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推荐文章1: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和九华山,各具特色,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以下是对这四座名山的综合比较。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以“海上佛国”著称。普陀山的主要景点包括普济寺、法雨寺和南海观音像,后者是世界上最大的观音雕像之一。普陀山四面环海,风景如画,尤其是日出和海上云海,令人心旷神怡。作为女性信徒的朝圣地,普陀山常常吸引大量信女前来祈福。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雄伟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峨眉山是大乘佛教的发源地之一,山上有著名的金顶、国寺和万年寺等寺庙。峨眉山的自然景观变化多端,既有秀丽的山川,也有壮观的云海和日出。这里也是大熊猫的栖息地,生态环境优越,吸引了大量游客。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著称。五台山有众多古老的寺庙,如显通寺、塔院寺和菩萨顶,展示了丰富的佛教文化。五台山的自然风光独特,拥有五座主峰,形状如五台,四季分明,适合四季旅游。作为佛教圣地,五台山每年吸引大量朝圣者,尤其是信奉文殊菩萨的信徒。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以其神秘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闻名。九华山的主要寺庙有九华山寺、百岁寺和地藏菩萨殿等,山中有许多与地藏菩萨相关的文化遗迹。九华山的山势险峻,风景优美,尤其是秋冬季节,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这里也是信奉地藏菩萨的信徒的重要朝圣地。


  综上所述,普陀山以海景和观音文化著称,峨眉山以自然景观和大乘佛教文化闻名,五台山则以文殊菩萨和历史文化深厚而独特,九华山则以地藏菩萨和神秘传说吸引游客。四大名山各有特色,体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推荐文章2: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座,除了四川峨眉山你还知道哪几座

  郑州户外侦探家,专业户外,每周都有户外活动,关注我们,带你探索好风景


  

1.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这里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显通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五台山一大特色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并重,青庙和黄庙相互比邻。


  五台山的平均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最高点是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面积300多公里,有五峰矗立,壮观无比,但每一个山峰的峰顶都是很平坦的,因此称为五台山。一年四季景色不一,夏天的避暑的好地方。


  

2.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浙江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以“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美誉闻名于世。被大海环抱着,海水,沙滩,远山近水,风光无限,常有云雾缭绕,是山与海的完美组合。


  这是观音道场,岛上的寺院大都供奉观音大士,大多数古迹建筑都与观音有着不解之缘,最著名的三个寺院是: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普陀山最高处是佛顶山,慧济寺是普陀山最高的寺院,在这里可以远眺海水金沙,有时在这里可以看到罕见的海市蜃楼和佛光景象。


  

3.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从山麓到山顶,沿途飞瀑流泉,景色清幽,地势陡峭,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四季之美,让人流连忘返,五彩斑斓的秋色,千年银杏树,冬日的银装素裹,心动不已。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现存主要寺院有万年寺、国寺、伏虎寺、善觉寺、光相寺,寺内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


  

4.安徽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南望黄山,北瞰长江,这里有九大奇峰,天台峰、天柱峰、罗汉峰、十五峰......还有很多怪石洞穴,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这里是佛教圣地,历代高僧肉身是九华山的一大特色,高僧圆寂后肉身能一直不腐化,非常神奇,现在可供朝拜的有五尊肉身在真身宝殿,俗称“肉身殿”,又称“肉身塔”,坐落在九华山神光岭老爷顶,在老爷顶看日出也是非常不错的。


  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地藏王菩萨道场,这里是一千多年人朝圣之地,有78座寺庙,6000多尊佛像,古刹林立,烟火不断,深藏于大山之中,独享一份幽静,有莲花佛国之称。


  每一座山都代表着不同的地域特色,你最喜欢哪一个?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你走过的那些山。


  喜欢户外,喜欢旅行,欢迎关注我们。跟户外侦探家一起户外,锻炼的不只是身体,还有有趣的灵魂;探索的不仅是美景,还有人文地理知识,郑州出发。


  如果你也在河南,热爱户外,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也可以关注公众号:郑州户外驴友团,跟随我们一起去户外,每周末都有出行活动!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推荐文章3:东西问丨圣凯:名扬海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如何形成的?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题:名扬海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如何形成的?


