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晃电视剧
一句话,如果康熙本熙觉得焦晃演的不像他,那一定是康熙自己的问题。
只要有焦晃在,小玄子在康熙模仿大赛中最多能获得第二名。
老爷子在扮演康熙一角时,真的是快把电视剧演成纪录片了,给人的感觉这就是一位活生生的皇帝。
核心就在于松弛感。
康熙是什么档次的皇帝啊,面对过各种内忧外患,平定过三藩之乱,抵御过外敌入侵,一辈子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驾驭着大清帝国这艘巨轮,穿越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风口浪尖。
这种级别的人物,这种当了几十年皇帝的人物,实在是想不出还有啥事能让他端着说话,能让他整天咆哮。
此外,《雍正王朝》第一集中,所呈现的年份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这个时候,康熙已经53岁。
身体渐渐的大不如前。(清实录,康熙五十七年记录:“朕今年六十有四,稍早起,手颤头摇,观瞻不雅,心跳之时,容颜顿改。”,康熙五十八年记录:“朕气血渐衰,精神渐减,办事颇觉疲惫,写字手亦渐颤。”)
对待政务也比较倦怠了。(清实录,康熙五十七年记录:“凡一应奏章,朕皆亲览批发,但精力日衰,不能如前。”)
这与后面两废太子也有关系。太子搞定不了吏治腐败和岁入减少的两大问题,所以逼得康熙后来不得不再次出山,重新掌舵。
焦晃真的把这个时期帝国第一人的那种松弛感演绎的淋漓尽致。
最喜欢就是焦晃四仰八叉斜躺在床上,一条腿还耷拉下来那个场景。
“腐败啊...腐败...怎么得了啊...”
“事前不请奏,事后不上”
这就是满满的松弛感啊。
当然,这种松弛感的背后还始终矗立着极强的威严与冷酷,让人感觉到所有人都被拿捏的死死的。
整部剧看下来,除了老十爱新觉罗.吆喝和老十四爱新觉罗.难说,其他哪有敢在康熙面前得瑟一小下的。
对了,差点忘了王师傅。
唯一一次让康熙的CPU失去了响应,直接摘了帽子挠头。
王掞刚一出来,他就觉得这事要麻烦,但是又要做到既不能伤害到王掞,又得维护自己的形象,这么多情绪交叠在一起,居然通过一句台词就能完全表现出来,实在是太有味道了。
“把王掞、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给他儿子看管。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就判他儿子忤逆,千刀万剐,凌慈醋死!”
前半段愤怒,后半段无奈。
最后一句话急得嘴都瓢了。
这个演技,简直了,我出三个字的评价“好! 好! 好!”
如果有谁还要质疑的话,那好:
“你干脆一个delete把这部剧删了!”
“你马上可以自己演!”
再说一下焦晃演的另外一个皇帝,乾隆。
这个单独看起来到没啥,但是把这部剧和《雍正王朝》里的康熙对比着看就很有意思了。
造型、动作、语言、场景,甚至演技几乎都差不多,但是就是感觉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皇帝,这就太牛了。
后来青年专门有记者采访了焦晃,我把核心点摘录一下啊:
“青年:从《雍正王朝》中的康熙到《乾隆王朝》中乾隆,你是如何摆脱一种定势的东西?”
“焦晃:这个过程需要挣脱出来。虽然身处相同的环境,身穿相同的皇服,但是人物线条、气韵是不一样的。演这两个角色,我最大的幸运是没被觉得是同一个人。”
“青年:你的心理依据是什么?”
“焦晃:康熙在正大光明殿是压着殿堂的,乾隆是在托着殿堂的。不信,你可以试试两种心理感觉。”
后来我又把两部剧对比着看了几集,还真的是。
主要是眼神的差异。
康熙的眼神偏柔和,而乾隆的眼神偏严厉。
晚年的康熙,尽管精力不如壮年,但仍需承担起国家重担,所以眼神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深沉和内敛。
而乾隆则是一个更加自信和威严的君主,他的统治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他本人也以文治武功自傲。其性格中自然带有一种志得意满的气质。
实在是不佩服不行啊。
最后,有很多人觉得焦晃是不是把康熙演的太松弛了,不是说历史上康熙也挺暴躁的吗。
比如,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为马齐在朝会上对康熙帝的一项决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康熙在极度愤怒之下,跳下宝座,冲向马齐,直接就是一通胖揍。
还有,康熙在批复奏折时也时不时的搞点阴阳怪气,比如,在批佟吉图的奏折时,他讽刺对方道:“知人则哲,为帝其难之。朕这样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这样人!”在批胡凤翚的奏折时他写道:“多赏你些,好为你夤缘钻刺打点之用。”
但是暴躁和松弛本来就不冲突啊。
康熙前脚呵呵笑,也不耽误他后脚光天化日之下拔刀砍儿子。
其实如果非要给焦晃挑一点问题,可能就是他的贵气感太强了。
电视剧《荣归》里面,他就很难压住自己嘟嘟不停往外冒的皇帝气息。
每次他见各种富豪朋友,还有富豪弟弟的富豪朋友,我就紧张的坐立不安,生怕他一个不小心,就把这句给带出来了:“衡臣啊”
特别是他第一次到香港,叫那个来接他的土豪司机时,听着就像在喊:“图里琛”
实在还是《雍正王朝》里面的康熙,演的太绝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