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子非瑜


  1984年2月5日,一代将星粟裕在北京陨落,享年77岁。


  粟裕在去世前曾留下遗愿:等到他死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他要把自己的骨灰留在他曾经打仗的地方,与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英烈们待在一起。


  粟裕去世后,楚青就打电话给王必成,把粟裕的死讯和遗愿传达给了王必成。


  得知粟裕去世后,在南京养病的王必成便失声痛哭了起来,他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立刻赶往北京,他无论如何都要来送粟裕最后一程。


  (王必成)


  在送粟裕的途中,王必成扫视了前来送别的人员,却发现粟裕曾经的部下张文碧没来,王必成看完之后非常生气,立刻打电话给张文碧,呵斥道:“张文碧,你别不识好歹!”


  张文碧遭到王必成的呵斥后,不敢多说一句话,立马赶到现场。


  那么,作为粟裕将军曾经的部下,张文碧为何不来送将军最后一程呢?而王必成为何会因为这件事而呵斥张文碧?他们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王必成与粟裕的感情


  1912年,王必成出生在湖北省的湖北省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因为家中的贫困,王必成没读几年书就辍学在家务农。


  王必成14岁时,参加了农民运动,在农民运动中,以惊人的战斗力被党组织看中,后来,王必成便成了党组织的成员。


  王必成加入党组织后,在一次又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不断地立下了战功,这使王必成在军队中名声大震,被大家取了一个绰号叫“王老虎”。


  (王必成)


  在抗日战争时期,王必成加入了新四军,成为了粟裕的部下,两个人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结缘的。


  在解放战争时期,王必成先后跟随着粟裕参加过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等。


  在战场上,粟裕的指挥能力,让王必成佩服得五体投地,而王必成英勇作战能力也深得粟裕的赏识。


  常言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在涟水二战时,王必成带领的部队在与敌人战斗的过程中,因为身受重伤,指挥失误,导致战斗失败。


  为此,上级领导认为王必成应该承担这次失败的主要责任,准备把王必成的职务撤换掉。


  不过,粟裕非常爱惜自己的这位爱将,经过粟裕的努力争取,上级领导最终决定给王必成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粟裕)


  对于粟裕的信任,王必成铭记于心,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没有辜负粟裕对他的期望。


  在孟良崮战役中,英勇杀敌,最后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从此,王必成便成为了威名远扬的战将,这其中少不了粟裕教导和帮助。


  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遭到了严重的批判,王必成也被点名,要求他在大会上对粟裕进行批判。


  可是在大会上,王必成不顾自身的安危,对粟裕进行了赞美,并直言粟裕没有任何不良的行为,维护了粟裕的名誉。


  要知道,在那特殊的情况下,很多人都会为了避嫌而选择原来粟裕,可是王必成却没有那么做,他义无反顾地坚持真理,没有跟着大家一起批判粟裕。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贺老总便感慨道:“此人,可深交!”


  那么,在粟裕的告别仪式,王必成为何要骂张文碧不识好歹呢?粟裕与张文碧之间又有何渊源呢?


  王必成怒斥张文碧


  说起张文碧,其实他与粟裕的相识比王必成还更早一些。


  早在红军时期,张文碧就已经在粟裕麾下,按理说,他对粟裕的感情应该比王必成还要更深一些。


  可实际上,张文碧与粟裕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些误会……


  张文碧在调到粟裕的部队之前,是在刘英的麾下。当时刘英的个人主义问题比较严重,他与粟裕之间经常会因为一些观点问题而产生矛盾。


  于是,刘英为了监视粟裕,就将张文碧安排到了粟裕的身边。


  对于张文碧是“刘英的人”这件事,粟裕早已心知肚明,他却选择了“看破而不说破”,没有对张文碧另眼相看,而且还安排张文碧担任重要的职务。


  1942年,因为叛徒的出卖,刘英被捕,面对着敌人的威逼利诱,刘英宁死不降,最终惨遭敌人的杀害。


  刘英牺牲后,张文碧失去了“靠山”,处境非常尴尬。


  (刘瑛)


  在当时,以粟裕的职位,完全可以把张文碧从自己的身边调走。可是,粟裕拥有宽阔的胸襟,不计前嫌,不仅对刘英进行了高度评价,而且还对张文碧加以重用。


  在粟裕的领导下,张文碧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粟裕因为一些误会被扣上了帽子,直到他去世时仍然未得到平反。


  张文碧因为害怕与粟裕走得太近,会影响到自己的仕途,于是,他总会找各种借口离粟裕远一点。


  因此,在大家准备将粟裕将军的骨灰拿去抛撒的那一天,张文碧便找了要去参加学习的借口,不来送粟裕。


  (粟裕)


  对此,王必成非常愤怒,把张文碧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张文碧遭到王必成的训斥之后,他想了想粟裕将军在世时对他那么好,顿时感到羞愧万分,于是,他便连忙启程赶到南京火车站送粟裕将军最后一程。


  结语


  料理完粟裕将军的后事之后,王必成悲痛万分地对楚青说,他一定要为粟裕争取平反。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直到1989年王必成去世,粟裕将军的错案仍然未能得到平反,这成了王必成一生的遗憾。


  不过后来在粟裕那些老战友的共同努力下,粟裕将军的案件最终得以昭雪。


  在粟裕将军错案得到昭雪的那天,王必成的妻子陈瑛将当天的纸拿到王必成的遗像前,她告诉王必成这个消息,在九泉之下的王必成终于可以无憾了。


  粟裕的一生驰骋沙场,都在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作贡献。


  而王必成在粟裕最艰难的时候,为了维护粟裕将军的名誉,不顾个人安危,他可以说是粟裕将军的患难之交。


  其实,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很多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的幸福,他们都是不惜一切地把自己最宝贵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一直留在党和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