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多少个民族
新疆有多少个民族推荐文章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新疆有多少个民族推荐文章3:新疆多民族共居的历史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20日电 题:新疆多民族共居的历史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250年前,土尔扈特人在渥巴锡领导下历经艰辛选择举族东归,离开生活了近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流域,破釜沉舟回到了被他们称作“太阳升起的地方”——新疆伊犁。
2021年,适逢这场横跨欧亚大陆的人类迁徙250周年。中新社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马大正。
他认为,回顾、梳理包括土尔扈特东归在内的多个民族迁徙历史场景,可以确定:中华民族构成紧密的整体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大正。本人供图。
三重原因促使土尔扈特东归
渥巴锡所率起义东归的全部队伍共有33360余户、16.8万余人。马大正描述了这样一幅场景:伏尔加河下游,1771年1月初正是隆冬季节。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孺老人乘上早已装备就绪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跃马横刀的骑士护卫下,一队队陆续出发,彻底离开了他们游牧的异乡。他们异口同声高呼:“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当奴隶,让我们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马大正分析,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动因可分三个层面。
直接起因在于,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蒙古迁牧伏尔加河流域并生息繁衍一个多世纪,始终保持自己民族固有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而与俄国沙皇政府力图控制和奴役他们的图谋发生尖锐冲突。
思乡情结升华为家国情怀,是促成东归的有力动因。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在对远处异域的土尔扈特人关系处理上,正体现了其民族政策中“恩”和“抚”。
深层原因则是土尔扈特人对祖邦故土的文化认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康熙帝派遣的使团到土尔扈特探望时,阿玉奇汗向使团询问故乡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情况,表示出对故乡的极大关心。他向来自故乡的亲人倾诉,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相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
马大正说,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凝聚力。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黏合剂”,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培育社会成员国家统一意识的深层基础。国家统一固然取决于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但文化认同却是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软实力”,是一种更为基础性、稳定性、深层次的战略要素。
他提出,起义队伍的悲壮义举显示出土尔扈特人一去不返、回归祖国的决心。土尔扈特蒙古与祖国一个半世纪的交往联系,乃是中国各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而土尔扈特重返祖国正是这一结果。
资料图:图为新疆歌舞表演。吴志恒 摄
察哈尔蒙古西迁新疆的屯垦戍边史
18世纪50年代末,清政府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管辖与军事防御,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中央政府派驻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其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分驻各地,管理当地军政事务。
为保卫新疆和开发新疆,清政府有计划实施戍边移民,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遣满洲、索伦、察哈尔、厄鲁特、锡伯兵丁携眷属移驻伊犁,分别组成“满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锡伯营”供伊犁将军控驭调遣。
马大正评价,此番西迁新疆戍边活动构成一幅西进的宏伟诗篇,这批西进者在保卫新疆、开发新疆实践中建立的伟业引起了历史学家和今天西进者们的极大兴趣。在这股西进洪流中,察哈尔蒙古的戍边队伍占有重要位置。
察哈尔,《明史》称“插汉儿”,又作“插酋”,蒙古旧部落名。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政府分两次共调遣2000名察哈尔蒙古兵丁迁入新疆。马大正说,屯垦戍边、开发新疆,这一任务决定了这些兵丁是“携眷”以及“永久驻防”。从现实生活看,当今生活在新疆,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察哈尔蒙古族,是这一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察哈尔蒙古后裔。
马大正强调,察哈尔蒙古在博尔塔拉驻牧后,与相邻诸民族相处是友好的,察哈尔蒙古与卫拉特蒙古的关系尤为亲近,满文档案中留下了他们亲如兄弟的感人记载。
祖辈光荣的创业史成为生活在新疆的察哈尔蒙古人长期关注的热点,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还在深挖历史,计划让更多内容集结成册出版。
随着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有计划地向边疆地区移民成为清政府的一项既定国策。18世纪60年代后,除察哈尔蒙古外,还有满族、锡伯、索伦等大批兵丁西迁。马大正说,这股西迁开发的滚滚洪流,可让我们更深刻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代得以奠定的历史必然性。
资料图:新疆城市夜景。杨厚伟 摄
维吾尔族经长期迁徙融合形成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中国西北,自古就是多民族混杂居住的重要地区。新疆现有56个民族成份,主要居住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在经过汉代、魏晋南北朝、宋辽金、蒙元明时期几次大的民族迁徙与融合,至15至16世纪最终形成近现代意义上新疆各少数民族。
尤其清代,随着政策导向及战争等因素,新疆地区民族迁徙掀起新高潮,不仅是捍卫祖国西北边防、防御沙俄侵略扩张,也促进了新疆民族关系。
