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1:动物趣图:湖北宜昌乡村路边 蚱蜢大腹便便 行动迟缓

  蚂蚱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2:北方常见的蝗虫种类,你认识几个?

  常言道“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趁着秋天的脚步声还在远处,抓紧时间来认识几种北方常见的“蚂蚱”吧。


  中华剑角蝗


  中华剑角蝗,上雄下雌


  第一种,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吾乡称“老扁”。脑袋尖,身体长,颜面向后倾斜,雌性壮硕,雄性苗条,典型的“阴盛阳衰”。有唱词儿曰“呱嗒扁儿甩籽在荞麦叶上”,“呱嗒扁儿”即指其雌性,然蝗虫产卵于地下,“荞麦叶”之说与实情不符;据考证原是“在荞麦埂上”,“埂”即田埂,后讹传为“荞麦叶”。有褐、绿两种色型,和环境、季节有关。


  短额负蝗,雄性,褐色型


  短额负蝗,雌性,绿色型


  第二种,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和剑角蝗有相似之处,也是尖脑袋,褐、绿两种色型(或捎带红色),但身体更娇小,颜面不后倾。雄性小于雌性,体长21-25mm,行动比雌性更敏捷;雌性体长35-45mm,身体略笨重,行动迟缓。性情温良贤淑,很容易抓到,尤其是雌性,可能是最好欺负的昆虫之一,很多农村朋友的童年都少不了它。


  短角异斑腿蝗


  第三种,短角异斑腿蝗/Xenocatantops brachycerus,个头不大,常在草丛中活动,跳跃能力明显强于尖脑袋蚂蚱。外观没什么明显特征,体色黄褐或暗褐色,很不起眼,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只有后足腿节的黑色斑纹比较稳定。该种可以成虫越冬,秋季羽化的新成虫入冬后躲在落叶或石块下休眠,9月羽化的能活到翌年5月份,堪称长寿。


  花胫绿纹蝗


  第四种,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总体上暗褐至黄褐色,头部复眼下常有绿斑,身上有鲜绿色斑纹和纵纹,后足上也有绿色,绿色部分虽然不多,但总体颜值要比整个灰头土脸的短角异斑腿蝗略高一些。我对这种蚂蚱印象深刻,小时候时常在草地上奔跑追逐之,然此物极善跳跃,且能短距离鼓翅飞行,往往是“望虫兴叹”,悻悻然而归。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


  第五种,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之别,二型会因环境不同而互相转化,群居型能形成“蝗灾”。常见的是绿色散居型(雄性体色深,或呈黑灰色),个大翅长,极善飞。其蝗蝻通体翠绿,胖乎乎的像个大头娃娃,略有些萌,我也是前些年才知道这胖头蚂蚱居然有可能是大名鼎鼎的东亚飞蝗。


  棉蝗


  棉蝗


  第六种,棉蝗/Chondracris rosea,通体鲜绿带黄,体型巨大。后足腿节发达,淡绿色,胫节呈淡紫红色,具两列尖锐的刺,不留神蹬在手上就是一溜血印子,故民间呼为“蹬倒山”,可谓威名远播。该种为国内最大的蝗虫,没有之一,雄成虫体长48-56毫米,雌成虫体长56-81毫米,第一次在我乡凤凰山上见到时着实被吓了一跳。


  以上六种“蚂蚱”,算是山东乃至于北方比较常见的了,尖脑袋的两种,方脑袋的四种,你认清了吗?


  蚂蚱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3:红蚂蚱,绿蚂蚱

  俗语云:“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可秋天的蚂蚱养得健硕硕、肥嘟嘟,一包子儿。早起郊外散步,我在菜园里、草丛中捉了几只草蜢子,翠绿的身子、尖尖的头儿,肥肥的肚子,一放手,蹦跶蹦跶逃脱了,模样倒也有几分可爱。


