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你的歌简谱推荐文章1:姚淑贤联合警卫唱双簧,被毛主席识破,主席笑称:你现在被孤立了

  前言


  在姚淑贤的家中,珍藏着一张老照片,她笑意盈盈地看着镜头,身旁的老人面容慈祥……


  照片拍摄于1965年,她最后一次随毛主席去广州。


  姚淑贤曾是毛主席专列的工作人员,几十年中,毛主席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令她终身难忘。


  一、第一次见毛主席,她差点脱口而出:“毛主席万岁”


  姚淑贤是天津人,她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1952年,姚淑贤初中毕业,由于家境困难,便没有继续上学,她在卫生学校培训了一段时间后,被分配到了天津铁路卫生防疫站工作。


  1953年,领导找姚淑贤谈话,说专列处女同志少,专列上应有医务人员,以保障首长卫生方面的安全。于是姚淑贤被调到了铁道部专运处。


  当时的专列分大列和单包,大列有十几个车厢;又分为高级专列和一般专列。高级专列主要是国宾或中央五大书记乘坐,一般专列则主要针对友好国家来访的各种团体和国内领导的集体活动。


  单包只是一节车厢,挂在普通列车之后,副总理及中央各部长都是坐单包。


  图 | 姚淑贤旧照


  1953年11月的一天,刚刚成为共产党员的姚淑贤迎来一次新任务。专列处列车长召集乘务员开会:“我们要执行一次重要任务,既重要又光荣。全国人民把重担交给了我们,我们要用党性来保证。”


  之后姚淑贤被配分在了一节软包车厢上,她和其他的列车员一样都住在列车上,每天检查车辆、打扫卫生。期间,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亲自来此检查了相关的准备工作。大约过了20多天,列车终于开出了车库,停在了前门火车站。


  图 | 毛主席和专列工作人员合影


  坐在乘务室里的姚淑贤既紧张又激动,她已经隐约地感觉到,这次乘坐专列的应该是个“大人物”。她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位伟人的名字,但又不敢确定。


  正在发呆的姚淑贤突然听到外面有汽车行驶的声音,按照规定,列车工作人员必须严守岗位,不准乱串车厢,要注意保密,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不问,也不准往家里写信。因此她不能向车窗外张望,只是凝神听着。


  大约一分钟后,专列出发了。姚淑贤仍旧坐在乘务室里,一位个头中等、留着背头的小伙子来找他要开水。过了一会儿,又有两个年轻人问她要扑克。


  几个人聊了一会儿天,姚淑贤紧张的心情慢慢放松下来,后来她已经知道了几个年轻人的名字,他们是李银桥、孙勇、张仙鹏、李家骥和马武义。夜晚,姚淑贤无意中听到他们几个人的对话,才平复不久的心,又“砰砰”地跳起来。


  图 | 年轻的李银桥


  李银桥对张仙鹏说:“主席吃饭了没有?”张仙鹏摇头:“他还在写。”一边说一边削铅笔。


  那天晚上,主房间里的客人一夜没睡,因为一直有人进进出出,一会儿换茶水,一会儿出来倒烟灰缸……姚淑贤也兴奋得一夜没睡。


  第二天早上,李银桥对姚淑贤说:“你还没去看主席,应该有礼貌,应该见见主席。”


  姚淑贤紧张到不能自已,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来到主席房间的。当她走进房间,清楚地看到毛主席高大的身躯和慈祥的面庞,一瞬间眼睛就湿润了。她抑制不住激动之情,差一点脱口而出:“毛主席万岁!”


  但是她努力克制住了。随后想同毛主席问好,但喉咙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怎么也说不出话来。


  图 | 专列工作人员热情欢迎毛主席


  毛主席笑着朝她伸出了手,她竟一点反应也没有,呆呆地站在那里。李银桥碰了一下她,她明白过来,立刻走上前,伸出双手握住了毛主席的手。


  毛主席用浓重的湘潭口音说了一句话,姚淑贤没有听清楚,只是睁大眼睛看着他。


  李银桥见状,在一旁当起了“翻译”,他说:“主席问你叫什么名字?”“姚淑贤。”姚淑贤声音颤抖地回答。


  毛主席又说了一句,姚淑贤还是没有听清,李银桥接着说:“主席问你哪里人,多大年纪。”


  姚淑贤忙答:“天津人,今年十八岁了。”原本就紧张的姚淑贤遇到了说话具有湘潭口音的毛主席,更是什么都听不清楚了。李银桥便一直在他们之间传话。


  图 | 毛主席在专列上


  聊着聊着,毛主席的亲切、温和的神情使她不那么紧张了,她开始仔细分辨毛主席说的话。最后,毛主席拍了拍她的手背,笑着说:“我的口音难懂,是吧?多听听习惯了就好了。”


  回到乘务室,姚淑贤好像做了一场梦,双脚轻飘飘的。她兴奋地一连两天三夜没有睡觉,李银桥劝她:“专列还要走几天,总不能一直不睡吧?”


