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1:二十四节气,一年说到头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立春 2月3—5日


  细风先动柳,残雪不藏梅。《江南立春》【宋·吕夷简】


  立春,又名打春、正月节。作为春天的第一个节日,立春的大部分活动都围绕着“劝春”展开。在周代以至汉代,天子要亲自前往京城东郊迎春,所谓迎春,就是迎接春天和春神句芒。到了后代,改由官员迎接。在民间,也有演春、拜春神、戴春花、打春牛、咬春、吃春盘等活动。及至今日,立春依然是人们较为关注的节气之一。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迎春习俗也逐渐简化为“吃”。对于北京人而言,立春的时候要吃炒合菜配春饼,又或者由面蚕演化而来的炸春卷。


  雨水 2月18—20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即将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正月中,天一生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其实是古人对降雨的一种朴素认识。当然,雨水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下雨,根据气象资料显示,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雨水前后降雪反而更多。在雨水之时,最为有趣的习俗是卜谷或者“占稻色”,用稻米来占卜该年早稻的丰歉。在雨水前后,人们将稻米放入锅中爆炒,爆出白色米花的数量越多,则意味着丰收。


  惊蛰 3月5—7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惊蛰,最早叫“启蛰”,后因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称。这一节气,顾名思义,与百虫有关。伴随着阵阵春雷,春意渐浓,沉睡的蛇虫鼠蚁也都苏醒过来。在一些地区,有惊蛰全家吃梨的习俗。不过,惊蛰的习俗其实大多与驱虫、杀虫有关。俗语有言:“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人们会在家中沿着墙壁等边缘撒些石灰粉阻挡虫蚁进入,并用艾草熏赶家中的害虫。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惊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标志着春播的开始。


  春分 3月20—22日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春分日》【唐·徐铉】


  春分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等长,正所谓“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在这一天,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有竖蛋的习俗,这是一种祈求吉祥的仪式。在中国,春分立蛋的传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传说中,春分是一年之中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的一天。当然,天文学家认为,一年之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将鸡蛋竖立起来。除了竖蛋以外,春分这一天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春祭,吃春菜,酿酒,祭祀耕牛和百鸟,放风筝等。


  清明 4月4—6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春景》【宋·晏殊】


  春雨过后,气温升高,天气宜人,草木青翠,给人一种清爽、明净的感觉,这便是清明的由来。今天提到清明,人们往往会想到扫墓、踏青等,这是因为清明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与之时间相近的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禁火,祭奠祖先;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日子。在宋元时期,这两个节日的习俗逐渐融汇于清明节气,并由此演变成为合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延续至今。


  谷雨 4月19—21日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唐·元稹】


  对于农桑而言,谷雨是个大好时节。作为春耕的重要时段,谷雨时要种花生、插红薯、插秧、种玉米等;同时,谷雨也是采茶、制茶的好时期。谷雨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个与仓颉有关,另一个则与牡丹仙子有关。谷雨祭祀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的习俗,以纪念玉帝以“天降谷子雨”作为仓颉造字酬劳。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时节,因此牡丹花又被称为“谷雨花”,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会在谷雨时节举办牡丹花会。渔业地区会选择祭祀海神,祈求来去平安,收获丰足。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立夏 5月5—7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夏日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立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里的“夏”指的是大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天播种下去的作物现在已经长大了,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在过去,立夏也被称为“立夏节”,是天子祭祀炎帝、祝融的日子。在民间,人们会用新收获的果实供神祭祖,比如苏州就有“立夏见三新”之说。此外,立夏有吃蛋的习俗,对于孩子们而言,会在吃蛋之前,用这颗蛋进行“斗蛋”,蛋头胜者为“蛋大王”,蛋尾胜者为“蛋小王”。


  小满 5月20—22日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插秧歌》【唐·契此】


  小满一到,意味着夏天已然到来。在节气之中,小满时节充满了温暖与生机。此时,北方地区正值小麦由青转黄;江南地区,水车、丝车、油车一派繁忙。农耕时代,“男耕女织”是典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小满前后,南方许多农村有祈蚕节,要祭祀蚕神,桑葚既是这一天的供物,也是这一天人们享用的果物。与此同时,郊外的菜籽成熟,农民还要忙着将其送到油坊榨油。在个别地方,小满这天还有祭祀车神的习俗——这里的车神,指的是水车之神,形似一条白色的巨龙。


  芒种 6月5—7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宋·赵师秀】


  芒种是小满之后的节气,对于这一名字,曾有人提出质疑,二十四节气之中,为何只有小满与芒种不同其他,没有“大满”。有人认为,这一命名,可能和儒道观念有关。芒种又称为“忙种”“忙着种”,这一时节,是农民最为繁忙的时节,与其他节气相比,芒种的习俗并不算多。农耕时代靠天吃饭,祈雨、祈晴活动自不可少。这一时期百花即将凋零,一些地方也会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表达对其感激之情。