  蚂蚱是蝗虫的俗称,还称为蚱蜢、草蜢,属直翅目蝗科动物,种类繁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飞蝗生得威猛,两腿健壮有力,飞行能力强,代表性的即是乡人称作“蹬倒山”的红蚂蚱;土蝗以土黄色的小蚂蚱和草绿色的稻蝗为主,专吃农作物的叶茎。还有一种尖头长身的绿色蚂蚱,称作“草蜢”,我老家还叫做“草婆子”,长得貌似文静秀气,可吃起作物来一点也不客气,尤以祸害菜园为甚,刚长出的菜苗经了它们一顿吞嚼,变得光秃秃的,一片狼藉。


  这些在田野山间蹦蹦跳跳的小生灵,与野草野花、蜜蜂蝴蝶为伍,也能显出些许小清新小可爱,古人的诗歌里多有描述。春日里,小蚂蚱在浅草花甸轻跃,给人带来温暖的气息。元末明初诗人钱宰曰:


  霁日檐牙落,光风瓦上生。


  草晴跳蚱蜢,花暖困狸狌。


  ——《春日闲居》


  一幅春天的小画儿里跳跃出两只蚱蜢,多美啊!夏天,青翠翠的蚂蚱和红闪闪的蜻蜓还会扰人清梦。南宋诗人杨万里说:“蚱蜢翅轻涂翡翠,蜻蜓腰细滴猩红。”“黄蜂作歌紫蝶舞,蜻蜓蚱蜢如风雨。”到了秋天,蹦跶蹦跶的蚂蚱没有几天好日子了,虽然如元代诗人方回所言“暗想田塍上,禾秋蚱蜢飞”,可终究耐不住霜冻严寒的打压,“霜中蚱蜢冻欲死,紧抱寒梢不放渠。”一个个死翘翘了。


  不过,蚂蚱终究是农作物的一大害虫,它分布广,食性杂,蔓延成灾时见什么吃什么,不论作物、杂草还是树叶,所到之处,一扫而光。可以说,古代一部农业史就是一部虫口夺粮的灭蝗史。蝗灾有多厉害?小时候,我听太姥姥讲起早年“起蝗”的情景,简直是触目惊心!“过蝗”之时,“旱蝗蔽土翳云空,遥想驱驰逐转蓬”,黑压压、乱纷纷,遮天蔽日,翻涌而来。若在屋檐下斜插几支高粱穗,底下放一只大号的泥瓦缸,顷刻之间飞蝗狂卷而至,吱吱嚓嚓一阵,成团成团滚落下来,不消多大功夫,泥缸里落得满满当当。


  古诗里是怎么描述的呢?宋末元初文学家戴表元写有一首《蝗来》:


  不晓苍苍者,生渠意若何。


  移踪青穗尽,眩眼黑花多。


  害惨阴机蜮,殃逾虫毒蛾。


  秋霖幸痛快,一卷向沧波。


  乌黑一片的蝗虫数也数不清,罩得人眼花缭乱,头昏目眩,青青的谷穗眨眼间成了光秃秃的秸秆,蝗虫如魔鬼一般,吞卷千顷原野。明代军旅诗人郭登也作《飞蝗》一诗,历数蝗灾的惨重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诗云: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


  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


  去年拖欠鬻男女,今岁科征向谁说。


  官曹醉卧闻不闻,叹息回头望京阙。


  该诗诗意浅显直白,既描述了飞蝗的狰狞恐怖,又写出了官吏的昏庸无能,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仰天悲号。


  古人对蝗虫惊恐至极,恨之入骨,连帝王都要生生吃了它。《贞观政要》里记述了一则“唐太宗吞蝗”的故事:“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蝗灾爆发后,唐太宗到京郊视察农事,见到蝗虫后咒骂蝗虫与百姓夺食。当左右劝止他吃蝗虫时,他表示愿为人民承载灾难,痛下消灭蝗虫的决心,其为民情怀令我们叹服。


