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推荐文章1:重庆必游推荐:融天坛与天安门于一体的人民大礼堂,亚洲经典建筑
漫游重庆,趣探巴渝!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重庆标志性建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这是一座建于50年代的经典建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民族建筑。曾被评为“亚洲20世纪十大经典建筑”之一。梁思成推荐其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建筑划时代的最典型”的桂冠。1987年,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伦敦大学编写的《世界建筑史》,首次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的43项工程,重庆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
重庆人民大礼堂位于渝中区的人民路173号,坐东朝西,由中心礼堂和南北楼组成,其外观设计有明显的明清宫殿特色,以中心礼堂为中轴线对称布局,中间的主体参照北京天坛祈年殿,上面部分又有天安门的痕迹,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宏伟与庄严。内部空间呈圆形穹顶,高敞雄阔,自然采光通风,是实用性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大礼堂的总设计师是张家德,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他没有拘泥于任何流派,也不仅传统建筑的条条框框所约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了大礼堂的蓝图。他的设计,不仅得到了当时西南大区刘帅与贺帅等领导的支持,更成为了近代建筑的典范。
他巧妙的利用了重庆的山形地貌,依马鞍山而建,所以站在广场上望去,主楼尤显高大,雄伟壮观,高耸入云,南、北楼呈两翼护卫着中心礼堂,南楼与北楼的直线与中间的曲线相互配合,浑然一体,外部大量使用了中国建筑特有的柱廊、塔楼、飞檐、斗拱、穹庐和雕梁画栋,内部却引入了西方建筑大跨度的空间结构,同时还采用了西方建筑的钢筋混凝土,可谓中西合璧,浑然天成,令人叫绝。
重庆人民大礼堂建成后接待过很多外宾,见证了重庆的直辖,举办过亚洲议会和平协会年会、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国际会议,还有很多国内外的明星在此献艺,至今仍在使用。同时,它还是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和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与解放碑、朝天门等一起被评为重庆十大文化符号。
在网红景点云集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相对有些低调,但正是这份低调,让它远离了人潮,少了些商业化,多了些厚重感。如果你不想去人山人海中拥挤,不妨来这里吧,无论是建筑背景、建筑文化,还是从摄影角度、历史文化来看,皆值得一游。
在渝帆看来,重庆人民大礼堂不仅仅是一座标志性建筑,还承载了这座城市的记忆。它用自己的方式向游客讲述着重庆的故事,也向人们展示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如果大家到重庆旅游,我强烈建议到这里来看看,而且在它对面就是中国三峡博物馆(即重庆博物馆),更是为大家提供了深入了解重庆历史文化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怎可错过?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推荐文章2:巴渝地标,探访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 大礼堂
几乎所有的人来到重庆,都会来到这里打卡拍照留影,这里便是重庆的地标建筑-?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大礼堂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学田湾,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老猪再次来到了这里,由于上一次没有能进入参观,略表遗憾,这次断不能错过了。?其实此处最开始的名字不叫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而是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各中缘由咱们下面娓娓道来。
/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打卡点:重庆,渝中区人民大礼堂。
行脚系列之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1949年11月30日山城重庆解放,1950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正式成立,西南行政区的首府设在重庆。刘伯承任主席,贺龙、邓小平、熊克武、龙云、刘文辉、王维舟任副主席。其中,熊克武、龙云和刘文辉均为著名国民党起义将领。从此,重庆就成为大西南的政治、文化中心。
?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把原国民党的西南行政长官公署临时作为办公、开会的场所。长官公署的礼堂,虽然还有些民族建筑的风格,但与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城市的建筑比起来,显得十分寒酸。
?1950年2月初,邓小平在重庆主持中共西南局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解放重庆之后,如何建设的问题等若干重大事项。贺龙于1950年3月从成都迁往重庆办公。在二野召开的欢迎大会上,他表示:“我们解放了重庆这座雄伟的城市,还要把它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他视察重庆之后,说,重庆有220万人口,有那么多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工厂和学校,没有一座像样的集会场所怎么行?
