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推荐文章1: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大青山位于绥远省(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横亘内蒙古高原。开辟这一地区,使其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对坚持绥远抗战,牵制日军向大西北的进攻,掩护八路军在敌后抗战的翼侧,具有重要意义。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系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1938年6月,第120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在平绥铁路(今北京-包头)以北,1938年120师一部进入大青山开辟根据地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指示,以第358旅第715团、独立第4支队和师骑兵营一部共2300余人,组成大青山支队,三五八旅旅政治委员李井泉任支队长兼政
大青山位于绥远省(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横亘内蒙古高原。开辟这一地区,使其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对坚持绥远抗战,牵制日军向大西北的进攻,掩护八路军在敌后抗战的翼侧,具有重要意义。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系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1938年6月,第120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在平绥铁路(今北京-包头)以北,1938年120师一部进入大青山开辟根据地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的指示,以第358旅第715团、独立第4支队和师骑兵营一部共2300余人,组成大青山支队,三五八旅旅政治委员李井泉任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执行开辟大青山地区的任务。7月,大青山支队由山西省五寨县出发进至平鲁、左云、右玉地区,进行向大青山挺进的准备工作。8月,从杀虎口越过长城,进入绥远凉城县境内,经广汉营沿岱海滩北上,于28日进占蛮汗山中心地带的太平寨。为了保障晋西北与大青山的联系,支队决定留第715团第1营开辟以蛮汗山为中心的绥南根据地,主力继续北进。9月1日夜,支队主力在旗下营与三道营之间,冲破日伪军的拦阻,跨过平绥铁路,进入大青山腹地甘沟子、大滩、八墩地区,与中共地方组织领导的蒙汉人民抗日游击队会合。3日,袭击陶林城(今察哈尔右翼中旗),歼日伪军一部。尔后,回师大滩地区,并组建了绥蒙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发动与组织群众,展开创建绥中根据地的活动。10日夜,F支队以第715团两个营的兵力,进攻四子王旗地区的贸易中心乌兰花镇(今四子王旗镇),经3个多小时的激战,毙伤伪蒙军一部,俘70余人,缴枪70余支、军马80余匹。攻占该镇后,广泛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民族政策,得到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拥护,打开了大青山地区的抗日局面。支队决定一部兵力留绥中,主力插进绥西。20日,支队主力在武川以东的后窑子地区击退数百名日伪军的阻拦,毙伤其80余人,进入归绥(今呼和浩特)至武川公路以西地区,展开创建绥西根据地的斗争。10月1日,奔袭包头东北石拐子据点,歼敌一部。中旬,又袭击了平绥铁路归绥至包头间的苏安盖、陶思浩、察素齐(今土默特左旗)、毕克齐等日伪军据点,并破坏铁路一段,毁汽车4辆,歼日伪军一部,进而威胁包头、归绥之敌。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司令部旧址至此,大青山支队在绥南、绥中、绥西的广大地区展1937年秋八路军20师358旅715团挺进大青山开了游击战争。日伪军为了巩固统治区,消灭迅猛发展的大青山支队,先后于11月上旬和12月中旬,分别以3000余人的兵力对绥中,以2000余人的兵力对绥西发动围攻。大青山支队在蒙汉两族人民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坚壁清野、组织游击小组广泛出击和内线外线作战相结合的战术,展开反围攻。在绥中地区,11月3日,支队一部在马家店大庙设伏,毙伤日伪军20余人,击毁汽车3辆。6日,在大滩诱使陶林和旗下营出动的日伪军自相误战4个小时,伤亡百余人。在绥西地区,游击队不断袭击武川、萨拉齐、百灵庙日伪军据点;主力部队在马厂梁、大沟、德胜沟门等地予日伪军以打击,歼其200余人。日伪军被迫撤回原据点。在此期间,支队留在绥南的部队,以蛮汗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挫败了日伪军的多次围攻,保障了晋西北与大青山的联系。大青山支队经过4个多月的转战,初步开辟了归绥至武川公路以西之绥西、归绥至武川公路以东的绥中,及平绥铁路南以蛮汗山为中心的绥南等3个游击根据地,使绥远和山西的抗日游击战争紧密配合。年底,党中央决定让120师挺进冀中等地,在兵力已经被大部分散中央留用的情况下,120师师长贺龙指出:挺进冀中是中央军委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这项任务必须完成,同时,晋西北根据地也要坚持,两者必须兼顾。贺龙坚决地说:“晋西北的天下是我们打开的,晋西北根据地是我们东进的依托,不能丢给别的人,要把358旅留在晋西北,让群众知道,我们去了晋中,120师还在晋西北。”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极正确的,充分说明了贺龙同志的远见卓识。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使用的武器12月下旬,大青山支队第715团主力奉命随第120师师部开赴冀中抗日根据地后,按贺龙同志的部署,留下4个连的兵力和独立第4支队共500余人,坚持大青山地区的斗争。至1939年上半年,部队发展到1700余人,扩编为3个营,改编为大青山骑兵支队。1940年夏,支队扩编为3个团。7月,李井泉调回晋西北后,姚喆接任司令员。8月,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在逐步建立乡、区县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成立了绥察(察,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河北)行政办事处,辖绥南、绥中、绥西3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1年4月15日,绥察行政办事处改称为绥察行政公署,辖绥南、绥中、绥西、绥东4个专员公署。由于中央总部部署,主力被调走,大青山根据地遭到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围攻,根据地面积日益缩小,1942年,绥中区丧失,八路军仅能在绥西、绥南一带坚持游击战争。10月,中共晋绥分局将绥远和雁北合并成立塞北军分区,绥远区党委改为中共塞北工作委员会。与此同时,大青山党政军机关组织武装工作队、骑兵分队和两个工作组,进入绥中区开展工作。1944年8月,大青山根据地军民配合晋西北八路军的秋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到1944年底,大青山根据地基本恢复。1945年6月,国民党顽固军进攻大青山地区。8月中旬,顽军被逐回河套。八路军随即发起战略大反攻,以骑兵旅、第二十七团一部会同教导第二队等武装,由偏关向托克托、林格尔挺进,扫清了平绥路沿线敌军据点,夺取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推荐文章2:武川县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被授予“老区精神教育基地”牌匾
