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四大国学导师
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推荐文章1:他们是清华大师级人物,这四人被称“四大导师”,李济为何不在此列?
战国楚简《算表》——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立成算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文献实物。
:一鸣
秦书楚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这个小学生便要开始学习的乘法口诀,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朗朗上口。需要说明古代的“乘法口诀”是从上而下,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至“一一如一”止,与现在使用的顺序恰恰相反。
现在这些写着世界上最早的乘法口诀的简书,就藏在清华大学,乃是众多举世无双“宝贝”其中之一。简书分为秦简、汉简和楚简。楚简主要指战国时期的楚国,所用为楚系文字。“清华简”的《算表》不仅时间大大提前到战国,而且计算功能远超过先前发现的秦汉“九九表”。说来有趣,如果不是秦统一中国,而是楚国,则中国文字便是另外一种发展方向。秦国保留了正统的周文化。
战国 楚简《算表》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所收藏的一批战国简,数量约有2500枚。其中一套21枚竹简,完整的有17支, 4支上端有残缺。每支简的上端,都有一个圆孔。大约制造于公元前305年,每枚竹简长43.5厘米,宽1.2厘米,比同批的简明显都要长一些、宽一些。后研究出是基于“大九九”运算的计算工具,被命名为《算表》,可计算乘法、除法以及开方,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佐证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第一个高潮,也是目前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立成算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文献实物。
清华和北大一样,之所以蜚声中外,关键在于有一批杰出的大师级人物。这当中,最典型的就是经常提到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和吴宓等。
吴宓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吴宓在中国开创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学术领域,不仅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和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吴宓对《红楼梦》研究造诣极深。
吴宓
志远学兄此画适合予意,故自写出所感,未能赞其画之工也。癸巳孟夏,吴宓。
诗稿释文:
枯树临崖万丈深,
昏鸦逐队远天沉。
萧条此境谁堪语,
碧落黄泉感旧心。
赵元任被誉为是“中国语言学之父”,开创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对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和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在语言上,他从小就显露出天才般的能力,各种方言,一学就会。赵元任一生作曲一百三十多首,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教我如何不想他》。
赵元任
赵元任是全能型奇才,但书法并不是其主攻方向。即便如此,幼年的民族文化熏陶、家学渊源的影响,都令他自小练成一笔好字,并受益一生。他留下的书法墨迹作品不多,但从中仍可以看出其楷书基本功的扎实、深厚。属学者书法,文雅、含蓄、隽永、流畅,无雕琢气、造作气、浮躁气。学者书法很少注重对线条的单纯锤炼,而更重视内在的气韵和整体的表现力。
释文:
偶乘篮笋探春光,
底事归来鼻观香。
寻到龙山花不见,
那知疏影压书堂。
平生爱画更怜才,
未见幽人却见梅。
料想黄楼吹笛夜,
羽衣曾伴鹤飞来。
录藏园题画梅诗。
王国维名气最大,写了一本《人间词话》,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
《人间词话》手稿。王国维书法诸体皆能,造诣精深的是其小楷、行书。其小楷取法钟繇、二王及颜鲁公,起点高,路数正。他重视结构、用笔,讲究一个字、一行字和一页字的协调性,不以怪大,不以奇胜。他的行书亦从二王及颜鲁公来,又吸入宋人的气息,严谨、精致,线条富于变化,字有动感。他的墨迹,基本上是书稿、尺牍、笺书、便条等,幅度不过盈尺,字只有一厘米大小,结构谨严,章法疏密得当,笔力遒劲,做文章读,铿锵有力,当书法看,赏心悦目。
文昌墨盛对于梁启超,一般人从历史课本中得到的印象,觉得梁就是一位政治人物,和乃师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实际上,梁启超前半生介入政治,后半生专注学术研究,所谓“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梁启超一生勤奋,其命不长,但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以《饮冰室合集》传世。《论语》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启超就是从“修身齐家”做起的,一共有9个子女,5儿4女,个个成才,皆有杰出成就,其中还有3名院士。
梁启超
魏碑七言联,纵180厘米,横45.5厘米,现藏江苏省常州市博物馆。梁启超早年研习唐楷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及汉代隶书。其取法北碑的书法理念深受康有为影响。书法属于学者类型,他在北碑上有相当高造诣,在隶书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
梁启超认为:“中国写字有特别的工具,就成为特别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他说,“美术一种要素是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释文:神龙万变海天小; 猛虎一声山月高。