  夏至 6月21—22日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二分二至”的说法。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在宋代,夏至属于“法定假日”,官员可以放假三天。夏至的习俗多以吃为主,比如江苏等处吃豌豆糕,北京则吃生菜、凉面,以降火开胃,谓之“冬至饺子夏至面”。浙江杭州喜欢吃乌饭,广西吃酸粉、各种凉糕等,山东吃生葱、黄瓜、煮鸡蛋。夏至之后,便准备进入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了,故而从夏至开始,人们还要进行各种防暑、避暑。


  小暑 7月6—8日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唐·武元衡】


  暑代表炎热,但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称之为小暑。相传,小暑前夕,也就是六月初六,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此,小暑前后,家家户户都会进行“晒伏”,将存放在衣柜箱笼之中的衣物被褥等拿出来晾晒。小暑节气的习俗同样大多和吃有关,比如要食新——吃新米,尝新酒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喝羊汤,吃藕,吃芒果,吃伏面等。虽然夏季的暑热让人烦闷,但这些应季美食想来可以开胃解馋。


  大暑 7月22—24日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宋·司马光】


  要说天气炎热,还要数“三伏”。大暑正值三伏中的中伏,可谓热力加倍,单是想一想,都会令人恍若已提前进入“上蒸下煮”的“蒸锅”模式,也难怪被称为是“苦夏”。消暑是大暑的绝对生活主题。正所谓“荷花荡中夏日长,围井乘凉话家常”,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里,凉茶豆糕大蒲扇,井水竹榻冰西瓜,都成为了驱赶炎热,消暑降温的好帮手。在一些靠水而居的地方,俗称“荷花生日”的观莲节,是大暑期间难得的户外活动之一。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立秋 8月7—9日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立秋日》【南宋·刘翰】


  俗语说“一叶落而知秋”,这里的叶指的是梧桐叶,在古代,“梧桐秋”曾是一种宫廷仪式,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在古人看来,立秋是夏秋之交的一个重要时刻。“立了秋,凉飕飕。”虽然依旧是盛夏,但此时的风不同于暑天,已浸染了冷意。度过“苦夏”之后,人们难免清减,到了立秋之时,就需要“贴秋膘”,特别是以肉贴膘。汪曾祺专门写过一篇《贴秋膘》,言明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文中还提到内蒙古也有“贴秋膘”的风俗,特指吃手把羊肉。


  处暑 8月22—24日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处暑后风雨》【元·仇远】


  处暑是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处暑之后,早晚的温度下降已经很明显了,一旦下雨,更让人平添几分萧瑟之意。在迎来了处暑之后,南方和东南沿海等地方还要经历一段炎热的时光,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但在北方,处暑之后,迎来的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随着暑气的消散,天上的云朵也格外好看,此时与好友或家人到野外迎秋赏景,出行游乐都是不错的选择。有谚语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说的是处暑要喝药茶的习俗。


  白露 9月7—9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孟秋结束,仲秋开始,白露便到了。《诗经》中爱情诗《蒹葭》的起兴,就开始于“蒹葭”“白露”。所谓白露,指的是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附着在树木花草的叶子、花瓣之上的水滴,清晨时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得名“白露”。白露时节,苏南和浙江过去有喝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老苏州人要吃鳗鱼,老南京人喜欢喝白露茶,福州则要吃龙眼,认为能够大补身体。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打渔杀家》是活动期间的必演戏目,表现的是当地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秋分 9月22—24日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点绛唇》【宋·谢逸】


  秋分同样是昼夜平分的日子。早在周朝,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也就是说,在秋分时节,要祭祀月神。北京的月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月的场所。北京祭月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男不拜月”,这一思想或与过去男尊女卑的观念有关。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天的,但不能保证每年的秋分都有圆月,于是将祭月节调整到了中秋。


  寒露 10月8—9日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送十五舅》【唐·王昌龄】


  露已寒凉,意味着时节已是深秋。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寒露之时,便要开始为冬藏做准备了。对于国家而言,积累了一年的案子,也需要在这个时候做个了结。待到寒露之时,大雁已经往南飞走了。因为气温波动剧烈,这个时间段的人们是最不好穿衣服的,可能今天刚把厚衣服穿上身,明天又在暖暖的阳光之下晒出了一身“白毛儿汗”。不过,时至深秋,倒是赏菊、赏红叶的好时候。金秋时分,菊花盛开,端的是一派灿烂悠然。如果想要赏红叶,便去香山。


