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节气有哪些推荐文章1:迎春、咬春、打春……立春这些习俗您知道吗?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春之日举行纪念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为: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宋代的《梦粱录》中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在民间,立春之日的传统习俗活动更是多种多样。


  习俗一: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上的“龟子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习俗二: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中国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清人专有《咬春诗》:“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可以想像,那时咬春的风俗还是非常浓郁的。


  对于不少北京人来说,立春吃春饼抹上甜面酱、再卷上天福号的酱肘子和时令蔬菜,才地道够味。老北京吃春饼最讲究,一定要卷成筒,从头吃到尾,寓意“有头有尾”。


  北京稻香村的“立春咬春卷”,也是参照老北京口味的春饼,将猪肉切成条状、伴着新鲜的韭黄、碧绿的菠菜、嫩嫩的豆芽、粉丝等食材为馅,一起包裹在薄薄的春卷皮中。就这样,春,被卷在了其中,咬一口,春日便不远了。


  习俗三:春社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中记载:“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中说道:“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习俗四:打春


  打春即打春牛,亦称“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风。通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鞭春之俗与祈求丰收相关,是一项较为古老之节俗。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为了迎春,先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四周插上彩旗。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原今日立春 | 迎春、咬春、打春……立春这些习俗您知道吗?)


  :北京日客户端 | 记者 骆倩雯 美编 琚理


  流程编辑:U022


  春季的节气有哪些推荐文章2:二十四节气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昱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是农事的重要节气,人们在此时移栽花木,嫁接果树,一派繁忙。春分也是百草丛生,野菜遍地的时节,人们在郊外采集春菜,作为时令饮食,以补益身心,祈求健康。


  在湖南郴州市安仁县,每年春分前后,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许多民众、客商,以及安仁的当地百姓齐聚在这座古老的小县城,祭神农、祈谷丰,还进行药材、谷种、农具等商品交易活动。当地人称之为“赶分社”,至今已传承千年。


  2016年,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中,就包括了“安仁赶分社”。


  安仁,这座湘南古老县城有着怎样的春分物语?


  什么是“赶分社”?


  安仁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最北端,东接茶陵、炎陵,南邻资兴、永兴,西连耒阳、衡南,北近衡东、攸县,素有“八县通衢”之称,总面积1478平方公里,人口约43万。


  安仁县景色 安仁县人民政府官网 图


  安仁赶分社的“分”,即春分。春分是中国古代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之前。《尚书·尧典》就曾记载:“日永”“日短”“日中”“宵中”四个节气名称,它们分别代表“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


  在这一天,太阳位置在黄道经度0度,直射赤道,昼夜平分。太阳从这天起,光照北半球的时间越来越长,直到秋分。


  另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是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意思就是春天总共90天,春分在立春之后45天,正值春季时间长度的一半。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告诉澎湃新闻,古人还常以春分日为校正度量衡的标准日,以此强调人事要符合天道的公平。用天文物候的自然律令来规训人间秩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也是一种特别的自然社会伦理。


  过去,人们以春分日为校正度量衡的标准日。在我国的农村,传统度量衡的木尺、木斗、木杆秤被农民称为“家传三宝”。 视觉中国 图


  赶分社的“社”,指的是“春社、社日”,即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我们常说的“江山社稷”的“社”,也是同样的意思)。而用一个赶字,意思就是人们不分男妇老少、身份贵贱,都会在这一天把身边的事情暂放一旁,从四面八方赶来参与活动。


  “每年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差不多就在春分前后。其实在古代,全国各地都有春社日、秋社日,会举行类似赶分社的活动,表达对土地神(社神、田神)的信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唐志强说。


  安仁县神农殿远景 周万红 图


  炎帝故里,拜神农


  而关于“安仁赶分社”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当地人相信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神农就在安仁县的土地上生活过,且炎帝神农归根安寝之地就在今天炎陵县、安仁县的交界处,因此当地流传了许多神农的传说。