中国政府2019年发表的《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提到“维吾尔族是经过长期迁徙融合形成的”。白皮书强调,近代以来,一些“泛突厥主义”分子以西迁的部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部落融入当地诸族为借口,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各民族都说成是突厥人,这是别有用心的。
马大正指出,语族和民族是两个不同概念,有着本质区别。中国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裕固、撒拉等民族,皆具各自历史和文化特质,绝非所谓“突厥族”的组成部分。
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新疆后,沿袭准噶尔旧例,多次迁徙南疆维吾尔农民至伊犁屯垦。新疆建省前后伯克制及民族隔离政策的废除,南疆维吾尔人开始自发流向北疆,且迁徙人数愈众,分布地域愈广。至清末,维吾尔人几乎遍布天山南北各大小城镇,连南疆东部塔里木河下游一带亦有维吾尔移民。
马大正说,清代是新疆民族的定型时期,并最终形成了以维吾尔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以西迁回鹘为主融合而成的维吾尔人在清代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随着新疆农耕经济的发展,维吾尔人分布区域逐步扩大,人口发展迅速,清末人口达到了157万。
根据最新发布的新疆地区人口变动情况分析告,维吾尔族人口在2018年升至1271.84万人,相比2010年增长25.04%。维吾尔族人口的增幅明显高于汉族人口。
资料图:新疆霍城县中华福寿山景区玻璃栈道,游客打卡、观赏花海。姚俐 摄
资源和机会是吸引内地人口入疆的主因
在广袤的新疆,汉族的迁入始于汉代的屯田戍守,此后从未中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楼兰、高昌,唐代的伊、西、庭三州及四镇都聚居着众多的汉族,清代又有大量的汉族迁入。其中一些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有些则成为了今天新疆汉族的先民。
马大正特别提到清代以后迁入南疆的汉族居民。以1864年为界,中央政府针对新疆汉族移民所采取的政策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引导、鼓励内地居民向东疆和北疆流动,而对汉族迁入南疆地区多加限制。
同治三年(1864年)后,新疆大乱严重摧残了新疆社会经济。战乱中,来自浩罕侵略者的野蛮蹂躏和封建割据势力蓄意制造的民族仇杀造成无数百姓丧生。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晓霞介绍,1887年,新疆省政府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内地居民前往垦荒,这一时期民屯劳力由就地招募的民户、军队兵户、遣犯的民户和安插户组成。
同治年间左宗棠率军平定新疆,士卒多为两湖人士,战争结束后来疆部队多遣返原籍,但仍有不少人留下居住。1917年,《新疆游记》谢彬考察南疆,曾记载洛浦县有汉族移民数十家,其中玉龙喀什镇就有18户籍贯为湖南的汉族居民,以经商为业。以致当时的新疆有“小湖南”之称。
清军西征时数万军队入疆,地广人稀很难买到生活用品,天津杨柳青商贩数百名货郎挑上津京等地生产的各种中成药、日用百货等随军做生意,小商贩随部队转战天山南北,这即是“赶大营”。随后到新疆的杨柳青人不断增多,如在喀什新城有一些汉族式的建筑物,喀什城内的汉族商人除了开商铺还开钱庄放债。此外,新疆建省后,内地甘肃、陕西、四川人口纷纷赴新疆谋生。
李晓霞在《新疆南部乡村汉人》一书中分析,新疆的吸引力被认为是内地省份迁移人口入疆的主要原因。这种吸引力主要来自新疆丰富的资源、开发的机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较大人口容量和较好经济开发条件,为内地人口尤其是来自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村移民迁入提供了基础。
马大正说,新疆的历次开发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迁入就意味着有较好职业、较高收入的可能。内地人口流入新疆的原因可以解释为新疆城镇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东部人口稠密、但自然资源较缺乏地区居民的转移。
图为新疆疏附县吐万克吾库沙克村的乐器制作艺人们聚在一起,为游客弹奏乐曲。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是偶然
从清代民族迁徙的方向来看,大致有新疆境内间的民族迁徙、境外民族向新疆的迁徙及内地各民族向新疆的迁徙等三种类型。通过对上述历史的全面阐述,有助于更好理解中华民族构成紧密的整体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跬步集》一书中,马大正写到,综观新疆的民族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多民族迁徙流动、融合的历史画卷。这里是众多民族的共同家园,不仅包括现代居住在新疆的民族,也包括在历史发展中已经消失的民族,而不是哪一个民族专有的家园。
马大正还指出,现有的新疆13个主要民族是众多民族在长期的不断融合过程中形成的,而融合的动力往往来自于东部,尤其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民族的迁入是形成这些民族的主要力量。一定时期迁入的民族和原有民族在相互融合之后又不断地和下一个时期新迁入的民族血肉交融。就这样诞生了今天中国新疆13个主要民族。(完)
马大正,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马大正文集》、《边疆与民族──历史断面研考》、《中国边疆研究论稿》、《跬步集——新疆史探微》、《厄鲁特蒙古史论集》(合著)、《准噶尔史略》(合著)、《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合著)、《卫拉特蒙古史纲》(合著)、《新疆史鉴》(合著)、《中国边疆经略史》(合著)、《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主编之一)、《清代的边疆政策》(主编之一)、《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合编),主编“中国边疆通史丛书”、“中国边疆探察丛书”等。
新疆有多少个民族推荐文章4:新疆的人口发展
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新疆的人口发展》白皮书。全文如下:
新疆的人口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1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新疆人口发展的历史
二、新疆人口的现状
三、维吾尔族人口的发展
四、新疆人口发展的现实必然性
五、新疆人口发展的趋势
六、关于境外反华势力炒作的几个问题
结束语
