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推荐文章1:《论语》第九篇子罕(21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译】


  【杨伯峻】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李泽厚】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钱 穆】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夜辰心得】


  这章太重要了。“八个字”,即把孔子学道的境界展现出来,这也是儒家精神的“魂”。我甚至认为,以此可以验证儒生的真伪。也就是说,如果有个儒生是意、必、固、我的,那想来是个半吊子学徒。


  先把这“八个字”摆上圣坛,拜上三拜,升起虔敬之心,再来虚心学习、悉心领悟。


  首先,我们得知道,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非“子曰”,而是弟子对孔子长期观察,然后有感阐发了一句描述性的话。由此可见,能说出这话的人,也不是一般人。没登上那高度,是看不到这景色的。


  下面,就逐字逐句地解析一下这句话。先把《朱注》原文搬出来:绝,无之尽者。毋,史记作“无”是也。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程子曰:“此毋字,非禁止之辞。圣人绝此四者,何用禁止。”张子曰:“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杨氏曰:“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视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


  1.“绝”。无之尽者。意思是永远不会有。“子绝四”。一说,孔子禁绝了“意必固我”四种情况。这说明以前是有的,后来约束自己禁止了,就好像以前抽烟,后来戒了。一说,孔子从来没有“意必固我”四种情况。一说,孔子绝“意必固我”,而且连“毋”字也绝了,这个讲的比较深,“毋”是一种强用力的心,把“毋”绝了,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2.“意”。私意也,这说的是个人的想法,上面三位先生分别理解为揣测、瞎想、亿测(揣测)。再推开来,钟博士称之为念头。为什么“毋意”?


  日常生活中,人们处事交往,总会不自觉地去揣测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揣测一个人的是非好歹,这一揣测,就得出一套想象中的“事实”,一遍一遍地揣测,一遍一遍地确认,最终想象就逐步模糊成为事实。“疑邻盗斧”的故事,即是生动演绎。为此,毋意,是教导人打破幻想、扎根现实,始终以事实为依据。


  放大来看,从“念头”这个意思理解,就是佛家讲的不生妄念,所谓“念起是病,不续是药”。他们认为,人的痛苦,本质是念头在作祟,本来无一物,因为念念相续,生出世间万物、七情六欲,徒增无数烦恼。虽然未必如此绝对,但是许多时候,人切实要把控住思想,凡事不能靠拍脑门决策,凭意气决断,活在想当然之中,这是毋意的应有之意。


  3.“必”。期必也,这说的是期待事情必然这样。有两种情况:


  一个是从过去看,希望事情长此以往不改。比如“言必信,行必果”,答应的事情必然要做到。这话本是肯定、赞美,却违反了“毋必”。一些违反了个人意志的承诺,一些违犯了法律道德的协议,一些不符合目前情况的表态,就不需要兑现。不失义为大,失信反而事小。


  一个是从未来看,希望事情发展必是如此。比如父母望子成龙,希望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做官,一定要学法律,一定要娶个门当户对的,等等。青年找对象也是这样,对男人的标准高富帅,起码175,存款多少,还有指标;对女人的标准白富美,起码165。这些冰冷的指标,硬是把活生生的人给割裂开来,结果是符合这条,不符合那条,总是不如意,最后自己剩下了。这也是违反“毋必”,在想象中给自己设限。正面的例子,钱穆先生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可以对比体悟。


  4.“固”。执滞也,这说的是执著顽固。起初,觉得“必”与“固”的意思相近,区别不大。现在细品,“必”是处于期望阶段,“固”则是面对现实阶段。父母期望孩子当官,可孩子长大后想学医,在矛盾冲突之中,父母“必”的想法不变,但是死守这个原则,强硬干涉而不退让,这是“固”;反复衡量,虽然思想上不同意,可行为上妥协了,这就是“必”而不“固”。


  现实来看,世界上有什么事情是“必固”的呢?有的话,一定是形而上的。比如,信仰真善美,这可以,但放在具体问题上必须具体分析。说谎是假吗?杀人是恶呢?牛粪是丑吗?不一定!所以,形而上可以“固”,形而下则需要“动”。


  5.“我”。私己也,这说的是自私自利。说起“我”来,真是一个大问题。朱子说“私己”,是放在世俗社会里,从道德层面理解,一个人总是有私心私欲,为自己着想。从哲学层面来看,“我”是个“元问题”,是人类认知的前提。“毋我”,简单说不要自私,要有公心。放大说,就是破“我执”,凡事以事实为依据,不要把主观意志强加于客观事实。