  安仁县素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豆子、玉米等粮食作物。因此在安仁赶分社的习俗中,祭祀神农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春分当天,祭祀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下田开耕。仪式现场,七里八乡的老乡们吹起唢呐,敲起锣鼓,舞起长龙,牵着耕牛,来到稻田。随后在地方官员或老农带领下,身披蓑衣,手握犁耙,犁下今年春天稻田的第一垄。


  牵着耕牛,下田开耕。周万红 图


  “村民们会自发地前来,一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开耕仪式也预示今年农业生产活动正式开始。”安仁县文化馆馆长周万红告诉澎湃新闻。


  接下来,老百姓们会前往县里的神农殿,祀社神以祈谷。据周万红介绍道,祭祀通常由县里比较有威望的人来主持,流程也比较繁琐,在击鼓三通、鸣金三响和鸣炮奏乐之后,老百姓会献上牛、羊、猪“三牲”、“五谷”以及时鲜水果、草药等等。祭祀礼成后,人们自觉轮流在神农像前祈愿。


  神农殿的祭祀活动 周万红 图


  最古老的春分药市


  赶分社期间的另一个重要活动,就是中草药贸易。甚至在安仁当地还流传着一句老话——“药不到安仁不齐,药不到安仁不灵,郎中不到安仁不出名”。


  安仁县,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中草药的贸易中心呢?


  “安仁县地处丘陵地带,山多,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给中草药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再加上老百姓种植,境内有草药900多种,素有‘南国药都’之称。”唐志强介绍道。


  当然,这背后还有历史渊源。传说上古时期,炎帝神农带领8名随从来到安仁境内,制耒耜、兴农事、教化百姓,并开创了“日中而市”,进行农耕器具和中草药的交易,这就是最早的“春分药市”。


  后来,该传统被代代相传。每年春分前后,安仁县总是万商云集,百货风行。全国各地的客商齐聚安仁,参与赶分社,进行中草药材交易,形成一道全国仅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神农被后人尊为“药王”,赶分社期间也被称为“春分药王节”。


  除交易药材外,人们还通过赶墟,把多余的农副产品售出,换取自己不能生产的农器具和物品。


  安仁的春分药市 周万红 图


  据悉,2020年赶分社期间,安仁县共交易药材900多个品种,交易量达500多吨,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吸引了来自贵州、云南、广西等20多个省(市区)的医药商、游客达20多万人。


  中草药如此丰富,当然少不了美味的药膳佳肴。据《安仁县志》记载,春分到来时,安仁家家户户都要熬草药汤来滋补身体,这一习俗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草药炖猪脚。


  “熬草药炖猪脚很讲究,一般会放十几种草药,比如增骨风、搜骨风、满山香、九节兰、鸡血藤、黄花倒水莲、吊马礅等等。除了这些,还会放入黑豆、高粱米和鸡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周万红说。


  据说,草药炖猪脚有旺血气、壮筋骨和祛寒的功效,春分时节,安仁人在下田前喝上一碗,就不怕开耕犁田时冷水灌。


  草药炖猪脚 魅力安仁 图


  成为非遗后的今天


  2014年5月,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


  周万红所在的安仁县文化馆,正是当地的非遗保护中心,其职责就是对安仁县特色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使传统得以存续。


  当地赶分社期间的民俗表演。 周万红 图


  “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对神农殿这样的历史遗迹进行了修缮和保护,还修建了一座戏台,每年赶分社期间,会举行花鼓戏、皮影戏、舞龙舞狮等等民俗表演。”


  “我们还开辟了一个集生态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稻田公园,那里不仅是每年举行开耕仪式的场所,还建立了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许多文化活动都会在那里举行。”周万红介绍道。


