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有哪些人物推荐文章1:你都知道西游记里的人物都是哪些人演的吗

  西游记有哪些人物推荐文章2:《西游记》里的龙王们

  《西游记》的主角,当然是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徒。但要说起取经路上的“龙套”角色,倒也少不得栖身江河湖海里的各路龙王。


  “龙套”何其多


  纵观整部《西游记》里,“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皆有龙王。这其中级别最高的当属四位“海龙王”: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北海敖顺、南海敖钦。次一等的,是偏居大小江河里的龙王(譬如洪江口龙王)。最低一等的,是只能管辖一口井的“井龙王”:“比不得那江河淮济的龙王,飞腾变化,便有宝贝。我久困于此,日月且不能长见,宝贝果何自而来也?”


  西游记中的井龙王


  话虽这么说,“蜗居”的井龙王和海龙王一样,也都住在“水晶宫”里。不仅如此,各处的龙王,大都还沾亲带故。紧挨着唐朝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泾河龙王等级不算高,但它却是西海龙王敖闰的妹夫。连它的几个儿子也都是龙王:老大小黄龙,居住淮渎(淮河);老二小骊龙,居住济渎(古济水);老三青背龙,占了江渎(长江);老四赤髯龙,镇守河渎(黄河)。另外敖闰自己也有个三太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犯下忤逆大罪,即将被玉皇大帝处决,幸亏被观音菩萨解救而皈依佛门,获得了再生的机会——化为白龙马,驮唐僧去西天取经,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成了正果,“将马推入池中,须臾间,浑身长起金鳞,腮颌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马又化而为龙。


  《西游记》里的龙王不仅数量众多,在小说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白龙马是唐僧的坐骑自不待言。西天取经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情节,孙悟空大闹天宫,追根溯源,也是因为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得到了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还强逼另外三位海龙王送他紫金冠、锁子甲、战靴,惹得龙王们上天庭告状。另外,又要提到那位泾河龙王,为了保护自己的水族不被渔人打捞殆尽,才与方士袁守诚打赌。为了取胜,他不惜违抗玉帝的敕旨,改了降雨时辰和点数,因此犯了天条,“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为了活命,他又不得不向袁守诚下跪求救。虽然他依袁守诚之言去求唐太宗拖住将会监斩自己的魏征,谁料还是被魏征在梦中将其斩首。从《西游记》的情节演进看,若非“魏征梦斩泾河龙王”,唐太宗就不会因泾河龙王索命而到地府一游而遇到那么多冤魂,也就不会想到还阳后做水陆大会。有了这场水陆大会,才有观音菩萨出场,引出了唐僧取经的故事。


  东海龙王与金箍棒


  至于取经路上,每次孙悟空遇到棘手的问题需要寻求神仙帮忙时,除了观音菩萨,另一个经常依靠的对象就是四海龙王。譬如唐僧师徒路过黑水河时,盘踞河中的小鼍龙将唐僧捉住。孙悟空得知鼍龙乃西海龙王的外甥(父亲是泾河龙王,母亲是西海龙王的妹妹),便到西海龙宫兴师问罪。西海龙王深明大义,并未袒护自己的外甥,派自己的儿子摩昂领兵去将小鼍龙捉来治罪。经过一番激战,摩昂降伏了小鼍龙,才解救了唐僧。师徒四人途经车迟国时,也是靠了四海龙王的帮忙,“四条龙,在半空中度雾穿云,飞舞向金銮殿上”,唐僧师徒们才斗败了虎力大仙、羊力大仙和鹿力大仙。而在朱紫国,孙悟空为国王治病时,也是请来东海龙王打了几个喷嚏,吐了一些涎津,降下“无根水”作药引。凡此种种,恰如小说中所言,“四海龙王喜助功,齐天大圣请相从”。


  “那伽”到“龙王”


  《西游记》讲的既是唐三藏西天取佛经的故事,小说中众多的“龙王”倒也的确有着佛教的渊源。中国的龙文化固然源远流长,却只有各种各样的龙的记载,“龙王”一词最早见诸文字,当为西晋竺法护于太康六年(285)译出的《海龙王经》四卷。在这部佛经里,记载了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为海龙王说六度十德等菩萨之法。


