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不作为,而并非“否”
在基层派出所或居委会或村镇工作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个术语,叫“民转刑”,意思就是说有一起民事纠纷,长期得不到疏导化解而最终恶化为冲突更为激烈,后果更为严重,影响更为恶劣的刑事案件。一般情况下,发生这样的民转刑案件,肯定是有人要被在考核中扣分的,特殊情况下是有人要被处分的。
欧金中杀人案,从目前道出来的信息看,这是一起典型的民转刑案件。这起案件,说到底,是多年的民事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而像水患发生那样积水成灾最终引爆了长久压抑着的怨气。这起刑事杀人案本不该发生,在之前的五年时间里,哪怕有一点点调和矛盾的可能被抓住了,这起案件就不会发生。《环球时》总编胡锡进在评论此案时,用了一个疑问式标题------《基层官员是否有不作为应严查,但欧某中杀人须无条件谴责》这个标题说的没错,也体现了胡总编的谨慎态度。但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是否”疑问根本没有必要,我敢肯定的讲,这里只有“是”,而无“否”。现在要严查的是“为什么”,而不是“有没有”。
欧金中杀人案之所以能引起全网的讨论,这其实反映出在民俗观念中道德与现有法律之间存在的矛盾对撞。欧金中杀人,这是一个恶行。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同情他?说白了,这种同情体现出了普通民众对类似民事纠纷长期得不到化解的不服,对某些基层官员不作为的不满和对欧金中怨气久压成爆的感同身受。对很多民众来讲,他们对法律的认知,远不如道德层面快意恩仇那样来的深刻。如此情况下,以后类似“民转刑”案件仍有很多发生的可能。这必须引起基层官员的重视和积极作为。
欧金中杀人,必须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严肃制裁。但其引发的种种讨论也不得不让人深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