  稻田公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为稻田公园题写了园名。 安仁在线 图


  2021年,湖南省安仁县,稻田公园油菜花盛开的田野。 视觉中国 图


  而每年阳春三月,也正值油菜花的信期,民间认为春分节是花神的生日,因此自2009年开始,安仁县在赶分社期间也会举办油菜花节,将旅游与节会结合起来,近20万亩油菜花竞相开放,成为了当地又一大亮点。


  “过去赶分社大概举办一个星期左右,现在结合油菜花节,从3月初开始,能持续二十多天。不仅是本地人、外省居民,甚至还有海外华人来参与。活动场所从过去老县城延伸到了周边三十多个地区。从官方到民间,内容比以往更丰富了。”周万红说。


  责任编辑:徐颖


  校对:张亮亮


  春季的节气有哪些推荐文章3:春季的6个节气

  1、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在每年的公历2月3日至5日交节。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简而言之,就是说,“立春”时节,冬去春来,万物开始复苏,又将进入生长的阶段。


  虽然“立春”代表着天气回暖,万物复苏。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存在差异。


  比如,在我国北方,或者一些高纬度地区。此时的天气,依旧是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并不会因为“立春”时节的到来,天气就会变得暖和。


  南方相对于北方来说,纬度较低。立春交接时,气温变化明显,春的气息已经可以察觉到。但是,温度回升也不会太快、太高。有时,甚至会出现倒春寒,气温突降,又像是回到了冬季。


  其实,“立春”的节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仅仅只是春天的前奏,只具备参考意义。万物复苏,还需等待一些时日。


  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2月18日到20日交节。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就是说,这个时候天气开始回暖,冰冻期即将结束,随之而来的是降雨量的增加,但也多以小雨为主。


  虽然“雨水”时节的到来,预示着大地回暖,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悬殊。在北方的很多地区,依然处于冬天的范畴,气候寒冷,北风呼啸,随时有下起大雪的可能。


  而南方相对于北方来说,纬度较低,季节变化明显,气温上升的也比较快,多在10度左右。有些地区,此时已经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了,田里的农作物也进入返青生长的阶段,呈现出一副早春的景象。


  也有一些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气温突降,伴随着降雨,空气潮湿,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其主要因素还是受北方寒潮影响,天气变化不稳定,忽冷忽热。这个时候也是最容易出现感冒的季节,做好个人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3、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到6日交节。


  时至惊蛰,多地气温上升。春雷乍动,雨水增多,种子破土而出。柳树发芽,百花竞相盛开。许多小动物也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四处觅食。此时的大地,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就是说,“春雷”的声音很大,惊醒了许多蛰伏在地下的动物。故称之为“惊蛰”。


  其实,正在冬眠的动物,并不会因为雷声大就从睡梦中醒过来,它们醒过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冬去春来,气温上升的自然规律导致的。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时节的到来,除了我国北方比较寒冷,不适合耕作以外。大部分地区都会变得温暖,雨水充沛,土地湿润。届时,春耕也将开始。人们会在这个大好时节,种下一粒又粒的农作物种子,期待着“秋收万颗子”。


  4、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3月19日到22日交节。这一天,太阳黄经度数为0度,南北半球昼夜时长相等。此后,太阳直射点会经过赤道向北半球移动,出现昼长夜短的自然现象,而南半球则是昼短夜长。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这里的“二月中”指的是农历二月。“分者半也”的意思是,一分为二。就是说“春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时间是等长的。


  春分时节,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来临。除了我国高寒山区和北纬45°线以北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会达到10度左右。有时,也会出现北方冷空气南下的情况,造成当地的气温下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不过,随着地球的公转,以及太阳直射点的不断北移,气温只会越来越高,这种可能会发生的现象,也会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地之上,万物生长,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


  5、清明


  “清明”是24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4月5日交节。“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清明,叁月节”。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农历三月。《岁时百问》中则说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说明此时,天地之间变得明亮而清澈,万物都已显现,变得活跃起来。


