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推荐文章1:过传统节日 了解中华文化

  :人民网-人民日海外版


  在国际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节日是重要教学素材,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农历牛年春节期间,不少国际中文教师以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为学生开设了节日文化课。如何将节日教学引入中文教学课堂,使二者有机融合,老师们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听听他们怎么说——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推荐文章2:春节的传统风俗

  :曲靖日-曲靖新闻网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作“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贴年红: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守岁: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相互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压岁钱: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他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拜岁: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庙会: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拜年: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禧、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烧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本综合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推荐文章3:非遗文化知多少?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科教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6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没错,就是2020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值此之际,科教频道推出特别节目《我们的节日·2020中国记忆》,以“多彩非遗 精彩节日”为主题,讲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的非遗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级非遗——高杆船技


  57岁的屠松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桐乡高杆船技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清明节,屠松根的高杆船表演都是万众期待的节庆项目。


  桐乡高杆船技代表性传承人屠松根


  利用毛竹天然的柔韧,屠松根在高杆上倒立,双手脱杆,独卧杆身,凌空旋转。


  水天之间,绕竹翻转,是对自然的敬意,也是对丰收的祈愿。


  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


  香包又称香囊,通常用绫罗绸缎刺绣缝制,内放芳香本草,有净化空气、驱蚊、避毒的功效。


  香包


  井秋红是徐州“曹氏香包”的第三代传人,每年端午节,她都要给家族里的小孩子们缝制五毒香包。


  井秋红缝制五毒香包


  把蝎子、蜈蚣、壁虎、毒蛇、蜘蛛绣在青蛙造型的香包上,让小儿佩戴,有以毒攻毒、祛邪纳福之意。


  青蛙造型的香包


  国家级非遗——广东醒狮


  李荣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每逢春节,他都会为春节的年例表演,挑选一支优秀的醒狮队伍。


  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李荣仔


  正是因为很多像李荣仔这样的手艺人在坚守,广东醒狮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醒狮表演才能成为流传数百年的年俗。


  新年的欢乐和幸福,也在一次次的舞动中,成为广东人昂扬向上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写照。


  广东醒狮表演


  广东醒狮、徐州香包、高杆船技......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留下的财富,是专属于中国的珍贵记忆,更是民族文化精华和智慧的象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推荐文章4: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

  :陈虎、陈树千(分别系中华书局编审、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糖瓜祭灶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嬷嬷要件新棉袄,新媳妇光看不敢要”。这是故乡微山湖边过年时的一首民谣,其中透出男女老少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浓浓气息。其实,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并非只指夏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习惯上从腊月初八开始,包括祭灶、除夕、大年初一、人日,以及元宵节的吃元宵、闹花灯等。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既是诗词中的物象,又是意象,牵动着文人骚客们的创作灵感,留下了无数既富生活气息,又如醇酒醉人的名篇佳制。


  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北齐魏收《蜡节诗》),在数九寒冬,人们于腊日虔诚地举行腊祭。晋人裴秀的《大蜡诗》,就详细地展示出于“岁事吿成,八蜡勤”之时,向百神告“年丰物阜”,感谢百神保佑“方隅清谧,嘉祚日延”的场景。唐朝则于农历十二月寅日蜡祭百神,卯日祭祀土神,辰日腊祭列祖列宗。皇帝每每在皇宫内苑召见近臣,赐给他们“黄金合里盛红雪,重结香罗四出花”(王建《宫词》)的腊祭供品。诗人杜甫就曾因腊日得皇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的赏赐而欣喜万分。宋代,“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宋王洋《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的佛家腊八节,取代了腊日祭祀。南宋范成大又说腊八粥主要是祈求“物无疵疠年谷熟”,并迫使“疫鬼闻香走无处”(《口数粥行》)。清朝腊八节最著名的是在雍和宫举行的腊八盛典,熬粥用的大铜锅就重达八吨。


