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推荐文章1:《答司马谏议书》赏析+图文类+全国大学生组+张宁瑞
“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元年(1068年),随着新即位的宋神宗向王安石抛出问题时,一场变法的风潮就在短短的对话中悄然展开。青苗法、市易法、三舍法……种种措施的展开实现了富国强兵,也引来了保守派的不满,其中尤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意见最大,连写三封长信责难王安石,可谓是言辞恳切,句句诛心。两人同朝为官了半辈子,惺惺相惜,怎奈道不同不相为谋,《答司马谏议书》由此问世。
全文共分为三大段,笔者将逐字进行解析。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想直面自身与保守党产生的矛盾,于是决定表明自身对这件事的看法与态度。王安石在第一段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必要礼节用语;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带有私人情感,一下就将双方应政见不合略显礼貌生疏的关系迅速拉进,从而展开下面的说词;第三层单刀直入话回正题,写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直抒胸臆,展现了王安石诚恳坦率的处事风格;第二句又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王安石本人“虽欲强聒”多说几句,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态度坚定,涉及阶级利益很难接受,故而说的天花乱坠,也一定得不到见察;不求原谅只求理解,对于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的来信,只作简单答复,不再一一为自己做辩解。第二层是:经过仔细考虑,司马光很是看重自己,二人朝堂之上乃君子之争,书信往来不宜马虎草率,所以要做详细解释,希望司马光能够宽恕。全段感情色彩公私分明,礼而不同,逻辑清晰,体现了持政有方,沉着冷静的特点;
第二段是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在辩驳之前,就儒家文化行为处事,点出凡君子所为必要“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再基于名实这个基本论点,肯定了司马光站在保守派立场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这些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篇幅冗长之下,很容易被抓住弱点反击,必须站在高处,立足改革全局,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和它给国家带来的有利变化,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首驳“侵官”。其一,不去牵涉实行新法是否侵犯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大处着眼,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拉出皇帝这杆大旗,君命臣受,只是皇帝命令的执行者,而不是直接去侵犯了有司机构权力;其二,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经此过程,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规合矩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无从谈起;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是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既然此举推行对天下百姓都有好处,自然不是“生事扰民”。再驳“征利”。“征利”未取一毫,“为天下理财,”取之于天下、用之于天下,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不听忠言逆耳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最后讲到“怨诽之多”,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也”一语带过,展现了睥睨天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不怒自威。言至此时,驳论威严初显,说理的局面渐渐打开。
这一段,从回答对方的责难这个角度说,是辩解,是“守”;但由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这种辩解就绝非单纯的招架防守,而是守中有攻。特别是“辟邪说,难壬人”的说法,更毫不客气地将对方置于妖言惑众的难堪境地。大势滚滚而来,尔等顽固守旧,莫要螳臂当车!
第三段紧接第二段大义凛然之余威,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挑出上文一语带过的“怨诽”作为本段的核心要点,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针对当下时境暴露出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批驳: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非一日,朝廷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处世的良方。身为立志效仿先辈锐意改革的先驱者,受到这些庸碌的士大夫阶层千夫所指在所难免,那些反对我的人都是为了守护自己的阶层利益而批判我,这并不能成为我终止改革的理由。接下来,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以史为鉴,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得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理由。如今我的改革是众望所归,盘庚迁都连百姓都反对,又有何不能做呢?王安石行文气势在此已经攀升到了极点,仿佛与其作对的人皆要背负万古骂名,遗臭万年。
然却并不是那种极不通情达理之人,他在口头取得优势后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尸位素餐,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从而消磨司马光对他政见的反对心理,紧接着又正面表明自己绝不是随波逐流的无能官吏,绵里藏针的警告保守党一派,不要再想着循规蹈矩做安乐翁,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简洁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这边文章有三个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事论事,避其锋芒。本文文章通篇只有几百字,相比于司马光铺天盖地说教般的长文,显得结构精简,层次分明。谏议书主要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客观的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不强求他人同意,主要表明自身对改革问题的看法与见解,避免了司马光等保守派根据文章继续纠缠攻击,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是论据充分,角度多样。本文是一篇驳论文,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种种刁难,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驳: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刚中有柔。遍观全文,除开必要的礼节用句,可谓是字字珠玑富有逻辑性:一则立足于理,理足则势成。二则连用排比反问,行文挥洒之间,一位刚强有力、以笔为刃慑万里的治世文臣形象涌然显现,结尾话锋一转,文臣行礼作揖坦言自身愿听诸位教诲,然变法之势已成,宁死不做黄老无为之书生。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中华文化传颂人#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推荐文章2:《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全译
本文适用于文言文中度学习者,不适用于教育系统。
原文
1. 某启:昨日蒙教。
2.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3.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不复一一自辨。
4.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5.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6.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7.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8.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9.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段意
1.2.3.4.答述为文之复杂缘由。
5.据理答话:诸罪名不成立。
6.在底层逻辑上答理:支持我者,众!
7.举例说明,答事之理:度义后动,终不悔!