  在我国,清明节的习俗有很多,比如祭祖、扫墓等。这是一种礼敬祖先、不忘根源的一种文化传统,并一直传承至今。还有,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一大亮点。在此节气里,许多人都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来到野外踏青游玩,放松自己,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无限魅力。


  除了习俗以外,“清明”时节也是进行农事活动的大好时节。在此节气的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升高,天空也时常会下起小雨,滋润着大地,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


  6、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交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4月19、20或21日。其名字的由来,有人说,是源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雨生百谷。


  据《群芳谱》中记载:“??,?得???也。”可见,谷雨时节的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多么重要。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时节的到来,正意味着我国寒潮天气已经基本结束,随之而来的是各地气温回升,并且回升的速度较之以往要快了许多。同时,降水量也会显著增加,其中,华南地区的雨水会偏多一些。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大地会变得越来越温暖且湿润。这样的环境,对于越冬返青作物,以及春耕,播种和自然界其它的植物来说,都至关重要。因为它们都需要吸收足够多的水分,才能正常的,快速地生长。所以,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也不无道理”。


  谷雨时节有,走谷雨、喝谷雨茶、食香椿、祭祀文祖仓颉等习俗。这些习俗是从古时就已经发展形成的,里面都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并一直传承至今。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关于24节气的发展史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里面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结晶。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与形成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和劳动人民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最终,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而且每一种节气都与农事相关,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特点。即使岁月变迁,朝代更迭,它也经久不衰,并一直沿用至今。


  据文献记载,24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在我国商朝时只有4个节气,分别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及至后来,历经各个朝代劳动人民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最终,二十四节气由起初的4个增加至24个。


  它最早完整、科学的记载,是出自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


  最初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依据“斗转星移”制定的,也就是说,把北斗七星看作是一个“指南针”,以此来判断出最佳的农业生产时节。


  而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地球每年围绕太阳运行360度,于是,人们便把这个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15度,对应一个节气。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其中,“立春”为24节气之首,“大寒”收尾,它们排列恰当,有序运行,周而复始。


  春季的节气有哪些推荐文章4:迎接春暖花开!盘点各国与春有关的习俗和节日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20年2月2日,日本东京,民众参加习俗活动,撒豆驱邪,庆祝春分到来。(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2020年02月02日,在萨克森-安哈尔特,斯珀高耶蜡烛的参与者跳过一把火。这一习俗的第一个迹象可以追溯到1688年。有了蜡烛,斯珀高的人民象征性地想赶走冬天。(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18年5月5日,土耳其埃迪尔内,当地人庆祝传统Kakava节,这个节日是住在土耳其的吉普赛人庆祝春天的到来,一般会在每年的5月5日-6日举行。人们会生起一堆篝火,唱歌、从篝火上跳过。在节日这一天到尾声的时候,人们会把祝愿写在纸上,并把纸条抛在河中。(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20年1月24日,德国包岑,当地的索布族孩子们穿着传统服饰,参加传统的“鸟儿婚礼”。这一天,小新郎新娘们会来到林中,给鸟儿喂食;传说到来年春天,鸟儿会给儿童带来糖果作为答。这种婚礼也是索布人表达对鸟儿谢意的形式。(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20年2月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庞克瑟托尼,一年一度的“土拨鼠日”举行。据悉,土拨鼠日庆祝活动起源于一个德国故事,其认为,如果在2月2日能看到土拨鼠的影子,并退回到它的洞穴,预示还有六个星期的寒冷天气。如果没有看到土拨鼠的影子,春天就已经在路上了。(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17年1月21日,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兰迎来一年一度的国家郁金香日。荷兰郁金香种植者把阿姆斯特丹市的达姆广场改造成色彩斑斓的巨型花园,约20万株郁金香在花园中绽放。这个活动标志着荷兰郁金香季的开始。人们可以免费采摘鲜花,把春天带回家。(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20年1月27日,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当地一小村庄举行狂欢节。数十人穿着羊皮、蕾丝衬裙和锥形帽,将牛铃挂在背上进行游行,以预示春天的来临。(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18年4月15日,尼泊尔巴克塔普尔,当地民众庆祝朱砂节。该节日是为了迎接尼泊尔新年和春天的到来。(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19年3月10日,保加利亚索非亚,当地Dobric小村庆祝忏悔节星期日,点燃12.5米高的巨型篝火。村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迎接春天到来。(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19年3月22日,孟加拉国锡尔赫特市,当地持续胡里节庆典,缤纷的粉末漫天飞扬仿佛走进多彩童话世界。(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19年3月14日,尼泊尔加德满都,当地民众参加“洒红节”(胡里节)庆典。人们互相抛洒用花朵制成的红粉,投掷水球,寓意正义战胜邪恶,同时迎接春天的到来。(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20年1月19日,日本爱知县,当地人在日本传统的木质四方酒器上写下“福”、“寿”祝福语,迎接春天。(图源:东方IC)