  “没事,我年轻,能坚持。”姚淑贤回答。


  列车行驶了几天,停在了杭州。毛主席在下车前特意找到了姚淑贤:“我们到了,你们辛苦了,好好休息,睡个好觉,谢谢!”


  主席说完就下了车,姚淑贤望着主席离去的背影,心里涌上一股暖流。“多么细心、慈祥的主席啊!”她这样想着,眼眶在不经意间湿润了。


  二、姚淑贤联合卫士唱“双簧”,毛主席笑称:“你现在被孤立了。”


  姚淑贤认真工作的态度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她被调回到铁路防疫站工作,毛主席上车后没有看到她,便询问和小姚在一起的李凤荣:“小姚病了吗?”


  李凤荣说:“她调走了,回防疫站工作去了。”毛泽东沉默了一下说:“你回去代我向小姚问好。”于是他给姚淑贤写了一封信,祝小姚: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图 | 姚淑贤(左)、李凤荣(右)和毛主席合影


  李凤荣说:“我们有纪律,不能带字下车。”毛主席想了想说:“算了,那就烧了吧。”


  后来,毛主席对专运王副处长说:“小姚在我这里工作多年,熟悉了,还是叫她回这里工作吧。”


  于是姚淑贤又回到了专列上。她一看到毛主席就激动的跑过去喊:“主席!”


  毛主席一把握住了姚淑贤的手,向她询问起了近况。两人愉快地聊起了天。毛主席十分喜欢小姚,对她给予了很大的关怀。


  一次,毛主席在专列上对工作人员说:“今天是礼拜六噢,你们有没有约会?”说完就用亲切的目光逐一扫过大家的脸。大家都摇摇头,此时的姚淑贤对毛主席已不再惧怕,她有什么说什么,于是正在大家沉默之时,她站出来说:“有,我有。”


  毛主席笑着问她:“和什么人约会?”姚淑贤回答:“跟男朋友。”“哎呀,糟糕,搅了你们的好事。怎么办?”


  姚淑贤见主席表情认真,就向他解释:“没事的,他知道我常有任务外出,会理解的。”


  “噢,不过久了也会误会的,不要因为我而影响你们。”毛主席似是松了一口气。


  图 | 毛主席同工作人员合影,左二为姚淑贤


  晚上,姚淑贤去给毛主席送铅笔,毛主席神秘地对她说:“小姚,有个东西你拿回去给你的朋友看看,再把失约的原因讲给他听,你的朋友就不会生气了。”


  姚淑贤接过一张纸,上面写了一首古诗: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踌躇。”


  她大概明白了诗的意思,害羞地表示,纪律不允许将这个带出去。


  毛主席放低声音对她说:“你为什么那么老实?现在没有谁看到,我是不会打小告的。”


  于是姚淑贤将这张纸条收好。并一直珍藏在她的家中。


  毛主席在列车上常常工作到很晚,为了能让他多休息一下,警卫和工作人员想尽了一切办法。


  一次,毛主席又是很久没有休息,李银桥急得找到了姚淑贤:“小姚,主席已经两天没睡觉了,光在那儿看呀写呀,得想个办法……你会唱京剧吗?”


  姚淑贤回答:“别说唱,我连听都听不懂呀。”她说完看到李银桥一脸愁容,就试探着问:“我跟一个农村同学学过一支农村小调,不知行不行?”


  “行啊,只要能唱就行!”于是她和几个警卫商讨起了对策……


  图 | 正在工作的毛主席


  不一会儿,姚淑贤手拿铅笔和《人民画》出现在了毛主席的房间门口,


  她深呼吸好几次,推开了房门。她探进头去看了看,房间里烟雾缭绕,主席正在埋头工作,没有察觉出有人进来。


  姚淑贤眼珠一转,走进了屋里,没有把门闭合,而是留了一道缝。接着大声咳嗽起来:“吭、吭、吭,哎呀,好大的烟。”她一边说着,一边做出向外赶烟的动作。


  图 | 毛主席吸烟


  毛主席被她吸引,停下手中的笔,抬起了头。姚淑贤将门关紧,走上前说:“主席,您抽了多少烟?铅笔用完了吗?我又削好了一些。”毛主席摁灭了手中的烟,右手仍拿着笔:“好,很好,放下吧。”


  姚淑贤没有转身出去,她开始收集已经用秃的铅笔,找话对毛主席说:“主席,水凉了吧,要不要换?”毛主席喝了一口茶说:“不凉,谢谢了。”


  姚淑贤在茶杯里添了一些水,见毛主席仍没有放笔,就从兜里拿出《人民画》,铺到了书桌上,一大堆文件被画遮挡得严严实实。


  “主席,你看,毛泽民烈士,卫士长说是您的弟弟,是吗?”姚淑贤问。


  “嗯,你说呢?”毛主席顿了顿,放下笔,对姚淑贤说:“你看,长得像具有异域风情,是吧?跟我可不像,可我们是亲兄弟。他长得像爸爸,我长得像妈妈。”


  这时李银桥走了进来。姚淑贤急忙对毛主席说:“主席,给我讲讲毛泽民烈士的故事吧!”


