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90年代,担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准备在阳明山修一条路,并决定征用一处墓地,却不料引起了多方的反对。在专家的研究论证和相关人士的呼吁之下,这块墓地最终得以保留。


  这块墓地的主人是谁呢?就是民国时期执掌山西38年的土皇帝,人称“山西王”的阎锡山。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太原,阎锡山逃离山西,6月在广州就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12月,阎锡山在成都搭上飞机,飞往台北。1950年1月,阎锡山被免去军事部门职务。迫于形势,3月15日,阎锡山正式辞去行政部门首长一职。3月16日,他在日记中写下“开始撰写《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此后十年,阎锡山便在著书立说的岁月中度过。


  ↑


  “种能洞”外观


  →


  “种能洞”内部


  卸任后的阎锡山,搬到台北市丽水街八号,因为嫌环境吵闹,在1950年8月,搬到了阳明山上偏僻的菁山草庐。这附近是废弃的茶园,杂草及胸,道路坎坷,饮用山泉,没有电灯电话。由于台风天多,草庐时常被损坏,阎锡山想到了大陆冬暖夏凉不怕风雨的窑洞,于是决定“为台湾同胞做实验”,“建筑一所窑洞”。他带领侍从就地取材,融合各地房屋的长处,修建石屋数间。阎锡山给窑洞取名为“种能洞”。“种能洞”窗户加装铜板,楼板厚度为30公分,特别的是,楼顶还有矮墙与枪孔。


  《大同之路》


  《三百年的中国》


  定居菁山后,阎锡山每天早晨七点起床开始写作,午后休息两个小时。他饮食简单,一个花卷,几盘素菜,就是一餐。而他也继续参加一系列社会活动,接见一些社会团体代表。只是访客来来去去,政界要人却极为稀少。这十年间,他撰写了三千多万字的文章,平均每年著述30万字,共出版近20部书册。其中主要的是以“反共”和宣扬他“物劳主张”和“中的哲学”为内容的《大同之路》。在《三百年的中国》里,他总结,打不过共产党是因为没有组织民众。


  1959年的一天晚上,阎锡山准备上床休息时,突感心脏不适。第二天,他到医院检查身体。经诊断,阎锡山已经患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得住院治疗。但那时阎锡山正在写《三百年的中国》,他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就匆匆回到了菁山继续伏案写作。1960年元月,《三百年的中国》终于完稿,这时阎锡山的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但他仍然制订了一个研读二十五史与十三经的计划。5月2日,阎锡山突然腹泻不止。5月20日,病情急转直下,医生诊断为急性肺炎并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5月23日,因抢救无效,阎锡山离开人世,享年78岁。


  阎锡山至死都对山西念念不忘,生前他给自己选好了墓地,朝向山西老家的方向。而他的墓前长年累月都有一个守墓人,他曾经的侍卫张日明,还在继续为他站岗。


  阎锡山在台湾的最后十年


  今晚20:40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为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