说到陈寅恪,不禁就会想到他和王国维的莫逆之交,为王国维撰写墓志铭一事。王国维自杀前留下的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牵涉到王国维的死因,成为一桩公案,有多种说法。还是陈寅恪最懂他,陈寅恪在挽词中,集中表达了对于王国维之死的看法,指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陈寅恪
《高和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陈寅恪书法作品,受唐碑的影响最多,有二王风范、唐贤骨法,尤其是行书,刚正挺劲,流畅自然,结体略长,线条瘦劲,取势欹侧而呈右上斜,笔致清健俊逸,风骨毕现。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中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梁启超评价他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寅恪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家族,以众星拱月的方式成就了其中的杰出者。文化家族和家族文化,乃是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说到五人书法,梁启超专业水准最高,对于隶书和魏碑有很高造诣,尤其在他后半生,把书法这一“小道”当做事业来经营;王国维和陈寅恪虽然都是学者字,差别很大,看出不同的心性,王偏于严谨,甚至还有几分馆阁痕迹,陈更加随性。陈的草稿只可观摩欣赏不能临学;赵元任的作品可以看出童子功,这幅楷书写得清净疏朗、规矩秀逸,走李北海、赵松雪的路子,非常纯正;吴宓则更有现代气息,传统和现实,两者不同的特质统一显现。正如一贯以来所强调的,有了一定的技法基础,胸有文墨,则下笔不俗。
1925年初,清华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先后聘请了王、梁、赵、陈等人,后来就有了名动天下的“四大导师”称呼。也有资料认为,应该再加上考古学家李济。吴宓作为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同列于此。由此可见,当时的学术人物,灿若星辰,交相辉映,比如陈寅恪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中的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这些学术人物能够成为社会追逐和仰慕的热点,让人百感交集。
呼唤学术大家,拒绝学术明星。
(原秦书楚简)
:北京晚
流程编辑:TF020
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推荐文章2:学习这一切是为“好玩儿”?清华四大导师太“凡尔赛”了吧……
提起导师你首先想起的是谁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说: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你知道吗?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声名显赫的大家中
有四位“导师”,
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学者
学术地位非同一般
他们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
同时在中国国学史上镌刻下令后人仰望的高度。
他们就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是“大牛”
更拥有有趣的灵魂
他们之中还有人“凡尔赛”地提出:
学习这一切是为“好玩儿”!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清华四大国学导师的传奇人生。
王国维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集史学家、文学家
美学家和翻译理论家等于一身
梁启超赞其
“不独为中国所有
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王国维,1877年出生,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早在少年时代,王国维就是赫赫有名的“海宁四才子”之一。他7岁就读于邻塾潘紫贵先生处,16岁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的成绩中得秀才,入州学后,学习前四史和骈散文,21岁入罗振玉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22岁到上海,23岁由罗振玉资助,留学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高中学习,24岁回国。
这期间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学习了日、英、德等外语,一开始沉迷于科学,后醉心于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并对叔本华、康德、尼采的学说颇有研究。
30岁后,王国维开始转向文学,同时他还研究美学、词学、曲学等,也是在这一时期,王国维写出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同时也为《宋元戏曲考》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国维对宋元戏曲史和卜辞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空前绝业”。
1925年,清华委任吴宓筹办国学研究院,经胡适推荐,王国维受聘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
王国维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在史学、古文字学、哲学、文学、考古学,以及教育学和美学诸方面均有重要建树,郭沫若曾说:“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
梁启超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一篇《少年中国说》
寄托了他对少年中国的热切期望
1873年2月,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一个士绅家族,字卓如。