:【草原云】
中国老促会日前作出关于授予内蒙古自治区革命老区13个红色场馆“老区精神教育基地”牌匾的决定,武川县“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名列其中。11月22日,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两级老促会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举行了揭牌仪式。
授牌仪式现场。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抗战时期通往苏蒙的红色交通枢纽、华北抗日战线的桥头堡,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抗战革命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承载着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深厚的老区精神。展馆主题内容鲜明,由主题正厅和5个展区组成,馆内展品丰富,宣讲资料详实生动,功能作用明显,是呼和浩特市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全国示范基地。
此次授牌,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赋予了新的使命与责任。武川县将用好红色资源、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以更强的责任、更大的力度、更实的工作,积极挖掘红色史料、创作红色作品,宣讲红色历史、演唱红色歌曲,深入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基因传起来,为推进全县红色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内蒙古日·草原云记者:郑学良
新闻编辑:徐跃
本文来自【草原云】,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推荐文章3:「再访呼和浩特革命遗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德胜沟乡(亦称得胜沟乡)蘑菇窑村东的大青山深处。
大青山北麓是广阔的乌兰察布草原,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南方有蛮汗山与之相望,并与晋西北山水相连。在抗日战争中,大青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全国抗日战争的发展形势和战略需要出发,适时作出了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1938年秋,遵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120师358旅政委李井泉和参谋长姚喆率领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总动委会及第四支队,约2300人,穿过平绥铁路,突破敌防线,挺进了大青山。
从八路军挺进绥远到1938年12月,大青山游击根据地初步建立,形成了绥中、绥西、绥南三块游击区。此后,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逐步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大面积的晋绥边区抗日根据地。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司令部曾在对日作战中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多次转移,唯在德胜沟存在时间最长,并设有卫生队、教导队、电台等机构。现保存有李井泉、姚喆等领导人住过的窑洞和办公用的石磨、树墩等。
2005年,恢复重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展馆及广场、绿化带共占地18.9亩,展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展馆陈列分别由以毛泽东题词、武川地势岩石题材为主题的正厅和以抗日战争、大青山之鹰、全民抗战、决战大青山、抗战胜利为题材的五个展厅组成。展厅内既有真实记录当年日军侵华罪行、大青山抗日军民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图片,也有我抗日志士在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以及缴获日军的物品,再现了血与火的岁月。馆内复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党、政、军办公场所,陈列着八路军用过的电台、战刀、手榴弹、火盆、粮袋、火镰等实物。
2008年12月,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5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呼市党史办供稿)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推荐文章4:《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档案汇编》出版
:【草原云】
记者3月6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了解到,由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精心编纂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档案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据介绍,作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编》选录了抗战时期绥察行政公署、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及所辖专员公署形成的珍贵档案,涵盖指示、决定、训令、告、信函等多种类型。这些档案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从创建到发展的艰辛历程,是研究抗战历史的宝贵史料。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档案汇编》(全二册)。(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供图)
