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北洋军阀推荐文章1:一张图带你看北洋军阀最终结果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北洋新军的创始人。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未能成功;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死,享年57岁。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其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阀奉系首领。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火车回东北,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逝于上海宏恩医院。终年七十二岁。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从辛亥革命开始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 阎锡山解放前夕去台湾,1960年5月23日病逝台北,终年77岁。


  孙传芳(1885年4月17日-1935年11月13日),直系军阀首领,人送外号"笑面虎",号称"东南王",是直系后期最具实力的大军阀。 九一八事变后,孙传芳隐居天津佛堂,果断拒绝冈村宁次邀请其做华北伪政府主席的无理要求,拒绝与日本人合作。 1935年11月13日,孙传芳被施剑翘刺杀于天津居士林佛堂。终年50岁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有"基督将军"、"布衣将军"之称。1948年7月回国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因轮船失火遇难。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广西桂林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1965年7月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 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1918年8月13日,冯国璋通电辞去副总统,1919年12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0岁。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爱国者、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吴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华北沦陷后,拒绝投靠日伪,1939年12月被日本特务投毒所害。


  最后一个北洋军阀推荐文章2:北洋军阀时代的结束是怎么回事?

  北洋军阀时代的结束主要是由于1920年代后期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的。同时,在此期间,国共两党合作的出现和南方各省军阀的崛起也对北洋政府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北洋政府出现了许多的政治腐败、军阀混战和民生问题等方面的难题。加上1927年北伐军打到了南京,蒋介石和汪精卫等人也加入到了国共合作的行列中,共同对抗北洋政府。在这种形势下,北洋政府逐渐走向瓦解,直至1930年代,张学良、冯玉祥等北洋军阀相继退出政治舞台。


  最终,北洋军阀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为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打下了基础。虽然北洋政府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十余年的时间,但它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深远,也为中国近代政治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最后一个北洋军阀推荐文章3:唯一活到建国后的北洋军阀,只打小鬼子,拒绝内战,86岁仍战斗

  萨镇冰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萧瑟风声冷冽掠过将士们的瘦削脸庞,生死狙击的战场上永不缺披荆斩棘的士兵,他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飒爽身姿让人甚是敬佩与感动。


  颅洒热血的战士们为国捐躯是伟大之举,但远近闻名的北洋军阀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存在。


  人们痛恨其混淆是非参与国家内战,也有人抨击其坐拥权势高高在上,更有人谴责其不是真正的国家士兵。


  翻天覆地的骂声如层层巨浪掩盖北洋军阀,有一位军阀却是出淤泥而不染般的存在,他拒绝内战只打敌军,是唯一一位活到建国后的北洋军阀。


  他,究竟是何方神圣?


北洋军阀萨镇冰

  19世纪五十年代末,萨镇冰出生于福建一个权势家族,体内流淌的是色目人的血液,最终却也用尽其一生时光去书写捍卫中华大地的宏大蓝图。


  年轻时的萨镇冰


  萨镇冰的家族是一个名利双收的权贵家族,其始祖曾助力元世祖创立国家大业,家族子弟个个皆是内外兼备的爱国人士。


  深受良好家风熏陶的萨镇冰也毫不例外地成了一个满腹经纶的爱国人士。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我国损失惨重,不堪重负的海军军队只能将众多将士们遣送还乡,身在其中的萨镇冰亦是如此,返乡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病树前头万木春,萨镇冰于半年后受聘出任北洋海军的统领,随后更是成为了海军部队的部长,正式成为北洋军阀的一员。


  至此,色目人萨镇冰俨然是一个声名鹊起的北洋军阀,统领北洋海军大部队。


  萨镇冰能成为称霸一方的北洋军阀,取得登峰造极的军事成就,离不开从小积累的军事基础与出众的军事才能。


  1869年,刚满10岁的萨镇冰凭借自身的卓越才能成功进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机智聪慧的他更是以第一名的优越成绩顺利毕业,是一名炙手可热的军事人才。


