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曲县属于哪个市
碌曲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2:走进甘肃碌曲,看脱贫攻坚背后的故事
近年来
甘肃省贫困人口由2016年底的
256万减少到去年的111万
贫困发生率由12.97%下降到5.6%
75个贫困县中有36个实现脱贫摘帽
262个贫困村中有3476个退出贫困序列
脱贫攻坚
甘肃一直在行动!
一起走进甘肃
看看背后的精彩故事!
1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甘肃省委网信办承办,中国甘肃网、甘南州委网信办、临夏州委网信办协办的“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正式启动。
甘肃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硬的任务。目前,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倒计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硬堡垒的关键阶段。
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甘肃的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战“硬仗中的硬仗”。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由来自中央、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新媒体平台的30余位记者、编辑组成的采访团将深入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合作市、临潭县,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东乡县、广河县等地进行采访,展现甘肃脱贫攻坚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讲好脱贫攻坚甘肃故事。
17日上午,采访团走进了
此次活动的第一站:甘南州碌曲县
碌曲县波海村
易地搬迁拔“穷根”发展产业走出致富路
波海村新貌
“现在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搬进定居的新家,碌曲县波海村村民罗藏贡去乎这样描述生活的变化。
9月17日上午,“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首站走进碌曲县郎木寺镇波海村。这里正在通过易地搬迁建设生态文明村和发展畜牧产业来摆脱贫困。罗藏贡去乎一家作为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的代表,也见证着波海村的变化。
当日,罗藏贡去乎的爱人去了牧场,他们依然坚守着放牧传统。罗藏贡去乎说,现在的新家温暖敞亮,小学就在家门口,村上就有卫生室,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很方便。他只交了1万元就住进了崭新的院落,这让他非常满意,剩下的就是好好发展产业,把日子过好。
波海村的草原,小河九曲回长
郎木寺镇司法所所长、波海村包村工作组组长才让加布说,波海村有较开阔的草滩、沼泽地,水源充沛,气候湿润,自然禀赋非常好,但是受制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十分滞后。
“穷根”找到了,通过易地搬迁让交通闭塞的村民从草原深处搬出来,再通过发展产业让大家致富成为必然选择。
据介绍,波海村易地搬迁主要有两种户型供村民选择,3人以下为76㎡,3人以上为99.05㎡,完全可以满足居住需要。
村民扎西东知家也享受了交1万元,搬进99.05㎡安置房的扶贫政策。扎西东知说,他们一家9口人,以前一直居无定所,看病到镇上骑摩托车要1个多小时,现在定居下来生活方便多了。
才让加布表示,扎西东知家以前放牧而居,达不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通过易地搬迁,不仅有了定居生活,还获得了一份每月500元的公益性岗位,将稳定脱贫。
一年四季,罗藏贡去乎和扎西东知还将在自家牧场忙碌,但是他们的家人将在冬季享受更加温暖舒适的日子。罗藏贡去乎说,对于草原他们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也会更好得去保护,而对生活方式,他们又多了一种选择,可以让家人生活得更好。
才让加布(左一)和罗藏贡去乎在罗藏贡去乎的新家合影
目前,罗藏贡去乎入股了村合作社,通过现代化养殖来获取分红,收入稳定,已经脱贫。
才让加布说,下一步,波海村准备通过引进大型企业在村里建立畜产品粗加工厂、保存冷库,让村民以资金或草场入股等方式入股企业,使村民成为股东,每年进行分红,实现产业增效,村民增收。
据介绍,波海村易地搬迁户共有117户,其中59户曾经为无房户。随着搬迁完成,这117户村民将迎来崭新生活,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波海村航拍
碌曲尕秀村
牧家乐“秀”出生态旅游样板村
尕秀村航拍图
9月17日上午,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记者团走进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的生态旅游第一藏寨——尕海镇尕秀村。
九月的尕秀村,静谧整洁,一排排藏族风情房舍鳞次栉比。九月中旬,已然过了甘南的旅游旺季,放牧归来的村民们,坐在自家的牧家乐里喝着酥油茶,抑或在家门口的休闲广场散步。这个小村庄在成为甘南州创建的第一批“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村”后,“变身”成为旅游专业村,如今成为了一处“宜游宜业宜居”的生态旅游村庄。
尕秀村党支部书记拉毛加
“过去我们家院子里就养着牛羊,遍地都是牛粪羊粪,”尕秀村党支部书记拉毛加告诉记者,“2017年村上开始提升改造,发展牧家乐,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环境保护的政策,从思想上转变我们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现在那种脏乱差的村貌一去不复返了,村民们也知道只有把自己的家园打扫干净了,才有客人愿意来。”
