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黄强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教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教育的发达,有教师薪传,古代社会对老师也非常尊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老师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


  但是除了中央政府有礼部,分管礼仪、教育事务,有国子监负责大学教育(国子监相当于国立大学),省、州、府、县的地方政府竟然没有教育行政部门,为什么呢?说起来似乎很奇怪,那么中国教育是如何贯彻的?


  在地方有教育主管官员,却没有教育行政机构。管理教育的官员,在省一级的叫学政,相当于如今的省教育厅厅长;在国子监(国立大学)叫祭酒、司业;在地方的,主要是由府学、州学、县学来管理,府儒学称教授,州儒学称学正,县儒学称教导。请注意,府、州、县只有对应的学校来管理,而没有相对的教育常设机构来管理,也就是没有教育局这样的行政机构。学政是一省教育长官,却不是常设机构,他由中央政府派出,任期三年。在全省巡视,遇到乡试则负责主考,非乡试时期,考察、巡查各州、府、县的学校、书院等教学机构。



  【图207,北京国子监】


  那时候的县学、州学、府学都比较少,属于官方学校,学生几百号人,都是学界的精英。相对于教育主管官员来说,管理的学生数很少,但是,人不在多,国家对于教育重视,也体现在对于教育机构官员的级别和待遇上。地方教育更多是民间教育机构书院、私塾。知名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突出,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相当于私立学校。有很多大儒就在书院里默默奉献,教书育人。



  【图208,白鹿洞书院】


  主管一省的教育官员,名称叫提督学政,简称学政,俗称学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级别相当高,正三品,与按察使、布政使属同级别。一省由三台,即布政使(管民政税赋,俗称藩台,相对于民政厅长、税务局长)、按察使(执刑事谳狱,俗称臬台,相对司法厅长、省高等法院院长)、学政(学台)。布政使、按察使都是实权机构,权力很大,学政与他们平起平坐,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官员高配。奉天府以府丞兼充,台湾府则以台湾巡抚兼充。1906年提督学政改名提学使。


  清代总督、巡抚为封疆大吏,执掌一省或数省事务,集行政、军事、监督大权为一身,布政使、按察使都成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但是唯有教育权仍然掌握在学政手中,独立向朝廷负责。在地方可以与总督、巡抚平行的只有驻防将军和学政,尽管学政的权力无法与总督、巡抚相比,然而彼此属于平行级别的官员,学政见总督、巡抚,只需象征性行礼。而且学政来自京城的六部,往往有侍郎、京堂、科、道等官衔,做学政时还保留原衔、品级,比如说原来是礼部侍郎(副部长)、科道官员(相当于司长),充当学政时,仍然保留原有的官衔。如果由翰林外放做学政的,那就更不得了。翰林院翰林,在古代属于皇帝的秘书处,能当翰林的,更不得了,翰林品级不高,因为身份特殊,升迁方便,又曾靠近皇帝,地位自然不低。考中举人,进士及第,属于主考官账下的门生。同一榜的举人、进士都称主考官为房师,一批精英成为了学政的学生,在一个靠讲究关系的国度,同乡、同学、同榜、师生都是重要的关系,天下人才都归于学政门下,太厉害了。


  按照清代职官表的规定,学政在顺天、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各一人,陕西、甘肃两省一人。(《历代职官表》259)也就是说,一位学政把一省的乡试高中者(即举人)都纳入了自己门下,将来殿试高中进士的也必然出自举子之中,而举人、进士都要做官的,尤其是进士升迁较快,不乏高官。



  【图209,张之洞】


  做过学政的官员,很多本身就是进士、翰林出身,升迁也较快。清末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就做过湖北、四川两任学政。大才子纪晓岚乾隆二十七年(1762)做过福建学政。



  【图210,纪晓岚】


  学政品级不算太高,权力单一,也属于清水衙门,但是地位崇高,官方赋予了他被尊重的地位,与封建大官吏平起平坐,也说明国家对学政的认可与重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备受尊崇的学政们也不敢懈怠,尽心尽力,他们心中有公心,眼中有学生,心系教育,时刻念着国家的利益。因此,即便没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他们同样做得很好。


  说明:本文系头条号签约黄强的原创作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已委托维权骑士负责处理。微信njjinxiushufang。


  黄强,字不息。服饰史学家、金学家,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服饰史、民国史、南京地方史研究,均有著作出版。已出版《消失的南京旧景》《趣民国》《文人置业那些事》《服饰礼仪》等著作13本,其著作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