  图 | 毛主席和卫士李银桥


  毛主席表现出了一丝不情愿,他正要开口,李银桥先说了话:“小姚,怎么搞的?主席正在办公,你就跑来乱打搅,没事就出去。”


  姚淑贤做出一副挨了批评可怜兮兮的样子看了一眼毛主席,然后假装要出去。毛主席皱了皱眉,保护起了姚淑贤:“你不要乱说,我现在在休息呢,我要跟小姚聊聊天,休息一下脑子。”


  花费了一番功夫,姚淑贤和李银桥终于听到了毛主席说这句话。李银桥顺势说:“哎呀,主席,小姚会唱河北小调,休息了正好让她唱唱。”“瞎说,我啥时候会唱了?”姚淑贤故意提高声调,表示了拒绝。


  李银桥推开门,对走廊里的卫士们喊:“来呀,主席休息了,听小姚唱歌。”


  早就藏在外面的卫士们收到讯号,纷纷拥进了屋里。李银桥对他们说:“你们是不是听小姚唱过?她还不承认呢?”“没错,我听过,唱得特有味。”“主席,你听听就知道了,可别放她走。”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


  毛主席在一旁,任由他们闹着,点头说:“小姚,那就唱一个么。”


  卫士们听到主席这么说,更加“嚣张”起来,他们有的拍着手,有的做鬼脸,对姚淑贤说:“不唱不能走!”


  姚淑贤则是做出一副委屈模样:“你们都知道欺负我一个人。”


  图 | 毛主席和姚淑贤在镜头前大笑


  毛主席被逗得“咯咯”直笑,聪明的他早已看出了其中端倪,但他没有揭穿,而是陪着大家将这出“双簧”演下去。他伸出手朝卫士们划了一下,说:“我们建立了统一战线,你现在被孤立了。你就唱一支,唱一支就加入了统一战线,我们就不会再为难你了。”


  李银桥给姚淑贤使了个眼色,姚淑贤站定,整了整衣服,轻轻嗓子,一张嘴,众人就陶醉在婉转的歌声中:


  “月牙渐渐高,风吹杨柳梢,蒋介石坐台湾,一阵好心焦。嗯嗳哎嗨哟,一阵好心焦……”


  众人打着拍子认真听着,毛主席也轻轻敲打着桌子……


  三、列车是毛主席的另一个“家”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几十年里,姚淑贤十分开心。1956年,毛主席乘坐专列去广州,那是姚淑贤最后一次为毛主席工作。车子快要到站了,姚淑贤难过地来到主席的房间。


  正在工作的毛主席抬头问道:“有什么事吗?”姚淑贤哽咽着说:“主席,我……我下次可能不来了。”


  “嗯?”毛主席吃惊地应了一声,放下手中的笔,问:“为什么?”姚淑贤红着脸回答:“我,我可能要休产假了。”毛主席盯着姚淑贤看了一会儿,突然笑了起来:“那是大喜事呀,事先也不知道,没准备什么东西送你……”


  图 | 毛主席和专列工作人员留下珍贵合影


  毛主席说完站起来,在办公桌前,来回走了几步,他转过身,看着姚淑贤:“小姚,那么我们合个影吧。”


  姚淑贤心中不舍又激动的复杂情绪一下涌了上来,她的眼里闪烁着泪花,以后她应该是没有机会再为毛主席工作了,这次见面将会是最后一次。


  能够与毛主席合影以作纪念,是她唯一的愿望。


  毛主席叫来了摄影师,同她照了一张相。姚淑贤甜甜地笑着,她要把最开心的模样留在毛主席的记忆中。


  列车到站后,毛主席下了车,姚淑贤也随列车回到了北京。这张照片她一直小心珍藏着,在毛主席关怀下工作的十几年,成为了她最难忘的岁月。


  图 | 毛主席同工作人员合影


  姚淑贤离开了,可毛主席仍然在专列上,迎接着下一个工作人员,他步履不停,乘坐专列奔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建国后,毛主席很少坐飞机,他每次外出视察,都是乘坐专列。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1956年发生的一次意外。


  当时毛主席赴广州考察,在乘坐飞机返回北京的途中,遇到了危险。天空中电闪雷鸣,飞机无法飞到云层顶端,被雷电击中的话将会是面临坠机风险。


  此外,由于受到雷电干扰,飞机上的通讯设备也完全失灵了。幸好飞行员驾驶技术过硬,毛主席的飞机才安然无恙地降落到了地面。为了彻底保证毛主席的安全,中央政治局决定严格控制毛主席乘坐飞机。