  熠熠生辉的萨镇冰选择了出国深造,外国留学的经历也成就了萨镇冰担任北洋军阀的重要资本。


  到了1880年,从英国学成归来的他如鱼得水般出任天津水师学堂的教室师一职,暂居教育行业。


  中法战争


  天有不测风云,1884年中法两国战争爆发,最终我国落得一个惨败而归的结局,而这一惨败也成了萨镇冰勇赴战争前线的导火线。


  经过多番申请,萨镇冰出任北洋舰队“威远”舰管带,得以成为一名英勇善战的热血将士。


  一日为兵,一生为民。萨镇冰的士兵身份伴随了他的一生,军人也是他一生的事业归宿。


迎接外敌 拒绝内战

  而北洋军阀的显赫身份并没有给萨镇冰带来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他没有沉浸在权贵身份中沾沾自喜,亦无醉心于名利场中无法自拔荒废度日,更无加入各大军阀的明争暗斗之中。


  萨镇冰参加的作战


  他以清醒又独立的傲然姿态屹立不倒在军阀官员队伍,不仅没有唯利是图,而且义无反顾地坚持“不参加内战只打敌军”的行事准则。


  特立独行的萨镇冰成了北洋军阀里光彩照人的一束曙光。


  保家卫国的坚决态度是其冲锋陷阵的无限动力,不忍直视国家内部自相残杀的内战局势是其心之痛楚。


  而迎战外国敌军,捍卫国家国土完整是萨镇冰在所不辞的作战目标。


  1895年1月,中日双方的威海卫之战全面爆发,36岁的萨镇冰再次奉命赶赴前线,只身率领寥寥士兵驻守日岛炮台,却也顽强抵抗敌军的狂妄入侵。


  在战场上,萨镇冰手刃数千敌军,竭尽全力只为赢取战争果实捍卫祖国大地的完整。


  即使作战环境恶劣万分,敌军军力雄厚,身处敌众我寡战斗局势的萨镇冰也没有丝毫退缩,他领导部队顽强抵抗敌军的穷追不舍与烽火狼烟。


  威海卫之战


  经过长达11天的生死拼搏后,在接到丁汝昌的命令才下令撤离。


  时光荏苒,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战争,对外抗争的壮烈战场上,总是会出现萨镇冰奋勇当先杀敌的矫捷身姿。


  他一心打击企图不轨的外国敌军,不计安危为国捐躯的热血精神荡漾在战争的每一处角落。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萨镇冰上阵对抗外国列强的满腔热血洋洋洒洒,奈何当其直面中国内战的紧张局面之际,却也只能以回避姿态。


  1920年代末,内战走上战争舞台,开启了惨烈的历史。作为国民政府的拥簇者,北洋军阀自是需要拥护自身党派联合抗击另一方。


  北洋军阀萨镇冰手握北洋海军大权,旗下兵联力雄厚的他更是理所当然地被卷入内战纷争,不由分说地被迫进入战场。


  北洋军阀


  萨镇冰不忍目睹国家将士们刀锋相对,更是无力直面士兵们吞噬同胞性命的不堪局面,无力回天的他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回避纷争。


  他想方设法拒绝参与内战恶斗,不仅是洁身自好规避主动发动战争,更是以其聪明机智巧妙协助减少双方的人员伤亡,给予伤病力所能及的帮助。


  1926年,此时担任福建省省长的萨镇冰不堪背负内战压力便主动请辞省长一职,誓不与众多北洋军阀般同流合污,决不参加内战。


  同年12月,萨镇冰为了规避参与内战再度舍弃福建保安总司令的高位。


  每一次抉择,萨镇冰皆是顺从心中所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躲避参加内战,他宁愿背负外界人士的不堪辱骂声也不忍切身参与同胞互伤的战争。