《汇编》共二册,按照“主题—时间”体例编排,分为政权建设、财税金融商贸、农工业生产、宣传教育、对敌斗争、后勤保障与社会管理等7个部分。选用档案起止时间为1939年10月至1945年8月,采用全文影印方式,最大程度保留档案的原始面貌,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将进一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陆续编纂出版多套《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全面记录抗战历史,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为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北疆档案文化”品牌贡献力量。
内蒙古日·草原云记者:李存霞
通讯员:毕肇雪
本文来自【草原云】,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推荐文章5:红旗漫卷大青山
大青山,位于阴山山脉中段,海拔2000米左右,是由塞外进入华北的天然屏障。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大青山地区创建发展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团结群众同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作为我党在敌后建立的19块根据地之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消灭和牵制了日伪的大量兵力,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我军在战略反攻阶段的前沿阵地。 兵家必争之地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夺取我国东北后,一直把夺取阴山山脉作为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东北建立起伪满洲国后,日本侵略者随即推行建立伪蒙古国的计划,而大青山地区则是伪蒙古国的中心。 实际上,在战争爆发之前,大青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早已成为日本侵略者掠夺的重要目标。1931年3月,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在一份告中说:“满蒙的资源很是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资源……在对俄作战上,满蒙是主要战场;在对美作战上,满蒙是补给的源泉。”日军的野心昭然若揭:占领大青山,向北可将其作为进攻蒙古和苏联的前沿阵地,向南可形成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同时又可成为其南渡黄河经伊克昭盟直接威胁陕甘宁边区的桥头堡。因而,以东条英机为司令官的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迅速向西推进。 大青山地区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大青山地区又是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侧翼,能否守住这一地区,关系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安全和整个晋绥抗日战场的开辟。大青山地区还是蒙古民族聚居区,在这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有利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揭穿日本侵略者破坏蒙汉团结的阴谋,促成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此外,占领大青山地区还可打通与蒙古和苏联的联系,对于中国共产党扩大抗日阵营、壮大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和战略需要出发,作出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八路军挺进大青山 1938年徐州会战刚开始时,毛泽东就判断日军有两个可能的进攻方向:一是沿平汉铁路攻占武汉,一是沿陇海铁路直逼西安。他认为,武汉、西安等几个主要城市失守后,要坚持长期抗战就必须建立包括山西在内的6个根据地作为主要战略支点,以及包括大青山脉在内的4个辅助支点。 1938年3月,毛泽东、滕代远电询贺龙、关向应,问能否沿大青山脉组织一支游击性质的骑兵支队。若能实现,西至新疆边境,东迄满洲,整个内外蒙交界区域可成为游击地区。5月14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及贺龙、关向应等,明确指出:“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 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立即派人对大青山的情况作了进一步调查研究,并经八路军总部告了中央军委。6月10日,朱德、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根据贺龙、萧克、关向应6月7日来电请示将在大青山建立根据地的意见,提出:“大青山、青龙山地区建立根据地,为将来得到某种补充很重要,惟该地带甚寒冷。我们意见组织骑兵前往为宜。如同意,请将陕北骑兵抽出与一二○师骑兵营合编支队前往,如陕北骑兵团不能抽出时,再由前方另设法。”11日,毛泽东复电朱德、彭德怀、贺龙、关向应,告知“陕北骑团现控制河套蒙古广大区域,在定(边)、盐(池)以北五百里之杭锦旗一带配合蒙民抵御敌军南下,故不能调动”。同时指出,“大青山脉的重要性如来电所述。该地应派何种部队、何人指挥及如何作法,由你们依据情况处理之”,并强调:“部队须选精干者,领导人须政治军事皆能对付,且能机警耐苦,而有决心在该地创立根据地者。”12日,朱德、彭德怀致电贺龙、关向应并毛泽东:“军委意见在大青山脉建立根据地,经过我们详细考虑,请坚决派李井泉率一个建制团去。” 6月,八路军第120师决定派第358旅第715团和师直骑兵营一个连,组成大青山支队,由第358旅政委李井泉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旅参谋长姚喆担任支队参谋长,第358旅第714团政委彭德大任支队政治部主任。第715团是第120师仅有的4个主力团之一,下辖3个营、15个连,每连有指战员120人左右。其中,老红军占近1/2,党员约占1/3,排以上干部约140人,绝大多数参加过红军长征,可以说这是一支具有丰富战斗经验和实战能力的部队,是一支具有很高的政治军事素质、装备也相对较强的部队。支队在山西五寨举行了誓师大会,而后从五寨出发进至平鲁、左云、右玉、怀仁、大同及长城沿线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积极准备挺进大青山。 