?于是,西南局的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三位书记议定,在重庆市修建供劳动人民集会、运动、娱乐的场所:西南军政委员会大会堂、劳动人民文化宫、西南博物院、大田湾体育场和体育馆、重庆市体委大楼,这些公共设施建成于1953年前后,被称为重庆的“六大建筑”。
?在议论军政委员会大会堂的设计构想时,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都主张:要搞,就搞有气派的,既能体现民族风格,又要具备现代化的标准,质量要好,不但具备集会的功能,还要具备展览、接待的功能,几十年后也不失其风采。用贺龙的话说,就是“不要学小脚女人”。
?大会堂的地址,就选在军政委员会会址对面的马鞍山上。贺龙提出,外观设计,要将北京天坛、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特点“三合一”,要成为远东第一。邓小平和刘伯承都同意这个设想。
他们组织建筑工程师们设计了5个大会堂的候选方案和沙盘模型,于1951年7月上旬完成,广泛征求意见。西南党政军各界人士和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的领导赴渝开会时,都观看了模型;最后,选中了由张家德设计的方案。
张家德设计的大礼堂方案为:屋顶为半球形,直径为46米,是钢网壳式屋架,重280吨,由36片经杆、19根线杆和75000多枚铆钉连接组成,底部支座还设有能适应热胀冷缩的自然滑动的轴承装置。这是中国首次运用的先进工程结构。
?
?其外观设计,比邓小平、刘伯承、贺龙设想的还要气派。张家德综合了明清两代建筑的特点,参照广州中山堂的风格,设计了礼堂的主体;将天坛祈年殿和天安门城楼的风格综合在一起,再配以柱廊式的左右两翼,均以塔楼贯穿始终;内部结构为全钢架屋顶,外部仿南京中山陵的蓝色琉璃瓦(改为蓝绿色)作屋顶,朱红柱廊,白色栏杆,瑰丽而又庄重;在礼堂前的广场上,还设计了金水桥和华表。整个建筑,雄伟气派,独具一格。
?
?工程于1952年正式立项,冠名“西南军政委员会大会堂”。在西南军政委员会改称行政委员会后,大会堂亦随之改称“西南行政委员会大会堂”,此时苏联也派出专家援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1953年底,中苏大楼就竣工了,比原来预计的竣工日期1954年10月,提前了10个月,据《贺龙年谱》己载:“1954年1月,大礼堂竣工。贺龙为礼堂题写了‘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作为正式定名。没有剪彩仪式,免费对社会开放3天,请群众参观。
?
?1954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第一次派出访华代表团来西南访问,全团有百余人。重庆当年还没有接待高规格外国代表团的“五星级”宾馆,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就安排朝鲜代表团在“大礼堂”下榻。这是“大礼堂”第一次接待外国贵宾。
?
?1987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出版了一部《建筑史》,其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2项建筑列入了世界建筑史,张家德设计的这座“大礼堂”名列第二。以后,“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又改称“重庆宾馆”,今又更名“重庆人民大礼堂”,成为重庆市的一大著名景观。
/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谢谢观赏,喜欢请关注。
下期更精彩????
参考资料《重庆中苏大楼建造风波始末》谢武申
?????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推荐文章3:红色印记之十八丨永恒的经典——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如果要评选重庆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答案。有码头记忆的朝天门,有人民解放的纪念碑,还有一个地方我相信所有人都不可能忘记,它就是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的经济、生活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基础设施都不具备。当时的重庆,是西南大区的中心,肩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任。而此时的重庆,却连一个像样的集会场所都没有。因此,在1951年初,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人的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人共同决议,要在重庆修建一座符合要求的大礼堂,而且必须要足够气派,不能小家子气。
1951年6月上旬,张家德正式代表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部呈送大会堂设计方案;7月,任命张家德为总工程师,负责主持大会堂工程设计和施工。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于1951年6月破土兴建,1954年4月竣工,1956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1989年,按照高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东楼完工,大礼堂建筑面积由20世纪五十年代的1.85万平方米增加到3.22万平方米。
1997年,重庆直辖,市委市政府采纳民意,决定拆除大礼堂围墙,建设了人民广场。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中心礼堂,正对中轴线,是圆形主体建筑,中心礼堂三层圆顶由大红廊柱支撑,绿色琉璃瓦,中心礼堂正中的金色“顶子”,参照了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设计。中间的半圆形球壳顶架为双层钢架结构,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西方建筑设计融为一体。舞台上方绘有民族彩绘。大礼堂中间三列设堂座加四层楼座共有3388个座位。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牌坊整体以橘红和红色为主色调,上覆碧绿琉璃瓦,里外两面嵌以金色图案;造型四列三跨,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初建时期的牌坊为木结构,因曾经历两次火灾,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木建筑形式。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如今已成为游客们前往重庆必须要去的打卡点,大礼堂前的人民广场,如今也成为了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和大礼堂正面相对的,正是后来修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如今,两座建筑相互辉映,和中间的人民广场一起,构建出了重庆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
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车珂宇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推荐文章4: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推荐文章5: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推荐搜索词:
1.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简介
2.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建成于哪一年
3.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门票多少钱
本文标题: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