   圣凯 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逐渐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中国佛教。随着佛教信仰传统的长期积累,再加上修学参访、兴建寺院等,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圣地信仰。至明清时期,禅宗寺院走向衰落,僧俗大众逐渐以传统名山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为主要参访、进香之地,使名山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远播海外,最终形成“四大名山”的信仰格局。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形成,是中国佛教信仰具有标志性的现象,也是佛教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结果之一。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信仰形成的过程和因素


  名山信仰的形成,是一个综合了经典记载、地理形胜、塔寺高僧、感应传说、信徒朝圣、国家支持等因素的历史过程,是中国佛教信仰圈的最明显标志。


  四大名山作为菩萨道场,经典记载是神圣信仰的,是“名山”能够形成的首要条件。虽然中国其他名山如天台山、庐山、衡山,皆具有丰富悠久的佛教信仰传统,唯独不具此经典记载的神圣依据因素,也就难以形成名山的信仰圈。


  俯瞰五台山建筑群。郑劭淳 摄


  在《华严经》晋译或唐译的不同译本中,都有文殊、普贤、观音菩萨道场名称及其地理特征的相关记载。如唐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载:“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文殊菩萨道场在大振那国的五顶山,与五台山具有暗合之处。


  晋译《华严经》记载:“西南方有菩萨住处,名树提光明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贤首,有三千菩萨眷属,常为说法。”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光明山,而峨眉山的“金顶”又叫“光明顶”。唐译《华严经》记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dá)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补怛洛迦位于南海边,与普陀山的位置相似。


  列入四大名山较晚的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则是源于新罗僧人金乔觉的应化事迹。


  游客在安徽池州九华山大愿文化园里参拜99米高地藏菩萨像。李青松 摄


  除了符合经典描述的地理特征,成为名山还需具有建立众多寺院的空间,能够成为清净的修行道场。五台山的清凉高耸,峨眉山的金顶佛光,普陀山的海岛潮音,九华山的雄奇灵秀,都满足成为佛教名山的先天条件。


  而要真正成为佛教名山,还离不开长达千余年的大规模寺院营建。高僧辈出、塔寺佛像林立,才引发出历史上的信仰热潮。五台山约在北魏开始有佛教的传播,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研习《华严经》的圣地。至唐开元年间,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文殊信仰盛极一时,形成文殊道场,五台山寺院规模得到极大扩张。至明万历年间,五台山有寺院三百余座。元代和清代推崇密教,五台山密教寺院剧增。


  公元5世纪初,慧持在峨眉山创建普贤寺,开始传播佛教。自唐以后峨眉山的“佛光”现象(实为一种特殊、奇美的自然物理现象)逐渐传扬,随着人们以“普贤祥瑞”来解说“佛光”,加上北宋统治者的推波助澜,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逐渐被广泛接受。明代是峨眉山佛教鼎盛时期,寺院多达一百七十余座,常住僧侣三千多人,礼佛信众不计其数。


  峨眉山景色。刘国兴 摄


  唐大中元年(847年),一名印度高僧到普陀山定居;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本僧人慧锷始建“不肯去观音院”,观音菩萨信仰日益盛行。至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山中僧寮不下七十余所,缁流及外方挂单约一千余众”,寺院与僧众的数量代表了普陀山作为名山的效应。


  唐至德年间,九华乡绅诸葛节等为金乔觉创建化城寺,为九华山佛教的开端,逐渐形成“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之说。寺院星罗棋布,高僧云集,法会隆重,佛事频繁。


  随着四大菩萨相关经典的传入与翻译,各种有关菩萨的应化传说亦在汉地流传。同时,僧人、信徒在名山的各种宗教体验转化为菩萨应验的事迹,逐渐流传开来,也推动了人们前来朝访巡礼。可见,感应传说是名山信仰的发展动力。


  浙江舟山普陀山,总高33米的南海观音吸引信众拜谒。刘可耕 摄


  五台山的文殊化身、峨眉山的普贤祥瑞、普陀山的梵音洞、九华山的肉身菩萨等都非常有号召力,吸引无数善男信女前往朝拜。感应传说和信徒朝圣是“名山信仰”的重要内涵,两者都有助于佛教信仰的本土化,并将地方佛教信仰的影响扩散到全国甚至海外。