  汉代腊祭时还有送灶神归界、接祖先回家的风俗。至唐宋时便出现“匣中取镜辞灶王,罗衣掩尽明月光”(唐李廓《镜听词》)的祭祀“灶王爷”的风俗。民间已用猪头祀灶,南宋范成大的《祭灶词》,就以诙谐的笔调勾画了一幅饶有趣味的祭灶图:“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首烂熟双鱼鲜,豆砂甘松粉饼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并透露出当时的女性已不被允许参与祭灶活动的现象,后代逐渐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习。祭灶时尤重“果食花饧祭灶神”(宋舒岳祥《再和前韵答达善季辩》),“盘中有饴凝作脂,愿神口舌甘如饴”(明陈荐夫《祭灶行》),这不仅能黏住灶神的嘴,更甜了灶神的心。当然,古代的民间“西家新酿熟,祀灶请比邻”(宋刘应时《幽居》),还有融合邻里感情的重要功能。


  劝君今夕不须眠大家沉醉对芳筵


  新旧交接点的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东京梦华录》)。从现有文献看,南朝梁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最早将除夕守岁节俗写入诗里。诗人的境遇不同,诗中守岁的场景和心境也有异:有唐杜审言“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守岁侍宴应制》)的灯红酒绿,也有宋苏轼“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守岁》)的嬉戏热闹;有元袁凯“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客中除夕》)的清冷孤寂,也有清李慈铭一家人“翠柏红梅围小坐,岁筵未是全贫。蜡鹅花下烛如银。钗符金胜,又见一家春”(《临江仙·癸未除夕作》)的脉脉温情。有清袁枚“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亲膝下过。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伤心》),对母亲的祭奠之作,也有清尤侗“笑劝屠苏称合欢”“愿妾红颜胜旧年”,“更有一椿郎谶取,团圆。预乞明朝拜节钱”(《南乡子·闺中除夕》),祈祷夫妻永结同心、长久团圆的美好情思。“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唐李世民《除夜》),守岁是对美好生活的守望。明代于谦的“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除夜太原寒甚》),犹如写给自己的新春寄语。唐朝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傩”或“大傩”仪式,如王建《宫词》中所言:“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宋赵师侠《鹧鸪天·丁巳除夕》),除夕是孕育希望的夜晚,“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宋杨无咎《双雁儿·除夕》)。


  写春联


  五更欢笑拜新年不求见面惟通谒


  汉代以后,每逢元旦,朝廷都要举行盛大的朝贺礼仪。三国曹植的“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元会诗》),写出了元旦朝贺的庄严肃穆,唐代诗人更创作了众多的元旦朝会应制诗,如唐卢纶的“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北宋以元正“为大节日,七日假”(宋王楙《野客丛书》)。元旦这天,皇宫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排正仗”朝会。南宋史浩《瑞鹤仙·元日朝回》描写了元旦宫廷的热闹场面,显示出皇室庆典的庄重、华贵与豪奢。清朱彝尊的“新年恩较渥,昨日醉初醒。九奏钧天曲,风飘次第听”(《元日赐宴太和门》),诗中毫无盛恩之下的诚惶诚恐,倒满是受封赏后飘飘然的心情。南宋陆游的“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除夜雪》),清孔尚任的“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甲午元旦》),等等,都如一幅“乐岁图”,洋溢着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宋、金、元时期又有元日节庆里儿童骑竹马的游戏。如宋苏轼《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竹马异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南宋姜夔《鹧鸪天·丁巳元日》中“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的天真可爱,形象地反映出民间在元日的早上,各家各户都要“新桃换旧符”的风俗。正月初一,拜年也是重要的活动,人们在迎新之际,往往投送名片拜年。有时主人自己不到场,只派仆人携拜帖四处去投,称为“飞帖”。于是许多人家门前往往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以承放“飞帖”之用。明朝民间就已经出现类似现代明信片的贺年卡。如文徵明的《拜年》诗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贴门神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巧胜金花真乐事,堆盘细菜亦宜人。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宋晁冲之《立春》)。春节期间恰逢立春,古代民间在过立春节时,有迎春神、打春牛、送春盘、立春幡等活动。自先秦时期,天子于立春时节便“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礼记·月令》)。唐温庭筠的《汉皇迎春词》,就描写了汉代天子立春日东郊迎春的奢靡景象。唐张九龄的“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南宋朱淑真的“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立春古律》),都描写了人们喜迎春神的场面。立春日食生菜,至晚是东汉时的节俗,唐杜甫有“春日春盘细生菜”“菜传纤手送青丝”(《立春》),白居易有“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六年立春日人日作》)。春盘在唐代大为流行,杜甫、白居易、沈佺期、王昌龄等诗人都曾将春盘入诗,唐欧阳詹《春盘赋》里还描述了佳人“一本一枝”“片花片蕊”在盘上插花装饰的过程。于是“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南宋范成大《朝中措》),就成为宋代立春节日餐桌上的主角。宋代迎春祭礼中还有“立青幡”,女子巧手下的彩色丝绢、纸张,变幻出禽鸟、燕子、虫蝶、花卉、金钱等各样形状,称为“春幡”“春胜”。宋苏轼“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减字木兰花·立春》),描写了人们喜迎春神的热闹场面。周人立春“出土牛以送寒气”的习俗到了两汉,逐渐演变为鞭春牛以劝农耕、祈祷丰兆。宋代以后,立春鞭春牛成为官方和民间的重要民俗仪式。杨万里“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蒻。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观小儿戏打春牛》),生动地记述了立春日,儿童模仿大人打春牛的游戏场景。


