在一起。这些操持着皮肉生意的女人给小琵雅芙洗脸、教她唱歌,这给了她温暖。琵雅芙从内向变得开朗起来。


  小琵雅芙因为严重的角膜炎失明,妓女们甚至凑钱把她送到修道院朝圣,并日以继日地向上帝祷告,琵雅芙竟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


  稍大一点,她就跟着全家人组成的草台班子在国内流浪,她始终那么瘦,那么弱。


  15岁,琵雅芙离开了祖母,去巴黎闯荡。在那里她抛下姓氏“Gassion”,并以“伊迪斯”自称。她延续了家族的命运,在街头卖唱。


  和流浪艺人同居,生下一个女孩,但那孩子两岁时就因脑膜炎夭折。


  生活一度困窘,直到有一天,路易斯·勒波内在大街上遇到了她。


  当时琵雅芙抱着酒瓶,拉开歌喉唱着,一个男人走上前去拍了拍她的肩膀,轻声对她说,“你用这样的方式会唱坏嗓子的。”这个人的名字叫路易斯,是香榭丽舍大街一家高级夜总会的老板。


  讶异于她的歌喉,路易斯把她带回了自己的酒吧。路易斯不仅教她识字看书,也教她学习优雅的表演、提高唱歌技巧,这个贵人还给了琵雅芙人生第一个真正的舞台,并为她起了“琵雅芙”这个名字,帮助她出了第一张唱片《乡下姑娘》。


  电影《玫瑰人生》剧照


  像所有天赋被发掘的人一样,从第一张唱片后,这个街头卖唱小姑娘事业开始上行。


  1937年,琵雅芙在她的仰慕者,知名冒险家,荣誉勋位获得者雷蒙德·阿索帮助下,正式以伊迪丝·琵雅芙之名出道,与巴黎最有名的俱乐部签约,出演电影《妙龄少女》,甚至获得著名的让·科克多(Jean Cocteau)的邀请,演出了喜剧《冷美人》。


  到了40年代,她已经是法国流行音乐界的天后,甚至有足够的力量提携新人,提携情人,发掘有才华的词曲。1947年,她又去美国演出,又打开隔着山隔着海的美国市场,从此在两地之间飞来飞去。


  50年代,她开始了令她的声誉达到顶点的那次巡演,巡演的起点,是巴黎音乐人的圣殿,奥林匹亚剧场,终点,是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她由此成为成为第一位在专门演出古典音乐的卡内基厅登台的流行歌手。


  在法国古代,香颂就是一种讲故事的歌,无论是北方的古法语香颂,还是南方的普罗旺斯香颂,两者的发音都有着现代法语特有的珠圆玉润,说话就像唱歌,唱歌也像说话。


  在不同时代的法国,香颂之间总是有着一种相似的情调。这种情调,不像德国歌曲那么深沉而激昂,也不像意式情歌那样深情而奔放。它的美丽,几乎只和爱情有关。就像玫瑰一样,静悄悄地开放,静悄悄的凋落。


  在法国香颂中,最知名的就是琵雅芙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1846年,已经成为法国第一歌后的她突然作出了一个决定,要离开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意大利小子伊夫·蒙当。3年前,琵雅芙第一次见到街头唱歌的穷小子伊夫·蒙当,他那深情的双眸、浓厚的意式嗓音,一下子勾起了琵雅芙的青春回忆。年轻时,琵雅芙也曾在街头卖艺。而且琵雅芙身体里也流着意大利托斯卡纳的血脉。


  为了把伊夫·蒙当捧成一流的香颂歌手,琵雅芙亲自找人为他写歌,亲自为他找乐队,安排演出。两人像情人一样,同进同出,度过了3年美丽的时光。然而,就在伊夫·蒙当功成名就之时,琵雅芙却决定离开他,去美国发展。在离开法国之前,她出版了这首自己亲自填词的《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刚刚出版时,许多人认为这首有着美国爵士味道的歌,不太像传统的法国香颂,一定红不了。但现实是这首歌很快就风靡整个法国,甚至世界。它不同的翻唱版本据说有66个之多。其中爵士之王阿姆斯特朗的英文版,最有名。大师本人用小号吹奏的前奏,催人泪下。