早年的梁启超潜心研究学问,8岁时就能写文章,9岁时便可熟练背诵千字文。1889年,16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他的文章立意新颖,“熔金铸史”的文笔受到李端棻的赏识而中举,名列第八,被当时人们称为“岭南奇才”。
1914年11月5日,41岁的梁启超应邀到清华给当时的学子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子。
这篇演说词在1914年11月10日的《清华周刊》第二十期第一版有刊录。此后,清华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1922年2月起,梁启超被清华正式聘为讲师,讲授中国学术史等课程。1925年初,梁启超应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梁启超指导的学科范围主要是哲学史与思想史,他讲的课很受学生欢迎,曾在清华读书的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回忆:“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在清华,梁启超笔耕不辍,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多部著作。
为了纪念梁启超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文库阅览室设立了梁启超先生专架,这也是清华文库1987年成立之初最早设立的名人专架之一。
陈寅恪
他是学界泰斗
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他留学数年没有学位
却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被学界尊称“中国最后一位鸿儒通才”
陈寅恪,江西修水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因其出身名门,学识渊博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从12岁起,陈寅恪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等多国求学,掌握22种语言。
尽管他进入了众多高等学府,却未怀揣一张高级学位证回来。他对学位淡然视之,解释道:考博士不难,但两三年内,会被一个具体的专题所束缚,就没有时间学其它知识了。
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陈寅恪受聘任教。和当时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喜欢穿西装不同,陈寅恪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是清华园里出了名的“国货式先生”。他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裹着书本,用不同颜色包袱布包着不同的书。
陈寅恪的课,连冯友兰、吴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也跑来听。在课上,陈寅恪把各种语言文字信手拈来地写在黑板上,大家过后才明白:哦,这是德文、这是俄文、这是梵文……
有人说,没有相当底子,根本就不敢进他的课堂。
1939年初,英国牛津大学向陈寅恪发出聘书,首次聘请中国人做专职教授。在前往牛津大学途中,香港到欧洲的轮船全部停航,陈寅恪暂时在港大教书。
这一时期,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写了两部影响深远的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964年,失明已久的陈寅恪以口述的方式,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这期间,由于自己无法及时地将所有想法记下来,有时为了一个要修改的小地方,陈寅恪怕睡着后忘记,就坚持一夜不睡,一直牢记,直到第二天助手来叩门。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在广州离开人世。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这样评价道:“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赵元任
他在数学、物理学、哲学上都颇有造诣
更以语言学成就蜚声于世
他所创作的音乐传唱近百年
他说
学习这一切
都是为了“好玩儿”
赵元任,1893年11月出生于天津,18岁时考取庚子赔款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并保持了该校平均成绩的最高纪录多年。23岁考上哈佛研究生,修哲学和音乐。27岁回康奈尔大学任物理系讲师,29岁到哈佛大学中文系和哲学系任教,31岁升任哈佛大学中文系教授。
赵元任语言天赋惊人,他一生会讲33种方言,至于外语,他说:“在应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没有问题。至于一般用法,则日本、古希腊、拉丁、俄罗斯等文字都不成问题。”
赵元任33岁回国,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是当时四大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同时讲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
1926年,赵元任为刘半农旅居英国时写下的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这也是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
1936年,赵元任在“百代”公司灌录了一张唱片,原声演唱了《教我如何不想她》。在音乐方面,赵元任的代表作还有《海韵》《厦门大学校歌》等。
1938年之后,赵元任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最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
编辑:吴金娇
综合:图文综合自CCTV国家记忆、央视新闻、人民政协、清华大学校史馆、中国青年
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推荐文章3:民国年间,名动天下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都是谁?