前言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与人口密切相关,人口发展关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兴衰、国家安全。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亚欧大陆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在新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2000多年来,新疆地区众多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合共生关系和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人口规模小,人口素质低,人均预期寿命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今日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发展均衡健康。
一、新疆人口发展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各族人民深受外国侵略势力、封建剥削阶级和宗教特权阶层的压迫,生活极端困苦,生命毫无保障,人口增长缓慢。据考证,从公元前60年到公元18世纪中期的1800多年间,新疆地区人口一直没有突破100万。受战乱等因素影响,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时,新疆人口不足30万。1884年,新疆建省。《湘军志》记载,1887年新疆人口183.9万人。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人口达到433.34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口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新疆人口死亡率快速下降,自然增长率大幅上升。在国家大力开发建设边疆、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方针政策的引领下,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在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流入双重因素的作用下,新疆人口迅速增长。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人口达到478.36万人;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人口总量727.01万人,11年间,新疆人口增加248.65万人,年均增长率3.88%。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新疆人口总量已增加到1233.01万人,比1949年净增799.67万人,年均增长率3.67%。
1978年后,新疆人口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新疆人口总量1308.15万人,1990年增加到1515.69万人,净增207.54万人,年均增长率1.86%;2000年达到1845.95万人,比1990年净增330.26万人,年均增长率1.99%。
21世纪以来,新疆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人口达到2181.58万人,比2000年增加335.63万人,年均增长率1.68%;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数据显示,新疆人口达到2585.23万人,比2010年增加403.65万人,年均增长率1.71%。2000年至2020年这一阶段,新疆人口增长有所放缓,但年均增长率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5个百分点。
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看,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53年,新疆少数民族人口445.15万人,1964年增加到494.89万人,净增49.74万人,年均增长率0.97%;1982年779.75万人,与1964年相比,净增284.86万人,年均增长率2.56%;1990年946.15万人,与1982年相比,净增166.4万人,年均增长率2.45%;2000年1096.96万人,与1990年相比,净增150.81万人,年均增长率1.49%;2010年1298.59万人,与2000年相比,净增201.63万人,年均增长率1.7%;2020年1493.22万人,与2010年相比,净增194.63万人,年均增长率1.41%。
二、新疆人口的现状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初步汇总数据显示,新疆总人口2585.23万人,汉族人口1092.0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493.22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新疆人口增速居全国第4位,人口增量居全国第8位,人口总量的排位由第25位上升到第21位。
从性别结构看,新疆人口中,男性人口1335.44万人,占总人口的51.66%;女性人口1249.8万人,占总人口的48.34%;总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相对应的男性人数)为106.85,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持平。
从年龄结构看,新疆0-14岁人口580.62万人,占22.46%;15-59岁人口1712.92万人,占66.26%;60岁及以上人口291.7万人,占11.28%。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例上升2.0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1.62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0-14岁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7.95%高4.5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比全国的18.7%低7.42个百分点,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疆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9.27年提高至2020年10.11年,比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91年高出0.2年,居全国第10位。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0613人增加到16536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669人增加到1320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6241人降低至31559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0085人降低至28405人。