  图 | 毛主席在专列上开会


  乘坐专列除了相对安全之外,也更加方便。毛主席外出视察,不喜欢听,他要亲自去看。路过一个地方,他会让火车停下,然后看看麦子的生长情况,看看果园、工厂,再与当地老乡、工人交谈一番,这样获得的情况更真实可靠。


  专列也是毛主席工作的地方,他常常在专列上召开会议,听取工作汇。有一些特别重要的会议,毛主席也会在专列上开。1959年2月至3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是在专列上召开的。


  从1949年“搬家”北平,到1975年最后一次南巡,这26年中,毛


  图 | 毛主席在专列上研究地图


  主席共乘坐了72次专列,在专列上生活了2148个日日夜夜。也就是说累计起来,毛主席有5年10个月零23天都在专列上,其中最长的一次,是在1974年至1975年,也就是毛主席80多岁的时候,他在列车上住了9个月的时间。专列可以说是他的第二个“家”了。


  在列车上,毛主席仍是平常的作息,晚睡晚起,晚上办公。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木板床。


  毛主席如此不辞劳苦、马不停蹄地考察,才换来了祖国更好地发展。他离开中南海的家,住进第专列这个“家”,是为了千千万万个“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幸福!


  我听过你的歌简谱推荐文章2:深圳首位!音乐人徐霞斩获“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榜”三项殊荣

  :读特


  《那就是我》徐霞 - 那就是我


  《城市之光》徐霞 - 那就是我


  《灯火里的中国》:徐霞 - 那就是我


  《梧桐树》徐霞 - 那就是我


  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等主办的第十七届“2021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榜”1月16日揭晓榜单,来自深圳的女高音歌唱家徐霞凭借个人专辑《那就是我》一举斩获“年度十大发烧唱片奖”“年度最佳女高音演唱专辑”“年度最佳LP黑胶唱片奖”三项重磅大奖,为深圳首位获此殊荣者。


  “十大发烧唱片榜”始创于2005年1月,是中国音乐与音响界一年一度的盛事,这项权威大奖17年来见证了中国发烧唱片的成长历程。每年获得“十大发烧唱片”的作品都经过评委严格评选,无论在音乐艺术表现力、创新音乐元素还是录音制作水平上均代表了业界最高水准。上次一人揽获三项大奖的是著名男高音戴玉强。


  《长鼓咚咚敲起来》徐霞 - 那就是我


  《永远的篝火》徐霞 - 永远的篝火


  《看见你们格外亲》徐霞 - 那就是我


  《不忘初心》徐霞 - 那就是我


  和一直活跃舞台的戴玉强不同,徐霞虽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承著名音乐教育家周小燕,但已离开舞台20载。所以正如该专辑制作人、唱片业内巨匠、中国金唱片首设“制作人奖”获得者邹铁夫所言,徐霞以“素人”身份获奖“实属不易”。


  得奖后徐霞第一时间接受深晚记者专访,难掩激动之心,徐霞说:“我知道红线女、戴玉强等前辈和一线艺术家都曾获得此奖,没想到本届奖项会颁给籍籍无名的我,深感荣幸!我昨天满59岁,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也是对我艺术之路的鞭策。”


  《小路》徐霞 - 那就是我


  《呼伦贝尔大草原》徐霞 - 那就是我


  《家住安源》徐霞 - 那就是我


  《一路走来》(选自唱片《一路走来》):徐霞 - 徐霞演唱歌曲大全


  著名旅意男低音歌唱家栾峰对徐霞《那就是我》音乐专辑的专业音乐评论文章如下:


  得知徐霞获得第十七届“2021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榜”荣获三项个人大奖,这是中国音乐音响界的权威奖项,实在可喜可贺!


  去年在深圳见到好朋友徐霞,她送了一张刚刚录制的黑胶唱片给我,打开选了一首老歌《看到你们格外亲》来欣赏,唱的实在是太棒了,可以说棒到了我的预料之外,每首歌曲均是教科书级别的水平。


  徐霞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周小燕先生,作为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学院派,能唱尚在预料之中,只是怎么也没想到她的演唱竟然好到了极致的段位,简直就是歌唱界的奇迹。


  很早就听著名乐评家刘雪枫老师说过,徐霞是一个被艺术行政耽误了的宝藏歌唱大家,听了徐霞的演唱我也感同身受。


  完美的演绎中国作品并非易事,其中有的是声音技术和语言咬字的问题,也有音乐风格和韵味乐感的问题,徐霞的演唱,声音和音乐把控拿捏的都恰到好处,吐字尤为讲究,每一个字都轻松自然而又娓娓道来,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才能准确表达我的感受,用俩字形容,就是舒服,用一个字概括 ,那就是美。