  琵雅芙从来没有谈论过,她和这位后来法国最著名的影歌双栖巨星之间,为何分手。在离开之时,她只是如此直白地说出了藏在心底的爱恋,深情而忧伤。


  其实琵雅芙的情感经历,并不只伊夫·蒙当这一段,但几乎每一段都以生命悲剧结尾。琵雅芙未能幸免一种命运。她的人生,一边赢,一边输,一边得意,一边失意,一边是不断的拯救,一边是从未停止的毁灭。


  有人评价琵雅芙:“她仿佛是独独献给缪斯的祭品,旁人休想染指,不论谁,稍稍分散了她对歌唱的热情,就遭遇横祸。”


  把她从卖唱的大街和小酒馆上救出的路易斯·勒波内,在和她过了短暂幸福的日子后,被人谋杀在家里,甚至一度牵连到了她,让她一度成为全巴黎嘲笑的对象。


  琵雅芙去纽约表演,与著名拳击手马歇尔·谢丹相恋,并为她写下了另一首著名的歌曲《爱之颂歌》,却没曾想到,两年后,马歇尔·谢丹就因空难去世。


  1951年她与美国歌手伊迪·康斯坦丁交往不过七个月,就接连遇到两次车祸,其中一次差点令她送命。1952年与歌手贾克·皮欧斯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姻却没持续多久;1958 年,她和歌手、演员兼词曲创作人 乔治·穆斯塔基相恋,刚为他写了一首《Milord》,神秘的意外又来了,他们两个同时遭遇车祸重创。


  这种际遇,使琵雅芙怀疑人生,相信宿命,并努力探求生命深处的神秘力量。歌唱在一定意义上给了她坚定下去的力量。就像电影《玫瑰人生》中说的:“不唱,我没法活下去。”


  早在1952年,琵雅芙第5次赴美演出时,医生已经告诉她,她的肝功能不正常。在那之后的两年,她暂时闭门修养。


  但1955年,她接到了奥林匹亚剧场演出的邀请,内心的热情无法再被压抑住。她重新站回舞台,并由此开始了美国巡演,这次巡演的最后一场演出,是在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这也使得她成为第一位在专门演出古典音乐的卡耐基厅登台的流行歌手。当歌声从只有1米47的娇小身体里发出时,那些听见她歌唱的人们说:我仿佛感觉到了爱情。


  只有舞台能救她了。尽管许多次,她在台下佝偻着腰,喘息着,或因为体力不支送急诊。


  到了1959年,健康几乎被摧毁的琵雅芙再一次倒在舞台上,医生要求她立刻停止歌唱。但琵雅芙哭着哀求身边的人,“如果不能唱完这最后一首歌,我将永远无法原谅自己”,


  观众们都没有退场,他们买来玫瑰花,站在空荡荡的舞台上。终于,半个小时后,他们看到琵雅芙重新站在了舞台中央,她笑着说自己还没有倒下,又唱起了自己的名曲《心跳的声音》,只是在几句之后,她又倒在舞台上。


  1960年那首《不,我绝不后悔》几乎就是她的心声:“不,决不,永不。好的,我欣然接受,坏的,我坦然面对。”


  1963年10月11日凌晨,与希腊歌手Theophanis Lamboukas结婚仅六个月后,在戛纳附近的海边,琵雅芙的生命走到尽头。10月14日,法国为她举行了国葬,使她成为国家的标志。在巴黎,数万名歌迷步行跟随至拉雪兹公墓。


  她的传奇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2007年2月8日,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幕,开幕影片就是法国、英国和捷克合拍的《玫瑰人生》。在银幕上,她微笑着走上舞台,身后是庞大的乐队,光线暗下来,只留一束光打在她身上,台下一片寂静,听她唱着《不,我绝不后悔》.:“不,决不,永不。好的,我欣然接受,坏的,我坦然面对。


  有人说:“唯一能取代巴黎的词就是琵雅芙”。


  关于米格尔街


  微信号:MiguelStreet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