  一次次的拒绝与逃避虽不是光明磊落之举,但其萨镇冰系国家和平盼求国民团结的情感却足够真诚与热烈。


  第二排左二:萨镇冰


生命不息,爱国精神永扬

  即使自身不在前线战场,萨镇冰当机立断采取了接二连三的举措,希望能够平息内战。


  他选择退居后勤领域,竭力筹集物资帮助无辜灾民,大力发展地方教育经济行业。


  1927年,北伐战争硝烟四起,萨镇冰所在的福州也不幸遭遇烽火袭击。福州百姓身处水深火热,遍体鳞伤的士兵数不胜数。


  此时年近七十岁的萨镇冰仍然拖着瘦弱的身躯四处奔波只为能帮助伤病灾民,身体力行的他积极组建救灾组织,举行游行活动筹募捐资,以此帮助因战争颠沛流离的受灾群众,减少硝烟伤害。


  此后,萨镇冰劳心劳力举办赈灾助民的集体活动,号召平民百姓齐心协力共度内战难关,绝不向内外忧患低头屈服。


  与此同时,尽力救灾的萨镇冰亦不忘积极投身抗战事业。


  举行游行活动筹募捐款


  1933年,74岁高龄的萨镇冰义正言辞地加入了大部队,浇灭敌军的嚣张气焰,恢复祖国繁盛之景,是萨镇冰迫在眉睫的伟大目标。


  抗争战风一起,便激起了无数涟漪。作为经验丰富的作战人员,德高望重的萨镇冰全然不受年龄限制,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与经验之谈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抗战战场上的一个得力助手。


  谁也不曾料想萨镇冰直至86岁高龄仍然锲而不舍地奔赴战场为国效力。


  37年,抗战全面爆发,78岁的萨镇冰不顾他人劝阻选择继续驻守作战区域,为抗战贡献自己仅有的全部力量。


  即使年迈的他不能亲自上阵杀敌,但萨镇冰亦没有停止护国的前进步伐。


  他如往常一般积极举行游行集会等活动,向世人宣传抗战的相关信息,号召人们勇敢面对战争祸害,希望以此振奋民心,同时也能够为冲锋陷阵的中国士兵呐喊助威。


  时光无情流逝,萨镇冰伴随士兵一同作战,他四周游行宣传抗战,直至抗战胜利号角吹响,86岁的萨镇冰才停止了游行助威的顽强步伐。


  老年时的萨镇冰


  1945年,敌军宣布投降,86岁的萨镇冰见证了战争的胜利。怀揣着喜出望外的激动心情,萨镇冰只身回来到上海调理身体。


  近十年的抗战活动,于年迈体弱的萨镇冰而言确实是一个危险之举,幸得精神层面的无限滋养,萨镇冰才能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这一壮举。


  待身体情况尚有恢复,他便当即动身返回福州家乡,过着修身养性的平淡日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90岁的萨镇冰也成了唯一一个活到建国后的北洋军阀,以不骄不傲的谦卑姿态大放光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三年后,萨镇冰在福州老家因病逝世,终是迎来了其的人生落幕篇章,结束了其94年的精彩人生。


  萨镇冰为国为民的忠心耿耿,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值得世人代代歌颂。


  萨镇冰的墓碑


  无谓战争频繁的近代社会还是焕然一新的新中国,萨镇冰三番两次拒绝参加内战的举措一直都处于舆论场的风口浪尖。


  人们联合谴责其不上战场的畏畏缩缩,尤其是国民政府的拥护者,他们大力声讨萨镇冰作为北洋军阀而毫无作为的中立态度,而萨镇冰心甘情愿忍受着四面八方的辱骂声与谴责声。


  恶气吞声背后的不是萨镇冰敢做不敢当的虚伪与害怕,反是流露出其思想独立不随波逐流的清醒态度。


  他坚守自己不参与内战的行为准则,以别树一帜的超脱姿态屹立不倒于烽火不断的近代中国。


  萨镇冰不是一昧逃避的懦夫,他只是以属于自己的态度与原则去关怀民众,去包围国家,不触及法律、有原则、有正确思想的萨镇冰何尝不是一名爱国人士?