近年来,依托甘南州全域旅游无垃圾建设,尕秀村通过开展巷道硬化,给排水工程,垃圾处理,电力改造,整村绿化、美化、净化、细化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了村庄的整体布局和设施功能。同时,为了提升人居环境,尕秀村通过室内房屋改造、安装新型环保集成卫浴、院内铺设渗水砖、搭建杂物房等人居工程,极大的优化了家庭环境。
尕秀村门头
说到年收入,58岁的拉毛加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表示,今年牧家乐的收入大概有4万多,年底再卖掉八头牦牛,今年的收入将超过10万元。
记者了解到,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尕秀村把原有民居改造与新建旅游景点结合起来,把生态畜牧业与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旅游+观光+娱乐+餐饮+住宿+购物”一体化的旅游产业发展链条,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拉毛加积极响应“技能培训+党员带头+群众开办”的政策,率先加入了牧家乐的建设和经营。
牧家乐院内干净整洁
如今,像拉毛加这样的牧家乐农户在尕秀村共有67户,有些牧家乐年收入可达到13万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美丽的尕秀村牧家乐
在党建与脱贫攻坚的互相促进下,曾经的尕秀村人畜混居,牛羊粪遍地的生活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藏家民居、一座座独具特色的藏式门楼、一条条畅通整洁的水泥村道、一处处错落有致的休闲广场。如今的尕秀,已成为出类拔萃的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脱胎换骨“环境革命”标杆村、名副其实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变”改革的示范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的模范村。
碌曲县贡去乎村
生态旅游铺就幸福路 牧民吃上了“旅游饭”
初秋的碌曲,是一幅美丽静谧的油画:草原显得格外平静温和,悠闲的牛羊和欢快的马儿在草原上撒欢,似乎在向来自远方的客人发出呼唤……
位于碌曲县西仓乡的则岔国家自然保护区,有一个美丽纯朴的乡村——贡去乎村。曾经,生活在这里12户村民世代以农牧业为生;如今,随着当地生态旅游战略的不断深入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的全面落实,该村的12户村民全部办起来藏家乐,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吃上了“旅游饭”。
位于则岔石林景区入口、洮河岸边的贡去乎村
贡去乎村坐落于则岔石林景区入口、洮河岸边,全村共有农牧户12户71人。该村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迷人,更有集森林、草原、石林为一体的则岔国家自然保护风景区,成为全国各地旅游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旅游摄影的胜地。
沿着村里新修的景观步道拾阶而上,记者来到一家名为“东智藏家乐”的藏式小院,站在门口举目远眺,奔流的则岔河和则岔石林郁郁葱葱的山脉尽收眼底。
30岁的贡保东智布是“东智藏家乐”的主人。他告诉记者:“2016年,我在自己家里办起了藏家乐,现在有4间客房,还可以给游客提供藏族特色餐饮。一年能给家里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加上草原补贴、森林补贴、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收入,全家人一年的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
村民贡保东智布
近年来,随着当地全力推进生态旅游战略的不断深入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的全面落实,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则岔石林这一旅游优势加快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脚步,碌曲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因地制宜。2016年,贡去乎村按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标准进行提升和改造,使贡去乎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和提高。
现在的贡去乎村,道路硬化、村庄排水、环境整治、上下水入户、人畜分离,村里进行了大变样。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贡去乎村村民积极发展藏式旅游业,成立了藏家乐、牧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具备了能够接待70人左右旅游团队的条件。
在发展过程中,当地村民也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并不断融入了互联网思维,开始运用互联网宣传自己。游客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房间,还可以通过藏胞网买到当地的纯天然手工产品。
贡保东智布家的藏家乐
“现在的贡去乎村成为了漂亮红火的旅游专业村,来则岔石林的游客,不仅有了可以住宿的藏家乐,而且还能体验到更多的藏族风情。贡去乎村成为了嵌在则岔石林景区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西仓乡一名干部如是说。
与此同时,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当地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瓶颈。贡保东智布告诉记者:“现在的问题是交通不便,来则岔石林的游客还不是太多,等碌则公路修通以后,我想着扩大一下经营规模,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住宿和餐饮服务。”