  【环球网文化频道综合】当地时间2020年2月1日,日本和歌山县,当地举行一年一度的火节。(图源:东方IC)


  责编:张嘉玉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春季的节气有哪些推荐文章5:二十四节气

  澎湃新闻记者 徐颖


  惊蛰时节,万物以荣,“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从物候的角度来说,惊蛰时候的温度是最适合作为冬春转换的“阈值”温度,伏在地下的虫类,这时候感受春天的温暖而出动。


  不过随着气候变化,春天也来得越来越早了。2022的惊蛰前一周,上海气象局就已经宣布申城“入春”,不仅比常年早了15天,还是连续第五年提早入春。


  在民间,有“过了惊蛰节, 春耕不能歇”“惊蛰到,鱼虾跳”的农谚,惊蛰时节,中原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农忙,华北冬小麦返青,江南小麦拔节、油菜见花,同时,身边的小动物们也苏醒了。


  蛰,指哪些动物?


  惊蛰在24个节气中很有个性,它是唯一一个名字和动物相关的节气。不过,蛰虫或者虫, 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比较笼统的称呼。


  比如,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看来,如果对于惊蛰的“翻译”局限在“虫子醒了”,那是有点问题的,因为不仅仅是虫子醒了,小动物们也醒了。


  蛇、蜥蜴、蚯蚓、蟾蜍等都有自己方式越冬,“我们先民都会对其进行观察,并将它们列入‘虫’的范畴里头,把它们算‘蛰’的组成部分。”唐志强说,“此外,鼠类、熊、蝙蝠等是哺乳类动物,其实也是先民观察的‘蛰’的含义内,所以,古代‘蛰’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


  说到虫子,很多人会想起《庄子·外篇·秋水》的“夏虫不可语冰”,用它来隐喻浅薄局限的认知。不过虫子其实是以各种形式“越冬”的,有些昆虫会以幼虫、蛹和的方式越冬。“夏虫”其实是指有些昆虫在夏季生长,秋季产卵,冬天死去,比如螳螂、蝈蝈、蝗虫,它们只能以卵的形式越冬。


  动物学硕士、《酷虫成长记》的、痴迷观察昆虫的三蝶纪说,“瓢虫是会(以成虫形式)越冬的,它们会找个地方躲起来,比如说石块下面,土缝之间。”


  七星瓢虫


  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和端午两个节气,都会提醒人们灭虫。这两个季节时间差三个月左右,灭虫的重点有什么不一样?三蝶纪说,“有些蚊虫以卵的形式越冬,因此也有地区人们在惊蛰前后用石灰、硫磺或艾草驱虫熏虫,既是传统习俗,也有其科学意义。因为当蚊虫还是卵的状态时候,比较容易彻底驱除,等到它们孵化出来之后,灭虫就更有难度了。”