从健康水平看,新疆人口2019年平均预期寿命74.7岁,比2010年提高2.35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由2010年的26.58‰、31.95‰、43.41/10万降至2020年的6.75‰、10.91‰、17.89/10万。2019年每千人执业医师数和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分别达到2.7人和7.39床,分别比2010年增加了0.58人和1.93床。
从城乡和流动人口结构看,2020年新疆城镇人口1461.36万人,乡村人口1123.8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6.53%、43.47%。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527.79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24.13万人,城镇人口比例上升13.73个百分点。新疆流动人口805.14万人。其中,疆内流动人口466.07万人,跨省流入人口339.07万人。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加406.11万人,增长101.78%。
从区域分布看,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其中,北疆9个、南疆5个。历史上,南北疆人口数量相差较大,南疆人口一度占全疆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北疆人口分布趋于平衡。2020年,北疆人口1330.91万人,占总人口的51.48%,比2010年的1135.29万人,增加195.62万人;南疆人口1254.32万人,占48.52%,比2010年的1046.29万人,增加208.03万人。
三、维吾尔族人口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进入和平发展时期。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党和国家在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实施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从人口增长看,新疆维吾尔族人口持续增长。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维吾尔族人口1953年为360.76万人,1964年399.16万人,1982年595.59万人,1990年719.18万人,2000年834.56万人,2010年1000.13万人,2020年1162.43万人。每两次普查间净增人口分别为38.4万人、196.43万人、123.59万人、115.38万人、165.57万人、162.3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2%、2.25%、2.38%、1.5%、1.83%、1.52%。上述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族人口总体保持较高增长水平,与新疆人口发展的趋势基本一致。
进入新世纪以来,维吾尔族人口从2000年的834.56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1162.43万人,年均增长率1.67%,远高于同期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0.83%的水平。
从年龄结构看,维吾尔族人口与全疆人口相比,年龄结构轻。2020年维吾尔族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30.51%、60.95%、8.54%。2020年全疆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22.46%、66.26%、11.28%。
从受教育程度看,维吾尔族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维吾尔族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944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6540人,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7.06年提高到2020年的9.19年。
从区域分布看,维吾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州等南疆四地州。据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南疆四地州维吾尔族人口占当地人口的83.74%,占全疆维吾尔族人口的74.01%。其中,喀什、和田等地区,维吾尔族人口在200万以上,阿克苏地区接近200万。
四、新疆人口发展的现实必然性
新疆的人口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正在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法规实施、婚育观念转变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符合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规律。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7.9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797.5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66元提高到2020年的53593元。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49年,新疆仅有1所大学、9所中学、1355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9.8%,文盲率在90%以上。经过70多年的发展,新疆已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至2020年,村村建有幼儿园,小学3641所、普通中学1211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147所、普通高校56所、成人高校6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阿克苏、克州、喀什、和田四地州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1951年至2020年,累计培养高校毕业生21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6.7万人,占36.3%。全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医疗卫生事业极其落后,只有医疗机构54个、病床696张,每千人拥有病床0.16张、医生0.019名。至2019年,新疆医疗卫生体系全面形成,医疗机构遍布城乡,共有18376个医疗机构、186426张病床。婴儿死亡率由1949年的400‰以上降至2020年的6.75‰,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不到30岁提高到2019年的74.7岁。
