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沧海桑田推荐文章1:

  500年沧海桑田推荐文章2:

  500年沧海桑田推荐文章3:观往知来丨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新中国发生的沧海桑田巨大变化及启示

  

  简介】张太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指出,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这种巨变是全方位、根本性、深层次的,堪称天翻地覆,相对于1949年前的中国,可以说是“换了人间”。中国在75年间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强盛,不仅实现了国内经济社会显著进步,同时也为全球合作及和平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一、由一个农业大国变为一个工业大国


  新中国是在屡受战争创伤、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百业凋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75年间,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0.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 总第18期》,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到如今,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我国四成以上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人民日》2022年6月22日)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9.1亿元,人均仅119元,到201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3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26.1万亿元,人均达8.9万元,超过1.2万美元。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升至17%左右。(“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告之一发布”,《光明日》2024年9月10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以及商品消费第二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位居世界前列。伴随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6%。〔国家统计局:“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合发展篇)”,《求是》2024年第18期〕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历时几百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历程,实现了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由一个落后国变为一个先进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似乎样样落后于人。经过精密规划和发愤图强,“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首先取得突破,不仅为中国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有效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两弹一星”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座历史丰碑。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技走了一条学习、引进、吸收和创新之路。其中,最典型的体现是“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使中国在许多领域抢占了技术的制高点。到如今,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奋斗者”号逐梦深蓝,大国重器不断“上新”。中国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3年的第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近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领跑世界,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逐步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2023年末,中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求是》2024年第19期)落后的帽子无论是中国人的自感还是外人的观感,都不复存在了。


  

  三、由一个半封闭国变为一个开放大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西方列强的遏制封锁,中国实际上处于半封闭状态。中国一直努力打破封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改革开放后,中国坚定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先从4个特区的开放开始,进而推向沿海14个城市,再推向全国。同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逐步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效利用了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中国由全球化进程的融入者逐渐变为引领者和维护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不断打造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中国举办的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形成主场展会矩阵,持续擦亮“惠全球”的金字招牌;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成为助推区域经贸发展的“钢铁驼队”。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大型展会成为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求是》2024年第19期)


  195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可利用的外资也很少,到202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2万亿美元(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人民日》2024年3月1日),服务进出口总额达9331亿美元;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633亿美元,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领先。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对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为1301亿美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前三。1979—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第一位,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求是》2024年第19期)75年来,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转折,成为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引领者。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受益于世界,世界也受益于中国。


  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


  75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表现在物质生活领域,而且表现在精神生活方面。


  194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新中国七十年人权事业发展成就辉煌(国际论坛)”,《人民日》2019年9月14日〕,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水平,2023年达到3921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5.8倍,年均实际增长6.0%。(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七十五载长歌奋进 赓续前行再奏华章”,《求是》2024年第19期)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3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达到了联合国所划分的“富足”区间。(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人民日》2024年3月1日)同时,居民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教育、休闲娱乐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日益增长,家电全面普及,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耐用消费品品质不断升级。1950年,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为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全面小康”,《光明日》2021年9月29日),2023年达到91.1%,提高90.7个百分点;幼儿园数从1950年的1799所增加到2023年的27.4万所,在园幼儿数从14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4093万人。(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人民日》2024年3月1日)1949年,全国仅有高等学校205所,各类高校在校生11.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0.26%〔“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人民日》2024年9月22日〕;2023年,全国有高等学校3074所,比1949年增长14倍;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万人,比1949年增长406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0.2%,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比1949年提高59.9个百分点。〔“数据见证75年伟大成就(大数据观察·特别道)”,《人民日》2024年9月29日〕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23年的11.05年。(同上)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3246个、6833个,是1949年的59倍、325倍。(“‘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写文化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光明日》2024年9月26日)国民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基本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保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逐步建立起一套多层次、全覆盖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7万个,床位101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49万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已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新中国成立75年来—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光明日》2024年9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仅35.0岁,1996年超过70岁,达到70.8岁,随后持续提高,到2021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2023年进一步提高到78.6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健康》2024年9月30日)


  75年来,中国从一个难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一个生活宽裕的上中等收入国家,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从贫困到解决温饱;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鲜明体现。


  五、国家统一大业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随着国民党势力败退到台湾,便产生了台湾问题,加上近代以来产生的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国家的完全统一仍是一个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科学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经过长期不懈艰巨工作和韧性斗争,中国政府相继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然而,一个时期,受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反中乱港”活动猖獗,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推动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严厉打击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大陆同胞一直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为此,积极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推进两岸协商谈判,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出台一系列惠及广大台胞的政策,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晤、两岸领导人直接对话沟通,开启两岸政党交流。同时,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国家统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


  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日益对全球事务产生影响,在各种国际机制中和处理重大国际事务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到如今,中国参与了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中国关于联合国成立75周年立场文件”,《人民日》2020年9月11日),在G20、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创设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新多边金融机构,国际话语权、规则制定权、议程设置权全面提升。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推动者和坚定践行者,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国同各国携手应对网络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斡旋和解决朝鲜半岛、伊朗、叙利亚、阿富汗、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球发展治理的变革,始终致力于构建更加包容、公正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中国成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维和行动第二大出资国和安理会五常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作为推动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不断推动构建国际安全新架构。中国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中国倡议发展为国际共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广泛共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胸怀天下、天下为公的观念和行动正在日益为世界人民所感知。