  最后一个北洋军阀推荐文章4:北伐时期三大北洋军阀大佬,最后都咋样了?

  1926年7月,由蒋介石率领的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经过长达两年的战争,最终国民党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这次北伐战争主要军事目标就是北洋军阀内部的三个军事势力,分别是奉系军阀大佬张作霖、直系军阀大佬吴佩孚和孙传芳,这三个人在当时也被称之为三大军阀。那么,以上三位军阀大佬,最终都是什么样的结局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吴佩孚


  一、"秀才军阀"吴佩孚:从"中国最强者"到阶下囚


  发迹史: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率直系主力大破奉军,曹锟通电"吴子玉(吴佩孚字)一人可抵十万雄兵"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他在山海关前线部署"九门口防线",却因冯玉祥倒戈功亏一篑


  1926年北伐军进攻两湖时,他亲率卫队在汀泗桥督战,手持德国造驳壳枪连发30余弹


  末路狂奔:


  1927年在河南漯河被北伐军击溃,率残部退入四川依附杨森


  1932年迁居北平后,拒绝出任伪华北政府主席,写下"天落泪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明志


  1939年12月4日,日本特务川本芳太郎指使牙医将手术刀刺入其咽喉,临终前仍高呼"死不与日伪同流"


  历史余音:


  蒋介石亲题"正气长存"挽联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称其"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2009年吴佩孚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孙传芳


  二、"笑面虎"孙传芳:从五省联军统帅到佛门居士


  发家秘史:


  1924年江浙战争中,他趁齐燮元与卢永祥混战之机,率军从福建突袭浙江


  1925年在南京宣布成立"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号称“东南王”。推行"保境安民"政策


  北伐战争初期,他在九江部署"长江防线",却被蒋介石策反海军陆战队


  死亡迷局:


  1935年11月13日,施剑翘在居士林连开三枪:"我是为父仇!"


  军统局提前安排《大公》记者拍摄现场,制造"民间自发锄奸"舆论


  灵堂出现神秘挽联:"定中原,安天下,功在当代;除国贼,雪父仇,名垂后世"


  真相背后:


  施剑翘被捕后,蒋介石亲自批示"特赦"


  日本档案显示,孙传芳拒绝出任伪职后,东京曾密令"必要时可处决"


  2013年发现的军统密电证实,刺杀行动由戴笠直接指挥


  张作霖


  三、"东北王"张作霖:从马贼到被炸身亡


  崛起之路:


  1907年设计诱杀辽西巨匪杜立三,被清廷破格提拔为奉天巡防营统领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采纳杨宇霆"海军奇袭"战术,直捣山海关


  1927年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登基大典,号称“东北王”


  致命抉择:


  1928年5月30日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总退却令",将主力撤回关外


  6月1日接见各国公使时,特意佩戴"勋章大绶带",暗示已有安排


  专列经过三洞桥时,关东军预埋的300公斤黄色炸药当量相当于小型核弹


  爆炸瞬间:


  车头第3节车厢被抛至3丈高空,张作霖咽喉被道钉贯穿


  随行的吴俊升当场身亡,脑浆迸裂溅在张作霖貂皮大衣上


  临终前对卢夫人说:"告诉小六子(张学良),以国家为重"


  历史的吊诡


  1. 文化符号:吴佩孚去世后,北平万人空巷为其送葬;张作霖被炸消息传来,东京股市暴跌


  2. 身后评价:


  吴佩孚:"军阀中铮铮铁骨者"(《申》)


  孙传芳:"乱世枭雄,晚节可嘉"(李宗仁语)


  张作霖:"有雄才无大略的悲剧人物"(张学良评)


  3. 家族命运:


  吴佩孚之孙吴运乾成为核物理学家


  孙传芳次子孙家震任台湾"陆军总司令"


  张作霖八子张学思成为新中国海军少将


  这三位军阀的结局,恰似旧时代的缩影:吴佩孚困守北平,孙传芳皈依佛门,张作霖暴尸皇姑屯。当我们在今日头条热议他们的功过是非时,或许更该思考: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个人命运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写历史?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北洋秘史!