1911年4月,清政府设立留美预备学校,因校址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遗址上的“清华园”,而得名清华学堂,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15年冬,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发表演讲,即以《君子》为题,提倡“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他认为清华应该是培养君子的地方,勉励大家“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陈丹青绘《清华国学院》,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此后,清华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并制作校徽。这两句话具大气魄,智慧深远,是中华民族魂的体现,与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异曲同工、相映成辉,成为当时引领中国大学精神的旗帜。
但是,清华建校之后,屡被社会指责为“洋奴学校” ,认为其忽视中国文化和国情知识的研究。
因此,1925年,清华学校在成立大学部的同时,又增设了一个国学研究院,成为校内与大学部、旧制留美预备部并列的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之一。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为吴宓,并聘请当时学术界最负盛名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学者为研究院导师,这就是后来名动天下、流传久远的“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是我国近代最富创见性的学术奇才,享有国际盛誉的大学者。他学贯中西,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文、汉晋木简、敦煌文献、西北地理、蒙元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在诸多学术领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梁启超因此称他是“学界重镇”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人物,并誉之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金字塔” ,就连一向极少赞誉別人的鲁迅也不得不承认: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在清华大学期间,王国维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子,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被时人称为“教授的教授”。
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梁启超先生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学术界公认“章太炎为南方学术界的泰山,梁启超为北方学术界的北斗。”
陈寅恪(1890年—1969年),留洋十六载,于哈佛、柏林等欧美名校转学过很多次,没有拿回来一张博士文凭,却在年仅35岁成为世人公认的国学大师。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赵元任
赵元任(1892年—1982年),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5年,赵元任回国后即在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
在“四大导师”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获得美国博士学位,还是毕业于哈佛大学。而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格三人,都不是高学历,有的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没有。
这种现象,使清华大学多了一条被后世广为称道的鲜明特点:即重视真才实学,不慕虚名,不轻信文凭。
这四大导师学贯中西文化,倡导教育和学术独立。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在这几位国学大师的影响下,很快成为了民国年间“大师时代”的开端,开创出一股研究国学的新风气,成为清华大学学术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本文参考自:《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
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推荐文章4: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之“四大导师”故乡行在江门举办启动仪式
今年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梁启超先生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3月28日至30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校友总会主办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之“四大导师”故乡行在启超先生故里、中国侨都——广东江门举办启动仪式,并开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025年两岸清华校友交流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姜胜耀,国务院原参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施祖麟等逾百位两岸清华校友走进江门。广东省委台办主任钟挥锷、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市委副书记郑泽晖出席有关活动。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天津考察梁启超先生旧居时,高度赞赏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优良家风。梁启超先生于1902年率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14年在《君子》演讲中首次凝练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儿女大团结贡献至伟。陈岸明在致欢迎词中强调,梁启超先生在家乡人民、广大清华校友心中有着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为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2022年应江门市邀请,北京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建筑学院、校史馆给予了大力支持,30多名清华师生克服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大量困难,精心规划设计、现场指导施工,高水平完成了先生故居、纪念馆修缮提升工作。2024年9月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荣获国家颁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江门与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校地情谊,清华校史上留下了众多江门人的身影。34名江门籍院士中就有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高能物理学家邝宇平、微波理论学家林为干等7人在清华大学学习或任教,江门五邑大学创校校长叶家康也是来自清华大学。长期以来,江门海内外乡亲倾力支持清华大学建设,如伍舜德、吕志和、李文达等著名乡贤都曾向清华大学捐赠资金建设教学楼、图书馆。
在梁启超故居纪念馆,两岸清华校友参观了“强国梦 中华情”梁启超生平史迹专题展览,一起栽种“同心树”,举行两岸清华学子谈启超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座谈会、“梁启超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学术研讨会,共同追怀先生高尚风范、卓越贡献,感悟浓烈家国情怀,传承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精神。
当前,江门作为中国侨都、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正全面落实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抢抓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奋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新增长极,为两岸清华校友合作交流、发展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江门期间,两岸清华校友还前往江门双碳实验室、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聚集区、广东润宇传感器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得实计算机外部设备有限公司等地,考察调研江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侨务工作情况,围绕科教、产业、人才等领域合作展开交流探讨。此外,清华大学天文系副主任、教授蔡峥,清华大学工研院院长唐杰到圭峰山调研考察天文科普工作。
此次江门之行让两岸清华校友收获颇丰、感悟良多。大家表示,江门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这次走进启超先生的家乡,共同研讨弘扬启超文化,对于每一位清华人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同时,大家还看到,江门有着优越的区位交通、扎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发展空间、独特的侨务资源等综合优势,现代产业增势强劲、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经济发展展现出强大后劲和蓬勃生机。大家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与江门增进交流合作,在大湾区、启超先生故里书写更多创新创造成果,共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江门市领导蔡德威、周佩珊、夏天参加有关活动。
—END—:江门发布
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推荐文章5:当时无声望、无学位、无著作的陈寅恪,为何能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
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推荐搜索词:
1.清华四大国学导师名词解释
2.清华四大国学导师谁最厉害
3.清华四大国学导师分别是谁
本文标题:清华四大国学导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