  古人与蝗虫的斗争可谓手法多样,主要有焚烧、挖坑填埋、人工捕捉等。早在先秦时代的《诗经》里,先民对蝗虫危害庄稼就有了清醒的认识,主张运用火烧之法剿灭。《小雅.大田》中有句:“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míng téng),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bì)炎火。”这是说:田里的庄稼长势良好,颗粒饱满,没有秕谷和杂草,丰收在望。可是像蝗虫之类的害虫要来祸害,啃吃还没有熟透的作物,怎么办呢?田祖农神发号令了,那就用烈火把害虫们统统烧死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有《捕蝗》长诗,描述贞观之初蝗灾的严重程度,“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讽刺各级官吏借捕蝗之名劳民伤财。在波澜壮阔的灭蝗运动中,一些诗人也亲临一线,身先士卒。北宋大文人苏轼在《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一诗中,生动记叙了捕蝗的经历,他“驱攘著令典,农事安可忽”,亲自部署,亲临督导:


  我仆既胼胝,我马亦款矻。


  飞腾渐云少,筋力亦已竭。


  哪怕手掌磨出老茧,马匹累得气喘吁吁,大家都筋疲力尽,也在所不惜,“民病何时休,吏职不可越。”只要解民忧、排民难,我们就尽职尽责,心中无悔。北宋诗人郑獬的《捕蝗》诗中,记述了古人捕杀蝗虫的方法,“凿坑篝火齐声驱,腹饱翅短飞不起。”这是挖坑填埋和燃火焚烧之法;“囊提籯负输入官,换官仓粟能得几。”这是官府以捕蝗奖粮的激励之法,可谓多措并举。更有意思的,是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花林示杨彭年秀才莎鸡食蝗》诗中提及一种独特的捕蝗之法,他说:


  常嫌莎鸡聒麦垄,纺车细掉喧晨昏。


  莎鸡可怜尔吻利,驱蝗逐蝻群披分。


  大意是说:别看这些公鸡母鸡在麦田里聒噪,可它们眼尖喙利,啄食虫儿更强一筹,实为捕蝗能手呢。


  不过,那种青绿色的蚂蚱我们叫做“草婆子”的,古人倒是偏爱有加,把一种两头尖尖、船身窄长的小船,美其名曰“蚱蜢舟”“舴艋”。唐代诗人陆龟蒙诗曰:“岸声摇舴艋,窗影辨蟏蛸。”善写“渔歌子”的唐代另一诗人张志和诗云:“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晚唐的杜牧也说:“织蓬眠舴艋,惊梦起鸳鸯。”皆指像蚱蜢的小舟。更有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低回咏来,使我们记住了这舴艋小船还有美妙的诗意: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么说来,小小的绿蚂蚱还有几分好处。


  民国时期的汪精卫人品极差,小诗却写得不差,他有《山中即事》数首,其中一首写道:


  怡然相坐语,间亦恣游戏。


  小妹捉蚱蜢,荆棘创其指。


  一笑释自由,惊飞侧双翅。


  联想起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到田野里捉蚂蚱,我们可不怜惜它,绝不会“一笑释自由,惊飞侧双翅”,扯了有韧性的稻棵或莠草,捉了穿起来,不一会就穿成一大串儿。拎回家让大人放在油锅里,或煎或炸,黄灿灿、油亮亮一盘美味,吃起来酥脆脆、香喷喷,美着呢!


  --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蚂蚱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4:昆虫摄影:蝗虫,俗称蚂蚱,这些很常见的蝗虫,你见过几种?

  蝗虫,俗称:蚂蚱,草蜢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昆虫。这些很常见的蝗虫,你认识吗?


  佳能百微,快优:1/100(f/9)拍摄,棉蝗若虫


  最大的蝗虫:棉蝗(直翅目/斑腿蝗科),俗称:大青蝗、蹬山倒。


  17-400mm镜头40mm端,手动:f/11,1/125拍摄,棉蝗


  棉蝗,可以说是最大的蝗虫了,雌性体长可达75-87mm(雄虫体长为:50-65mm)。棉蝗的个头虽然大,性情却是温顺的,不会叮咬人。不过有听说,它的后腿蹬力十分强劲,有时会伤着皮肤的。