  现实里,如果用“上帝视角”来观察自我,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言行,都会不自觉的为了维护“我”的存在。比如,朋友圈炫富,炫知识,晒幸福,晒孤独,其实都是在刷“我”的存在。试想,一个美人戴着鸡蛋大的钻石却没有人看到,那她还会戴吗?一个人打台球一杆清台没有人看到,那他还会有那么大的快乐吗?人,因“我”而存在,也因“我”而迷失。


  “意必固我”,单独理解是个点,串起来就连成线、变成圈。“意”是念头升起,“必”是期望念头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固”是遇到曲折而执念不放,“我”是成就了一个独立的私我,如此往复循环,则构成一个封闭的人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既具有道德层面的现实意义,又有着深厚的禅意在其中,值得悉心领悟,常诵于口、发于心。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推荐文章2:孔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是一个道德学问都很好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尊为圣人。那么他到底圣在哪里呢?


  从他的弟子对他的生活态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些特点。在《论语·子罕第九》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孔子的弟子介绍孔子生活态度的一段话。


  意思说,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即不随意猜测;不非此不可;不固执己见;不只考虑自己,唯我独是。当然孔子非常注重修身养性,也有很多长处,但弟子们只选择了这四个方面。虽然文字很少,但内容却极其丰富。


  

01毋意

  “毋意”,就是遇事不随意猜测。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


  现在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文章,论起事来,甚至预测一些事情。表面之上看,这似乎是有根据的,但实际上,这往往是极其主观的分析和推测。结果是一个错误的导向,最后被事实所击穿。


  比如前段时间有很多媒体人在网上谣传华为的屏幕都是边角料,价值很低,结果华为法务发了律师函,要他们拿出事实依据,这些人立马删帖的删帖,道歉的道歉。


  因此,负责任的人总是不靠自己的臆想,而是实地调查,实实在在。这种臆想实际上是一种假设,一种想当然,一种主观主义的做法。


  在工作和生活之中,这种主观臆断的事还是不少的,如果是普通人,损失还不大,如果一个负责任的领导只凭主观臆断来做决策,损失将是严重的。所以“毋意”是很重要的,它让我们必须重调查研究,重实际。


  

02毋必

  “毋必”就是不专断,不期望必然如此。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


  因此,我们在办事情时,就需要灵活一些,不能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要分析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确定工作方针。


  很多事情预想会是这样,结果产生的条件和环境变化而不是朝着预定的趋势发展是很常见的。此外,还可能发生紧急情况和特殊情况。因此,如果仅仅是主观的、武断的,期望必成,往往会脱离现实。


  就个人而言,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并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会遇到挫折、打击。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因此,我们做事就要客观一些,尽管我们需要努力争取,但我们也需要为失败或挫折做好准备,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样我们就不会对成功失去耐心,产生浮躁的心理。


  我们以古代“淝水之战”为例。东晋时期,北方曾一度由先秦统治。前秦王苻坚决心南征,统一天下。


  他多次拒绝大臣的劝告,率领60万步兵,27万骑兵,水陆并举,务必一举灭亡东晋。而东晋当时只有八万人参战。两军对峙于淝水。


  苻坚想在晋军半渡时加以截击,以求全胜。在晋军提出秦军稍向后移,以便决战时,便挥军后撤。然而,没想到的是,毫无斗志的秦军一退而不可收拾。后面的军队不明真相,以为是前线军队溃败,于是作鸟兽散,四处逃窜。晋军趁势进攻,几十万秦军自相践踏,伤亡惨重,结果大败。


  战场局势是瞬息万变的,作为指挥官,必须有几个计划方案,且还要有为失败和挫折做好准备,必须有应对紧急情况的预案,不能只期望必胜。而苻坚的专断,毫无受挫的准备是失败的必然因素。


  

03毋固

  “毋固”是不要固执。一个人固然应该有自信,但是过于自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不好。这样,就会听不到别人的意见。


  马谡之失街亭,就是这种固执的结果。如果他当时听取王平的建议,不在山上屯兵,可能就是另一个结果了。然而,他却引用兵法为自己辩解,固执已见,那只能是失败。


  

04毋我

  “毋我”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记我”。这种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只是为了私利而考虑。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有一个情节就非常令人感动。当船触礁即将沉没时,大多数人并没有表现出只关心自己生命而极端自私的行为。相反,人们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女人和儿童,宁愿牺牲自己。这些甘愿牺牲自己的人正是“忘我”的提现!