从政策法规实施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经历了先内地后边疆、先城市后农村、先汉族后少数民族的过程,对少数民族执行有别于汉族的相对宽松政策。新疆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计划生育相关政策。20世纪70年代初,在汉族人口中先实行计划生育;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少数民族中鼓励计划生育。1992年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生育办法》明确规定,汉族城镇居民一对夫妻生育1个子女,农牧民可生育2个子女;少数民族城镇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2个子女,农牧民可生育3个子女;人口较少民族不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差别化生育政策是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群众生育意愿趋同,2017年新疆修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各民族实施统一的计划生育政策,即城镇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2个子女,农村居民一对夫妻可生育3个子女。根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政策调整情况,新疆还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本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政策。新疆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保障妇幼健康、预防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等理念,越来越多的群众知情自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育龄妇女自愿接受输卵管结扎术和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大大减轻了各族妇女非意愿妊娠和频繁生育负担。
从婚育观念看,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由于宗教极端主义渗透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毒害程度深,大量群众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正常的社会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不少少数民族群众在婚姻、家庭、生育等方面深受影响,早生早育、多生密育成为普遍现象。近年来,新疆依法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宗教极端主义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婚姻、医疗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各族群众对宗教极端思想危害性的认识明显提高,婚姻、生育、家庭观念积极转变,妇女经济、社会和家庭地位不断提高,各族妇女有更多机会接受中高等教育、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妇女就业人数和比例大幅提升。仅以2019年为例,新疆城镇新增妇女就业22.81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47.43%。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日益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新风尚。
五、新疆人口发展的趋势
随着新疆社会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未来一个时期,新疆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将保持稳步增长,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流动趋于活跃。
在人口数量方面,新疆少数民族年龄结构相对较轻,育龄妇女规模较大,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仍具潜力。随着新疆落实国家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3个子女政策,并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将有利于促进人口总量稳步增长。
在人口素质方面,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疆教育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扩容提质,高等教育实力提升,各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新疆卫生健康体系日趋完善,城乡医疗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各族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人口健康素质全面提升。与此同时,新疆将贯彻落实并不断完善妇女权益保障各项法律政策,深入实施妇女发展纲要,持续改善妇女发展环境,促进男女平等,提升各族妇女综合素质,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使广大妇女彻底摆脱宗教极端主义桎梏,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实现自身价值,共享发展成果。
在人口流动方面,新疆生活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56个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新疆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镇化,一批新兴城市将相继建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聚集人口的效应不断显现。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更趋完善成熟。受市场导向等因素影响,以上学、务工、经商、旅游等为目的的自发自愿人口流动,在城乡之间、南北疆之间、疆内外之间将更加频繁活跃。加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深入推进,以及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带来新机遇,新疆丰富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将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前来投资兴业和居住生活。
