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什么
旧时王谢堂前什么推荐文章1:【清风诗历】今日读诗:旧时王谢堂前燕
旧时王谢堂前什么推荐文章2:清风诗历 | 旧时王谢堂前燕
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禁军身着黑衣,俗称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这里。
这首诗是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是千古名诗,历代吟咏不绝。主要是用眼前所见之景,几笔勾出了历史荣枯、沧桑兴衰的巨变,寄无穷感慨于无形之中。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繁华鼎盛,王导、谢安这些与中国历史大事件联系的名人、豪门、巨族居住于此,衣冠往来,车马喧阗。如今在夕阳斜抹的背景下,野草野花滋蔓,燕子在此飞了几百年,见证了今日的居民不同于往昔、物是人非之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它不仅是感慨乌衣巷一地的沧桑盛衰,而且穿透几百年、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感叹时光流逝,人事代谢,往来古今。滚滚英雄,是非成败,皆付斜阳野草,人生多变,宦海沉浮,何足道哉!
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自是唐代一流的诗人,这个地位也绝非自己吹嘘自封的。就是这首四句的《乌衣巷》,在几百年后,还被尊为宋词婉约派集大成者的周邦彦钟爱钦服,以至于把整首诗拆成了“零件”,嵌入了他著名的长调词《西河·金陵怀古》的第三阕中,曰:“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展示了同样的盛衰沧桑,凄凉婉转!
看官注意了,周邦彦可是宋词里婉约派的魁首,在宋词中的地位不比刘禹锡在唐诗中的地位低!他能放下身段,一句一句地化解引用刘禹锡的《乌衣巷》,足见他对刘诗的体认、倾服、传承。所以思想性艺术力才是王道,在此面前,只要是同道,哪怕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都得放平心态,钦服于高人。将给自己的标准定得高一点,才不至于落于凡庸猥琐。如果腹内空空原是庸才,却自以为是,自高于人、自大于世、自我不朽,其实不仅无用,最终也是个笑话。
甘 肃 文 物 鉴 赏
“S”网格纹双耳彩陶罐
出土于张掖市大满乡城西闸村二社墓葬,马家窑文化马场类型时期器物,泥质红陶,喇叭口,束颈、斜肩鼓腹下收,平底,肩与外沿连接一对半环形耳,颈下与耳下方共有八个嵌窝均布一周,先施红陶衣,后以黑色绘出纹饰至下腹部,下腹主底部素面无纹饰。纹饰分三层,口沿内外是不规则三角形纹和斜线纹、波折纹,颈部饰宽带和细弦纹,耳部饰横宽带纹,腹部饰两个巨大的“S”形回纹。现收藏于张掖市博物馆。
:啄木鸟(甘肃纪检监察网)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审核:何文 周明
编辑:靳浩
旧时王谢堂前什么推荐文章3:刘禹锡《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最后两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
旧时王谢堂前什么推荐文章4:旧时王谢堂前燕
今天下午,我开车从林场出来,经过“大观园”和某大集团的大型茶庄。这两个地方由于主人都遭了“厄运”,巳由以前的“高朋满座人兴盛”变成了现在的“门前冷落车马稀”,让我想起了刘禹锡的《乌衣巷》。
唐朝的诗人,我比较喜欢刘禹锡、白居易、王维、李商隐、高适,其中最喜欢刘禹锡,他是有才有情的真男人!刘禹锡性格特点主要包括倔强坚毅,坚守自我、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旷达豪迈、独立不群。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乌衣巷,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吉大利的名字,而且入唐之后沦为废墟,而且很多古代的都城,改朝换代沦为废墟之后,从此不再复生,甚至成为荒野之地,需要考古才能寻迹。而沦为废墟的乌衣巷,却能死而复生,那是因为文化内涵的存在。很喜欢《长安三万里》中高适说的一句话,“只要诗在,书在,黄鹤楼就在,长安就在。”文化符号令人不能忘怀,所以乌衣巷不会永远是废墟,只会越来越好!
乌衣巷衰而不失,复兴长存,因为:乌衣巷历史上有三国时代孙权的驻军,有英雄的历史渊源;乌衣巷处在是在著名的秦淮河畔,有地域优势;乌衣巷曾经是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他们的后人厉害,王家书法谢家诗;当然,乌衣巷让人留恋向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乌诗的三、四句诗人运用“寻常百姓”与“旧时王谢”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旧时王、谢家的燕子,已经飞入平常人家。物是人非,此处已不再是昔日尊贵豪门世族了,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诗人借助贵族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来见证沧海桑田,感慨人生多变。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世事变迁,人生无常,谁又可以料到呢?唯顺其自然,活在当下,体验好每一刻的美好,才不枉度春秋!
