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推荐文章1:「检察美文」破除障碍自强不息的“五毒”,止于至善

  《人民的名义》自开播后迅速引爆了各方关注,关于这部剧的热评更是在各媒介平台形成“刷屏”之势,虽然该剧收官已久,但剧中的许多人物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


  在今年“自强不息”主题征文活动中,就有一篇《人民的名义》的观后感《破除障碍自强不息的“五毒”,止于至善》荣获了二等奖,敬请品鉴。


  破除障碍自强不息的“五毒”,止于至善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要人们效法天地的德行,在学、行方面,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朱子语曰,“试思人以渺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在常人而可以为圣贤”。何泽中检察长在《敬天养心赋》中,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春夏秋冬等二十六类天宇气象中,观其自然,悟其哲理,格物致知。万物有成理,天赋之秉性,人予之精神。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天地自强不息的精神并自觉效法,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如孔子“发愤忘食,乐而忘忧”,顾炎武“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要达到“自强不息”成德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对于政法干警而言,就是坚守法治信仰,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司法的能力。


  但自强不息之理虽可顿悟,仍有部分政法干警听过了无数道理,过不好这一生:于真实案例的热播反腐新剧《人民的名义》中形形色色的贪腐分子、利益输送方,满嘴党性修养、政治本色、农民底色,实际上腐化堕落、投机钻研、终日沉溺于司法腐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中不可自拔。本应无私为人民服务、自强不息的排头兵却沦为阶下囚,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没有破除障碍自强不息的“五毒”。因为有贪、嗔、痴、慢、疑“五毒”的存在,其本心被无明所遮蔽,不能明心见性,终日晕沉。


  贪


  “贪”就是不限制自己欲望的边界,不断地多拿、多占、多要,没有界限,无节制。具体表现为爱慕虚荣、贪财、贪色、贪名、贪睡、贪吃、贪便宜。根据国学的标准,严格的讲,凡是过分追求自己能力之外、身体需要之外、生存需要之外,灵魂需要之外、回归需要之外的东西,皆是贪。《人民的名义》中,原本根正苗红有理想有信念的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心里住着“贪”,一方面他巧取豪夺,贪婪无比,借助丈人的权利,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方面他心狠手辣,自私狠毒,为保自身利益,竟能雇人行凶,他的贪婪让他一步步走向毁灭。


  嗔


  “嗔”就是怨恨,对逆的境界生嗔恨,一不称心如意就意气用事、生气、斗气、赌气、撒气,看谁比我强心里就不服输,你争我斗,相互拆台。《人民的名义》中,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的前妻欧阳菁心里住着“嗔”。作为城市银行的副行长,主管信贷业务,欧阳菁身居要职,本应是李达康反腐倡廉,守护GDP的左右手,但其对李达康过于注重政绩有嗔怨,在与李达康同床异梦与终日争吵中,最终孤单固执地走上了受贿犯罪的不归路。


  痴


  “痴”就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过份迷恋一个人、一件事、一件物品、一个功能、一本书、一个礼物、一句话等。“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当“痴”与腐败联姻,就会生出一个叫“雅贿”的怪胎。近年查处的各类贪官,大多都心里都住着“痴”,都有这样那样的小爱好,从玉石到瓷器,从字画到古董,各类珍奇古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受贿清单里,高雅迷痴的旗号下遮挡的是低劣的权钱色兑。


  慢


  “慢”是骄傲怠慢、官僚主义,高高在上,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慢”还是轻慢、不作为、慢作为、推诿扯皮、遇事敷衍,与人无争,老于世故,巧于应付,饱食终日,无所作为,一问三不知,一曝十日寒。《人民的名义》中,光明区区长孙连成的心里住着“慢”,当市委书记李达康得知信访窗口矮小让他整改,但他却以没有经费为由搪塞;与郑西坡谈办厂时,他一遍遍的看表,到点准时下班,有什么事明天再谈。其虽不贪污不受贿,但得过且过、无所畏惧的懒政行为,也是一种腐败。


  疑


  “疑”从狭义上讲是怀疑、疑心重,对外界的人事疑神疑鬼,但从广义上“疑”不仅仅是字面的怀疑,还可以扩展延伸到边见、邪见等,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导致恶业生起的念头都可称为邪见。古人所言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大行其道,犹如海啸山呼渲染得波涛汹涌,乱象缤纷。而有部份人在大潮的推动下,经不住利益的诱惑,满脑邪见,理想缺失,信仰动摇。《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省委副书记高育良的心里住着“疑”,其曾是汉东大学政法系主任,有着深厚的法学知识,本应是传道授道解惑的灯塔,但最终中了美人计,腐败堕落。真可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上述《人民的名义》中身陷滑铁卢的官员身居要职,然而官位不仅没有让他们明心见性,如君子般自强不息,反而使得他们的五毒之恶更加凌厉、恐怖,最终比妖魔更妖魔,比孽障更孽障。五毒之恶,五毒之害,触目惊心。不可不慎,不可不警!