  (本文史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日本关东军解密文件》《吴佩孚年谱长编》《张学良口述历史》)


  最后一个北洋军阀推荐文章5:张作霖之死,北洋军阀最后的挽歌

  1927初夏,奉军在前线连吃败仗,军阀上层出现意见分歧。张学良等提出南北议和,划区而治。奉系元老张作相等主张退守东北老家,保存实力,反对与南方谈判。在前线损兵折将的张宗昌、孙传芳等人担心被奉系作为谈判的筹码,一再表示要以奉系为主力,与国民革命军决一死战。


  南方革命阵营中,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内部不同势力和派别发生激烈斗争,给奉系军阀制造了喘息的机会。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颁布《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加封自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力图维持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


  建立安国军政府,并不能挽救北洋军阀的命运。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节节胜利,北洋军阀已日暮途穷,仍作最后的顽抗。


  1927年12月,蒋介石联合国民党各派军政力量,再次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结成军事联盟,准备向盘踞北方的奉系及残余北洋军阀开战。


  1928年2月2日至7日,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蒋介石得以集党、军大权于一身。会议通过《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案》,要求国民革命军"限期两个月内会师北京,完成统一,肃清残余军阀,布告人民息兵"。2月9日,蒋介石赶往徐州,举行二次北伐誓师大会,提出了"打倒张作霖,统一全中国"的口号。蒋介石将国民革命军第1路军编为第1集团军;将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改组为第2集团军;将阎锡山的北方革命军改组为第3集团军。至3月中旬,二次北伐的准备工作已大体完成。


  在南京国民政府积极准备北伐的同时,奉系军阀张作霖,也于1928年2月间,在北京接连召开军事会议,筹商对策,并制定了如下作战方案:在津浦线方面采取守势,命孙传芳第一方面军团防守济宁一带,张宗昌第二方面军团防守鲁南,褚玉璞第七方面军团防守大名、鲁西一带,以遏止蒋介石第一集团军的北进,并相机进攻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第三集团军;命令张学良、杨宇霆第三、四方面军联合军团,大部开赴邯郸以南,攻击沿京汉线北上的冯玉祥军,以一部攻击娘子关、五台山方面的阎军。张作相第五方面军团配合第三、四方面军团的作战,向平型关、大同进攻。其总体意图为先集中奉军精锐解决实力相对较弱的冯、阎两军,然后再与蒋军展开决战。


  1928年4月7日,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名义下达总攻击令。第一集团军各部随即沿津浦钱北上,以20万之众,在空军掩护下,向张宗昌、孙传芳军发起猛烈攻击。战争打响后几乎所向披靡。10日顾祝同军便攻占了台儿庄,14日占领临城,18日占领界河。孙传芳部由济宁出动,向苏鲁边界一带发起进攻。第一集团军方振武、第二集团军孙良诚两军乘虚袭占济宁。孙传芳急忙回师反攻,虽拼命夺回了济宁,但因张宗昌所部与北伐军一接战即全线溃退,孙传芳亦无心恋战,率部向泰安、济南方面撤退。第一集团军乘胜追击,5月1日一举攻占济南,孙传芳、张宗昌两军被迫撤至黄河以北。


  日本此时直接插手中国内政,在1928年5月3日制造"济南惨案",向南京政府炫耀武力。"济南惨案"之后,南京政府与国民革命军采取了谨慎的外交政策,蒋介石为顺利实现北伐目标,置国耻民愤于不顾,命中国军队大部退出济南,分5路渡过黄河,绕道继续北上。