未来的新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经济更加繁荣发展,就业更加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六、关于境外反华势力炒作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境外反华势力大肆炒作“强迫劳动”“强制绝育”“亲子分离”“文化灭绝”“宗教迫害”等谬论,疯狂歪曲抹黑新疆,攻击诋毁中国政府的治疆政策,妄图给中国扣上“种族灭绝”的帽子,妖魔化中国。世人皆知,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对“种族灭绝”有明确规定,“系指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宗教团体”。对灭绝种族罪的认定,需要由有管辖权的国际司法机构严格依照相关公约和国际法规定的要件和程序进行。中国政府依法保障新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各项权利的铁的事实与境外反华势力的构陷形成鲜明对照。
1. 所谓“强迫劳动”
境外反华势力肆意编造“强迫劳动”谎言,抹黑中国反恐、去极端化工作,打压新疆棉花、番茄、光伏等产业,破坏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进而剥夺新疆各族群众的劳动权、发展权,妄图使其处于封闭落后的贫困状态,进而在新疆制造混乱。
事实上,新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尊重劳动者意愿,依法保障公民劳动权利,积极践行国际劳工和人权标准,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使各族群众都能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实现自身发展。2014年至2020年,新疆的劳动就业总人数从1135.24万人增加到1356万人,增长19.4%;年均新增城镇就业47万人,其中,南疆地区14.91万人,占31.72%;农村富余劳动力年均实现转移就业281.82万人次,其中,南疆地区173.14万人次,占61.44%。
新疆在反恐和去极端化斗争中依法设立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教培中心),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推行的去极端化中心、社区矫正、转化和脱离项目等,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实践证明,这是预防性反恐和去极端化的成功探索,完全符合《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联合国《防止暴力极端主义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反恐决议的原则和精神。教培中心提升了学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就业能力,增强了学员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2019年10月,教培中心学员全部结业。结业学员或自主择业、或自主创业、或在政府帮助下就业,大都实现了稳定就业。
一直以来,新疆各族劳动者包括教培中心结业学员,都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与有关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获得相应酬,不存在任何强迫行为。
2. 所谓“强制绝育”
境外反华势力采取数据造假、无中生有、妄加揣测、玩弄数字游戏等手段,炮制虚假告,诬称“新疆对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采取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抑制其出生率”,旨在进行“人口灭绝”。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宪法法律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中国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一直坚持国家指导和个人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公民享有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权。新疆依法实行计划生育,严厉禁止强制节育、强制孕检等行为,各族群众是否采取避孕措施、采取何种方式避孕,均由个人自主自愿决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广大妇女享有根据自己身体及家庭情况选择节育的自主权。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婚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妇女倾向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选择长效避孕措施。一系列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维吾尔族人口增长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所谓“抑制出生率”“人口灭绝”完全是无稽之谈。
3. 所谓“亲子分离”
境外反华势力谎称,新疆“为实施大规模拘禁行动,设置寄宿制学校”,“阻止维吾尔族父母、亲戚或社区成员抚养其子女”,制造“代际分离”,“同化”维吾尔族。
事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设立寄宿制学校,是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通行做法。2020年全国小学寄宿生1087.8万人,占小学在校生的比例为10.14%;初中寄宿生2301.17万人,占初中在校生的比例为46.83%。新疆地域辽阔,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村镇距离较远,一些农牧区的群众居住分散,家长接送孩子上学不便。开展寄宿制教育有利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教学质量,同时大大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寄宿制学校学生周一至周五在校,周末及节假日在家,有事可随时请假。学生是否寄宿,完全由家庭自愿选择。所谓“亲子分离”,完全是歪曲事实、造谣污蔑。
4. 所谓“文化灭绝”
境外反华势力捏造事实,诬称新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旨在“同化”少数民族,消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实施“文化灭绝”。
人所共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发展进步。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实际出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实施双语教育”。