  在我心里一直存在一个演唱中国作品美的标准,在此之前,能够达到此标准的歌唱家微乎其微,直到听了徐霞的演唱,我才觉得终于有人达到我心中的高标准。


  徐霞拥有扎实的唱功和多年戏曲演唱功底,加之多年担任音乐厅和大剧院艺术总监,有很多近水楼台的机会得与和全世界顶级音乐家、指挥家、歌唱家合作,善于学习的她慢慢沉淀,待自己的修养对自己的歌唱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和审美标准后再厚积薄发。一位成功的歌唱家并不是复制老师或者是前辈,而是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发挥到自己声音条件的极致,唱出自己对音乐的见地并且行成自己的风格版本。


  当下作为一名中国歌唱家,演唱好中国艺术歌曲声乐作品比任何时代都更重要,反而是演唱外国歌剧和艺术歌曲可退而求其次。尤其是当前中国政治经济腾飞,很多老外也在开始学习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和现代创作的歌曲,如达姆娆来中国开音乐会,现场演唱的《我住长江头》我觉得音乐表现力超过了许多中国的歌唱家。我也在音乐会上听过外国人演唱《玛依拉变奏曲》也有及其上乘的表现。


  徐霞说自己非常喜欢邓丽君演唱的吐字技巧,也曾长期研究借鉴她的演唱特点来完善自身的演唱,这一点是英雄所见略同。


  徐霞的演唱特点除了精湛的咬字,还有她对作品的驾驭能力几乎是信马由缰,因为技术于她早已游刃有余。她的演唱更近乎于灵魂深处的咏唱。


  栾 峰


  栾峰,著名旅意男低音歌唱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和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1991年被意大利布莱西亚市授予“年度杰出歌唱家奖”,其艺术足迹遍及整个欧洲。


  最近几年,国内各大音乐学院相继特邀栾峰定期开办“意大利歌剧专题讲座”和“声乐艺术大师班”。意大利政府则每年特别为栾峰推荐的3名留意声乐学生提供奖学金。2005年获得由意大利总统签字颁发的象征声乐歌剧界最高荣誉的“仁慧之星文化骑士勋章”。


  (原标题《喜 | 恭喜徐霞老师成为首位斩获“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榜”三项殊荣的深圳音乐人!》)


  (:深圳晚记者 赵伟君)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我听过你的歌简谱推荐文章3:

  我听过你的歌简谱推荐文章4:世界语《苹果香》歌词简谱(黄银宝翻译学唱)

  世界语《苹果香》歌词简谱


  (黄银宝翻译学唱)


  Pomodoro


  Ru?bek-anasoj reflugas de frogmitoj en vento


  红嘴雁啊飞回芦苇随风摆


  Apud rivero Savleteo ?u ankora? restas tie


  河对面的莎吾烈泰今天在不在


  Trinkiginte ?evalojn apud via jurto


  来到了你的白毡房那年我饮马


  Mi ja vidis ludon de Donburao a?dis vian kantadon


  我曾看到你弹着冬布拉听过你把歌唱


  En hazarda renkonti?o en la pala nokto


  平凡的晚上单纯的相逢


  Stulta mi stultege atendis ?is la tagi?o


  我就在那个时候啊傻傻的等到了天亮


  Luno konstatis ke plumo sur via ?apelo


  你毡帽上的羽毛月亮作证


  kisanta venton flugis en mian koron


  亲吻着晚风飘啊飘啊飘到了我的心上


  Liuxing-Strate a?di?as Bayang-muziko


  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


  Alesandara-Baneje ?u Libao preti?as?


  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


  Nanyuanliuxiang estas surlanga rankonto


  南苑卤香是舌尖上的故事啊


  Vi revenigu migrajn infanojn hejmen en son?o


  你让浪迹天涯的孩子啊梦中回家吧


  Infankalejdoskopo flugas sova?a anaso


  儿时的万花筒里有野鸽在飞翔


  memorigas min pri dua frato kaj lia katapulto


  这让我想起二哥和他心爱的弹弓叉


  blueta korta muro kiel mia viva korto


  湖蓝色的院墙我生命里的院落


  Tie la amo donita de mia panjo estas ne forgesebla


  我的妈妈在那里给我的爱叫我永生不忘啊


世界语《苹果香》(2)视频(点击播放)世界语《苹果香》(1)视频(点击播放)

  我听过你的歌简谱推荐文章5:傅庚辰:谱写时代的经典

  傅庚辰 本记者 郭红松摄/光明图片


  1981年傅庚辰教战士们唱电影《雷锋》主题歌 丁建伟摄/光明图片


  电影《地道战》剧照 资料图片


  【大家谈经典】


  他,把作品写成经典。


  《地道战》《映山红》……他二三十岁时写的歌,飘过半个世纪,仍被传唱、翻唱。


  《老百姓的雷锋》《中国梦》《歌唱新时代》……七八十岁,他仍然屡有新歌问世。


  傅庚辰的作曲生涯,几乎与新中国的历史一同开启。1950年写出处女作小提琴独奏曲《秧歌舞曲》时,他还不满15岁。很快,这首“土洋结合”的舞曲被青年作曲家吕远发现。吕远认为,“这个曲子手法不复杂,但民族风格很强,演奏时大受欢迎。”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道出了傅庚辰日后大多数作品的特点——手法不复杂,易学易懂;民族风格强,特点鲜明;演奏时雅俗共赏。


