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简介50字
黄鹤楼简介50字推荐文章1: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丨黄鹤楼
:【人民日出版社】
编者按
媒体作为传递主流价值的“信使”,担负着承载文化、引领价值、成风化人的使命。我们希望找到符合当代审美、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古”与“今”的对话,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日》假日生活版开设了“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栏目,栏目刊登的稿件以诗词景物、意境为线索,将古典诗词赏析、文化背景普及与山水游记写作、个人情感抒发等有机结合,呈现一种“沉浸式诗词赏析”的效果,成为《人民日》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唤起万千读者的情感共鸣。
作为集萃与延展,与栏目同名的《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一书近日由人民日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30篇文章,分为“山岳篇”“登楼篇”“临水篇”“胜迹篇”“寻古篇”等五个部分,并充实诗词赏析与地名介绍等内容,力求引领读者多角度感受古典诗词的精华与魅力。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登楼篇中的“黄鹤楼”。
诗词小注
这是一篇“擅千古之奇”的览胜名作。诗人从黄鹤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全诗前两联是抒写登览凭吊之感,为虚写,后两联描写眼前所见景物,是实写,虚实结合;格律是前半散调变格,后半韵律整严,散整交错。
本诗是盛唐诗人中一首少见的“高唱入云”的七律。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据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拟题咏,见此搁笔,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后作《登金陵凤凰台》,仿效其体(见《唐诗纪事》卷二、《唐才子传》卷一)。
诗意旅游
黄鹤楼始建于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因耸立于黄鹄矶而得名。近 1800年间,它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是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不可或缺并最为耀眼的记忆符号。
黄鹤楼公园于 1985 年 6 月重建开放,现占地 40.3 公顷,位于蛇山之上,与龟山隔江对峙,长江大桥横连龟蛇两山,形成“龟蛇锁大江”的雄伟气势。目前,公园已形成东区、北区、南区、西区四大游览区域,涵盖 80 余景点,四大景观区域各具特色,交相辉映。
30 多年来,黄鹤楼共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近百位、中外游客 6000 多万人次,年均游客量近 400 万人次,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荣获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首批 5A 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中国旅游胜地 40 佳、湖北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
身临其境
最是吊古怀乡处
程远州
凭栏远望,天际白云、脚下大江,再加上一颗感己伤时的心,一首好诗便已呼之欲出。这座耸立在武昌蛇山之上的“天下江山第一楼”,似乎天然便是文人骚客吊古怀乡的好去处。
诗因楼而作 楼借诗而名
当时,宦游天下、四处漂泊二十载的崔颢终于得回长安为官,途经武昌登临黄鹤楼。远望水雾江烟、芳草萋萋,倦鸟归林、游船归航,在逝者如斯、世事茫茫的想象中,乡愁顿生,一首高唱入云的七律纵笔得来,成为黄鹤楼的千古注脚。
千百年来,江河沿岸,楼宇何止万千,但唯有此楼堪称第一;来此楼临风怀古的唱咏又何止万千,但唯有此诗被推为绝唱。后人演绎,称李白登楼时诗兴大发,却也无奈搁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诗因楼而作,楼借诗而名,文川相衬,交相辉映。从此之后,武汉人习惯将自己的城市称为白云黄鹤之乡,黄鹤楼成了这座城的图腾。
追根溯源,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曾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当时孙权筑夏口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有军事瞭望作用。随着东吴灭国,黄鹤楼转而成为长江之畔“游必于是”的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然而关于黄鹤之名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崔颢诗人本心,偏信浪漫传说,借仙人驾鹤而去的故事生发无穷想象,说“黄鹤一去不复返”,便有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悠悠千载,唯余白云江水依然。诗人寥寥几笔描绘出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龟蛇锁江,心潮逐浪。
