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仁波切
本文内容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很多人修行多年,外在的功课做得十分精进,念佛、打坐、持戒一样不落,却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
有人感叹:“修行不是为了清净心灵吗?为何越修越苦?”
宗萨仁波切在一次开示中说:
“修行的痛苦,往往不是修行的错,而是因为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步。”
什么才是修行路上最重要的一步?为什么有人越修行,反而越痛苦?
一位名叫阿然的年轻居士,满怀困惑地来到宗萨仁波切面前。
他问:“尊者,我修行了五年,每日念佛、诵经、持戒,一天的功课从未间断,可是我的烦恼却越来越多。修行不是应该让我解脱痛苦吗?为什么我反而变得更焦虑?”
宗萨仁波切看着他,反问:“你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阿然回答:“当然是为了成佛,为了摆脱轮回的苦。”
宗萨仁波切问:“那你觉得成佛是什么?”
阿然愣住了,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成佛……应该是一种超越吧,超越痛苦,得到解脱。”
宗萨仁波切微微一笑,说:“你执着于成佛,便是痛苦的根源。”
阿然不解地问:“执着于成佛?我不明白,这不是修行的目标吗?”
宗萨仁波切继续说道:“修行的目标,从来不是为了追求一个结果。如果你将修行当成达成某种状态的手段,那修行便成了你的枷锁。”
阿然更加困惑:“但如果没有目标,那修行还有意义吗?”
宗萨仁波切平静地说道:“修行的意义,不在于你到达哪里,而在于你如何去看待每一刻的自己。你修行,却从未认识过自己的心,你念佛,却从未看清自己的妄念。”
阿然听到这里,愣住了。他想起自己这几年的修行,每天都在为了完成功课而紧张,生怕自己念佛的次数不够,诵经的时间不够,甚至有时候还会怀疑自己是否在正确地修行。
“尊者,”他低声问道,“难道我一直以来,都走错了修行的方向吗?”
宗萨仁波切看着他,语气柔和却深刻:“方向没有错,但方法错了。你忽略了修行最重要的一步——认识自己的心。”
阿然抬起头,目光中带着迷茫:“认识自己的心?这是什么意思?”
宗萨仁波切笑了笑,说:“你修行多年,却从未真正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的痛苦究竟从何而来?如果你不认识自己的心,念再多佛也只是徒劳。”
阿然陷入了沉思。他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修行生活,心中却越发复杂。
宗萨仁波切看着他,继续说道:“修行的第一步,不是念佛,也不是持戒,而是要看清自己的执念。”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深邃:“你为何而苦?为何而念佛?为何而修行?你是否真正问过自己这些问题?”
阿然低下头,双手紧握,似乎想到了什么,却又不敢开口。
宗萨仁波切的声音依然平静:“若你连自己的......"
“若你连自己的内心都未曾认识,那修行的每一步都只会成为新的束缚。”
阿然抬起头,眼神中带着几分挣扎:“尊者,我一直以为修行是为了摆脱痛苦,可是现在听您的话,我好像明白了,痛苦并不是外界带来的,而是我自己的心在造作。”
宗萨仁波切微微点头,语气温和:“正是如此。痛苦从来不是外在的,而是你的心对外在的执着。你修行,却执着于结果,执着于清净,执着于觉悟,这些执着就是痛苦的根源。”
阿然低下头,思索着这些话。他想起自己每天念佛时,总会在心里计算着是不是念够了一万声;诵经时,总会担心发音是否正确;打坐时,总想着自己的心为什么还无法平静。
“尊者,”他轻声说道,“那我该如何放下这些执着?难道念佛、诵经、打坐都不重要吗?”
宗萨仁波切笑了:“念佛、诵经、打坐当然重要,但它们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你是否在这些方法中看清了自己的执念。”
阿然抬起头,问:“可我要如何看清自己的执念呢?”
宗萨仁波切看着他,缓缓说道:“从观察开始。每当你的心感到不安时,停下来,问自己:我在执着什么?我在追求什么?我害怕失去什么?”
阿然点了点头,似懂非懂地问:“那这些执着,真的能放下吗?有时候,我明知道自己在执着,却还是控制不住。”
宗萨仁波切目光慈悲,语气坚定:“放下不是对抗,而是看透。你越想强迫自己放下,执念反而越深。真正的放下,是你看清了它的虚妄,明白它不过是心的一种幻觉,自然就不会再被它束缚。”
阿然的脸上露出一丝恍然,他低声说道:“原来如此……原来我一直在和自己的执念对抗,越对抗,越痛苦。”
宗萨仁波切点头说道:“修行不是战争,而是和解。你要与自己的心和解,与自己的烦恼和解。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清净。”
阿然陷入沉思。他回想起自己这些年的修行,仿佛一直在追逐一种遥不可及的目标,结果却让自己越来越焦虑。现在,他开始明白,修行或许不是追求什么,而是学会接受当下的自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