  七、历史启示


  75年来,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新中国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彰显优越性,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历史巨变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世所罕见。面对新中国的巨大成就,中国人的感受、世界人的看法都已今非昔比。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巨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有深厚的中华文明作基础。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不断地追求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完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品格。二是有科学理论的指引。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不断理论创新引领社会革命的方式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类社会最高的幸福。三是有中国人民的勤劳和聪慧。中华民族向来聪慧睿智、匠心独运、崇尚劳动、以俭养德。一部新中国史也是一部记录中国人民大拼搏、大奋斗的创业史。在国际上,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是衡量一个国家“勤劳程度”的两大核心指标。有资料显示: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达到76%,高居世界第一位;在25岁到55岁这个年龄阶段,中国劳动参与率更是达到惊人的90%,位列世界第一。今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很勤劳、能吃苦、多储蓄、会节俭,西班牙有一句很著名的谚语:“像中国人一样工作。”四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在于引领性、组织性和带头干,既“领”且“导”。党的领导对75年来巨变的最大的作用是十四个“五年规划”的绘制与实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由此,沧海得以变桑田,旧貌焕然呈新颜。


  

  
制作:范丽君核校:张世贵审核:何忠国

  500年沧海桑田推荐文章4:

  500年沧海桑田推荐文章5:十年蜕变,沧海桑田,500万惠州人的共同记忆

  每一个生活在惠州的人


  都会爱上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她日新月异的变化里


  有我们的汗水


  也有我们的欢笑


  老百姓一般都不在意政府的规划蓝图


  但,惠州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美了


  10多年前,惠城还被茫茫农田水塘环绕


  如今,惠州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发展壮大


  惠州,正走进她历史上最美的时代


  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变化吧


  让她的明天更美好


  ↓↓↓


  感谢谷歌地球的卫星和工程师们


  为中国乃至惠州保留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我们得以看到惠州的各个角落


  在过去10多年间的各种变化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惠州的沧海桑田


  惠城区金山湖


  

  2002年的西枝江旧河道,拥有心脏的外形。


  

  2015年,这里已经变成可以淘金的热土。


  惠城区白鹭湖


  2002年开发前的白鹭湖,青山绿水,湖面广阔。


  

  2015年,雅居乐已在这里落户多年。由于大旱,湖面已干涸。


  惠城区江北


  

  2002年的江北在大兴土木,北湖、鹅潭等湖塘仍清晰可见。


  

  2015年江北已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貌已发生巨大改变。


  惠城区东平岛


  

  2002年的东平岛,东部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时2015年,东平岛已成为惠城区密度最大的居住区之一。


  惠城区文头岭


  

  古2002年的文头岭,名副其实的惠城郊区。


  

  2015年,金山大桥飞跃南北,昔日茫茫水田高楼林立。


  惠州鸟巢


  

  2002年,这片区域 毫无特色可言。


  

  2015年,随着惠州鸟巢的兴建,这里华丽转身。


  惠城区江北三环路


  

  在三环路兴建之前,这里的城市规划显得杂乱无章。


  

  2015年的三环路。


  惠城区水东街


  

  2002年改造之前的水东街,东江上的船排令人怀旧。


  

  2015年的水东街已大变样,水东西路从惠州版图上消失了。


  惠州大桥


  

  2002年的惠州大桥,彼时还没有康帝的影子。


  

  2015年的朝京门和康帝。


  惠城区水口街道


  

  2002年,水口这一大片鱼塘蔚为壮观。


  

  如今已画风大变,令人震惊。


  中信大桥


  

  2002年,中信大桥修建之前。


  

  2015年的中信大桥。


  惠州西湖


  

  2002年的惠州西湖。


  

  八妹欣慰地发现,13年之后的惠州西湖改变不大。


  惠阳区淡水河


  

  2002年惠阳淡水西面的淡水河,一派田园风光。


  

  现在已是密密麻麻的建筑。


  惠阳区淡水北部


  

  2002年的淡水镇北部郊区。


  

  如今已成为惠阳城市扩张的前沿。


  淡水老城


  

  2002年的淡水老城区。


  

  2015年,淡水老城变化不大。有历史韵味的地方,最好别去动她。


  大亚湾澳头港


  

  2005年的澳头港,海边的繁华小镇。


  

  10年后的澳头港。


  大亚湾惠州港


  

  2005年的惠州港,初具规模。


  

  10年后的惠州港。


  大亚湾小径湾


  

  2002年的小径湾。


  

  10多年的填海让海岸线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亚湾马鞭洲


  

  2005年的大亚湾马鞭洲,昔日蕞尔小岛正在蜕变。


  

  如今的马鞭洲已成为我国海岛工业利用的典范。


  大亚湾石化区


  

  罗2008年的大亚湾石化区,遗憾找不到更早的,这里可谓是最沧海桑田的区域了。


  

  2015年的石化区,八妹已经想象不到石化区建成之前的样子了。


  惠东县范和港


  

  2002年的范和港,让人心旷神怡的蔚蓝海水。


  

  2015年,海湾大桥横跨范和港。


  惠东县巽寮湾


  

  罗2002年的巽寮湾,多少还有质朴天然的特点。


  

  如今已成惠州境内最吸引外地游客的景点——“中国马尔代夫”。


  惠东县平海电厂


  

  2002年的平海碧甲一带,优美的海岸线还鲜有游人涉足。


  

  如今,从海岸线上“长”出来的东东,是平海电厂。


  惠东县双月湾


  

  2004年,惠州最蔚为奇观的自然景点——双月湾。


  

  如今的双月湾已随处可见酒店度假村。


  博罗县体育馆


  

  2002年的博罗县东部郊区。


  

  如今已成博罗县城的发展新区。


  博罗县东江水利枢纽


  

  2002年的东江思凝洲。


  

  东江水利枢纽工程拦截东江,惠博公路北边楼盘如雨后春笋。


  博罗县哈斯塔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