“碌则公路将于2020年6月全线建成通车。这对于贡去乎村发展生态旅游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当地一名包村干部告诉记者。
从放牧到藏家乐,贡去乎村从种植、养殖到第三产业服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家乡建设让村民们开阔了眼界,随着传统思维的转变,农牧民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中国甘肃网
碌曲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3:甘肃碌曲县:好日子更有盼头
碌曲,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在藏语中意为“洮河”,足见水资源之丰富。洮河及其支流遍及碌曲全县,得益于河水灌溉,碌曲形成了39.4万公顷的草场,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大多都从事着与放牧有关的工作。
近年来,作为国家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之一的碌曲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牧民们的生活随之大为改善。
过上“风吹不到、雨打不着”的好日子
逐水草而居是牧民们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也是郎木寺镇波海村村民甲央西拉曾经的生活方式。牧区偏远,看病、与外界沟通、两个孩子的上学等等都是困扰他的问题。
“甲央西拉”们的难题,也是碌曲当地政府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碌曲在牧民定居点建设、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建设等方面持续进行大量工作,波海村也建起了整洁的房屋,道路、水电、网络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18年秋,甲央西拉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住进了新房,过上了“风吹不到、雨打不着”的好日子。
甲央西拉站在新房前(光明网记者张雯/摄)
定居后的甲央西拉生活也发生了不小变化,出行、通讯、看病、孩子上学等等都更加方便,村子里有工程开展的时候他也会去帮工,赚取一些额外收入。但更重要的是,定居下来后,虽然他还会去放牧,但心里多了村子里的这个家,多了一个“锚”、一份牵挂。在采访最后,甲央西拉谈及自己的两个孩子,他充满憧憬,“只要孩子们争气,我就一直供他们上学,上大学,倾尽我的全力。”
因地制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坐落在碌曲草原腹地的尕秀村,是高原生态与草原风光完美结合的一块瑰宝。近年来,伴随着牧民定居点建设、异地搬迁项目等工程建设,尕秀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得到了整体提升。碌曲县更是积极响应州委州政府“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号召,按照尕秀村的区域特点、发展水平、基础条件等因地制宜,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达知加是一位牧民,而现在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尕秀村一家“藏家乐”的经营者。2017年起,他就把重心放在了经营自己的“藏家乐”上,每年单以此能获得两万多的收入,“比放牧要多”。
尕秀村景色(光明网记者张雯/摄)
牧民们生活的变化,反映着碌曲脱贫攻坚的决心与成效,也预示着人们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碌曲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4:走进县城看发展|甘肃碌曲:绿色为底 书写雪域高原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用生态保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全覆盖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牧旅融合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交出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绿色答卷。
环境大变样 幸福牧民家
碌曲县坐落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初秋,记者来到碌曲县玛艾镇红科村。
黄色墙壁、红色屋顶,一排排藏式风格的院落错落有致。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居住的杂乱草滩。
2019年,碌曲县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在红科村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一场以易地搬迁、卫生整治、拆危改旧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拉开帷幕。村子里先后新建起93套住房,并增加了篮球场、文化景观长廊、主题广场等设施。
“牧民定居下来,村子建设得更加美丽。”玛艾镇副镇长桑杰加措介绍,村道上的牛马粪便得到清理,土路铺上了水泥,老旧房屋改建成崭新的藏式民居。每逢藏历新年,红科村都会举办“乡村舞台”,唱歌、跳舞、背水比赛……昔日在草场上四处游牧的村民,如今邻里关系更为紧密和谐。
22岁的村民仲格加在兰州市上大学。谈起家乡的变化,他感叹不已:“以前打水要去河边,有些村子里的房屋院墙都塌了,路也是坑坑洼洼,去县城要花两个多小时。现在家里一年四季都能用上自来水,院墙全被翻修了,去县城也只要20多分钟”。
红科村只是碌曲县近年来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缩影。2015年以来,碌曲县累计投资约9.6亿元,共计建设95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已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惠及2.7万余人。