部队夜行晓宿,摆脱了日军的跟踪,先后从杀虎口越过长城,在绥远凉城的厂汉营集结后,进至蛮汗山地区。为保持大青山与晋西北的联络,姚喆率领第1营奉命留在蛮汗山,宣传组织群众并牵制敌人,掩护主力跨越平绥铁路。李井泉等率主力继续北上,于9月1日凌晨抵达大青山的腹地武川县大滩和甘沟子一带。10月初,第1营也顺利越过平绥路,抵达速勒图一带与主力会合。至此,部队圆满完成挺进大青山的任务。不久,部队在面铺窑子与杨植霖等领导的蒙汉抗日游击队胜利会师。从此,大青山军民以武川为中心,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战斗在大青山上 八路军刚挺进大青山时,看到的绥远敌占区是日伪蹂躏、兵匪横行、百姓遭殃的混乱局面。时值塞外深秋,指战员身着单衣,群众也还没有发动起来,而且这一地区日伪军数量多出大青山支队10倍以上。支队就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展开了游击战争。 1938年9月3日,支队夜袭了驻陶林县城的日伪军,打响进入大青山地区后的第一仗,拉开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随后,攻克绥中重镇乌兰花镇、占领石拐镇,三战三捷。到12月,大青山支队经过3个多月的作战,在东起灰腾梁,西到包头、固阳,南到黄河、长城,北到四子王旗的广阔地区,初步开辟了绥南、绥中、绥西三块抗日游击区。 此时,绥远敌占区严重的匪患给人民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群众纷纷向八路军哭诉土匪的罪行,强烈要求八路军为民除害。因而,剿匪工作已成为八路军进一步取得民心、站稳脚跟以顺利开展游击战的一个迫切问题。从1938年底到1939年初,大青山支队分别在三块游击区进行了剿匪斗争,将大小股土匪3000多人基本剿灭,保证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地各族群众参军参战、拥军拥政,为支队传情、抬担架、护伤员、挖窑洞、做军鞋……抗日的红旗牢牢地插在了大青山上。 为适应严寒、山地作战和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需要,第120师决定将大青山支队由步兵转为骑兵。中共中央在关于绥蒙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这一地区的战斗,非有骑兵不行”“应该使自己迅速拥有多数骑兵。”于是支队广泛筹集马匹,并请教当地善骑射的蒙汉群众,很快建成一支强劲的骑兵部队。1939年夏,大青山骑兵支队正式组建,成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主力军和坚强后盾。大青山骑兵支队在战争中成长壮大,在敌强我弱、供给困难、远离后方的条件下,粉碎了日伪军一次次“扫荡”,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创造了开展敌后骑兵游击战争的丰富经验。贺龙元帅后来评价大青山骑兵部队“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是我们120师唯一的骑兵部队,也是我们的骄傲”。 经过巩固和发展,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逐步与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使晋西北根据地扩展成晋绥抗日根据地。 开辟国际秘密交通线 当年,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同共产国际的联系,曾开辟了多条通往苏联的国际秘密交通线,内蒙古地区则是秘密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 1940年,随着国民党反共摩擦不断升级,我党原有的“甘肃-新疆国际交通线”的安全已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中共中央决定把经新疆的西北国际交通线改为经北线依托绥蒙地区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延安-大青山-乌兰巴托交通线”。4月,毛泽东、朱德命令大青山骑兵支队成立分遣队活动于中蒙边境,中共中央社会部派出王聚德在绥远组建中央社会部绥远站,开展对日伪的情工作。1940年10月,“大青山国际交通站”正式建立,李春田任交通站主任。当时这项工作由任弼时、李富春、陈云等领导,并以大青山为中转枢纽。中央特别指示骑兵支队拨一个骑兵连掩护他们的行动。从l941年到1942年,交通员们通过四子王旗中蒙边境线多次往返于乌兰巴托、大青山、延安,传递并输送了中共中央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许多重要文件及物资。后来,中共中央又建立了由延安经伊克昭盟、宁夏和阿拉善地区再进入蒙古的国际交通线。这些秘密交通线的开辟,成为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联系的重要桥梁,对保障中央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壮大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大青山地区的党组织、抗日民主政府和八路军创造性地执行了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发展蒙古族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推选蒙古族人士参加抗日政府。从1939年秋到1942年,大青山骑兵支队和游击队曾多次护送蒙古族青年往返于大青山、晋西北、延安和伊克昭盟等地。在党的抗日政策的感召下,成批的蒙古族青年如云照光、云曙碧、巴增秀、布赫等人冲破日伪的封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这些青年后来成长为我们党的优秀民族干部,为抗战胜利后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战斗在大青山上的八路军支队犹如一把尖刀插进敌人的心脏,成功牵制了十倍于己的日伪兵力,使大青山地区树立起蒙汉团结抗日的旗帜,成为我军进行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阻止了日军西进南下,起到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积极作用,并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最艰难的岁月里,党的军队和内蒙古各族人民并肩作战,许多爱国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推荐搜索词:
1.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简介
2.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是哪年建的
3.山东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本文标题: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