毁建再三 雄浑依旧
现在的黄鹤楼,早已不是崔颢登上的那个楼。在楼内二层,大理石镌刻着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在历史上的频繁兵火中,黄鹤楼屡建屡废,形制每朝不同,但大都保留着高古雄浑的特点。
史料记载,1957 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5 年重新建成的新黄鹤楼,位于距旧址约 1000 米的蛇山峰岭上,与大桥对望。新楼仿制建于同治七年、毁于光绪十年的最后一座“清楼”模样,却又青出于蓝,更加雄伟: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形如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则绘有以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如今登楼远观,近百米之下大江奔流、大桥横跨,两岸草木葱茏,建筑高企,依旧是苍茫浩大的气象,依旧有“把酒酹滔滔”的冲动。也难怪,日间常有书画展、诗词展在此举办,艺术家们凭栏走笔,转眼便是一纸盛世繁华。
楼虽毁建再三,黄鹤之名却从未断绝,吊古怀乡的“传统”也从未消失。如今,蛇山一带被辟为黄鹤楼公园,除牌坊、轩、亭、廊等建筑外,还建有诗碑廊,收藏着历代诗人的名作,景区内还聘请了专门讲解诗词的志愿者。
:人民日出版社《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本文来自【人民日出版社】,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黄鹤楼简介50字推荐文章2:【寻味中华丨名楼】黄鹤楼:一首“凝固的诗”
中新社武汉4月13日电 题:黄鹤楼:一首“凝固的诗”
武一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公元1134年,南宋名将岳飞屯兵武汉。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后,他登临黄鹤楼,遥望中原,心潮澎湃,提笔写下这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图为夜色中的黄鹤楼耀眼夺目。(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今年春节,国产电影《满江红》掀起了“岳飞热”,不少市民游客登上黄鹤楼,追寻先人的“黄鹤楼情结”。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孙权在蛇山修筑夏口古城(今武昌城),并在蛇山临江的第一山峰黄鹄矶处修建了一座军事瞭望哨楼,这便是黄鹤楼的前身。
“历史上,黄鹤楼重建约有13次。”黄鹤楼公园文保中心文史馆员王建权告诉中新社记者。三国时期的黄鹤楼用作军事,样貌简单;唐代盛世,黄鹤楼恢宏大气;宋代重新修葺的黄鹤楼体量扩大,屋顶样式繁杂、富丽堂皇;清代的黄鹤楼吸收了楚地建筑风格:攒尖顶、高三层、层层飞檐,俗称“塔式楼”。
如今的黄鹤楼正是依据清同治七年黄鹤楼仿建的。新楼高5层,楼形正方缺隅呈“井”字。1985年,黄鹤楼正式对外开放。游客走进景区南大门,抬头便可看见北宋书法家米芾题写的气势飞动的“天下江山第一楼”石刻。
“米芾其实并未到过黄鹤楼。”王建权解释说,米芾在江苏镇江任职时,曾为当地景点“多景楼”题写过“天下江山第一楼”。不知何故,在明末清初时,黄鹤楼上也出现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她推测,“应该是古人有感于黄鹤楼的雄奇俊伟,自动将黄鹤楼推崇为中国楼宇排行榜的第一名所致吧。”
图为黄鹤楼耸立于长江畔,宛如“城市的瞭望者”。(资料图片) 周星亮 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登临黄鹤楼,许多游客情不自禁吟诵古诗。王建权介绍,黄鹤楼因诗扬名,相关诗词约有1500首。屈原行吟于此、岳飞填词于此、李白掷笔于此……
丰厚的文化内涵,令黄鹤楼成为一首“凝固的诗”。“著名的要数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几岁的小伢都能脱口而出。”王建权说。
时至今日,黄鹤楼已成“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名楼。2023年春节期间,黄鹤楼接待各地游客超17万人。3月12日,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台湾岛内参访团来到武汉。爱好书法的参访团成员吴婉莉说,在黄鹤楼诗碑廊看到了许多诗文书画,仿佛与李白、崔颢等大诗人“相遇”,“特别激动”。
对扎根武汉的台湾导演薛颖穜而言,黄鹤楼也是“从小就在课本里读过”的地方。“不游黄鹤楼,就不算到过武汉。”薛颖穜说,每当外地亲友来到武汉,他总会化身黄鹤楼“导游”,带大家参观。登楼远望,滔滔长江让他想起家乡的淡江;长江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令他深感武汉的飞速发展。
为永久保留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黄鹤楼文化数据库初步建成。该数据库从人物、诗文、古籍、年历、图库等方面归纳收录了有关黄鹤楼各方面的文献资料,成为学生、学者、文化爱好者们了解黄鹤楼的智库,也为文化研究、文化旅游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和灵感源泉。