  霜降 10月23—24日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赋得九月尽》【唐·元稹】


  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此时树叶已经枯黄,每有风吹过,便是片片飘落。霜降时候登高远眺,是不少地方的习俗。又因霜降时节临近寒衣节,扫墓也是这一节气的惯例。柿子是霜降时的美食,过去的老北京人喜欢在四合院里种植柿子树,现在在老舍故居、梅兰芳故居等处都可以看到。老北京人把霜降后的柿子叫“蜜罐儿”,如果存到冬天,还可以吃冻柿子。同样好吃的还有板栗,这个时节走在街头,买一袋糖炒栗子,热乎乎地抱着随走随吃,也是别样的享受。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立冬 11月7—8日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立冬即事二首》【宋·仇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旧时,人们会在立冬这一天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在感谢祖先苍天之余,用酒食来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劳。立冬也算是古代版的“教师节”,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拜师活动,学生们会在这一天去看望老师,一些老师也会设宴招待前来看望自己的学生。时至今日,北方很多地区还流行着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认为立冬不吃饺子,要冻掉耳朵,南方则会选择一些膏滋、药膳等进补。


  小雪 11月22—23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其一》【唐·高适】


  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寒冷冬季的真正开启,当然,此时即便有降雪,地面上也不会留有积雪。此时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北方降水跌入低谷,南方降雨相对较多,天气阴冷潮湿。在小雪节气前后,土家族人会开始一年一度的杀年猪活动,以吃刨汤迎接新年。所谓刨汤,就是由猪杂、肥肉、脑髓等食材,剁细加上糯米饭、猪血及花椒等香料,灌入小肠煮制而成。一些南方地区会将糍粑作为传统节日祭品,或者开始加工腊肉等,台湾地区则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


  大雪 12月6—8日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唐·白居易】


  大雪一定会下雪吗?实际上,大雪节气前后,真正降雪的区域并不多。大雪这个节气,意味着自此以后降雪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倒不是说一定会下大雪。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小雪节气之时,雪随下随化,而进入到大雪以后,地面便会出现积雪了。在过去,大雪节气的来临意味着气候已经不再适合人们出行,居家的日子也格外难熬。但在如今,冬季变得好过很多,平日里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呼朋引伴去雪地里玩耍,都不会令人“望而却步”。


  冬至 12月21—23日


  日光绣户初添线,雪意屏山欲放梅。《十一月二十七日冬至》【元·朱德润】


  周代历法中以十一月冬至为岁首,秦代沿用其制,汉代后冬至才和岁首分开,但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祭天是最为古老的习俗之一。它的源头想必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古代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唐代对冬至极为重视,冬至节仪被称为“国之大典”,皇帝需要到长安城南郊的圜丘祭天,朝会群臣与各国使节,还会大赦天下等。在冬至这一天,普通百姓会求亲访友,阖家团圆,相聚饮宴。冬至时节,冰雪中的游戏也颇受欢迎,比如打雪仗,堆雪狮子、雪人等。


  小寒 1月5—7日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冬至》【宋·朱淑真】


  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小寒和在此之后的大寒,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日子。画图数九是黄河流域农家小寒前后颇有意趣的避寒方式,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书“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繁体字,每个字均为九画。当然,九九消寒图实际上是从冬至当天开始填充的,每日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笔,直到春天来临。也有一些九九消寒图为画梅花等。一些地方会在小寒时节用膏方进补,旧时天津则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这种黄芽菜是用白菜芽做成的。


  大寒 1月20—21日


  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元沙院》【宋·曾巩】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不过,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小寒可能才是一年里气温最低的日子。大寒这一节气临近春节,因此有一个特殊的年俗,就是尾牙祭,过去在东南沿海以及福建一带特别盛行。及至今日,很多公司会在年终的时候举办年会,其实就是尾牙祭这种习俗在当下的一种扩展和演变。


   | 何安安


  编辑 | 宫照华 李阳


  校对 | 薛京宁


  年的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2:“说文解字”巧说“年”——年夜饭背后的“味道”好丰富……

  汉字是一种充满审美韵味、思想内涵与哲理意蕴的独特文字。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精美的画、一首精炼的诗、一个精粹的故事甚至一段精妙的传奇,它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带来玄妙神奇的诗意畅想和无限遐思,让我们为之惊叹不已。


  年夜饭吃了啥?回到家的你是不是又尝到了久违的“妈妈的味道”?