  佛教起源于印度。不过印度早期文化中并无龙的形象,而只有名为“那伽(Nāga)”的地神。印度古代婆罗门教最著名的法典《摩奴法典》里写道,那伽是“人面、蛇尾、蛇长颈的半神,以跋修基(Vāsouki)为王,住地狱中”。它们并不住在海里,甚至都不能飞跃大海,与中国龙的形象大相径庭。而且,尽管形象与蛇相似,但《摩奴法典》里明白写着,“他们创造了夜叉,罗刹,吸血鬼,天界乐师,天界舞女,阿修罗,‘那伽’,蛇神(Sarpas),神鸟以及祖灵的各氏族”。可见“那伽”也未必能算作蛇。


  印度文化中的那伽


  “那伽”形象的转变,与佛教的兴起有关以及中印间的文化接触有关。活动在公元2或3世纪的印度僧人龙树在《大智度论》里指出,“那伽,秦言龙。”这也是印度历史上首次将“那伽”与中国的“龙”联系起来。佛教里的“那伽”(龙),实际上是将古代印度婆罗门教里的传统神灵“收编”为佛教的护法。比如佛教里有“天龙八部”的说法。指佛教护法神队伍中的八种神道怪物,包含天众、龙(那伽)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因为其中的“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故称“天龙八部”。


  佛教给龙封“王”,确是对龙文化的一大创造。在中国影响巨大的大乘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里,龙王共有八位。他们是: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但话又说回来,在印度的佛教文化里,“龙”的地位其实不高,甚至是金翅鸟的捕食对象。封为“龙王”不是抬高龙的地位;其目的不过是反衬自己(佛)的崇高而已。譬如《海龙王经》里就有龙王请佛入龙宫说法的故事:“请佛降海底龙宫……佛许之。时龙王化作大殿……又自海边涌金银琉璃三道宝阶,使至于龙宫,以请世尊及大众。”《佛说众许摩诃帝经》也记载了龙王守护佛祖的故事。一天佛祖前往母唧鳞那龙王宫,“是时彼处七日七夜降霔大雨”,于是母唧鳞那龙王,“恐其风雨之气互侵佛身,又恐蚊蚋虻蝇唼扰圣体,遂以自身缠绕七匝卯首上覆,如伞盖相,经七昼夜不动不摇”,为佛祖充当了7天7夜的保护伞。


  佛教传入中土后,这些关于龙王的记述,对中国龙王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太平广记》里有个关于唐代名医孙思邈的故事,说的是“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凡七日,缩水数尺”,结果有自称“弟子昆明池龙也”的老人向孙思邈求救,因为胡僧以法术祈雨,欲以龙脑为药,自己命在旦夕。孙思邈答应救他,但开出了条件:“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十首,若能示予,予将救汝。”老人应允。于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这个故事里的老人自称“昆明池龙”,又住在“昆明龙宫”里,自是“龙王”无疑了。


  求雨拜龙王


  另一方面,在佛教文化里,龙王有兴云布雨的法力。《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里就说,“复有无量诸大龙王……其数无量。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而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龙也一种能影响云雨流布的神兽。《淮南子·地形训》就说,“土龙致雨。”高诱注曰,“汤遭旱,作土龙以像龙,云从龙,故致雨也”。扬子鳄(鼍)往往被看作龙的原型之一。扬子鳄在夏季,尤其是降雨前,大气中的气压变化会使其容易鸣叫。久而久之,古人就把扬子鳄的叫声当作了下雨前的“天气预”。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里就说,“鼍声如鼓,夜鸣应更,为之鼍鼓,亦曰鼍更。俚人听之以占雨”。这就是“龙能降雨”说法的一个可能。