  如果说惊蛰时的人们是去“发现虫子”,那么到了端午,人们对于“虫”的态度就是“去驱赶、去消灭”,所以才有“端午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的说法,在唐志强看来,五毒其实是对于“蛰”的含义缩小。


  以三蝶纪生活的华南地区为例,这个地区的时令节气并没有明显按照24节气来走,不像华东和华中地区那样有明显的节气分割,冬天也一样有很多虫子,但事实上,在惊蛰之后,小动物们和昆虫也会变得越来越活跃。


  无论如何,惊蛰一到,以人类的视角来看,此时的害虫也醒了。


  与虫共处?需要更多智慧


  对付害虫,古人有自己的智慧,比如在某些地方,田埂附近农人会种一棵花椒,以此驱害,因为虫子讨厌花椒的气味。还有比如养细腰蜂(蜾蠃),它们能把卵藏在螟蛉身上进行繁殖,这样就可以以虫治虫,正如《诗经》里说:“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南方草木状》记载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蚧壳虫,这是最早的中国先民发现的以虫治虫的方法,其中提到,当时的市场上能看到老百姓拿着黄猄蚁去卖,种柑橘的农户会去购买。


  黄猄蚁


  艾叶、菖蒲、雄黄、薄荷、除虫菊、樟脑,都是传统上用来驱虫的方法。把文物放在樟木箱子里头,也利用的是天然驱虫方法。


  益虫也很多,家蚕、蜂、蝴蝶、捕食螨,草蛉(幼虫蚜狮)和七星瓢虫等。一只幼虫期的草蛉可以消灭700、800只蚜虫,寄生蜂/蝇则可以寄生在害虫体内,让对方慢慢死掉。


  所以,现在对杀虫剂限制比较多的有机种植领域,也会“派出”草蛉来执行灭害任务。除此之外,像燕子、啄木鸟、灰椋鸟、戴胜,都是可以吃害虫的鸟类,刺猬、蝙蝠、壁虎则是灭虫高手,越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就越理解生态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事实上,这也是很多生物农药发明和生效的原理。


  “稻田养蛙、养鱼、养鸭来吃虫,直到今天我们的农村地区还有广泛使用,因为鱼、鸭可以吃水里的害虫卵和蝗虫。”唐志强表示,“科技再怎么发达,从古人经验中汲取有益知识也是必要的。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气候,先人的经验本身就是技术和智慧。农药残留,尤其是广谱性的,对于群落的破坏是很厉害的,破坏群落再重新构建的话,非常费劲。不要一概去否定传统智慧的价值和意义,而是要深入挖掘它的价值和意义,和现代科学结合,让传统智慧得以闪光”。


  现代科学也表明,不是所有的虫子被杀得一干二净,人类就能安全无虞。《寂静的春天》里早就描述过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田野”,也因此推动多国环保立法。


  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陈连根表示,上海植物园对于与虫子共生由自己的方针,基本不采取主动的措施去干扰植物与昆虫的自然共生,维持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多样性。如果出现了影响植物生长的病虫害,一般是以物理和生物两种方式来处理。物理除虫主要以人工捕捉、部分修剪已感染病虫害的枝条等,辅以杀虫灯来进行防治。生物方面以自然天敌的方式,如果严重的再以化学药剂来消杀,“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自然生境不予干扰,并以维持植物与昆虫的自然生态为目标而努力。”


  《礼记·王制》有记载,“ 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意思是放火烧田,不会选在昆虫冬眠之前,以防藏在草中的虫子被火焰燎杀,体现一种道义,也体现了古人的自然观,惊蛰已到,你准备好与“虫”共处了吗?


  责任编辑:沈关哲


  校对:刘威


  春季的节气有哪些推荐搜索词:

  

  1.二十四节气春季的节气有哪些

  

  2.春季的节气有哪些(各写四个)

  

  3.春季的节气有哪些?按顺序排列

  

本文标题:春季的节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