  此外,中央王朝的支持也是佛教名山影响扩大的重要因素。五台山从北齐到唐代都不乏皇权助力。峨眉山得到北宋多位皇帝的长期支持,在宋代就成为闻名中外的普贤道场。普陀佛教的发展、九华山能够上升为“四大名山”,都与明清帝王的重视密切相关。


  航拍九华山景色。左学长 摄


  “四大名山”信仰建构对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四大名山”的说法,可能出现于万历年间,在康熙年间已成为中国佛教和中国社会的共识。中国佛教在唐宋之际完成了信仰、思想、制度三个层面本土化的过程,随着印度佛教的衰落,中国作为世界佛教的中心地位更加显要,“四大名山”的出现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中国佛教的名山信仰,并非印度佛教圣地的简单“复制”,而是有“经典记载”的神圣根据,结合“地理形胜”的相似性,通过长期的高僧修道参访,获得国家支持的塔寺建设,最后形成大规模的寺院道场,后者是名山信仰的物质性基础。最后,以“感应传说”持续引来信徒朝拜,这是名山信仰的心理性基础。


  名山信仰以神圣性、物质性、心理性三大基础,将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移植”到中国,从而克服了中国佛教自身的“边地情结”。“四大名山”的形成,凸显出中国佛教在信仰上的独特性,表现出其为建构世界佛教中心所作的努力。


  来自台湾的453名佛教迎请团和近千名游客在浙江普陀山参加“南海观音,慈应宝岛”佛教开光法会。方堃 摄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影响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信仰,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信仰观念与习俗,更传播至亚洲各国,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影响。《清凉山志》卷四记载,北周时代,即有梵僧自天竺来,开启了印度僧人朝拜五台山的先河。新罗著名僧人慈藏于唐贞观年间参拜五台山,后来他带着唐太宗敕赐的礼物和五台山求得的经像、袈裟、舍利、法器回国,并将自己修行之处也命名为“五台山”,这座“五台山”的所在地,便是2018年冬奥会的举办地韩国平昌郡。


  五台山对日本佛教具有广泛影响。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日本僧人灵仙三藏前往瞻礼五台山,后来迁化于五台山,并为五台山留下了自制的佛像和金铜塔。日本平安时代,日僧圆仁、惠运、宗睿等参拜五台山后,在日本修建寺院时就借鉴了五台山佛寺的建筑布局;如圆仁在比睿山延历寺修建的文殊楼,不仅仿照了五台山大华严寺菩萨院文殊堂的式样,而且建堂所用基石、灵石、狮子迹土(从五台山带去的土)和柳木等,都是圆仁大师从五台山带回去的。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日本僧人行基在高知县仿造了五台山金色院竹林寺。宋代,日本僧人奝(diāo)然向日本朝廷奏请在京都嵯峨爱宕山建造了五台山清凉寺。不过,韩国与日本的“五台山”影响力仅局限于本国,并没有获得其他国家佛教徒的信仰与接受。


  作为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项目首个工程的加拿大五台山,在完成首期工程后举行开园庆典。余瑞冬 摄


  观世音菩萨信仰可谓半个亚洲的信仰。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日本、韩国等佛教界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实际上,补怛洛迦在印度实有其山,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但真正的印度补怛洛迦山并未被世人所知,普陀山却作为观世音菩萨道场,成为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


  同时,随着汉传佛教的国际性传播,“四大名山”信仰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从港澳台等地区到世界各国的佛教徒、游客,源源不断地前来朝拜瞻礼、参观,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完)


  受访者简介:


  圣凯,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佛学研究》主编。研究领域为南北朝佛教学派、儒佛道三教关系、中国佛教社会史、近现代佛教、佛教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汉传佛教礼仪》《中国佛教忏法研究》《摄论学派研究》《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论》等。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推荐文章4:佛教中国化视角下的四大名山信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景天星