  扬子鳄是龙的可能原型之一


  虽然如此,古时候的雨神或水神,却不一定是龙。《左传·昭公十九年》中记载,郑国闹水灾,有人见到龙,请求祭龙免灾,执政的子产不许,说人与龙不相干,“吾无求于龙”。宋代的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指出:“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氏(指佛教)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战国时期,西门豹一生最著名的功绩就是邺令任内,就是破除“河伯娶妇”的陋习。《太平广记》在《晋孝武帝》条里则提到,“自称华林园水池中神,名曰‘淋涔君’”。这位水神也与龙无涉。直到唐代前期,祈雨时也是“先祈岳镇海渎及诸山川能兴云致雨者,皆于北郊遥祭而告之”。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兴盛,过往的海神、水神、河神便逐渐让位给“龙王”了。开元十六年(728),唐廷诏令“诏置坛及祠堂”,正式修建龙坛和龙堂以供祭祀。唐玄宗还曾加封过四海龙王。到了宋代,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十月,“诏天下五龙神皆封为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大大提高了龙王的地位。宋代以后,龙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神祗,天下遍布龙王庙。至明清时期,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百姓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祈雨祭祀龙王已然司空见惯。清代的《嘉兴府志》记载,崇祯七年(1634)夏,浙江嘉兴大旱,秀水县(今属嘉兴市)县令遂领着众乡绅到龙王庙祈雨,并许愿要将庙宇修葺一番,不过三日,果然天降大雨。而在北京密云则有条“黑龙潭”。清朝的康熙帝就数次驾临这里的龙神庙“祷雨”,并“鼎新庙宇,御制碑文以纪之”。雍正帝也曾“亲诣致祷澍雨立应”。乾隆帝更是嘉许“黑龙潭龙神福国佑民,灵显素著……为万姓之所仰赖”,加封黑龙潭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


  密云黑龙潭


  对于这种对龙王大加封诰的做法,也不是没有人提出异议。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里就认为,“尝见龙王祠而有敕封者,龙虽灵物,亦兽也”,“今龙袭之以衣冠,加之以王号” ,“贱名器,无义礼甚矣”。“无义礼”会怎么样呢?就是人不能为人,国不能为国。这番话说得很重,却也无济于事。在民间信仰中,大江南北,河海湖泊,溪泉潭井,处处皆有理水司雨的龙王驻守。而这也是《西游记》中出现了大量龙王形象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张玉霞:佛教文化与中国龙王信仰的形成,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魏明 韩晓:论《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及其文化内涵,海军工程大学学(综合版),2009年第6期


  西游记有哪些人物推荐文章3:《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综述及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全书共100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回~第7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等, 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8回~第12回是第二部分, 主要写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13回~第100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的故事。


  《西游记》叙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师徒四人形象分析及故事情节:


  西游记有哪些人物推荐文章4:西游记文学研究终篇:西游人物及故事大盘点

  《西游记》其实是一部悬疑神话小说,里面不仅有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还有留给世人大量的谜题。通过对西游记原著的解读及分析,对其中的人物及故事大盘点,总结如下:


  1,孙悟空是有人用舍利子放在仙石空腹中,创造出来的生命。


  2,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祖师其实是如来佛祖,孙悟空是如来默认的大弟子。


  3,孙悟空偷吃蟠桃是玉皇大帝故意设的局。


  4,唐僧的父亲陈光蕊是隋朝的状元,而不是唐朝的状元。


  5,泾河龙王之死是天庭一手策划的,目的是让李世民促成唐僧去西天取经的项目。


  6,在西游记中,天庭一共举行了三次蟠桃会,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举行了第一次蟠桃会。猪八戒和沙僧是在第二次蟠桃会时被贬下凡的。


  7,五百多年前,唐僧前世金蝉子与老鼠精分手,成为如来的第二弟子,也是官方公布的唯一的弟子。三百多年前,金蝉子被贬下凡,是因为他想和老鼠精再续前缘。


  8,金蝉子经过十世轮回后成为唐僧,记忆封存在唐僧体内,前九世都死在流沙河。唐僧在取经路上,被如来两次唤醒了金蝉子的记忆,一次是在莲花山上遇到银角大王,另一次则是在黑松林中遇到老鼠精。


  9,小白龙加入取经团队是他的父亲西海龙王用钱换来的。


  10,黑熊精的出现,让孙悟空明白:神妖只是一念之间,有些妖精是不能随便杀的。


  11,猪八戒被贬下凡的真正原因,除了调戏广寒宫的仙子,还有拱倒了玉帝的斗牛宫的城墙和吃了王母娘娘的灵芝菜。


  12,乌巢禅师的真实身份是燃灯古佛。乌巢禅师透露了两个关键信息:一是取经团队的带路人是孙悟空,唐僧只是一个诱饵,取经的实质是为了完成如来的任务;二是如来要提前布局,收服两个来自灵山的妖精。


  13,黄风怪存在的意义,是如来用来考验猪八戒是否能够成为孙悟空合格的助手。


  14,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工作态度为什么不一样?主要是因为观音对他们的承诺不一样。观音对孙悟空的承诺是“重修正果”,猪八戒是“将功赎罪”,而沙僧是“官复原职”。