  多年前有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其中有一句: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回到家,吃完妈妈做的年夜饭,不要忘记去妈妈的厨房看一看。


  将“厨”字分解,可以得到“厂”、“豆”、“寸”三个字。“厂”的本义是没有墙壁的简易房舍。在古文中,“厂”和“广”经常相互通用,汉字中带有厂字旁的字一般也都和房屋、山崖相关。厂作为“厨”字的一部表示厨房的建筑比较简陋,这种简陋也可以理解为相对于正室而言厨房比较小。“豆”字是先秦时期人们盛放谷物和调味品的一种器物,常用于祭祀活动。它类似于现在的高脚盘,有盖子,一般为木制。至于“寸”字,本义是寸口。寸口是中医名词,指的是切脉时,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寸”字,就像是一个手形。小篆的字形,在手形的左下侧加入了一条横画,作为指事符号,代表这里是距离手掌一寸的部位。由此我们“厨”字的表意:在建筑物下,有盛菜的盘子,同时在烹饪菜肴时还要注意火候分寸,这便是厨房。


  “豆”字的演变


  “寸”字的演变


  “房”字本义为正室两旁的房间。古人将各种房屋都通称为“宫室”,但一般前面的称为“堂”,后面的则称为“室”。室在古代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客厅,而房则相当于卧室。在篆文中,房字形外围很像一扇门,下边为“方”,“方”有并列的含义,这里是说正室两旁的房间位置是并列的。


“鱼”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

  年夜饭的餐桌上“鱼”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因“鱼”与“余”同音,故而取年年有余、吉庆有余之意。


  “鱼”字是一个典型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鱼”字就是一条鲜鱼的形状,上头下尾,背部和腹部各有一鱼鳍,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化,鱼尾逐渐消失,并最终变为繁体“鱼”字下面的四个点,和简体字下面的一道横。“灬”代表火,把鱼放在火上烤,或许也是先祖们告别茹毛饮血时代的一点体现。


  “鱼”字的演变


  在汉字中凡是由“鱼”字所组成的字都与鱼有关。譬如笔者的家乡在山东,山东的简称为“鲁”,这个“鲁”字在甲骨文中,上部是“鱼”,下部是个锅之类的器具,义为把鱼烹制做成美味佳肴,因而“鲁”字的本义为“嘉”“美”,而并非现在通用的鲁莽、愚笨、迟钝等意思。周代的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分封地称之为“鲁”(即现在的山东境内),义为这是一块美丽肥沃的土地。


  汉字的演化十分的复杂多变,譬如“称”字与“衡”字也本与“鱼”有关,但现在却看不出任何的踪迹。如果钓得一条大鱼,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自然是快拿秤来称一下。“称”字的最初内涵就是这个。金文“称”字非常形象,即一个人侧面站着,伸出一只手掂量着一条鱼的分量。关于“衡”字,许慎《说文解字》中称为:牛角触,横大木。意为衡是绑缚在牛角上防止牛在路上顶触行人的横木。笔者认为这纯属凭空揣测,因为遍观“衡”字的各类字体,均与“牛”没有关系。笔者认为“衡”字“行”字中间夹着“鱼”和“大”,“行”的金文形体是东南西北都能通行的十字路口,可以理解为行人汇集的街市,“大”字在古代与“人”同义,故而“衡”字的本义应是在街市上有人拿着鱼进行买卖称量。即“衡”与“称”本是同义。


  “衡”字的演变


  说到“鱼”,许多不喜欢吃鱼的朋友保证会捂鼻而言腥。“腥”字的甲骨文为上“自”下“鱼”。甲骨文“自”是鼻子的形象,而且异常形象,有鼻翅,有鼻孔,有鼻梁及鼻纹。由此可见,“腥”字的初义即为用鼻子闻到鱼的味道。“腥”的旧体字有一种写法为“鮏”,可理解为生鱼的味道即“腥”。随着汉字的演化,“腥”字不再特指鱼类散发出的味道,而是从月,星声,“月”即是肉,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肉也有肉腥味。


“葱”“姜”“蒜”的故事也很多“姜”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姜”的本义是美丽。甲骨文的“姜”,就像是一个头戴“羊”角的美丽女子,正面朝左方跪坐在地上。金文的“姜”,字形和甲骨文相近,不过更加凸显了女子弯曲的眉毛和妩媚的眼睛。“姜”也是一种姓氏,族人为神农氏的后代,因居住在姜水一带而得名。


  “姜”的本义是美女,这在《诗经》当中似乎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她们的名字中都含有一个“姜”字,笔者认为,这不单指她们来自齐国,还有一点是因为她们都有倾国倾城的容貌。


  庄姜是齐庄公的女儿,嫁给卫庄公为夫人。《诗经·卫风·硕人》曾经赞美她的美貌——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但可惜卫庄公并不喜欢她,婚姻不幸。


  夷姜是卫庄公的妾,卫庄公的儿子卫宣公年少时勾引庶母夷姜,生了儿子伋。卫宣公继位后听说齐女美貌,便在黄河边上筑了新台,拦截了宣姜。《诗经·邶风·新台》中鱼网之设,鸿则离之,就是讽刺这件事。


  夷姜后来因为失宠而自缢了。


  宣姜为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公子寿为救伋被杀,公子朔即位,只有十五六岁。宣姜后来与卫宣公的庶子顽私通,生了三个儿子:齐子、戴公、文公;两个女儿:宋桓夫人、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更是鼎鼎大名的《载驰》的。