新疆依法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同时在中小学开设了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蒙古语、锡伯语等课程,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教育、司法、行政、社会公共事务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新疆加强文物资源保护传承,交河故城、克孜尔石窟等6处文物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楼兰古城等133处文物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新疆积极搜集、保护、抢救了一批各民族古籍,如翻译出版了濒于失传的《福乐智慧》,整理出版了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多种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依托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地毯织造技艺、哈萨克毡绣和布绣项目设立了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充分尊重和保护各种民俗文化,实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元宵灯会”“麦西热甫”“阿依特斯”“库姆孜弹唱会”“那达慕大会”“花儿会”等深受各族群众欢迎的民俗活动广泛开展。这一系列事实证明,所谓“文化灭绝”完全是罔顾事实、颠倒黑白。
5. 所谓“宗教迫害”
境外反华势力污蔑新疆限制宗教自由,监视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禁止穆斯林封斋,强拆清真寺,迫害宗教人士。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新疆依照国家宪法法律,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保障正常宗教活动有序进行。信教群众依照教义、教规和传统习俗,在宗教场所和自己家进行正常宗教活动,包括礼拜、封斋、过宗教节日等,完全遵从个人意愿,不受干涉和限制。新疆翻译出版了中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等多种文字的《古兰经》《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等宗教经典书籍,为各族信教群众获得宗教知识提供便利。关心关爱宗教人士,将教职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免费为其购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大病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每年进行健康体检。重视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培养培训,新疆现有10所伊斯兰教院校,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教职人员,有效保障了伊斯兰教健康有序传承。
为满足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新疆通过修缮、新建、迁建、扩建等措施,积极改善宗教场所条件,优化环境布局。政府还出资对清真寺实施“七进两有”(水、电、路、气、讯、广播电视、文化书屋进清真寺,主麻清真寺有净身设施、有水冲厕所)、“九配备”(配备医药服务、电子显示屏、电脑、电风扇或空调、消防设施、天然气、饮水设备、鞋套或鞋套机、储物柜),极大便利了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所谓“宗教迫害”,完全是子虚乌有、恶意中伤。
由上可见,境外反华势力炒作的所谓新疆“种族灭绝”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是对中国治疆政策和新疆发展成就的污蔑,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严重践踏。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反华势力俨然以“人权卫士”自居,无视自身对印第安人等土著居民犯下种族灭绝罪行的黑暗历史,无视自身存在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等系统性问题,无视自身挑起战乱造成他国数以百万计无辜民众伤亡的人权污点,以己度人,贼喊捉贼,充分暴露了其在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虚伪丑陋的霸权逻辑。
结束语
新疆的人口发展是中国人口发展的缩影,也是新疆发展进步的写照,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少数民族人口健康发展的成功范例。
70余年来,新疆人口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素质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现代化加速推进,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共同进步,幸福生活,充分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
真理必将战胜谬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新疆人口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无法比拟的,也是任何尊重事实的人士都不会否认的。境外反华势力编造所谓新疆“种族灭绝”的欺世谎言,企图蒙蔽国际社会,误导国际舆论,阻遏中国发展进步,这种用心险恶的图谋注定不会得逞。
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疆迈向现代化的进程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新疆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新疆有多少个民族推荐文章5:新疆四十七个民族大盘点,请您感受西域边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公元前60年,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自治区。这就是新疆的历史。
今天我们讲一讲生活在这片166万平方公里上的各民族同胞的故事。
新疆“皮牙子”大剧院
-01-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生活在新疆各地,主要居住在南疆和伊犁地区,维吾尔族小伙和姑娘长相俊美、热情大方,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明星都是维吾尔族同胞,比如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演员迪丽热巴、高空王子阿迪力、歌唱家阿里木等等。
高台里的维吾尔族姑娘
-02-汉族
勤劳的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新疆的这片热土,同其他少数民族一同建设了美丽的新疆,从新疆走出去的名人也有很多,比如著名的主持人李咏、李佳明、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导演陆川、演员段奕宏、李亚鹏等等,可谓人才辈出。