  15,四圣试禅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唐僧与老鼠精旧情复燃而提前打的预防针。


  16,五庄观的意义:唐僧无法控制团队,孙悟空无组织无纪律;唐僧获得长生不老;镇元子给团队制造混乱。


  17,白骨精是披香殿玉女投胎时留下来的遗骨成精。玉女生前死后一直都是奎木狼的利用工具,目的是用来制造唐僧内部矛盾,并让唐僧赶走孙悟空。


  18,黄袍怪绑架百花羞公主,是玉帝和太上老君安排奎木狼下界做的人妖交合试验工作。


  19,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两个烧火童子。他们的父亲可能是烧火道人,因为孙悟空踢翻八卦炉,被罚在火焰山做土地。而他们的母亲便是九尾狐。


  20,金角大王是观音请求老君用来考验唐僧师徒的。而银角大王是老君安排来阻击孙悟空的,目的是拿回被孙悟空吞进肚子里的舍利子。


  21,乌鸡国的意义:如来秘密渗透太上老君在西牛贺洲的道教地盘。


  22,红孩儿的亲生父亲不是牛魔王。


  23,车迟国存在的意义:玉帝不希望道教一家独大,也不希望佛教和道教竞争,而是希望他们和谐共处。


  24,孙悟空在通天河突击金鱼精,是如来针对观音的一次特别行动。


  25,青牛精是太上老君故意安排下界的。


  26,西梁国女王和唐僧成亲,是如来策划的一场阴谋。


  27,蝎子精曾经是如来的弟子,和唐僧前世金蝉子有过交情,她是如来派到西梁女国监视唐僧的。


  28,六耳猕猴其实是孙悟空用毫毛变化出来的,这是观音为了解决团队矛盾暗示孙悟空做的。


  29,罗刹女是牛魔王的挚爱,牛魔王是被罗刹女赶出家门的。


  30,九头虫和万圣公主偷舍利子是玉帝安排的,目的是用来做不同种类妖怪的交合实验。如来暗示孙悟空拿回舍利子。


  31,荆棘岭的杏仙和她的伙伴们,是站在阻止佛教东传第一线的一群植物修成的道士。如来通过利用唐僧的“美色”引诱杏仙并将他们一网打尽。


  32,黄眉怪是如来和弥勒佛两个人安排好的,目的是做给太上老君的人看的:西天是有能力和太上老君抗衡的。


  33,金毛吼在朱紫国绑架国王的娘娘,是观音安排的,目的是向如来示好。


  34,七个蜘蛛精是被天庭贬下凡的七衣仙女。猪八戒调戏蜘蛛精并导致她们死亡,这也是猪八戒在灵山受封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直接原因。


  35,蜈蚣精是孙悟空最头疼的对手。蜈蚣精事件让佛道之争公开化,随后九灵元圣在太上老君的安排下,下界到如来的地盘上挑战佛教权威。


  36,青狮精和白象精是如来安排在“妖王”金翅大鹏雕身边的卧底。


  37,白鹿精在比丘国抓小孩,是在帮主人南极仙翁收集做长生实验的材料。


  38,唐僧前世金蝉子在出家前和老鼠精是一对情侣。老鼠精拒绝如来敕封的“半截观音”,在人间寻找金蝉子三百年。如来亲自布局,帮助唐僧斩断情缘。


  39,灭法国和凤仙郡事件,是玉帝对如来不满,针对如来所做的惩罚。


  40,豹子精存在的意义:证明了唐僧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因为他终于赢得了三个弟子的尊重。


  41,犀牛精偷灯油和西海龙王做交易,西海龙王买下灯油后送给如来佛祖。如来通过孙悟空,用犀牛精的牛角交给玉帝以表明自己的忠心。


  42,玉兔精下凡的初始目的,是去天竺国寻找用来做药的奇花异草,顺便公私仇。


  43,唐僧八十一难是观音创造出来的,目的是让自己成为唐僧真正的导师。


  44,唐僧西天取经的路线并不是一直在正西方向,而是根据如来的需要不断调整方向,如乌鸡国的宝林寺、通天河的陈家庄和黑松林中的镇海禅林寺。


  45,通过西天取经,如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玉帝的天庭力量得到了平衡,观音收获了五个得力弟子。