  4月初,奉军分两路向阎锡山军发起攻击,很快攻占井陉、大同等重镇,将阎军逼回山西境内。紧接着,奉军于4月5日向冯玉祥军安阳、彰德一线阵地发起猛攻。驻大名的直鲁联军也向冯玉祥军发起攻击。双方激战20余日,冯玉祥军败退。为了策应冯军,蒋介石急令阎锡山所部第三集团军改变原定作战计划,集结兵力,向正太路方面出击。正在全力进攻冯玉祥军的奉军担心后路被断,仓皇由彰德撤围北退。冯军乘机反攻,攻占顺德、大名。阎锡山军也于5月8日攻克平山,次日一举占领石家庄。


  张作霖面对津浦、京汉两方面战事均告失败的不利形势,不得不收缩防线,于5月9日电令北洋军全线退却,撤至保定、沧州一线。


  济南惨案的消息传来后,安国军内部也开始发出"息争御侮"的呼声。损兵失地的孙传芳,也愤然致电国务总理称:"现在济南事变,日人侮我太甚,本人受良心之督责,不愿再事内争"。看到这一形势,张作霖马上接过和平的旗帜。5月9日,张作霖与张学良、杨宇霆联名发出通电,呼吁"停战息争"。蒋介石于5月12日密电国民政府谭延闿,主张北方如确实停战,应允其全部集结关外,以固东北国防。同时,蒋介石命令各部努力前进,速占北京。并拟定了《奉军退出关外,京津由晋和平接收方案》,计划以阎锡山部兵不血刃地实现北伐的最后胜利。在蒋介石的游说下,这一方案得到北伐军各路将领的赞同。


  北伐军于5月12日绕道渡过黄河后,一路势如破竹,至17日一举攻占德州。当时,北洋军已奉张作霖命令撤至沧州、河间、保定一线,并构筑工事,"希图孤注一掷,作困兽斗。"


  5月19日,蒋介石调整部署,以第一、二集团军担任津浦线,第三集团军担任京绥线、第四集团军担任京汉线,兵分三路,进逼京津。5月28日,各路北伐军奉命发起总攻。至6月1日,北伐军先后占领了保定、高阳、易县、张家口等地。张作霖的安国军被迫退至琉璃河、固安一带。北京、天津已陷入三面包围之中。


  北伐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北京、天津。5月30日,张作霖在怀仁堂召集张作相、孙传芳、杨宇霆、张学良、潘复等军政要人,召开最高紧急会议,分析当前形势,认为大势已去,无可挽回,最终决定以大元帅名义向前线下总退却令。6月2日,张作霖发表"出关通电",声称因不忍穷兵黩武,"爰整饬所部退出京师,所有中央政府,暂交国务院摄理,军事归各军团长负责,此后政治问题,悉听国民裁决"。次日凌晨,张作霖乘专车离京,前往沈阳,在沈阳皇姑屯被日本军方安置的炸弹炸成重伤,很快不治而亡。


  张作霖被刺当天,京师临时治安维持会已宣告成立。得知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当即便装离开北京,同时下令奉军主力加紧退出北京。6月8日,阎锡山宣布就任京津卫戍司令。阎锡山属下前敌总指挥商震首先进城,和平接收城里的军事机关。之后,张宗昌、褚玉璞与第3集团军经过讨价还价,达成直鲁联军撤出天津的协议。12日,直鲁联军残部撤离天津,退往芦台、宁河。同日,傅作义宣布就任天津警备司令,布告安民。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宣布"中国统一告成"。


  张学良清楚其父死于日本人之手,在国仇家恨下,他决定转而与南京国民政府携手合作。几经周折,12月29日,张学良终于通电全国,宣布东三省及热河"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东北易帜的实现,宣告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活跃了32年之久的北洋军阀,终于彻底灭亡。


  :清风明月逍遥客


  最后一个北洋军阀推荐搜索词:

  

  1.最后一个北洋军阀小说

  

  2.最后一个北洋军阀全文阅读

  

  3.最后一个北洋军阀TXT下载

  

本文标题:最后一个北洋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