  《诗经·君子偕老》即是讽刺宣姜放荡。


  古代,“姜”与“薑”本是两个字,“姜”多用于姓,“薑”才是生薑之“薑”。在实行简化字时,便以“姜”代“薑”了。


“葱”其实是一种心情

  葱字的甲骨文为下面一个“心”,上面一道竖杠。因而“葱”字最初并不是指一种蔬菜,而是一种心情。“心”上插了一根木棍,自然会感觉堵的慌,因而笔者推断“葱”字最初的意思应该是心情不畅、郁闷。那为什么“葱”字后来会被借用作代指一种蔬菜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下面这一俗语中略窥一二。


  在当下的河南、山东的许多地区民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蒜辣嘴,葱辣心,韭菜辣住脊梁筋。意思是葱吃多了会让心脏不舒服,由此再看“葱”由心情被借指为一种蔬菜的历程,正是我们的先祖们对生活饮食总结的一份真实写照。葱为青色,青色为茂盛之色,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郁郁葱葱”即是取了“葱”字的“茂盛”之意。


  “蒜”字的下面是两个“示”字,笔者认为这也是汉字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偶然,与“示”本身并没有关联,而应该是两棵并列的植株,表示一种并列对称的关系。就如同蒜头一样,是由许多并列对称的蒜瓣组成的。两个“八”字则是沿用了“八”字的原意,意为分离,在“蒜”字中表意这并列的蒜瓣是可以剥离的。“示”字的本义是表祭祀,“示”字上面的二代表天宇,代表无所不能的神灵,而下面的一竖加八则代表朝天吟念祝祷,希望恶劣的天气快点离去。


  蒜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种子,我们的先祖在祭祀神灵时,是断不可能将这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摆上供桌的。


年夜饭不仅香而且鲜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妈妈做的年夜饭,那保证就是一个字:香!


  “香”字的甲骨文,上部位麦形,即“来”字,四个小点代表落下来的麦粒,下部的“口”字为盛麦子的器皿,表示小麦成熟后散发出的馨香,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香”字上面的“来”变成了“黍”字头(即省去了黍字下面的水),下部变为甘美的“甘”字,虽然在字形上有了变化,但字的意思却没有变化,表示五谷散发出甘美的芳香。至楷书后,“香”字变为上“禾”下“日”,其字义也不可因形而考了,试想禾在太阳之上,散发芳香是不可能了,有的只能是焦糊味。


  《说文解字》:香,芳也。“香”的本义不是指一般的芳香,而是特指五谷散发出来的香味,如:黍稷馨香,后来才引申为气味美的统称。


  喜欢养花的朋友,在看一些花谱类书籍时,会经常看到“香祖”一词,其实香祖并非以香祭祖的意思,而是兰花的一个别称。


  厨房里的味道,我们除了追求一个“香”字外,“鲜”也是必不可少的。关于“鲜”字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一度很困顿,缺衣少食。一天早晨,孔子只喝了一碗菜汤,到了中午,午饭还没有着落,孔子的几个弟子便外出讨饭。过了一会儿,子路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块羊肉,对孔子说:“老师,我要来一块羊肉。”孔子见了很高兴,连忙让几个学生烧火煮羊肉。羊肉刚放进锅里,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也回来了,他要来了几条鱼。学生们将鱼收拾了一下,也一起放进锅里煮。按照常理来说,没有人将羊肉和鱼肉放在一起煮,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太饿了,便顾不上那么多了。


  等到锅里的羊肉和鱼肉熟了之后,弟子们先给孔子盛了一大碗,孔子一尝,发现羊肉的味道很鲜美,鱼肉也十分好吃,汤汁分外的好喝,令人回味无穷。这时孔子突然想到,鱼和羊肉合烹味道如此好,那就用“鱼”和“羊”合成一个“鲜”字吧。


  或许正是受这个故事的影响,现在一大批饭店都起了同一个名字:鱼羊一锅出。


  “鲜”字在甲骨文中并未出现,金文中的“鲜”字即是由“鱼”“羊”组成,只不过“羊”字在上,“鱼”字在下。“鲜”的本义其实是一种鱼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道:“鲜,鱼名,出貉国。”意思是“鲜”是产自北方古代貉国的一种鱼。对北方干旱地区的人来说,鱼是很少的,他们多吃羊肉。在他们看来,羊肉味道是鲜美的,而吃到鱼后感到它的味道更鲜美,因此用“鱼”和“羊”造出了“鲜”字,其意思是:像羊肉一样味道可口的鱼。


厨房里的柴油盐酱醋水

  厨房里最少不了的自然是柴米油盐了。“柴”在当下的城市厨房里已不见踪迹了,煤气、天然气早已取其而代之了。然在农村的厨房里它还是常客,巧妇不仅难为无米之炊,也难做熟无柴之饭。