  当时,吕远不知是谁,他猜是“延安鲁艺的干部,至少是冼星海的学生”。50年后,与傅庚辰闲谈时才发现,这首对他颇有影响的独奏曲,竟然出自相识几十年的“小弟弟”之手。而这位“小弟弟”,此时已是正军级少将军衔,同时是中国音协的掌门人。


  傅庚辰的音乐和人生,离不开一个“红”字。不必说最著名的《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仅瞥一眼他的履历——随军参加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任职——便可知,“红星”始终照耀着他。


  他是历史的亲历者,凭借电影音乐,他又把生活、历史与艺术融合交织在一起,激荡出壮美的《地道战》、优美的《映山红》、昂扬的《红星歌》、深挚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风格各异的经典作品。


  因为采访,记者曾两次叩开傅庚辰家的大门。有趣的是,一次是聊他79岁时的新作《中国梦》;一次是谈他写于29岁时的旧作《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两件作品隔着半个世纪遥相呼应,其中的红色内核一脉相承。


  2014年,傅庚辰词曲兼作的《中国梦》入选“中国梦主题第二批新创作歌曲”。半个月内傅庚辰写了22份手稿,逐字逐句推敲斟酌。一年后,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光明日开设《嘹亮的抗战歌声》栏目。记者又一次敲开傅庚辰家的大门。《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这两首歌虽是他于上世纪60年代为电影《地道战》所写,但因为影片讲的是抗战故事,并且歌曲深入人心,因而入选30首抗战歌曲,也在情理之中。


  傅庚辰并不像记者想象中的将军音乐家那样说话中气十足。他自称“男低音”,音量低到让人刚好能听清。他用一种平易近人的语调让聆听者安静下来。傅庚辰思路清晰,几十年前的事说起来如在昨日。当时谁对哪首歌提出了哪些有益的意见,他都会郑重指出,以示不掠人之美。


  1.“打败美帝野心狼”——歌声震山河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傅庚辰说,这首由周巍峙作曲的歌曲,歌声震山河,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和象征。中国的英雄儿女就是高唱着这首战歌,冲向阵地,不惜流血牺牲,赢得胜利的。


  1953年,战争接近尾声,傅庚辰参加了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东北分团,赴朝慰问。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战争即将结束,枪炮声也减少了。此时,艾森豪威尔正在积极策划第二次仁川登陆,几百架飞机掩护着艾森豪威尔在朝鲜上空巡视。由于敌机仍然经常空袭,我方工作、休息多数时间还得在坑道和岩洞中。7月27日,当喇叭里传出停战协议签订的消息,所有人都冲出坑道,欢呼呐喊:“我们胜利了!”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就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直接对抗,并取得最终胜利,这是多么不容易。目睹这一历史时刻的傅庚辰年仅17岁。


  1958年,志愿军将撤离朝鲜,中朝双方随即开展大规模友好告别活动。傅庚辰所在的志愿军文工团,筹备了一台歌舞晚会。既是向朝鲜的告别,也是回国后的汇。这台歌舞晚会的主要节目,就是大型歌舞剧《志愿军战歌》,歌舞剧的音乐以周巍峙创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为主线,由郭沫若创作序幕诗,傅庚辰为序幕诗作曲。同时,傅庚辰和黎汀又创作了一首《告别朝鲜》(又名《中朝友谊之歌》)。为此,他们前往战争中打得最艰苦的上甘岭体验生活。五年过去了,上甘岭的石头依然“酥软稀松”,脚踩上去立刻就陷入石灰中,脚拔出来可能带出来美军的大头靴。昔日威风凛凛的美军坦克大炮,此刻灰头土脸地堆在那里。黎汀很快写出来《告别朝鲜》的歌词,傅庚辰的曲也一蹴而就。


  这首歌吸收了朝鲜音乐“三拍子”的节拍特点,运用力度、调式的对比,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有轻声委婉唱出的“志愿军拥抱朝鲜母亲……像儿子告别亲娘”,小调色彩,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人场面;也有强力激昂唱出的“啊,伟大的友谊……团结的无比坚强”,大调色彩,歌唱了中朝人民伟大的友谊。尤其两次“啊”的高音长腔处理,富有激情。


  傅庚辰说,一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就热血沸腾,充满了中国人的自豪感。两次入朝慰问演出,成为傅庚辰以“红色”为底色的音乐人生的真正起点。