村子变景区 致富有前景
沿着213国道行进,甘肃首个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牧民定居点碌曲县尕秀村很快映入眼帘。
经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曾经是落后贫穷牧民定居点的尕秀村,2017年开始发展旅游业,村集体成立了旅游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并由公司牵头兴办藏家乐,发展成为旅游明星村。
贡保加放下羊鞭开起藏家乐,从牧民转型为旅游从业者。刚开张的一段时间,贡保加的生意并不如意:推出拿手的藏餐,游客吃不惯,不买账;客房打扫得一尘不染,游客发现没有淋浴间和无线网络,转身就走。
这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村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斌 摄
为此,碌曲县在群众家门口举办旅游培训,从饭菜改良到客房配置全包括。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尕秀村停留过夜,全村超一半牧民开了藏家乐。数据显示,2021年,碌曲县接待游客80.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67亿元。
贡保加的藏家乐越办越红火。手头有了闲钱,他打算再开一间餐馆,预计每年收入能增加6万元左右。“再算上牧场上的牛羊,以后日子会过得更好。”贡保加说。
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村民拉毛加在收拾自家开办的藏家乐客房。新华社记者陈斌 摄
产业释活力 发展有动力
牛羊数量减少,牧民收入却不减反增。这“一增一减”中藏着哪些学问?
眼下正是牦牛贴秋膘的时节。在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贡保勒知,正忙着喂养牦牛。合作社内,牛舍、育肥间和饲草料加工车间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以前是牛羊越养越多,草越来越少,山越来越秃,人越来越穷。”贡保勒知回忆道,2010年前后,超载放牧致使草原逐渐退化,草畜不平衡矛盾日益凸显。
作为黄河上游水源重要涵养区之一,为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碌曲县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极大地减轻了草原生态负重。同时,创新开展“十户联产”的合作经营模式,不断调整畜牧业结构,推进传统牧业改革。
贡保勒知的合作社整合了村里牧民的草场、牦牛等生产资料,吸纳14名劳动力从事管理、放牧、饲草料和畜产品加工等工作。不同于传统的放牧方式,合作社采取舍饲、半舍饲结合的饲养方式。
这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的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貌。(受访者供图)
通过抱团发展,合作社养殖近700头牦牛,并以固定工资、分红等方式带动牧户增收,也让更多劳动力摆脱牛羊和草原,有了更多致富的可能。
“合作社统一托管牛,村民们从传统的游牧生活中解脱出来,开藏家乐、外出务工,再加上政府发放的草原生态保护奖补,增收渠道多了、收入比以前更高。”贡保勒知说。
目前,碌曲县共有270多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5600多户农牧户增收,初步形成了畜牧业生产适度规模化、养殖标准科学化、经营销售市场化、生产设施规范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格局。
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不仅是摆脱贫困之路,更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碌曲,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变成一种有品格的力量,不断赋予雪域高原新活力。(记者胡伟杰、文静)
碌曲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5:走进县城看发展丨甘肃碌曲:绿色为底 书写雪域高原新活力
新华社兰州8月25日电题:甘肃碌曲:绿色为底 书写雪域高原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胡伟杰、文静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用生态保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全覆盖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牧旅融合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交出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绿色答卷。
环境大变样 幸福牧民家
碌曲县坐落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初秋,记者来到碌曲县玛艾镇红科村。
这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县城(无人机照片,2021年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黄色墙壁、红色屋顶,一排排藏式风格的院落错落有致。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居住的杂乱草滩。
2019年,碌曲县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在红科村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一场以易地搬迁、卫生整治、拆危改旧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拉开帷幕。村子里先后新建起93套住房,并增加了篮球场、文化景观长廊、主题广场等设施。