  说“柴”字当从“鼎”字开始。一言九鼎,“鼎”在汉字中可谓八面威风,问鼎中原,关系到江山社稷,何等的重要,但若还原“鼎”字的本义,它不过是一口架在柴上的锅。“鼎”字的甲骨文下面是一段木材被劈成两半,即“片”字,篆文“片”字只是这段劈柴的右边,左边的“片”字因与“床”字的古写相同,因而舍去。


  “鼎”字的演变


  关于“柴”字有人解释称“此木即为柴”,其实不然,试想任何木材都可以当柴来烧那还了得。《说文解字》中解释“柴”为“小木散材”。古代将从山上采集、作为家居燃料的干柴叫“樵”;从山上采伐、未锯断、劈细的原木叫“薪”;由原木劈成细块、作为家居燃料的木料叫“柴”。“柴”字上面的“此”字,从止从匕,止即脚趾,“匕”是“妣”的本字。匕的甲骨文像一个曲臂趴着或俯伏的“人”,造字本义即是地位低下的妇女。由此看“柴”字上面的“此”字,其意应为女人的脚趾,下面再加一“木”字,柴的意思便很明确了,即是像女人脚趾大小的木材。


  “由”和“油”本是一个字,“由”字的甲骨文上面是一滴油滴,下面是一个类似于碗的容器,义为把榨的油储存在容器里。后来随着汉字的应用,人们感觉到“油”字的字形就像一条道路通到了田地里一样,因而“由”字又引申出从、自的意思,譬如我们现在常用的词语“由此”。“由”字的本义被借用之后,先祖们于是又在“由”字的旁边加上“氵”创造出“油”字,表示榨出来的油就像水一样流淌下来。


  “由”字的演变


  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佐料。相传宿沙氏煮出五彩缤纷的海盐后,炎帝带着宿沙氏去拜见黄帝,宴席中,炎帝和宿沙氏献出海盐用于调味,其结果调出的味比黄帝拥有的池盐自然生成的苦盐味道鲜美。于是黄帝命仓颉造盐字。仓颉结合宿沙氏煮盐经过及身为炎帝之臣等多重含义,就造出了“鹽”字。古代盐字有”臣“"人”“卤”“皿”四个部分组成。“臣”代表宿沙氏是炎帝的大臣;“人”“卤”代表盐是有人在监视卤水煎盐,“皿”则说明煮盐所使用的器具。


  “盐”字的演变


  这些只是神话传说,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找不到“盐”字,但却有与它密切相关的“卤”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中称:“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


  意思是说:盐就是卤,自然形成的称为“卤”,经过人力加工的就称为“盐”。


  对于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来说,厨房里的味道,很多来自于对酱的烹制。厨房里的调味料,有两样东西与酒有关,一曰酱,一曰醋。这两个字都含有一个“酉”字,“酉”字的初义是酒缸,进而代指酒,是一个象形字,而将“酉”字作为偏旁部首时,更多的时候它是会意,即像酒发酵一样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酱和醋的制作,是需要长时间发酵的。


  “酱”字的演变


  “酱”字从将从酉,“将”的本义是把肉放到几案上。甲骨文的“将”字左边是一个竖起来的几案,右边是一个“肉”字。“酱”字的造字原意综合来看是将肉长时间发酵之后即为酱。简化字“酱”把“将”字中的“寸”字去掉了实为可惜,因为发酵也是需要掌握分寸的。


  关于醋,有这样一个传说。杜康的儿子黑塔跟杜康学习酿酒技术。后来黑塔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过了二十一日后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调料叫“醋”。再后来,黑塔迁居江苏镇江,并把制醋的工艺也带到了镇江,直到现在,镇江的醋仍然是以二十一天为一个酿制周期。


  “昔”字的演变


  “酉”字的演变


  这只是传说,不足为据。“醋”字从酉从昔,“昔”字的甲骨文上部是“日”,下面是一块肉干,表示肉在日下长时间暴晒成了肉干。因而“昔”字表示时间长久。醋的最初制法是用麦曲使小米饭发酵,生成酒精,再借醋酸菌的作用将酒精氧化成醋酸。因为“醋”字的造字初义应为比酒发酵时间还有长的一种酸味调料。


  “水”字的演变


  水是生命之源,在厨房里,水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用水清洁身体,各个部分都有专用的动词。沐发、浴身、沫面、澡手、洗脚、漱口,不能混用。身体之外,浣衣、汰米、涤器,也不能混用。现在的人,厌其繁琐,只用一个“洗”字将其全部包揽,可谓是脚的一次大胜利。因为古代只有脚才称之为“洗”。


  “先”字的演变


  “先”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一个“止”,意为脚趾,下面是一个“人”。脚趾在人的前面,即表示走在别人的前面。在“先”字旁边加一个“氵”观形测意,“洗”字的本义即应为“洗脚”。《说文解字》中对“洗”的解释也是如此:洗,洒足也。当下,“洗”字的意义则是其引申义,义为用水除去污垢。我们现在常说的“洗头”,在宋代是一种礼俗,男女结婚数日后,女方要迎女儿回家,并准备好礼物送回女婿家,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回门”。


  吉林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海军


  编辑:于悦


  年的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3:“说文解字”巧说“年”!“酒肉”不可少,喝碗“汤”很滋补……

  春节相聚,觥筹交错免不了,在尽兴酣饮之时,你说否知道,在汉字里面,也藏着许多关于喝酒、吃肉、喝汤的故事?