  佛教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中华大地传承两千年左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成功融入中国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是分不开的。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或模式,比如,隋唐时期形成的八大宗派被认为是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典型;又如,明清时期,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四大名山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指的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四大名山信仰,不论是从历史演变来看,还是从理论结构、社会影响来看,都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特色,在当代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演变来看,作为整体的“四大名山”是在长时段的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经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唐初,五台山就已出现了第一部志书《古清凉传》。唐代还最终将《华严经》中的“清凉山”指认为山西五台山,五台山遂成为华严道场、文殊道场。此后不久,因为《华严经》尊崇文殊和普贤的原因,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便和作为普贤道场的峨眉山开始融合,如唐代的华严大师澄观法师“大历十一年(776)誓游五台,一一巡礼,祥瑞愈繁。仍往峨嵋求见普贤,登险陟高,备观圣像。”直到宋代,依然将五台、峨眉“两山”并称为“名山”,并受到皇帝的关注。不过,宋代也有将庐山、天台山与峨眉、五台并称的。而在元代的时候,与五台、峨眉并称的又是河南的伏牛山、少室山。相比之下,从唐代到明末,三大名山的出现似乎更为频繁,只是唐宋时期并非特指。明末,三大名山开始有了“特指”,普陀山开始与峨眉山、五台山并称,协同发展。明谢廷谅撰《三大士殿》曰:“普贤肇峨眉,示迹惟西方。文殊现五台,台殿俱清凉。猗与观世音,普陀实吾乡。胡为三大士,鼎足偕兹堂。”其中明确指出“三大士”及其居住道场,即普贤肇峨眉、文殊现五台、观世音在普陀。九华山最晚进入四大名山体系。明万历年间,开始出现“四大名山”。从清初开始,四大名山开始趋于稳定。此后,晚清乾陀所校定的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中,四大名山进入叩钟偈。民国时期,印光大师修订了《四大名山志》。可见,四大名山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中国化的过程。


  从理论结构来看,四大名山支撑了菩萨信仰所表征的中国化了的大乘佛教理论体系。四大名山中,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表征大智,峨眉山的普贤菩萨表征大行,普陀山的观音菩萨表征大悲,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表征大愿。关于这四大理念,在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提交的论文中,肖黎民先生认为:“大乘佛教的内在精神由四个方面构成,即:悲、智、愿、行。四者共同形成了完整一体的佛的精神。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无愿不成悲,无悲不为智,无智难以行。这里,‘愿’即发菩提心,这是成就佛菩萨的首要环节;‘悲’即慈悲,拔众生苦为悲,与众生乐为慈,最后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家的根本精神;‘智’即般若,这是成就佛菩萨的关键所在;‘行’可通俗地解释为将愿、悲、智付诸于普度众生的具体实践,这是佛教精神全部的落脚点。这四者其实不能分开,它们是四而一、一而四的关系。所有的佛、菩萨都体现了这四种精神,所谓菩萨‘四德’,指的就是这四个方面。”悲、智、愿、行这四大理念是适应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精神,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精神的高度凝练。


  从社会影响来看,四大名山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佛教深入民间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四大名山信仰已成为明清以后佛教信仰中国化的重要代表。日本学者中村元认为,以公元10世纪的晚唐、五代为节点,此前的一千年为中国佛教前期;此后直至20世纪晚清时期的一千年为后期,他认为中国佛教的后期,大致是宋元明清时期,为渐次衰落的一千年。但李四龙教授认为,北宋以后虽然佛教义学发展缓慢,但民俗佛教却蓬勃发展,在此一千年,“佛教与中国民间社会血肉相连”,这一千年不应当以“衰落”来形容,“因为这才是真正影响中国民间社会生活世界的一千年佛教史”。在宋元明清这一千年,佛教成为真正影响或组成民间信仰以及民间社会生活的一股力量,以至于人们“日用而不知”。佛教深入民间社会,影响民俗生活,主要表现为朝山进香、许愿还愿、吃素念佛等,与此同时,具有佛教色彩的民俗节日也开始盛行,经忏法会也日益流行。这些活动都需要具有较大空间的场所,四大名山信仰应运而生,迅速崛起,成为民俗佛教的重要载体。在空间分布上,四大名山分布于中国北方、西方、东方以及东南方,是民俗佛教在各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重要代表。如果脱离开四大名山信仰来谈明清佛教,那么明清佛教是不完整的,因为这是明清时期民俗佛教的重要代表,如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法师所说,“‘四大名山’的形成,是中国佛教信仰具有标志性的现象,是佛教信仰中国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结果。‘四大名山’的信仰形态,是民众信仰方式的表现,是善男信女表达宗教感情的朝拜地,是佛教文化的最生动体现。”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推荐文章5:佛教五大名山能有多绝,一眼便终生难忘 | 一生必访的108佛教圣地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对我国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佛教的盛行,我国各个地方也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形成了如今风靡中外的佛教五大名山。