“牧民定居下来,村子建设得更加美丽。”玛艾镇副镇长桑杰加措介绍,村道上的牛马粪便得到清理,土路铺上了水泥,老旧房屋改建成崭新的藏式民居。每逢藏历新年,红科村都会举办“乡村舞台”,唱歌、跳舞、背水比赛……昔日在草场上四处游牧的村民,如今邻里关系更为紧密和谐。
这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的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貌。(受访者供图)
22岁的村民仲格加在兰州市上大学。谈起家乡的变化,他感叹不已:“以前打水要去河边,有些村子里的房屋院墙都塌了,路也是坑坑洼洼,去县城要花两个多小时。现在家里一年四季都能用上自来水,院墙全被翻修了,去县城也只要20多分钟”。
红科村只是碌曲县近年来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缩影。2015年以来,碌曲县累计投资约9.6亿元,共计建设95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已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惠及2.7万余人。
村子变景区 致富有前景
沿着213国道行进,甘肃首个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牧民定居点碌曲县尕秀村很快映入眼帘。
经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曾经是落后贫穷牧民定居点的尕秀村,2017年开始发展旅游业,村集体成立了旅游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并由公司牵头兴办藏家乐,发展成为旅游明星村。
这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帐篷城景区(无人机照片,2021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贡保加放下羊鞭开起藏家乐,从牧民转型为旅游从业者。刚开张的一段时间,贡保加的生意并不如意:推出拿手的藏餐,游客吃不惯,不买账;客房打扫得一尘不染,游客发现没有淋浴间和无线网络,转身就走。
为此,碌曲县在群众家门口举办旅游培训,从饭菜改良到客房配置全包括。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尕秀村停留过夜,全村超一半牧民开了藏家乐。数据显示,2021年,碌曲县接待游客80.2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67亿元。
贡保加的藏家乐越办越红火。手头有了闲钱,他打算再开一间餐馆,预计每年收入能增加6万元左右。“再算上牧场上的牛羊,以后日子会过得更好。”贡保加说。
这是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拍摄的尕海湖(无人机照片,2021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产业释活力 发展有动力
牛羊数量减少,牧民收入却不减反增。这“一增一减”中藏着哪些学问?
眼下正是牦牛贴秋膘的时节。在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劳尔都良种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贡保勒知,正忙着喂养牦牛。合作社内,牛舍、育肥间和饲草料加工车间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以前是牛羊越养越多,草越来越少,山越来越秃,人越来越穷。”贡保勒知回忆道,2010年前后,超载放牧致使草原逐渐退化,草畜不平衡矛盾日益凸显。
这是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湖拍摄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及其幼鸟(无人机照片,2021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哲宇 摄
作为黄河上游水源重要涵养区之一,为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碌曲县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极大地减轻了草原生态负重。同时,创新开展“十户联产”的合作经营模式,不断调整畜牧业结构,推进传统牧业改革。
贡保勒知的合作社整合了村里牧民的草场、牦牛等生产资料,吸纳14名劳动力从事管理、放牧、饲草料和畜产品加工等工作。不同于传统的放牧方式,合作社采取舍饲、半舍饲结合的饲养方式。
通过抱团发展,合作社养殖近700头牦牛,并以固定工资、分红等方式带动牧户增收,也让更多劳动力摆脱牛羊和草原,有了更多致富的可能。
这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村貌(无人机照片,2021年9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合作社统一托管牛,村民们从传统的游牧生活中解脱出来,开藏家乐、外出务工,再加上政府发放的草原生态保护奖补,增收渠道多了、收入比以前更高。”贡保勒知说。
目前,碌曲县共有270多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带动5600多户农牧户增收,初步形成了畜牧业生产适度规模化、养殖标准科学化、经营销售市场化、生产设施规范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格局。
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不仅是摆脱贫困之路,更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碌曲,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在变成一种有品格的力量,不断赋予雪域高原新活力。
碌曲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碌曲县属于哪个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