酒是必不可少·汉字中呈现的饮酒规矩“饮”字原是个酒鬼

  说到酒,便不得不说一下“酉”字。甲骨文中“酉”字像个酒瓶的模样,后来这个本义消失了,却被假借代表地支(子、丑、寅、卯、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第十位。在汉字中凡与“酉”字组成的汉字多与酒有关。如:酣、醉、酿等。


  “酉”字的演变


  在当下的生活中,应酬是一件让许多职场中人叫苦连天的事,其实这个“酬”字也与酒有关。商朝灭亡,有人说“商以酒亡国”。周夺得天下后,周公作《酒诰》,严惩聚众饮酒闹事。周朝为防止滥酒酗酒,订立了许多的规矩。宴会开始,主人给众宾客斟酒称之为“献”。众宾客喝了,又给主人敬酒,称之为“酢”。主人将客人的敬酒饮毕又自饮后,再次斟酒回敬客人,称为“酬”。至此礼尽。主献宾,宾酢主,主再酬宾,交替进行,有规有矩,从而避免了滥酒、酗酒。今天,这套规矩在山东许多地区依然沿用。


  商朝以酒亡国和周朝设立监酒的规矩,从甲骨文“饮”和金文“醧”字中也可窥斑见豹。


  “饮”字古写,其字从酉从欠就是守着酒缸大张口,“今”是其声部。“欠”字本义是打哈欠,用在古写的饮字中只取张大口的意思,因为此时饮酒者精神振奋绝对不可能想睡。“饮”字的甲骨文更为形象直观。右边的人字正是酒徒,脖子伸的非常长,口下加一个大字,表示大张其口,似乎要吞掉酒缸上的漏斗。其馋像可见一斑。试问这酒徒是何人?自然是殷商之人了。商朝灭亡后,周朝的统治者嫌甲骨文“饮”字长颈大口不符合周礼,于是改成“今”字做声部,其意是为了掩饰饮酒者的丑态。至于后来的从“食”部乃是汉字隶变之后才出现的。


  “饮”字的演变


“醧”字本意是监酒

  前面说了,周朝建立后,为了防止滥酒、酗酒制定了许多关于饮酒的规矩。除了“献”“酢”“酬”之外,还有一个与规矩有关的字——醧(yu)。


  周朝礼仪规定,宴聚饮酒时,座中必须指定一个人当“醧”,此人必须是滴酒不沾这样就可以避免饮酒者酒后闹事,因为在整个酒桌上总有一个人是清醒着的,可以有效维持秩序。由此联想,若在广泛应酬的今天也实行“醧”的规矩,想必可以有效地减少醉驾,酒后肇事等行为。


  “醧”字的金文左边是一缸酒,右边的人扭头向后,表明他滴酒不沾。前两年笔者路过山东济南,见到一家酒店,名叫“醉醧”,很多人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其实出处也正是我们前面所述。试想连“醧”都醉了,宴聚当是何等的欢快!


  与酒有关的字还有“配”与“医”。“配”字在甲骨文中,左边是个酒瓶,右边是个半跪着的人,表示抱着酒瓶配酒的意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配”称之曰:配,酒色也。许多后来者介绍“色”为颜色,其实不然,这里的色应该指酒的成色,也就是成分。酒的成色是由酿酒师掌握勾兑而出,我们今天所说的“配合”即源于酒的勾兑。


  “配”字的演变


  医字的繁体字写作“醫”,其下面是一个大酒缸,也表达了在中国麻沸散发现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医生动手术主要是靠酒来麻醉病人,从而减轻手术中病人的痛苦。再看“医”字的上半部分,工具箱中有一个箭簇(矢),表示医生用箭簇来为病患放血,在工具箱右边的“殳”本义是武器,这里借用过来表示医生用于手术缝合的工具。由此而观,古人造字是多么的费思量啊!试看简体的“医”字,只剩下工具箱里的箭头了,若医生只管放血,那么医患关系能不紧张吗?