  它们分别是供奉文殊菩萨的山西五台山,供奉观音菩萨的浙江普陀山,供奉普贤菩萨的四川峨眉山,供奉地藏菩萨的安徽九华山,以及供奉弥勒菩萨的浙江雪窦山。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佛教五大名山,感受海天佛国、清凉之地的自在。


  01


  文殊菩萨道场——山西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其实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五个化身,又称五方文殊。


  五台山朝圣,朝拜台怀镇黛螺顶的五方文殊为小朝台,登五个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为大朝台。


  山西五台山白塔


  五台山菩萨顶木牌坊


  释迦牟尼佛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号曰清凉。”佛在三千年前就说了这个山。在宋朝以前,凡是到五台山的人清净虔诚,那时人心里清净,清净就是没有烦恼。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当年虚云老和尚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耗时三年,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后来得到文殊菩萨化身文吉来救他,且梦见他母亲,因他朝拜的功德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大家可以翻开虚云年谱,就会看到这些故事。


  五台山又被称做清凉世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得到智慧了,可以灭除自己过多的欲望,就可以得到清凉。


  吉祥经说:应与智者交,勿近愚痴者。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我们将朝圣之行称之为:“脱胎换骨”,把一切所有的烦恼在这里净化,感受五台山的清凉。


  这是佛的慈悲,安放在红尘的一片净土,信仰与蓝天共生,这里会将你的思想,洗涤得一片祥和。


  这里没有雾霾,只有宁静、安详和让人感动的沧桑,在梵音、晨钟暮鼓、风铃声、鸟语的伴奏下,构筑成佛国特有的交响乐,在华北之巅的苍穹下回荡,将你带入佛国净土!


  02


  观音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全国最著名最灵验的观音道场。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得道、出家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


  普陀山“第一佛国”牌楼


  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云雾缭绕。因属于海岛,海拔不算高,最高海拔佛顶山约291米。


  浪漫壮阔的山海风光,曾经引发了无数诗人文豪无限遐想。他们跋山涉水而来,不吝笔墨,为普陀山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这是唐朝王维写给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的临别赠诗,唐代时,日本派遣了几百名遣唐使(相当于现在的留学生)到大唐学习。阿倍仲麻吕是其中最出名的学生,他改了中国名叫“晁衡”,跟王维、包佶等人交情不错。天宝十二载,他在普陀山附近渡海回国探亲,王维就写了这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赠别诗。


  普陀山普济禅寺前的海印池和御碑亭


  王维这首诗说的是:东海上有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日本在沧海的尽头,还是孤岛,你要是回到祖国,我们以后就很难通音讯了。


  果然,阿倍仲麻吕刚出东海就遇上台风,船在海上漂了几天几夜。在长安的王维听闻消息,以为小晁魂归天外了,又写了首诗悼念这位“为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突出贡献的国际友人”,还好,这次王维的诗没有言中。但是后来小晁要回去探亲也就小心多了,最后终老于长安。


  王维的这首诗中,其实也暗暗隐喻了“观音不肯去”的传说。


  普陀山法雨寺千步沙滩


  普陀山面海的观音菩萨像


  《普陀山志》记载:唐朝时期,日本僧人慧锷入唐求法,从五台山请回观音像一尊,欲回到本国供奉,船行至普陀山时,遇怒海翻飞,船身触礁,不得前行。慧锷领会观音不肯东渡,便靠岸留下佛像供奉,这就是后来的“不肯去观音”。1980年,为纪念慧锷等人事迹,潮音洞上建了“不肯去

本文标题:中国四大佛教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