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盼到315,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此刻已经进入“社死宣判”倒计时,该准备的道歉模板早已准备好了,该做好的危机公关也都严阵以待。这一天,他们终于想起来,顾客是上帝。


  2022年315晚会,哪些企业会上榜?现在就来无奖竞猜!


  骗子集中营:58同城


  前几年,58同城的广告铺天盖地,“一个神奇的网站”像魔咒一般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出于对大平台的信任,求职者找工作时会第一个想到58同城,但被坑的人多了,58同城的口碑也就出现了大滑坡,现在已经有了“骗子集中营”的名号。


  虚假招聘信息、隐私泄露、电话骚扰等问题一直存在,前不久的“血奴”事件,更是将58同城推上风口浪尖。道显示,一名中国男子通过58同城招工广告找工作,却被胁迫偷渡到了柬埔寨。


  在柬埔寨,该男子因拒绝参与网赌电诈,被毒打、电击,险些丧命。之后被犯罪团伙发现他拥有稀缺的“熊猫血”,便转而以抽血的形式从他身上获利。每隔一个半月,他就被抽走两瓶血,每瓶大约350毫升,总共抽了七次。最终,该男子被抽血到病危后才惊险逃出。


  不过,58同城方面回应,尚未确定受害者是在58同城查看到的招聘信息,平台上也没有查到对应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


  无论此事是否与58同城有关,58同城的口碑都已经无法逆转了。有人被骗进传销组织,有人遭遇美容贷,有人落入卖淫窝点……


  有媒体记者梳理了301份与58同城虚假招聘相关的裁判文书,统计发现,至少有5374人在58同城上有求职被骗的经历,累计被骗金额超过7237万元,其中一人因此坠楼身亡。


  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曾透露,自己创立58同城的初衷,就是年轻时被北京的租房黑中介给骗了,想要打击黑中介。


  看看现在的58同城,姚劲波作何感想?


  店大欺客:欧莱雅


  薇娅和李佳琦联手“封杀”欧莱雅一事,曾长时间霸榜热搜。去年双11,因售卖的安瓶面膜存在较大差价,欧莱雅被消费者质疑存在虚假宣传。当时,不少消费者在李佳琦、薇娅直播间购买了这款安瓶面膜,官方还认证在李佳琦直播间的预售价为“全年最大力度”。


  然而,11月1日当天,在欧莱雅官方旗舰店直播间,同样的面膜和赠品,用户领取优惠券凑单后价格更低。欧莱雅官方还悄悄编辑了此前的微博,删掉了“全年最大力度”的字样。欧莱雅客服更是在消费者询问时回复“李佳琦也只是个打工人而已,他说低价就是低价吗?”


  先是在李佳琦、薇娅直播间放出号称“全年最大力度”的价格,没几天又在自家直播间放出价差超80%的低价,而且还拖延在李佳琦、薇娅直播间的订单发货速度。欧莱雅此举不仅得罪了李佳琦和薇娅,也得罪了大量消费者。


  虽然头部主播抽取高额佣金的行为挤压了欧莱雅的利润,欧莱雅想要打破这种局面,在直播领域分杯羹,但采用如此激进的方式,显然是不妥的。


  此事也引起了中消协的注意,中消协点名欧莱雅,因为有消费者投诉称“付款十天不见欧莱雅”。品牌方和主播打架,消费者遭殃,这合理吗?


  过期食材:麦当劳


  麦当劳一直是餐饮界的典范,消费者印象中的它品控严格,不会有任何问题。然而,有网友却在麦当劳拍到这样的场景:原本在8日21时就已到期的青花椒风味半鸡,到了9日晚上还在提供给顾客使用,这份食材,已经过期一天。


  拍下这一幕的知情人士透露,自己拍到的这部分肉品是5日晚9点解冻,根据麦当劳的规定,7日早9点可以使用,8日晚9点到期。


  规定是这么规定,员工却没有严格执行,9日晚7点,这部分肉品还在门店使用,临近晚上下班时,对于部分已经到期但还没用完的肉,工作人员居然更换了标签!


  这操作,太熟悉了,但一直存在,不代表就是对的。麦当劳工作人员把过期肉类食品上的标签撕掉,贴上了新的标签,往后延长了一天。店长还表示,日期不能延长太多。


  据说把过期食品上的标签撕下来重贴,是经过当天值班经理同意才会做的事,店长也知道,而且这种事经常发生,只不过这次被拍下来了。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315前夕,这家门店的负责人还在员工群里发了通知,“请大家把需要背的问题背一背”,而且要求店里所有程序都合格,按照规定的相关操作来执行。显然,是担心315前被执法部门突击检查。


  既然能做到程序合格、按规定执行,为何不能一直坚持下去呢?


  吃饭困局:扫码点餐


  出门吃顿饭,必须扫码点餐,甚至还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关注公众号等,这难道不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


  数字化的确减少了商家的成本,餐厅的服务人员工作量变少了,但消费者的麻烦却增加了。扫码首先得有网络,但许多餐厅饭馆的信号并不好,这时就必须连接商家的wifi,是否会有泄露隐私的风险?不得而知。


  其次,很多地方的扫码点餐都需要输入手机号、授权微信账号信息、位置信息等,表面上是为了让商家更加了解消费者的喜好,以便后续更精准地推送菜品或是店铺消息,但消费者不一定需要这项服务,有时候只是路过某地,吃个饭还要留下这么多个人信息,不免让人心生忧虑。


  最后,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餐厅只有扫码点餐这一种就餐形式,那无疑是直接劝退了这部分用户。老人不配吃饭么?


  深圳市消委会曾发起调研,“您对扫码消费怎么看?”结果显示,95%以上的消费者对扫码消费时强制关注商家公众号、强制授权个人信息等问题反应强烈。


  扫码点餐是挺方便,但也需要变得更加合规。


  关不掉:开机广告


  想不到,现在会有那么多人期盼着电视行业开倒车。不是希望降低分辨率,而是不想再受广告困扰。


  根据《广告法》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然而,厂商们不一定会给消费者选择权,打开电视,先看几十秒开机广告,这已经是常规操作。这种模式也有好处,那就是现在电视的价格越来越低了。


  消费者看广告可以抵消部分硬件费用,而厂商可以用广告费来补贴硬件,本来应该是双赢的。但厂商显然没有考虑到,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广告,有人宁愿多花钱,也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看广告上。


  江苏省消保委针对智能电视开机广告进行过专项行动,发现智能电视普遍存在开机广告强行植入、时间过长、无法关闭等问题,已经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


  当时经调查,创维、海信、小米、海尔、长虹、夏普、乐视、三星、LG、索尼这些主流智能电视品牌中,只有索尼、三星、LG这三家不存在开机广告。


  江苏省消保委给了品牌商们改过的机会,奈何乐视死不悔改,拒绝一键关闭开机广告,还因此被江苏消保委提起正式诉讼。2021年3月,江苏省消保委胜诉。


  愈演愈烈的价格战正将大量电视厂商拖进恶性循环,但强制播放开机广告不仅无法留住用户,反而是在自绝生路。


  315晚会已进入最后倒计时,防疫防骗都不能落下,这一年,你都遭遇了哪些无良商家?跌入过哪些消费陷阱?希望哪些企业被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