旧时王谢堂前什么推荐文章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何意?诗词大会蒙曼解析被嘲
2019年9月18日,在《中华读书》的第3版,刊登了一篇关于古诗词的文章,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先生。孙先生1960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著作等身,是位德高望重的专家。他这篇文章名为《诗歌狂欢的背后》。
文章写得很犀利,目的就是指出近几年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存在的一些瑕疵。孙老肯定了诗词大会对弘扬古典文化的作用,但是对于节目中几位嘉宾对古诗词的一些解读,他并不认同。在此文中,他指出了节目嘉宾康震、王立群、郦波的一些小问题,相对比之下他对女嘉宾蒙曼的质疑显然要更多。
笔者相信孙老无意于针对这几位,只是单纯地就事论事而已,这属于大家对古诗词的交流,他的出发点绝对是值得点赞的。但关键是孙老这文章发出来后,着实让几位嘉宾受到了一些质疑,特别是蒙曼老师更是被不少网友嘲讽。
那么本期我们针对文章中指出的一个名句,看看蒙曼此次被孙大教授点名批评,到底冤不冤?这个名句是来自刘禹锡的《乌衣巷》,先看全诗: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其水平自然不用笔者多说。它是诗豪刘禹锡的经典七绝之一,入选不少版本的语文教材。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咱不说小学生会背吧,至少中学会是会背的。蒙曼的解析被指出有错,恰恰就是因为对这一句的解读。
蒙曼的理解,笔者大概概括了一下,大致如下:燕子是不愿意落入愁人家的,王谢这样的大家族已衰败,所以它们便不愿意再飞去了,而是选择飞入寻常人家。寻常人家现在才是平和幸福之家,他们的家里来了燕子,这就是迎来了富贵之气。
很显然通过蒙曼的理解,这句诗整体的格调是阳光的、是生机勃勃,是令咱们这些普通人挺开心的事。但是孙教授认为,她这个解析太随意了,与刘禹锡原诗的意思大相径庭。孙教授认为刘禹锡此诗是借用王导、谢安等大贵族的衰败,写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幸福之类的东西完全沾不上边。
蒙曼的理解到底对不对?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燕子飞入的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很多朋友在读这个千古名句时,都认为它们飞入的两个地方,这种理解不太站得住脚。
刘禹锡这首诗写到公元826年,是他途经金陵城时所写,当时的乌衣巷在唐朝已经是普通百姓住的地方。刘禹锡这首诗通篇都没有写第二个地方,只是立足了乌衣巷。所以这燕子飞入的也只是一个地方,燕子们没有变,变的只是房子的主人。
刘禹锡此诗最高妙之处正是他抓住了燕子的不懂情,作为一种候鸟,它们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所以它们恰恰成了沧桑变化的见证人。它们见证了当年乌衣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情形,也看到了如今它已成为了普通人之家。既然燕子飞入旧巢是无意识的行为,那它给寻常百姓家带来所谓富贵之说,自然就说不过去了。如此理解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刘禹锡这首诗其实真的并不欢快,而是带着历史的厚重感的。
就刘禹锡这个千古名句而言,以上笔者讲的理解方式,不只是孙教授等当代专家这么认为,多数诗词典籍都作这种解法。清代诗人施补华对此句曾作过这样一番评价:
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出自《岘佣说诗》)
施大诗人也认为,如果把燕子理解成飞入了其它地方,那就有点儿呆呆的了,燕子去的就是老地方而已。理解了这些,我们可以认为蒙曼的一番理解不太符合古今名家的主流理解方式。这也正是她会被网友质疑,甚至被嘲的原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蒙曼被孙教授点名批评,并不冤。毕竟你既然要提出与主流解析不一样的理解方式,那承受人家点名批评,作为一个文化圈后辈,是应该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她这样的理解,从字面上也说得过去。古诗词解析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大家永远都无法说服其他人去认可自己的理解方式。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去沟通去交流,但是还是要尊重别人赏析诗词的权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家可以去质疑,可以去批评,因为批评和争论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但是笔者不认为,大家就因为蒙曼老师对一两句诗的理解,不太符合主流,就认为她没有水平,这显然是没道理的。毕竟蒙老师在诗词大会上,还有过太多精彩的点评,都可以看出她是有水平的。
最后,笔者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专家们对古诗词名句的理解,都尚有争论,那诗词鉴赏题是否应该还应该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欢迎讨论。
旧时王谢堂前什么推荐搜索词:
1.旧时王谢堂前什么飞入寻常百姓家
2.旧时王谢堂前燕是哪里
3.旧时王谢堂前燕什么内涵
本文标题:旧时王谢堂前什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