  2.“雷锋,我们的战友”——向生活要灵感


  “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1965年,随着电影《雷锋》上映,这首歌曲也传遍全国。傅庚辰的传奇之路开始了。不过,这条路起初走得并不顺遂。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不久,电影《雷锋》投入制作。此时,27岁的傅庚辰还是八一厂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作曲人。电影《雷锋》剧组请厂里一位资深作曲为影片创作音乐。他则担任了另一部电影的作曲工作。没承想,那部电影的导演嫌傅庚辰太年轻,对他说:“我们俩都没什么经验,在一起非得搞砸了不可。”在他的建议下,傅庚辰不得不与资深作曲对调,意外成为《雷锋》的作曲。


  为电影《雷锋》作曲,是一件“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此时,广为传唱的雷锋歌曲已有不少,比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八月十五月儿明》(歌剧《雷锋》中的歌曲)等。憋着一股劲儿的傅庚辰,不想在众多歌曲中增加一首“引不起任何波澜”的作品。


  词很快把歌词交给他——《高岩之松》,把雷锋比喻为高高的岩石上长出的一棵松树,让人们很容易想到正面人物那种“高大上”的伟岸形象。傅庚辰认为“形象鲜明、立意突出”,很快谱好曲子。


  但是,当他揣着这首歌到雷锋班体验生活时,他渐渐意识到出了问题。五次与雷锋指导员高士祥访谈,两次与雷锋战友乔安山谈话,与雷锋班一起开班会,到雷锋当过少先队校外辅导员的小学去采访校长、老师,到雷锋劳动过的鞍钢工厂参观。傅庚辰对雷锋的认识起了很大变化:雷锋不同于董存瑞、黄继光那种在战斗中献出生命的英雄,他成长于和平年代,他的模范事迹发生于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伟大寓于平凡”,这才是雷锋的特点。


  《高岩之松》不能用了。而词无暇修改。傅庚辰生平第一次操刀作词。一天夜里,傅庚辰躺在床上,身体很疲惫,可脑子完全停不下来。辗转反侧中,“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突然蹦了出来,紧接着,“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也出来了。主题找到了。于是,他立刻翻身起床,一口气把词曲写下来,生怕拖到第二天,热乎乎的灵感凉下来。


  时隔49年,傅庚辰又写了一首《老百姓的雷锋》,这是《雷锋,我们的战友》的姊妹篇。在歌曲中,他深化了对雷锋的认识。傅庚辰说,雷锋是我们队伍中的人,也是我们队伍中走在前边的人。他是“一滴水,一粒粮”,也是“大地高山和海洋”,这样,就把“平凡”和“伟大”两个方面都抓住了。


  “向生活要灵感。”这是傅庚辰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电影《雷锋》留给他的宝贵财富。他的雷锋歌曲能够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简单地把标语口号作为歌词,而是通过深入生活发现雷锋的独特之处。在艺术上,他把“雷锋”“战友”“弟兄”几个词着重强调,突出了雷锋就在人们身边的意思。


  3.“地道战,嘿!地道战”——技法要为内容服务


  “地道战,嘿!地道战”。有一种经典歌曲简单而有力。只要听到开头,人们就能不自觉跟着哼唱起来。随着乐曲,人的全副精神也都会调动起来。《地道战》主题曲就是这样一首歌。


  电影《雷锋》为傅庚辰在业内积攒了一定的名气。不久,他又接到为电影《地道战》创作音乐的任务。还在北京,他就写了几句主题歌的曲调,但总感觉缺点什么。待他来到地道战的发祥地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实地考察后,他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太平淡了。在这里,他钻各种样式的地道,采访打过地道战的老民兵,采访影片顾问——当年安源煤矿罢工工人、红军长征过湘江时浮桥设计和建造者——军委工程兵王耀南参谋长。地道战的形象在他脑中逐渐鲜活起来。驴槽子洞口、锅的洞口、炕上的洞口、大刀、红缨枪……如果不进行实地考察,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一天早饭后,摄制组去拍外景,喊他去看。他一边走一边酝酿主题歌。当他走出院门,走过土路,走到庄稼地边,马上就要进庄稼地时,突然“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词曲一时在心中蹦出来。他兴奋不已,掉头往回跑,进屋趴在炕上一口气把歌谱写出来。


  “技法应为内容服务。”傅庚辰说,“在创作时我没有事先考虑过技法的问题。”《地道战》的音乐乐句末尾一直出现“la”,这在作曲中是比较忌讳的。但他认为,这是旋律的自然发展,是内容的需要。


  《地道战》的曲调还融合了很多地方戏曲和民歌的元素,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音乐中还大量使用具有口语特点的呼喊式音调,借鉴了传统音乐中“句句双”的创作技法。


  傅庚辰为何对民间音乐的信手拈来?原来,从朝鲜战场回来,他曾在沈阳音乐学院学习三年。在那里,他学习了作曲的全套本领,时任校长劫夫要求每人必须背诵50首民歌,学习两种戏曲,他选择了河北梆子和评戏。这让他在写河北音乐时如鱼得水。