美丽的汉族姑娘
-03-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新疆人口数量第三的民族,自古生活在这里,哈萨克族起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哈萨克族能歌善舞,有不少哈萨克族歌手成为了耀眼的明星,别日克、达吾然、马木尔等。
哈萨克族的小伙和姑娘
-04-回族
回族是新疆人口数量排第四的民族,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有不少从新疆走出去的回族名人,比如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陈建斌。
幸福微笑着的回族老人
-05-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新疆人口数量第五的民族,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史记·匈奴列传》最早出现了对柯尔克孜族的先民的记载。约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的北方诸族中,就有“鬲昆”,《汉书》作“隔昆”,“鬲昆”或“隔昆”即柯尔克孜族的先民,“鬲昆”是当时柯尔克孜的译音。从《史记》的记载看,当时的“鬲昆”居住在匈奴以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北的吉尔吉斯湖周围,其活动地区为阿辅水(阿巴根河)与剑水(叶尼塞河)之间。——来自于《百度词条》
CBA中的新疆队篮球队队长可兰白克就是柯尔克孜族。
美丽的柯尔克孜族姑娘
-06 -蒙古族、
蒙古族是新疆人口数量第六的民族。“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许多同音译名。
-07- 东乡族、
东乡族是新疆人口数量第七的民族,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临夏)的东乡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前并不被承认是单一的少数民族,往往称之为“东乡回”或“蒙古回回”。这是因为,东乡族在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与西北的回族十分相似,历史文献上也常把它归诸于“回回”民族之内。
唱着花儿的东乡族大哥
-08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是新疆人口数量第八的民族,关于“塔吉克”一词的意思,有古代阿拉伯部落“塔伊”、“大食”及11世纪中亚突厥人对操波斯语的“塔特”民族的称呼等说法。但一般认为“塔吉克”出自“塔吉”一词,塔吉克语为“王冠”之意
塔吉克族的牦牛叼羊
-09 -锡伯族、
锡伯族是新疆人口数量第九的民族,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 ,女真说 ,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佟丽娅就是从新疆走出去的锡伯族明星。
新疆的察布查尔县锡伯族
-10- 满族、
满足是新疆人口数量第十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族散居全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
美丽的满族姑娘
-11- 土家族、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多元说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即以古代巴人的两支——廪君蛮和板楯蛮为主源,融合当地土著和进入该地区的汉人、濮人、楚人、乌蛮等族群共同构成。
土家族的女儿会“哭嫁”
-12-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是新疆比较著名的民族之一,属于白种人,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最早于14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组成部分、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在元史上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
乌兹别克家庭用餐
-13 -俄罗斯族、
新疆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欢乐的俄罗斯族家庭
-14-苗族、
新疆的苗族人数也有不少,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而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
苗族歌舞
-15- 藏族。
从新疆的叶城有一条公路可以进入西藏,因此藏族也是新疆的长住少数民族之一。
美丽的藏族姑娘
-16 -壮族、
新疆也是有壮族的哦,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壮族姑娘
-17-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清代以前使用的契丹文失传,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较难考究。但是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及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史学家大多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
达斡尔族祭敖包
-18-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是由古代保加尔人、钦察人和突厥化了的蒙古人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塔塔尔族
-19- 撒拉族、
据考证,“撒拉”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7世纪西突厥时期乌古斯部的撒鲁尔(salur)部落。撒鲁尔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6个儿子中五子塔黑(tag)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
撒拉族
-20- 土族、
土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民间传说在各部土族中又相互歧异,族源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归纳学术界的说法,大致有蒙古人说、吐谷浑(霍儿人)说、蒙古人与霍儿人融合说、阴山白鞑靼说、沙陀突厥说、多源混合说等。
土族
-21- 彝族、
彝族的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22 -朝鲜族、
朝鲜族是由相邻的朝鲜半岛陆续迁入、定居东北地区而逐渐形成的我国跨境民族之一。
朝鲜族
-23 -布依族
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本文标题:新疆有多少个民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