  孔子弟子对孔子人生态度的概括,是给人以导向的作用,虽然这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但既要修身,就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如果是这样,那么身上的毛病就会越来越少,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以此修身。我们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避免一些缺点,也就是说,要尽量做到不主观臆测、不专断独行、不固执己见,不狭隘自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逐渐走向完美。#孔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渔樵耕读看生活


  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写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字,愿给更多的人带来正能量!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推荐文章3:《论语》教育智慧: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教育智慧: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感悟(一七五)


  文/王营


  原文: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9.4 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感悟:“四毋”是孔子日常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其成为“至圣先师”所达到的较高境界。孔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虽然我们平时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但作为一名教师,经常运用“四毋”来提醒自己,有利于我们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主观臆断。课堂教学中,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要经过事实的验证,切不可信口开合,自说自话。这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没有事实的凭空臆测,不但不会令人信服,有时还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许多人在作结论的时候,往往被事情的假象所迷,比如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突然发现平时写作水平并不高的一名学生这次写出了一篇好文章,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也没有经过一番调查,由此就断定学生抄袭,未免就有点儿主观臆断,假如文章确实是他自己写的,就对这名学生造成了伤害,还可能会让他由此厌恶写作。


  其次,不随意对人或事做出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真理是在发展变化的,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也是在发展变化的,谁也难以预测今天的学生将来会干什么,取得怎样的成就。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因为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而断定他将来怎样。


  大凡教育都是遗憾的艺术,有时候平时我们看好的学生,学习好,各方面发展也很好,但一旦走向社会,却并不一定出类拔萃。相反,有些学生平时看似吊儿郎当,学习成绩也不好,将来的发展却不一定差。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尤其是对待所谓的差生,不能一棍子打死,好学生要看到他身上的缺点,差学生也要看到他身上的闪光点,不可过早地给学生下定义、贴标签。


  三是不固执已见,将错就错。在事实面对,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为了挽回面子,却要强词夺理,非要与人争个高低,这样的人生活中并不少见,也就是孔子所说“愚而好自专,贱而好自用”之人。


  “固执已见”和坚持真理是两码事,坚持真理是对真理的固守,是一种意志品质,而固执已见则是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是一种愚蠢的表现。面对事实,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没有什么丢人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敢于否定自己的勇气,比如课堂上某个知识点教师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讲错了,被学生或听课老师指出,教师就要虚心的接受,如果再坚持原来的错误,不仅会遭到学生的讥笑,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四是不自以为是,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面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解决的方法,教师不能只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全盘否定别人,更不能高高在上,强迫别人服从自己的意见,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也是教师处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的一条准则。


  课堂教学中,面对同一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研究中,学校要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倡导求同存异的教研风气,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进而在教学中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推荐文章4:《论语.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艺术家:Dmytro Kavsan


  《论语.子罕》讲述的,是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以及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论语》中最多的,是如何提升自我修养。


  所谓不主观臆测,就是凡是用数据说话,相对客观,理智,而不是全凭情绪化决策。实事求是,方得真意。


  所谓不绝对肯定,就是接受世界的多样性,不是非黑即白。接受更多的可能,听进去别人的意见。


  所谓不固执己见,就是不总是认为自己完全对,立场很重要。因为容纳了不同,所以会看到更多。


  所谓不自以为是,就是不封闭自我,不唯我独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开放的心态,非常重要。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上学那会儿语文课本引用的《论语》句子中,有这句话。


  当时脑海非常有画面感,就好像看到一名长者站在瀑布前抚须长叹,感慨不已。


  从小到大,都被耳提面命,时间很重要。虽然小时候未必能感觉到,但是很喜欢有关时间的句子。


  比如,很经典的《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世界永远在运动变化中。


  不存在静止的状态。


  接受变化。


  珍惜时间。


  世界上可能存在不公,但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非常公平的。


  世事变换,时时当勉励。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匹夫,却不可能使他动摇自己的意志。”


  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话,很难有人可以让人改变的。


  人活着,还是当有些志气的。


  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气寒冷了,然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落的。”


  想要了解一个人,在危难的时候更能看出来。


  做人,还是当有些骨气和坚守的。


  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总是那些能够经受住严峻考验的,不会随波逐流的人。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求取知识,以至于不在对现实世界的事物产生困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智、仁、勇,一向是儒家传统道德所推崇的三种品格。


  人世间纷繁芜杂。


  当努力修行,用智、仁、勇,来解决生活中的痛苦。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推荐文章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推荐搜索词:

  

  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意思

  

  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意思和道理

  

  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哪里

  

本文标题:毋意毋必毋固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