  4.“太阳出来照四方”——好歌曲要唱出人民心声


  清晨,头戴白毛巾的民兵队长高传宝走到门后,双手拉开木门,阳光洒进房间。“太阳出来照四方……”歌唱家邓玉华甜美的歌声响起,镜头从迎着阳光站立的高传宝切换到喷薄欲出的太阳,开阔的平原和模糊的树影……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对《地道战》中的这一幕难以忘怀。战斗受挫后,高传宝认真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从中得到启发,要把原来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又能打的地道。这样一个暗示“毛泽东思想给人以力量”的镜头,处理得如此唯美,给了那个年代的观众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但是,在最初的电影分镜头剧本里,原本没有安排插曲,只有这样一句话:“清晨,一轮红日升起,(画外)太行山上响起了嘹亮的抗日歌声……”


  在电影创作中,作曲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按照编导的规定进行音乐构思。傅庚辰认为,作曲家必须打破这一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被动变为主动,在理解编导对音乐创作的要求下,仔细分析、推敲剧本,大胆进行想象,发挥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傅庚辰读剧本至此,马上想到用《在太行山上》作为画外音乐。这是冼星海的抗战名曲,妇孺皆知,同时又写了太行山地区,与影片内容很吻合。似乎没有比它更合适的音乐了。


  但通读完剧本,傅庚辰改了主意。高传宝读完《论持久战》,豁然开朗,心情应该是“舒畅甜美”,而《在太行山上》的基调则是“深沉厚重”。


  但《在太行山上》的首句“红日照遍了东方”很好,既和高传宝读书后一轮红日升起的情景吻合,又寓意毛泽东思想如红日升起光芒万丈。傅庚辰将《在太行山上》的小调式改为大调式,音调更明朗,气势更宏大,很快写就一首气势雄伟庄严的合唱《红日出东方》。唱给摄制组,大家都说好。


  在一片称赞声中,一个人表达了不同意见。时任八一厂故事片室主任冯毅夫说,《地道战》是农村故事,高传宝是农民,这首雄伟庄严的歌,似乎不太符合主人公的身份。他的话让傅庚辰受到震动。他思考后决定另辟蹊径。


  “当主人公找到歼敌制胜的法宝,憧憬未来的胜利时,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他对毛泽东思想的由衷赞美,如泉水般流泻而出。这应该是甜美的音乐,是心灵的话语,是真情的迸发。”傅庚辰脑海里突然响起一段清新、甜美的旋律——“青天呀蓝天,这个蓝蓝的天,这是什么人的队伍,上呀嘛上前线”,这是他少年时期在哈尔滨听过的一首抗战歌曲,这种甜美的风格,正是他苦苦寻觅的,经过两个月反复对比,他自己作词,终于完全跳出了《在太行山上》的影响,写出了传唱至今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晚会上,青年歌唱家雷佳演唱了这首歌,她说,提起抗战歌曲,大家普遍想到的是慷慨激昂的旋律,但恰恰有一些优美的音乐也凝聚着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正是这样一首歌曲。


  创作电影音乐,要有“两个吃透”。傅庚辰说,第一要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这是解决创作方向的问题;第二要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这能决定创作的成败。前者往往不难把握,而后者,却只有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找准艺术分寸,才能创作出来。《在太行山上》好则好矣,但情感基调不符合。《红日出东方》艺术风格不错,但不符合人物身份。《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则既贴合主人公身份,又深具艺术感染力。


  以上撷取的几首歌,只是傅庚辰漫长的经典之路上几朵亮眼的“浪花”。60余部影视音乐,10部管弦乐,5部歌舞剧,700余首歌曲……他的经典作品,就像“岭上开遍”的映山红,数也数不清。


  “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通过傅庚辰讲述这几首歌的心路历程,足以窥见经典歌曲诞生的艰辛之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傅庚辰还一直记得他与人民军队、与音乐结缘那一天发生的故事。1948年3月,12岁的傅庚辰在姐姐的影响下,考了四野的东北音乐工作团。


  老师问,你识谱吗?傅庚辰答,不识。老师又问,你会唱歌吗?傅庚辰就唱了一首《解放军天天打胜仗》。傅庚辰当时并不知道这歌是谁写的,然而老师指着自己冲他比画了一下。


  傅庚辰明白过来,眼睛一亮,觉得这位老师真了不起,能写出这么好的歌,暗自下决心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面试他的,就是后来写出《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家刘炽。而傅庚辰,也兑现了当时对自己的承诺。


  (郭超)


  我听过你的歌简谱推荐搜索词:

  

  1.我听过你的歌简谱完整版

  

  2.我听过你的歌简谱教唱视频

  

  3.我听过你的歌简谱图片高清

  

本文标题:我听过你的歌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