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的城市格局


  中正对称


  若干的主干街道和


  不计其数的胡同


  构成了北京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脉络


  说到北京的主干街道


  不得不提一纵三横


  一纵是南北中轴线


  三横分别是指广安大街


  长安大街


  平安大街


  今天我们跟您聊聊平安大街


  有人说“一条平安街,半部京城史”


  恐怕很少有地方像平安大街这样


  能让人同时领略到


  北京如此丰富多姿的面貌


  平安大街的名字从何而来?


  古迹、故居众多的平安大街


  竟然建成通车不足20年?


  地安门、东不压桥


  又留下了哪些耐人追寻的故事呢?


  城 市


  文化范


  平安大街“平安里”来


  平安大街是北京第二条


  横贯东西的大动脉


  这条全长7公里的长街


  由平安里西大街、地安门西大街


  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东四十条


  这五条街道组成


  在明清时


  今日平安大街中段所在的位置


  正好是原皇城北城墙


  所以叫“皇墙北大街”


  到了民国


  这里被叫做皇城根


  直到1999年


  才建造了这条


  横贯东西的“平安大街”


  其实“平安里”就是


  平安大街这个名称的源头


  平安里以前有一个胡同叫太平仓


  到清代的时候就成为了庄亲王府


  而末代庄亲王溥绪1882年生人


  就是比鲁迅还小一年


  1933年去世


  则是比鲁迅去世要早三年


  只活了五十一二岁


  这个庄亲王是个苦亲王


  1900年八国联军把庄亲王府


  烧了个一干二净


  所以1918年,庄亲王就把庄亲王府卖了


  他晃荡在社会上


  还给自己起了个汉名叫庄清逸


  他做了一件什么事儿呢?编戏!


  就像齐如山给梅兰芳编了很多戏


  罗瘿公给程砚秋编戏


  而庄亲王溥绪编的戏


  则是扶起了尚小云


  京剧名家尚小云


  而1918年庄亲王府


  则被卖给了一个军阀李纯


  买下来以后就用庄亲王府的地儿


  建了一片宅院


  取名“平安里”


  这个平安里


  今天就在平安大街原皇城根的西边


  这个地方后来建起了许多新房


  它的南边就是


  有名的毛家湾、北京四中


  西什库等地


  城 市


  文化范


  平安大街的中心点——地安门


  地安门是平安大街的中心点


  虽然这座城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如果对比天安门来看


  天安门有五个圆门洞


  曾经的地安门则是三个方门洞


  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思想


  地安门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


  这里曾经是个堵点


  以前皇上上朝的时候


  大臣们一说:我今天在地安门堵上了


  皇上就会表示理解免去呵斥


  就是因为地安门外


  王府贵宅比较多


  当时上朝并不是从午门正门进去


  一般是从神武门


  也就是紫禁城的北门上朝


  那么就要经过地安门


  当时地安门路面


  并不像如今这般宽阔


  历史上曾记载


  这里马车拥挤


  车轱辘相撞都是常事


  民国时候有一个著名的


  北京掌故专家叫张次溪


  曾写过这样的笔记


  说地安门大街原来因为老百姓


  家家烧煤倒炉灰


  又没有今日这种垃圾清运能力


  结果堆积物越来越多


  竟然致使地安门大街的马路中心


  高过马路边缘


  一到下雨积水就成了烂泥塘


  我们看到如今


  平展宽阔的马路认为是理所当然


  哪知道仅仅百年前


  地安门大街还是如此杂乱的景象


  城 市


  文化范


  地安门:孩子眼中的奇妙世界


  我们本期节目的嘉宾


  杨良志先生


  年少时就生活在地安门区域


  在他小时候


  地安门外大街路东有个为宝书局


  后来是新华书店


  他小时候常常在那里看书


  今天的地安门里边有一个护国寺小吃店


  而杨先生小时候


  那里曾经是一个很大的油盐店


  他小时候奉命拿一个大碗


  去店里买芝麻酱可谓十足的美差


  因为买了芝麻酱


  回家的路上可以趁机


  在碗边儿上舔上好几口


  别提多香了


  当时一到大夏天


  他就爱到地安门去坐一坐


  凉凉的大条石


  吹着地安门三个方形门洞


  里的南北过堂风


  别提多惬意凉爽


  对于孩子来说当时最奇妙的景观


  莫过于地安门大街上运送煤炭


  缕缕行行的骆驼队


  骆驼又高又大


  却都老老实实在那站着


  骆驼反刍


  一个一个的嘴不停的嚼动


  对于天真好奇的孩子来说


  真是神奇新鲜极了


  城 市


  文化范


  美学大家朱光潜笔下的地安门


  北大教授、美学家朱光潜


  曾经在地安门慈慧殿住过


  朱先生曾写到地安门,他说:


  我到晚上灯光下看书


  我的媳妇坐在对面做针线活


  (其妻是著名文学家奚今吾)


  静静的晚上忽然听到门前的甬路上


  一个女子穿着皮跟鞋


  嗒嗒地朝着我们房门走过来


  这是我很熟悉的声音


  一听这声音我就知道陈瑛来了


  (陈瑛民国时期著名翻译家,笔名沉樱)


  我和我的媳妇站起来


  撩开门帘


  笑脸迎向陈瑛


  撩开门帘再一看


  却了无一人


  朱光潜先生想说


  这个地方马路上的声音也传不过来


  到底怎么回事?


  这就成了永远埋在心里的一个谜


  朱光潜先生还写过地安门外


  顺着地安门外大街往北走


  有一个书店,他说:


  这是我常常买书的地方


  有一天我正在翻书


  进来一个高高壮壮的男子


  只不过他的一条腿是跛着的


  这个人进来以后向老板


  苦苦诉说自己的身世


  书店老板可怜这个男子


  就说你真是不容易


  掏出一枚大钱来说


  你拿回去吧!


  朱光潜作为一个读者


  看到这个北京壮汉这般诉苦


  拿了一枚大钱转身出门去了


  他感到挺好奇


  就跟在这个壮汉的后边


  这个壮汉出门以后


  先是腿严重跛着往前走


  走过几个店铺


  突然站起来


  大步流星地走去了


  朱光潜说,北京的事情


  让你永远也看不透


  就这样


  地安门的形形色色、怪怪诞诞


  都留在了朱光潜的笔下


  城 市


  文化范


  东不压桥上的抗日枪声


  修建平安大街时,在吉祥胡同北口发现的东不压桥桥礅


  今天的南锣鼓巷


  大家都很熟悉了


  七十多年前


  地安门东大街到南锣鼓巷


  传出了一阵枪响


  1940年11月29号上午10点


  连续七八声枪响打破了平静


  当时的北京


  日本鬼子正在猖狂


  天皇两个特使骑着马从西往东


  走过地安门外东大街


  顺着皇城墙根从西往东走,耀武扬威


  上午10点多钟北风呼啸


  往来行人稀少


  其实暗中早有一个男子


  骑着一辆自行车尾随着两名日本特使


  当他们走到从地安门到南锣鼓巷南口中间处


  骑车人向两个日本高官逼近


  隔着20多米


  抬起枪来连放七枪


  两个日本高官应声倒地


  骑车人回转身


  飞车往右一拐


  就拐进了东不压桥那个斜胡同


  两个军官一个当场击毙


  另一个送医院不久也完蛋了


  东不压桥桥礅上的龙形浮雕


  被送医的人说枪手脸上有麻子


  所以当时日本当局有十天左右的时间


  满北京城抓大麻子


  抓了很多也没抓到


  隔了很多天


  才把这位抗日英雄麻景贤逮捕


  这件事情也反映了中国人民


  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践踏


  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


  这就发生在东不压桥的


  爱国人士狙杀日本侵略者高官的故事


  说道东不压桥的名字还有番来历


  它始建于元


  因此桥没有被皇城压上


  所以叫东不压桥


  与它相对应的还有一座西压桥


  位于北海后门与什刹前海之间


  因明朝扩建皇城时


  皇城北墙压在桥上


  所以叫西压桥


  说不尽的平安大街


  宽街、厂桥这些地方


  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什么说平安大街的修建


  造就了一批收藏家?


  更多精彩


  请听下回分解


  本期嘉宾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 馆员


  北京出版社 编审 杨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