  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何做到像君子般刚毅坚卓,容载万物,像天体般运行不息,不屈不挠,笔者以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破“五毒”,修自强之本,强自强之基,行自强之道,止于至善,达臻善尽美之境,做无私纯粹之人,方能不负天地之恩泽。


  自强至善之本


  勤修身


  孔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检察官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从根本上明白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深入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奉献,自觉抵制庸俗腐朽文化,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通过修身让自己变得睿智、仁爱、勇敢,成为智者、仁者、勇者,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自强至善之基


  能坚持


  古代法家李斯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新时代检察司改任重道远。坚持应当成为检察人员最可贵、最强大的生命特质。面对司法改革的困境与矛盾,检察人员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检察司改关系法治中国全局,检察人员宜少一份怨言、多一份理解,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动摇、不放纵、不懈怠、不越轨、不逾矩。


  自强至善之道


  多担当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八个字掷地有声,字字如金,求真务实,扫虚去浮,干事创业,贵在“担当”二字。于南生检察长曾强调检察人要把担当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种拼搏意志和一种精神追求,做到“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担当是党性原则,检察人员敢于担当,就要严格司法,敢于监督,敢于纠错,尤其是面对各种压力、阻力甚至威胁时,要不怕得罪人、不怕被误解、不怕遭非议、不怕遇挫折、不怕被打击复,守得住原则,挺得直脊梁,坚决履行好宪好和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六祖坛经》里,六祖开悟后,欲渡江远行。师父弘忍大师送他于江边,当弘忍欲划船送行时,慧能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 。继尔自己行舟,前往无涯之水。检察人要得天下智慧,守护公平正义,面对诱惑,不动其志,身处困苦,不变其守,以人民的名义,赋予生命的尊严、奉献的权利、铸就幸福的定义,需自行救渡各自的原罪,破除贪、嗔、痴、慢、疑“五毒”,去除贪婪心、分别心、执著心,勤修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之道,回归本性,得菩提智慧,清明圆清,方能生长七觉支花,四沙门果。


  —— End ——


  作 者


  张丽梅,莆田市检察院助检员,能办案、会写文、勤践行,立志做臻善无我之人。个人撰写的文章多次发表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其中省级奖项2次,市级奖项2次。


  编辑:黄俊毓(图片来自网络)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推荐文章2: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推荐文章3: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以奋斗之名奉献青春

  :央广网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道,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国之栋梁的故事。


  回忆起在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晚会上,由自己诵读习近平总书记对厦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的场景,厦门大学1987届毕业生张宏樑仍激动不已。


  2021年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希望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让厦门大学全体师生和校友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


  1985年冬天,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张宏樑因一封信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并经常得到习近平同志的指导和帮助。毕业时,习近平同志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写下“志存高远 行循自然”八个字,嘱咐他工作后一定要下基层,为老百姓做事。


  带着这份鼓励与嘱托,毕业后张宏樑前往贫困县的化肥厂工作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这八个字的嘱托,和我们‘自强不信、止于至善’校训,是一脉相承的。”张宏樑说。


  厦门大学物理系1984届毕业生李希龙在校庆晚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贺信,这让他深感振奋,倍添信心。多年来,他扎根厦门这片热土,将所学知识倾注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照明发展领域。


  “我来自农村,有幸在厦大校园求学,在嘉庚精神和校训精神的感召下,也想为家乡、为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李希龙先后向厦门大学捐赠上千万元,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助力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室建设,点亮了无数学子的未来。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反哺大山”是许继聪的人生写照。来自广西山区的他,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前往宁夏西海固山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从祖国东南到西北,跨越2000多公里,将知识与希望送到西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


  如今,成为2023年广西定向选调生的许继聪对未来满怀憧憬,“接下来,我将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基层生产实践中,尽己所能,帮助基层群众解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雷子歆是厦门大学中文系2020级的一名在校生,也是一名学生记者。2023年5月,她和同学们利用当下流行的AI修复老照片的技术,叠加SVG交互手段,创作出了一则“点击老照片与年轻时的妈妈同框”的创意推文。文章发布后,在校内外引起广泛共鸣。


  得益于她在新媒体创作上的“破圈”影响,2023年8月,雷子歆作为学生代表站上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主论坛的舞台,发出拥抱互联网的“后浪”青春之声。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厦大人在学习和科研上,要勇往直前、始终如一地追求最高理想。”雷子歆坚定地说,“今后我将在新媒体工作上保持热情,用数字化创新形式为内容做加法,为厦大故事赋能。”