  17-400mm镜头27mm端,手动:f/8,1/100拍摄,一对棉蝗,下方的雌棉蝗,体长与食指长度的对比


  17-400mm镜头40mm端,手动:f/8,1/200拍摄,一对棉蝗


  外形特征:体色鲜绿带黄,触角丝状。前足最短,中足略长,后足的胫节细长,淡紫红色,其外向有两列尖刺,非常容易识别。


  百微镜头,光优f/8(1/80)拍摄。棉蝗,后足腿节特别发达,弹蹬力强劲,俗称:蹬山倒


  棉蝗,一年只生一代。成虫在秋天里大量出现(7-10月是棉蝗的交尾产卵高峰期)。这也是在秋天里,容易看见棉蝗(成虫)的原因。


  17-400mm镜头31mm端,光优:f/11(1/80)拍摄,棉蝗(雌)


  最奇特怪异的蝗虫:突眼蝗(短脚蝗科),体长约18-35mm。


  遇上这种外形奇特怪异,似外星物种的突眼蝗,我想,许多人可能没有想到它会是蝗虫。


  百微镜头,光优:f/8(1/13)拍摄,突眼蝗(雄),体色绿色,有金属光泽


  外形特征:雌、雄成虫大小、体色不同(雌虫褐色,体型更大。雄虫绿色)。复眼椭圆,黑褐色,两眼间有锥状突起。上翅细长,后脚较长。腿节粗大。


  百微镜头,光优:f/8(1/20)拍摄,突眼蝗(雌),体色褐色,腹部较膨大,腹尾端尖


  突眼蝗若虫,外形似一截枯枝。若虫与成虫在外形上大体相似,只是翅膀还没有长成,一些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


  17-400mm镜头40mm端,手动:f/8,1/60拍摄,雌性突眼蝗若虫,外形似一截枯枝


  最意想不到的蝗虫:菱蝗(菱蝗科)。有些菱蝗,在体形上与我们所熟悉的蝗虫相差太大了。初次遇见菱蝗(长翅膀),我真的没有想到它是蝗虫。


  百微镜头,手动:f/8,1/50拍摄,菱蝗(长翅形)


  外形特征:胸背板平扁,呈现稜角或菱形状,故称:菱蝗、稜蝗。菱蝗属于小型蝗虫。体色、斑纹等外形特征,会因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从外形特征上,可以按菱蝗的翅膀的长短划分为:长翅形和短翅形(仅是个人想法)。


  长翅形的菱蝗,翅膀狭长,长度超过腹尾。


  百微镜头,手动:f/8,1/40,ISO:200拍摄,菱蝗(长翅形)


  百微镜头,光优:f/8(1/60)拍摄,菱蝗(长翅形)


  手机拍摄,菱蝗(长翅形)


  短翅形的菱蝗。在外形上倒是与常见的蝗虫会接近一些。


  百微镜头,光优f/8(1/40)拍摄,菱蝗(短翅形)


  查对虫名时有察觉到,相对于其它科属蝗虫的触角,菱蝗的触角算是细如丝线,给人一种随风摇摆的感觉(包括长翅形和短翅形的菱蝗)。


  手机拍摄,菱蝗(短翅形)


  百微镜头,光优:f/8(1/80)拍摄,菱蝗(短翅形)


  最常遇到、熟悉的蝗虫。


  外形富有鲜明特征的:红后负蝗(负蝗科),俗称:锥头蝗,尖头蚂蚱。


  百微镜头,光优:f/8(1/50)拍摄,红后负蝗


  也称:中华负蝗,短额负蝗。雄虫体长20-25mm,雌虫体长34-42mm。


  百微镜头,光优:f/8(1/60)拍摄,红后负蝗


  外形特征:体色绿色或黄褐色。头部长而尖,触角短且末端尖。各足颜色与体色相同。后足腿节较粗。翅膀狭长,超过腹部,翅端尖。


  17-400mm镜头40mm端,光优:f/11(1/60)拍摄,红后负蝗若虫


  百微镜头,手动全景接片(一组二张)拍摄,红后负蝗


  我们熟悉的蝗虫,大多数在外形上是:体形狭长,复眼突出,触角短的一类。它们在外形上看上去都很接近,相互间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如:斑纹)的差别。可就是这细节差别,常常让我们这些跨界的昆虫“爱好者”,傻傻得难以区分清楚。