  “医”字的演变


无肉不成宴席·从“炙”与“烤”开始“肉”字有一个独特的含义

  春节假期里,宴请新朋旧友,桌上自然少不了肉。“肉”在甲骨文中就是一块肉的形状。肉字的本义是指动物的肉,后又引申为蔬菜瓜果等去皮去核后的中间部分。


  我们现在经常说“肌肉”,其实“肌”字与“肉”字在先秦时期各有含义。“肉”字指禽兽的肉,“肌”则是指人的肉。这一含义在我们当下的语言环境中扔隐约可见。譬如:我们说某人经常去健身,腹部练出了八块腹肌,而不说“腹肉”。我们去菜市场去买牛肉、羊肉,而不说买“牛肌”“羊肌”。


  “肌”字的演变


“肉”字的演变

  此外,肉还有一个独特的含义,是指古代圆形有孔钱币和玉器的外围。孔内叫“好(四声)”,孔外则称“肉”。凡玉器,孔外大于孔内一倍者叫做“璧”,孔内大于孔外一倍者,叫做“瑗”,孔外孔内都一样大则称之为“环”。


  在汉代以前,凡由“肉”部组成的汉字几乎全与肉有关。从汉代开始,从“肉”的字与从“月”的字开始混为一谈,但却仍可从词义上加以区别。如“朗”“朦胧”等由“月”字组成的字,都有“明亮”之义,而“肠”“肚”“肺”“脚”等带有“月”的字都与肉有关。


“烤”字是一个后造字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肉的烹制也是花样日新,不再局限于炒、炖等。许多家庭现在时兴吃烤肉,即将肉切块,用调料煨好,然后放入烤箱内烤制,这样既健康又能保持肉质的鲜美。


  “烤”字在甲骨文和篆文中都不见踪迹。“烤”字是在明代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汉字。关于“烤”字还有一个与齐白石相关的故事。


  从前,北京什刹海东边有一家餐厅叫做“烤肉季”,店牌由齐白石书写。三个大字的后面有一段关于“烤”字的考证,齐白石说“烤”字书上没有,本应写作《易经》上的“家人熇熇”的“熇”,但又考虑到词性与“烤”不符(烤是动词,熇是形容词),迫不得已勉强写作“烤”字。


  虽然甲骨文和篆文中不见“烤”字,但却能找到与其字义接近的“烄”字,看甲骨文中的“烄”字触目惊心,根本不是在烤肉而是“烤人”。“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交木燃也”。但我们看“烄”字的甲骨文,却不见柴堆。“烄”字的甲骨文下面是一个燃烧的火盆,上面是一个翘着二郎腿的人。我们对此不免有不解,为什么被火烧的人还如此悠闲?


  其实“烄”并不是一种刑罚,而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在商代,每逢大旱季节,人们便纷纷求天降雨,即下面准备木柴、火盆,将人缚于其上,用这样的方式胁迫上天降雨。与“烤人求雨”类似的仪式在山东一些农村仍然可见。每逢久旱未雨之时,村民便会敲锣打鼓地将附近城隍庙里的木雕城隍老爷抬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以此让城隍降雨以救濒临旱死的庄稼。


“炙”字是一块烤肉

  在古代烤肉叫做“炙”,“炙”字上肉下火,辛弃疾《破阵子》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炙”即烤肉。由此而观,当下人喜欢吃烤肉可谓是返璞归真。


  与炙肉相关的还有炮(bao)肉与燔肉。


  “炮”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毛炙肉。即将禽兽宰杀,剖除内脏,置入调料,除尽毛羽,用湿泥包裹,投入火中烧熟。其制作工艺颇似洪七公最喜欢的叫花鸡。


  在东北有一道非常有名的菜,通常写作“锅包肉”,其制作工艺和古代的“炮肉”如出一辙,只是将湿泥包裹换成淀粉沾裹,把烘烤变为过油烹制。因此,故应写作“锅炮肉”。


  至于燔肉,则可用当下一句流行语来概括,即高端、大气、上档次。《说文解字》释为:社稷宗庙的“火熟肉”燔肉是周天子馈赠同姓大夫的高档礼品,受馈赠者认为这是至高规格的政治待遇。东周末年,周天子势微,诸侯争霸,各诸侯王强迫周天子给他裂土封王,周天子无奈只好给其送去诏书和燔肉。


  喝碗汤最有裨益


益字就像一碗汤

  在笔者的家乡,宴请中汤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讲求双数。汤是宴席的压轴菜,当主人将汤端上酒桌则表明饮酒该结束了,紧接着主人便会将主食端上来。细细品味,这是符合养生的。大量饮酒之后,喝上一碗汤,既解酒又养胃,是最有裨益的。


  试看“益”字的甲骨文和篆文,多像一碗汤。皿像碗形,高脚、宽口,水横置在碗上。《说文解字》中用“丰饶”的“饶”字来解释“益”字,即汤是膳食之外的添益,凡物有增添则丰饶。


 

本文标题:年的繁体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