近年来,黄鹤楼景区还打造了一座咖啡馆,推出黄鹤楼拿铁、“李白的茶”等饮品及黄鹤楼书签、帆布包等文创产品。“很多外国游客路过这里都愿意进来坐坐,中国文化碰撞上咖啡馆,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黄鹤楼咖啡馆咖啡师伊仁清说。
2023年,黄鹤楼迎来1800岁生日。黄鹤书社店员罗萍在黄鹤楼工作了30多年,家住景区附近。2020年初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常站在窗边眺望远处的黄鹤楼。在罗萍看来,黄鹤楼就像武汉人心中的“灯塔”,屹立不倒,代表着百折不挠的“武汉精神”。
薛颖穜亦有同感,他慨叹:“黄鹤楼就像城市的瞭望者,悠悠1800年,它见证了武汉的沧桑风云、历史变迁和茁壮成长”。(完)
【编辑:姜雨薇】
黄鹤楼简介50字推荐文章3:瞧 宋清时期的“黄鹤楼”
黄鹤楼内展出的宋代被毁的黄鹤楼复原形制
黄鹤楼内展出的清代被毁的黄鹤楼复原形制
“中华名楼”黄鹤楼前身是何样貌?国家5A景区黄鹤楼景区管理部门根据古代绘画、历史照片等文献记载,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造技艺,按比例高精度复原了宋、清时期黄鹤楼的不同形态。复原件日前在黄鹤楼面向游客展出。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史上屡毁屡建,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为展示黄鹤楼千百年兴衰历程以及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相关人员对历史文献上的宋、清时期黄鹤楼形态进行了立体还原。
据武汉市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至宋代已发展成建筑群。宋代黄鹤楼整体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错落跌宕又浑然一体。主楼每层翘角重檐,梁柱、围栏等细节精致。宋代黄鹤楼在战争中被毁。清代黄鹤楼为三层建筑,形态奇特壮丽。19世纪末,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毁于大火,只有攒尖铜顶留存下来。这也是历代被毁黄鹤楼留存至今的唯一构件。 文图均据新华社
黄鹤楼简介50字推荐文章4:《黄鹤楼》赏析——爱上古诗词,喜欢它的言简意赅、语近情遥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千年时光,依然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感受古诗词的言简意赅、语近情遥。
黄鹤楼
崔颢 唐代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
昔人已乘黄鹤去,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
此地空余黄鹤楼。
huáng hè yī qù bù fù fǎn ,
黄鹤一去不复返,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
白云千载空悠悠。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
晴川历历汉阳树,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 wǔ zhōu 。
芳草萋萋鹦鹉洲。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ù shì ?
日暮乡关何处是?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赏析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在于其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
1. 意境美:诗人借仙人乘鹤的传说落笔,仙人跨鹤本属虚无,“一去不复返”,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尽显世事茫茫之慨 ,营造出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
2. 绘画美:诗中交替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又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相互映衬,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妙境界。
3. 音乐美: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 ,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使诗句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有音乐美。
4. 章法美: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整饬归正,先放后收,文势贯通。从起承转合来看,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颈联格调由变归正,境界突变,符合律法要求;末联回应开头,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 ,韵味悠长。
诗人简介