  摇元宵


  明月春风三五夜香车宝辇隘通衢


  “明月春风三五夜”,即农历正月十五,又别称“上元”“元夕”“元宵”“灯节”,将春节的热闹喧阗氛围推向高潮。唐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上元》),就描述了京城长安元宵夜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元宵佳节,皇帝每每“彩仗移双阙,琼筵会九宾”(孙逖《正月十五日夜应制》),命诗作赋,歌功颂德。北宋宣和年间的一个元宵之夜,徽宗皇帝大宴群臣,赋词唱和:“寰宇清夷,元宵游豫,为开临御端门。暖风摇曳,香气霭轻氛。十万钩陈灿锦,钧台外、罗绮缤纷。欢声里,烛龙衔耀,黼藻太平春。”(《满庭芳》[寰宇清夷])以夸张富丽文辞,描绘了宫廷内外元宵节日的盛况。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白居易于贞元年间正月十五因疾病羁绊于长安、思念故乡而作“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长安正月十五日》),抒孤独忧伤之情状。至隋朝,元宵月圆之夜,京城与地方州府开始兴起张灯习俗,薛道衡即有“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的描写。元宵节里,唐帝京长安“千门开锁”,“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郭利贞《上元》),“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描写的都是元宵狂欢之夜。宋代元宵狂欢更是盛况空前,柳永的“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倾杯乐》),曾巩的“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上元》),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王同祖的“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夜通晨”(《京城元夕》)等,歌咏的都是元夕盛况。


  放花炮


  宋代元宵夜观灯赏月,“绣阁人人……手拈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晁冲之《传言玉女》),“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更成为青年男女幽会定情的天赐良机。诗人朱淑真“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元夜》),更把同恋人幽会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


  通宵爆竹一声声银花喧夜听椒颂


  唐朝以前,人们于春节期间火烧竹节使之爆裂炸响,用以“避山臊恶鬼”。唐以后,为使爆竹发出的声响更大,人们开始在竹筒中填上火药,称为“爆竿”,唐人来鹄即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早春》)的说法。自宋代始,人们卷火药于纸中点燃,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见之“炮仗”(亦作“炮张”)。南宋诗人范成大《爆竹行》:“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迭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屏除药物添酒杯,尽日嬉游夜浓睡。”翔实生动地描述了农家燃放爆竹的情景。人们在“生盆火烈轰鸣竹”中,“迎春送残腊……守岁筵开听颂椒”(范成大《除夜》)。清代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盛况空前,清廷每年都会在北京的中南海举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冰上赛武烟火会。谢文翘《教门新年词》有云:“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宋代以后,爆竹还承载着驱除邪魔的美好心愿,正如史浩《感皇恩·除夜》所言:“结柳送穷文,驱傩吓鬼。爆火熏天漫儿戏……腊月三十日,如何避?且与做些,神仙活计。”明人文徵明也云“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乙卯除夕》)。


  烟花爆竹为节日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气氛,成为辞旧迎新、恭贺新春的重要文化符号。正如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是狂欢的声音,是新年的味道。


  (本版图片均选自北京出版社出版之何大齐绘著《北京的春节》)


  《光明日》( 2021年02月13日03版)


  : 光明网-《光明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推荐文章5:关于节日民俗的传统与文化

  核心提示: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有着其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合理性,这也让中国的节日民俗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推荐搜索词:

  

  1.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及意义

  

  2.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料大全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