  46,在取经团队中,白龙马是唯一一个没有放弃取经的。


  47,对唐僧师徒四人来讲,西游记其实是一场悲剧。他们四人自始至终都是如来、玉帝的棋子。


  48,如来是西游记的真正主角,虽然在文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是处处都有他的影子。看懂如来,就看懂了西游记。西游记的本质,就是取经团队打着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行的旗号,以取经路过为理由干着如来的事情。


  西游记其他知识点汇总:


  1,西游记是中国的神话故事,西天取经路上的国家,他们的人物、语言、文字和服装都是以大唐为标准,包括途中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


  2,孙悟空杀过人,但是没有吃过人。


  3,观音是一位美少女,是中国版的智慧女神。


  4,西游记中的佛教出自道教。


  5,唐僧在三十三岁吃了人参果,获得了长生不老,唐僧容貌停留在这个年龄。


  6,广寒宫的主人是太阴星君,不是嫦娥。太阴星君是中国版的月亮女神,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托塔天王奉旨捉拿孙悟空,打头阵的就是她和其他八位星官。


  7,保护唐僧的除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外,空中还有三十九位,其中“六丁”是六位阴神玉女。


  8,灵山并非只有观音一个女性,而是有众多女弟子,比如优婆夷(带发修行的女居士)和比丘尼(尼姑),只不过她们大部分时间在雷音寺外的灵山上修行。


  9,哪吒是如来用碧藕为骨、莲花为衣复活的。


  10,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在天庭举办的安天大会上,唱歌跳舞的不是广寒宫的嫦娥,而是王母娘娘下面的仙子。


  11,西游记中的妖精,明确知道唐僧是金蝉子的,在书中只有白骨精、金角大王和红孩儿三个妖精。


  12,有些男妖精一直都是以人身出现的,如黑熊精和牛魔王的弟弟如意真人。男妖精也有帅哥,如貂鼠精和九尾狐的弟弟狐阿七等。


  13,罗刹女是西游记中唯一不知本相的妖精。


  14,在西天取经路上,小白龙只现过一次原形,就是在宝象国袭击黄袍怪时


  15,黄狮精是唯一不吃人却被人吃掉的妖精。


  16,金翅大鹏雕是孙悟空唯一承认打不过的妖精。


  17,沙僧的武器不是月牙铲,而是类似擀面杖的短棍。


  18,在西天取经路上,挑担的是猪八戒,沙僧负责牵马。


  西游记有哪些人物推荐文章5:童年回忆杀!《西游记》里谁是你的心头好?

  1988年,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该剧一经播出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造就了89.4%的收视神话。


  2000年,十六集《西游记》续集播出,弥补了老版剧集的遗憾。《西游记》作为国产电视剧的精品,影响了几代人。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央视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西游记》剧组自1987年以来的最全大合影


  电视剧《西游记》


  在央视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唐僧的坚定和善良、孙悟空的机智与勇敢、猪八戒的懒惰和可爱、沙僧的忠厚与老实,承载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01


  戏里戏外“八十一难”


  在拍摄太白金星请孙悟空上天时出现的意外,猴子差点真的“上天”了……


  扮演师徒四人的演员,在戏里戏外都经历了“八十一难”。六小龄童在拍摄《官封弼马温》一集吊威亚时,因为钢丝意外冲出滑轮,头冲下就栽了下来,还好被扮演大马猴的演员项汉接了一下,经过休养最终没有大碍。


  电视剧《西游记》


  在当年物质匮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杨洁导演带领的《西游记》剧组以唐僧取经般的毅力完成了六年二十五集的拍摄,留下了一部不朽的传世经典。


  电视剧《西游记》


  02


  师徒四人欢乐多


  电视剧《西游记》


  剧中的沙僧不仅台词少,镜头也比两个师兄和师父少。


  刘大刚饰演的沙僧


  在《西游记》续集中扮演沙僧的刘大刚很是郁闷,当年拍摄时他挑着担子跟在白龙马后面,有时镜头刚拍到他的担子头,还没拍到脸导演就已经喊cut了,刘大刚向导演抱怨自己还没露脸呢,六小龄童在旁边紧接着就是一句:“你露担子就行了!”


  刘大刚与导演杨洁


  03


  原来他还演过Ta


  在《西游记》中,马德华除了扮演猪八戒以外,还客串过不少小角色:外国使臣、山神、强盗、白毛猴、观音院里的和尚等几十个角色,多到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马德华(右一)扮演的强盗


  马德华扮演的山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