崔颢,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便是这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除了这首诗,他还有《行经华阴》《长干曲四首》等诗作流传于世,展现出他多样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小贴士
读古诗词时,我们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涵;还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同时,不妨拿起画笔,将诗词中的画面描绘出来,或者根据诗词创作小故事,以更有趣的方式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
黄鹤楼简介50字推荐文章5:【寻味中华丨名楼】黄鹤楼:一首“凝固的诗”
中新社武汉4月13日电 题:黄鹤楼:一首“凝固的诗”
武一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公元1134年,南宋名将岳飞屯兵武汉。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后,他登临黄鹤楼,遥望中原,心潮澎湃,提笔写下这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图为夜色中的黄鹤楼耀眼夺目。(资料图片) 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今年春节,国产电影《满江红》掀起了“岳飞热”,不少市民游客登上黄鹤楼,追寻先人的“黄鹤楼情结”。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孙权在蛇山修筑夏口古城(今武昌城),并在蛇山临江的第一山峰黄鹄矶处修建了一座军事瞭望哨楼,这便是黄鹤楼的前身。
“历史上,黄鹤楼重建约有13次。”黄鹤楼公园文保中心文史馆员王建权告诉中新社记者。三国时期的黄鹤楼用作军事,样貌简单;唐代盛世,黄鹤楼恢宏大气;宋代重新修葺的黄鹤楼体量扩大,屋顶样式繁杂、富丽堂皇;清代的黄鹤楼吸收了楚地建筑风格:攒尖顶、高三层、层层飞檐,俗称“塔式楼”。
如今的黄鹤楼正是依据清同治七年黄鹤楼仿建的。新楼高5层,楼形正方缺隅呈“井”字。1985年,黄鹤楼正式对外开放。游客走进景区南大门,抬头便可看见北宋书法家米芾题写的气势飞动的“天下江山第一楼”石刻。
“米芾其实并未到过黄鹤楼。”王建权解释说,米芾在江苏镇江任职时,曾为当地景点“多景楼”题写过“天下江山第一楼”。不知何故,在明末清初时,黄鹤楼上也出现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她推测,“应该是古人有感于黄鹤楼的雄奇俊伟,自动将黄鹤楼推崇为中国楼宇排行榜的第一名所致吧。”
图为黄鹤楼耸立于长江畔,宛如“城市的瞭望者”。(资料图片) 周星亮 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登临黄鹤楼,许多游客情不自禁吟诵古诗。王建权介绍,黄鹤楼因诗扬名,相关诗词约有1500首。屈原行吟于此、岳飞填词于此、李白掷笔于此……
丰厚的文化内涵,令黄鹤楼成为一首“凝固的诗”。“著名的要数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几岁的小伢都能脱口而出。”王建权说。
时至今日,黄鹤楼已成“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名楼。2023年春节期间,黄鹤楼接待各地游客超17万人。3月12日,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台湾岛内参访团来到武汉。爱好书法的参访团成员吴婉莉说,在黄鹤楼诗碑廊看到了许多诗文书画,仿佛与李白、崔颢等大诗人“相遇”,“特别激动”。
对扎根武汉的台湾导演薛颖穜而言,黄鹤楼也是“从小就在课本里读过”的地方。“不游黄鹤楼,就不算到过武汉。”薛颖穜说,每当外地亲友来到武汉,他总会化身黄鹤楼“导游”,带大家参观。登楼远望,滔滔长江让他想起家乡的淡江;长江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令他深感武汉的飞速发展。
为永久保留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黄鹤楼文化数据库初步建成。该数据库从人物、诗文、古籍、年历、图库等方面归纳收录了有关黄鹤楼各方面的文献资料,成为学生、学者、文化爱好者们了解黄鹤楼的智库,也为文化研究、文化旅游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和灵感源泉。
近年来,黄鹤楼景区还打造了一座咖啡馆,推出黄鹤楼拿铁、“李白的茶”等饮品及黄鹤楼书签、帆布包等文创产品。“很多外国游客路过这里都愿意进来坐坐,中国文化碰撞上咖啡馆,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黄鹤楼咖啡馆咖啡师伊仁清说。
2023年,黄鹤楼迎来1800岁生日。黄鹤书社店员罗萍在黄鹤楼工作了30多年,家住景区附近。2020年初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常站在窗边眺望远处的黄鹤楼。在罗萍看来,黄鹤楼就像武汉人心中的“灯塔”,屹立不倒,代表着百折不挠的“武汉精神”。
薛颖穜亦有同感,他慨叹:“黄鹤楼就像城市的瞭望者,悠悠1800年,它见证了武汉的沧桑风云、历史变迁和茁壮成长”。(完)
黄鹤楼简介50字推荐搜索词:
1.二年级黄鹤楼简介50字
2.黄鹤楼简介50字小学生
3.黄鹤楼简介50字以下
本文标题:黄鹤楼简介50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