  100多年来,厦门大学秉持爱国华侨陈嘉庚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不断继承发扬嘉庚精神和优良校风,“扬才计划”等党建品牌落地开花,青春爱党爱国的底色被不断擦亮。


  嘉庚精神集中反映在爱国主义精神上,陈嘉庚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门大学办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扬才计划”开展期间,厦大青年学子走进红色革命老区,感悟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青年,在目前一个物质条件丰厚的时代,更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第五期“扬才班”班长郑雨薇说。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张强 孔明


  记者:李姗姗 龚雯 梁瑜琳 朱冠安


  鸣谢: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推荐文章4: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以奋斗之名奉献青春

  编者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时多次到高校与师生交流,给青年学子、教师回信,为广大师生指引人生道路、明确前进方向。为全面展示各地高校莘莘学子铭记总书记谆谆嘱托,践行校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志、担大任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系列主题道,为您讲述新时代大学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勇于创造世界奇迹国之栋梁的故事。


  回忆起在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晚会上,由自己诵读习近平总书记对厦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的场景,厦门大学1987届毕业生张宏樑仍激动不已。


  2021年4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希望厦门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让厦门大学全体师生和校友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


  1985年冬天,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张宏樑因一封信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并经常得到习近平同志的指导和帮助。毕业时,习近平同志在他的毕业纪念册上亲笔写下“志存高远 行循自然”八个字,嘱咐他工作后一定要下基层,为老百姓做事。


  带着这份鼓励与嘱托,毕业后张宏樑前往贫困县的化肥厂工作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这八个字的嘱托,和我们‘自强不信、止于至善’校训,是一脉相承的。”张宏樑说。


  厦门大学物理系1984届毕业生李希龙在校庆晚会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贺信,这让他深感振奋,倍添信心。多年来,他扎根厦门这片热土,将所学知识倾注到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照明发展领域。


  “我来自农村,有幸在厦大校园求学,在嘉庚精神和校训精神的感召下,也想为家乡、为母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李希龙先后向厦门大学捐赠上千万元,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助力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室建设,点亮了无数学子的未来。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反哺大山”是许继聪的人生写照。来自广西山区的他,从厦门大学毕业后,前往宁夏西海固山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从祖国东南到西北,跨越2000多公里,将知识与希望送到西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


  如今,成为2023年广西定向选调生的许继聪对未来满怀憧憬,“接下来,我将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基层生产实践中,尽己所能,帮助基层群众解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雷子歆是厦门大学中文系2020级的一名在校生,也是一名学生记者。2023年5月,她和同学们利用当下流行的AI修复老照片的技术,叠加SVG交互手段,创作出了一则“点击老照片与年轻时的妈妈同框”的创意推文。文章发布后,在校内外引起广泛共鸣。


  得益于她在新媒体创作上的“破圈”影响,2023年8月,雷子歆作为学生代表站上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主论坛的舞台,发出拥抱互联网的“后浪”青春之声。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要求我们厦大人在学习和科研上,要勇往直前、始终如一地追求最高理想。”雷子歆坚定地说,“今后我将在新媒体工作上保持热情,用数字化创新形式为内容做加法,为厦大故事赋能。”


  100多年来,厦门大学秉持爱国华侨陈嘉庚的立校志向,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优良校风,打造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不断继承发扬嘉庚精神和优良校风,“扬才计划”等党建品牌落地开花,青春爱党爱国的底色被不断擦亮。


  嘉庚精神集中反映在爱国主义精神上,陈嘉庚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门大学办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扬才计划”开展期间,厦大青年学子走进红色革命老区,感悟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青年,在目前一个物质条件丰厚的时代,更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第五期“扬才班”班长郑雨薇说。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策划:张强 孔明


  记者:李姗姗 龚雯 梁瑜琳 朱冠安


  鸣谢: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推荐文章5: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我在去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要听到这个要求就感到不舒服,我们共产党内对领导干部也是这样要求的,而且要求得更严,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都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6年3月4日


  【原文】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陈嘉庚《厦门大学校训》


  【解释】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定为校训。“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通过不懈的努力,以臻尽善尽美而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对于厦大的学子来说不仅是美好的愿望,更是鞭策的动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认为君子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因此,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作为君子,就应当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作为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把追求最完美的境界当作人生的目标。生命不停息,学习不止步,人只有不停地追求进步,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日趋完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力求让自己像真正的君子一样“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用“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既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鼓励和鞭策,也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期待和激励,希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能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通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带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成长,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推荐搜索词:

  

  1.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2.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哪个学校的校训

  

  3.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出自于哪里

  

本文标题:自强不息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