  百微镜头,快优:1/80(f/6.3)拍摄,蝗虫若虫


  青脊竹蝗(网翅蝗科/竹蝗属),体长约33-40mm。


  百微镜头,手动:f/8,1/100拍摄,青脊竹蝗


  外形特征:体背绿色,触角细长,端部白色或淡色。


  手机拍摄,竹蝗若虫。若虫与成虫在外形上相近。只是翅膀还没有长成,一些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


  白条细蝗(蝗科/直斑腿蝗属)。体长约35-46mm。


  外形特征:触角短丝状。头部卵形黄褐色,复眼有纵向黑褐色条纹。前胸背板淡黄褐色,下缘侧边有一条白色的斜线。后腿节内侧和胫节为红色。


  百微镜头,光优:f/8(1/80)拍摄,白条细蝗


  短角异斑腿蝗(斑腿蝗科),又称:短脚外斑腿蝗。体长17-28m。


  手机拍摄,短角异斑腿蝗


  外形特征:体色黄褐色或暗褐色,触角短。前胸背板后缘侧面有一条黄白色斜纹。后脚腿节有2条黄白色平行的宽型斜斑,腿节及胫节侧缘橙红色。


  手机拍摄,短角异斑腿蝗


  拟稻蝗(蝗科),体长22-35mm。


  外形特征:复眼褐色,复眼后方到翅膀前端有一条黑色纵带。触角短末端有黑斑。体型狭长,前翅长过腹部,体色有绿色和褐色。


  百微镜头,光优:f/8(1/160)拍摄,拟稻蝗


  疑似:条背土蝗(斑腿蝗科),雄虫体长60mm,雌虫体长67-75mm。


  手机拍摄,疑似:条背土蝗


  外形特征:体色黄褐色,复眼下方有黑色斑纹。头部背面至前胸背板有一条黄褐色条纹,条纹两侧黑褐色。翅膀背至末端有一条黄色的狭长带状斑纹,上翅脉络网状,有数枚黑斑。


  手机拍摄,疑似:条背土蝗


  某种蝗虫。体色褐色,触角短。头部背面至前胸背板有一条暗黑色条纹。


  手机拍摄,某种蝗虫


  手机拍摄,某种蝗虫


  疣蝗(斑翅蝗科),体长25-30mm。


  百微镜头,光优:f/8(1/80)拍摄,疣蝗


  外形特征:体色灰褐色或褐色,会随环境改变。背面有小瘤状突起。后腿节有宽型黑色条纹,体侧有绒毛。


  百微镜头,手动:f/8,1/160拍摄,疣蝗若虫


  蝗虫,是直翅目蝗虫总科昆虫的统称。蝗虫为不完全变态昆虫(少了化蛹的环节),其生活史:卵-若虫-成虫。也就是说,从蝗虫卵孵化出来的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中,对幼虫的称呼),是通过多次蜕皮,长为成虫的。


  百微镜头,手动:f/8,1/40,ISO:200拍摄,即将完成蜕皮的蝗虫若虫


  手机拍摄,蝗虫若虫


  手机拍摄,竹蝗若虫


  百微镜头,快优:1/60(f/5.6)拍摄,疑似:竹蝗若虫


  百微镜头,快优:1/250(f/4.5)拍摄,红后负蝗若虫


  百微镜头,光优:f/8(1/125)拍摄,锥头蝗若虫和椿象


  百微镜头,快优:1/60(f/5)拍摄,蝗虫若虫


  拍摄地点:福建三明


  昆虫查名:嘎嘎昆虫网


  (原创摄影图文,分享昆虫摄影的乐趣。如果有误请指正并见谅,谢谢您的观看支持和鼓励)尊重原创,请勿搬运抄袭!


  蚂蚱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5:图虫人文摄影:蚱蜢

  蚂蚱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搜索词:

  

  1.油炸蚂蚱图片大全大图

  

  2.国画蚂蚱图片大全大图

  

  3.蚂蚱图片大全大图高清

  

本文标题:蚂蚱图片大全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