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克里米亚全民公投回归俄罗斯后,克里米亚人生活得怎样?
2014年,克里米亚人民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选择回归俄罗斯母亲的怀抱。时至今日,克里米亚重新融入俄罗斯版图已有10年之久。在西方制裁和乌克兰封锁的双重压力下,克里米亚人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克里米亚半岛就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它位于黑海北岸,虽然面积不大,但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良港口。这里曾经是古希腊人的殖民地,后来又被罗马帝国征服。随着罗马的衰落,斯拉夫人开始大量进入克里米亚。
十世纪时,基辅罗斯曾一度将克里米亚并入版图。但好景不长,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克里米亚又落入了蒙古人之手。从那时起,这片土地有了"克里米亚"的称呼。
16世纪,强大的沙俄开始了南下扩张的步伐。当时的克里米亚已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地。沙皇彼得一世曾试图夺取克里米亚,但没能得逞。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终于下定决心要将克里米亚收入囊中。
1735年第一次俄土战争爆发,沙俄的目标直指克里米亚。战争持续数年,期间克里米亚成为主要战场。1774年,土耳其战败,被迫承认克里米亚独立。
1783年,俄国又趁克里米亚内乱,出兵将其吞并。从此,这片黑海明珠落入了俄罗斯帝国手中,成为其南部战略要地。虽然其间英法等国还曾联手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意图阻止俄国南下,但最终克里米亚的归属并未改变。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沙俄政权被推翻。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克里米亚曾一度建立过社会主义共和国,但很快就并入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其加盟共和国之一。
在苏联时期,克里米亚一直是属于俄罗斯的。本来克里米亚与乌克兰并没有什么历史渊源,两者还是因为一个"政治任务"才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1954年,为了纪念俄乌两国结盟300周年,苏共中央做出决定,将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划归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管辖。
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正是乌克兰人,在他的授意下,俄罗斯"大方"地把克里米亚"送给"了乌克兰。谁料到,30多年后,苏联解体,克里米亚的问题却成了俄乌两国的"心结"。
克里米亚虽然从1954年起归乌克兰管辖,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半岛上的绝大多数居民是俄罗斯人。对他们而言,自己从未脱离过俄罗斯,只是因为政治原因才被划归乌克兰。
公投回归俄罗斯2013年11月,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决定暂停与欧盟的联系协定,转而寻求与俄罗斯加强合作,引发了乌克兰亲欧派的不满。基辅独立广场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乌克兰加入欧盟。局势很快升级,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流血事件不断。
乌克兰局势的动荡,让克里米亚的亲俄派找到了契机。2014年2月,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爆发大规模亲俄集会,参与者高举俄罗斯国旗,要求脱离乌克兰、重新加入俄罗斯。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密切关注克里米亚的局势。对普京而言,失去乌克兰这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无疑会危及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更重要的是,克里米亚在历史上本就属于俄罗斯,即便划归乌克兰管辖,当地居民的民族认同感也从未改变。俄罗斯要收复失地,正逢其时。
2014年2月27日,一群身着无标识军装的武装人员出现在克里米亚,控制了半岛上的战略要地。尽管这些人自称是"克里米亚自卫军",但外界普遍认为他们是俄罗斯军队。
乌克兰方面指责俄罗斯派兵克里米亚,是赤裸裸的军事入侵,严重违反国际法。但俄罗斯否认出兵,称这只是克里米亚当地的自发行动。
局势的发展出乎乌克兰政府的预料。原本只是零星的抗议,在俄罗斯的推波助澜下,很快演变成了一场"主权移交"运动。2014年3月6日,克里米亚最高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就克里米亚独立并加入俄罗斯举行全民公投。
对乌克兰而言,在本国领土举行分离公投,这简直就是在挑战主权和领土完整,岂能答应?
2014年3月17日,克里米亚举行了备受全球关注的全民公投。在俄罗斯的呵护下,公投进行得异常顺利。
93.1%的选民参加了投票,令人吃惊的是,96.6%的选民支持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当晚,克里米亚最高委员会主席宣布,克里米亚从即日起独立,成为主权国家克里米亚共和国。
乌克兰方面自然不会承认公投结果,坚称整个过程都是非法的。但公投已成定局,俄罗斯迅速采取行动,宣布承认克里米亚独立。
3月18日,克里米亚共和国与俄罗斯在莫斯科正式签署入俄条约。至此,一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人魂牵梦绕的克里米亚,重新回到了俄罗斯的怀抱。
克里米亚经济困境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后,迎来的并不全是鲜花和掌声。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对克里米亚实施的种种制裁,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本就脆弱的克里米亚经济雪上加霜,一度陷入困境。
克里米亚原本就是乌克兰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与俄罗斯重新结合后,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每况愈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实施"断供"。
在苏联时期,克里米亚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发展状况相当良好。这一成就的背后,除了得益于克里米亚本地丰富的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大量劳动力,以及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支持。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克里米亚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在苏联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源源不断的来自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工人纷纷离开,导致当地劳动力出现短缺。初期,乌克兰的工人依然能够填补这一空缺,确保各大工厂的正常运转。然而,随着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这一局面发生了逆转。乌克兰工人陆续迁往俄罗斯本土,进一步加剧了克里米亚劳动力的不足。与此同时,俄罗斯自身也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导致克里米亚的多个厂房被迫关闭,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在乌克兰呼吁西方国家对克里米亚实施制裁的背景下,克里米亚的渔业以及其他一些关键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无法进入西方市场。这一限制不仅削弱了克里米亚的出口能力,也使得当地企业失去了重要的国际市场。
面对这种困境,俄罗斯成为克里米亚唯一的进货。然而,俄罗斯经济本身并不十分强劲,其国内市场需求有限,无法充分消化克里米亚的产品。这种双重压力使得克里米亚逐渐沦为俄罗斯经济的附庸,经济活动高度依赖俄罗斯提供的资源和市场支持。
克里米亚重振旗鼓尽管克里米亚在经济上面临诸多消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积极的方面。首先,克里米亚经济在依附俄罗斯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克里米亚的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克里米亚加大了对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克里米亚地处黑海中心,作为重要的水运枢纽,其进出口贸易一直表现不俗。然而,尽管国内拥有优越的轻工业和农业资源,克里米亚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地区生活物资的持续供给,使得当地逐渐放弃了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与发展。
回归俄罗斯后,俄罗斯政府积极鼓励并支持克里米亚人民发展旅游业。
由于国际制裁的影响,许多俄罗斯居民在出国旅游时常常因签证问题受到限制。然而,作为俄罗斯的一部分,克里米亚并未受到这种限制。这一优势使得大量俄罗斯游客涌入克里米亚,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相关的周边产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2018年,俄罗斯方面公布的数据表明,克里米亚的人均收入已显著高于其曾经隶属的乌克兰。
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仅仅过去了八年,期间的许多问题和变化仍在持续发展之中。历史和人民的评价将最终决定克里米亚入俄的成败与否。对于克里米亚地区的未来,究竟是繁荣发展还是面临新的挑战,还需时间和实际情况来揭示。
克里米亚入俄对当地人民是否真正带来了实惠,这一问题尚未有定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里米亚的发展轨迹将逐渐明朗,只有历史和人民的实际体验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