8.补充答理以示:谦虚、忠君、坚持之志向。
9.答套话。
文意
答
全译
1.王某恭启:多谢往日赐教。【一语双关】
2.我以为:与君实您相处、相伴之日久啊,而遇事每每不合,是因为所持政见大多不同吧。
3.虽想说说,事后又必见不受省察,故而简单具您知,不再一一自证其理。
4.重又顾念,厚受君实您高看高待,在磋商间不宜鲁莽。故而今日,具体陈述事情原委,期望君实您或可见恕啊。
5.大约儒者所争之事中,尤其在乎名实是否相符之事。名实之事已摆明,天下做事之理就清楚了。今日君实您用以见教的事以为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人怨恨诽谤。我则以为:受命于人主,在朝堂上议订法令制度,并授权于有司去执行,不是侵犯官员;施先王之政策,用以兴利除弊,不是生事;为天下理财,不是征利;斩除邪说,排斥侫人,不是拒谏。至于厌恨诽谤之人多,则是我事前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6.一般官员惯于苟且行事,不是一日两日了。士大夫高官大多以不体恤国事、同流合污、感觉良好为善。皇上想要变变这些事了。而我不自量敌之多少,想要出出力、帮帮忙,与皇上一起抗敌,那么为什么普罗大众却不群情汹涌呢?
7.盘庚之迁引生怨恨的,是民众啊。不是朝廷士大夫高官特别这样的。盘庚,不因为怨恨之人的原因而改变他自己的计划。推算了义举过程,然后付诸行动,这事故而不见有可以后悔的状况。
8.假如君实您以“在其位很久,未能助力皇上有大作为”以“为民众施恩惠”之说诘难于我,则我知罪啊。假如说“今日应当一切不作为,守住前人所为”之类话语,则不是我敢想知道的事。
10.暂无缘由会晤,我内心不胜向往见面日子到来!
后记
王安石,心坚如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因而,为官则至宰相,为文则誉为“散文八大家”之一,为人则根深叶茂,声清气和。
本文为政敌间论战名篇。安石在文章中展现了舍我其谁的论战气势,既在底层逻辑上有所表达,又在高级演化上不遑多让,估计司马光在看完此信之后再也无法安眠了。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推荐文章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附原文、、译文、注释)
A
1.《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和的原因,亮出了分歧的焦点。
3.《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变法冠以“生事”罪名而加以反驳的句子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5. 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依据是“(先王之政)”,根本目的是“(兴利除弊)”,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明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的句子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7.“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举了盘庚迁都的事例来说明有众多反对者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写商王盘庚迁都时怨诽四起,但“(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以此典故委婉地反驳了司马光所谓怨诽之多的责备,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9.《答司马谏议书》中,宋神宗想在北宋实施改革的原因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10.《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接受司马光对自己在位久而未大有为的指责,但紧接着又从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B
1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盖儒者所争)”,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实已明)”,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
4.《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5.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以“(辟邪说),(难壬人)”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胥怨者民也) ”,且“(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而“(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在结尾用“(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两句聊表敬意。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必修下册)
王安石介绍
王安石(1021 -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初知鄞(yín)县(今浙江宁波)。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未被采纳。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陈述北宋开国至今各项制度弊端,阐明必须改革,与神宗心意相合。熙宁二年(1069),被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陆续推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以及置将、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九年又罢相,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他的诗文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译文
鄙人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跟您共处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解释,最终也必定不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辩。又考虑到君实待我优厚,书信往返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实行先王的政治主张,以此来兴利除弊,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的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声势盛大地吵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的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释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司马谏议〕 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每〕常常。
〔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故略上〕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
〔辨〕同“辩”,分辩。
〔重(chóng)念〕又考虑到。
〔视遇〕看待,对待。
〔反覆〕指书信往返。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求。
〔以谓〕以为,认为。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人主,君主。
〔不为〕不是,不算。
〔举〕施行。
〔辟邪说,难(nàn)壬人〕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前〕预先。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顾念,忧虑。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非特〕不仅。
〔度(dù)〕计划。
〔度(duó)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
(2024年7月10日)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推荐文章4: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推荐文章5:变法者的自白: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解析
一、背景:一场跨越立场的对话
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引发朝堂震动。司马光以三千字长信痛陈变法弊端,王安石以六百字回信《答司马谏议书》从容应对。这场争论本质是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思想交锋:司马光担忧变法动摇国本,王安石坚持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二、逻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王安石开篇确立"名实相符"的辩论原则:"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大指控,他逐一拆解:
- "侵官"实为设立专职机构推进新政
- "生事"实为效法先王改革旧制
- "征利"实为调控市场充实国库
- "拒谏"实为明辨是非坚持真理
这种"以守为攻"的辩论术,将对方观点转化为论证支点,展现出缜密的思辨能力。
三、风骨:理性外壳下的炽热真心
文章表面冷静克制,字里行间却暗涌激情。"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的假设反问,揭露保守派因循守旧本质;"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的宣言,彰显改革者的历史担当。最动人的当属"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感慨,道出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的现实困境。
四、回响:穿越千年的改革启示
这篇政论散文的价值超越具体史实:它示范了如何理性辩论公共政策,揭示改革必然伴随争议的规律,更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范式——在"坚持真理"与"尊重异见"间寻找平衡。当我们重读"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的警示,仍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思想锋芒。
再读此文,不仅是解读文言技巧,更是理解中国改革文化的密码。王安石用逻辑筑起理性堡垒,用文字传递变革信念,这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推荐搜索词:
1.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注释
2.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诵读视频
3.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朗读
本文标题: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