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文章1:中国第一枚口罩发明者是江门人,曾被提名诺贝尔奖

  南都讯 提到口罩,平时你不会觉得稀罕 ,但在疫情面前,它却是生命的保护伞,你也许不知道,中国的第一个口罩是江门人发明的。近日,《参考消息》道了伍连德这位“口罩背后的男人”的生平事迹。


  他发明了简便实用的伍氏口罩并在全国创建了20多所医学卫生机构是首位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候选人,他背后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人铭记!


  奖学金拿到手软,24岁成剑桥博士


  伍连德祖籍广东台山四九镇,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其父伍祺学是槟榔屿著名金饰商,母亲则是第二代马来西亚华侨。


  1903年的伍氏家庭三代合影


  17岁时,伍连德获英国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医。求学期间,他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奖项。1902年,他获得医学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


  1903年,年仅24岁的他,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底,他回到槟榔屿,开设私人诊所,并致力于社会改革。但他觉得“始终不满足,因为我总想做一点儿较大的医务事业,同时我也想得个机会为祖国服务。”


  疫区“逆行”,力挽狂澜拯救万千生命


  1910年底,时值清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天。一场凶狠的瘟疫在东北陡然爆发。


  10月25日,满洲里首次出现客栈暴死患者。11月7日,瘟疫在哈尔滨蔓延开来。


  瘟疫感染者发烧、头痛、胸闷、干咳……不久即窒息死亡,死后皮肤呈青紫色。死亡阴影高悬于顶,一时间人人自危。


  12月24日,年轻的伍连德领命抵达哈尔滨。随同伍连德前来的,仅有陆军医学堂的一名教员和一个学生。很快,他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行使职权。


  抵达的第三天,为弄清疫情,伍连德决定冒险解剖尸体——在民智未开的中国,这被认为是大逆不道。


  1912年2月间,伍连德在临时实验室内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样本


  在当地一间贫民窟里,伍连德进行了中国医生的第一例人体解剖。经过分析证实,哈尔滨流行的是肺鼠疫,通过人际呼吸飞沫传播。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分类。


  当时正值年关,为阻止疫情随返乡过年的人流沿铁路传播,伍连德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向关内征聘医生。他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培训、调动包括邮递员在内的各行业服务人员一起投入防疫活动。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扮演了一个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给医生、警察、军队,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专门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用于隔离病患,后来被称作“伍氏口罩”。


  这种口罩制作简单,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民众纷纷戴上了口罩,死亡率也大大降低。


  在1911年4月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当防疫进入最后阶段时,考虑到腐尸极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伍连德又说服大家,将染病尸体集中火葬。由于“有违”传统人伦,此事上清廷并获准后才予办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火葬。


  不到4个月的时间,一场数百年不遇的鼠疫灾难终于被制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伍连德功不可没。


  英国《泰晤士》驻北京的记者莫理循给伍连德的信中提到:“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绩,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家喻户晓。”


  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关于伍连德的相关信息


  因在肺鼠疫方面的研究和贡献,伍连德于1935年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华人。


  “作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在伍连德的心中,他一直是一个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他也的确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很早就深深根植在伍连德的心底。他的外公林道解(祖籍新会)是爱国侨领。他的六个舅舅都曾在清政府水师服役。其中,三舅林国裕在甲午海战中牺牲,二舅林国祥在甲午海战中接替方伯谦任管带指挥“济远号”战舰。他的夫人黄淑琼是新加坡爱国华侨领袖黄乃裳之女。


  1934年,伍连德与夫人黄淑琼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家中


  1960年1月21日,他因心脏病逝世,享年81岁。临终前,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地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采写:南都记者 严亮 通讯员:江轩


  酒是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文章2:看个明白 | 谁发明了自行车

  酒是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文章3:布洛芬发明人因偶然宿醉实验成功 一生低调朴素 3年前已去世

  斯图尔特·亚当斯 图据BBC


  □楚天都市极目新闻记者 李力力


  眼下,不少人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后发热、全身疼痛,市场对退热药物布洛芬需求量激增。一药难求的布洛芬,是怎么出现的?它的身后,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由于发明人的无私授权,才让布洛芬走向普罗大众,让无数人受益。而它的发明人斯图尔特·亚当斯却一生低调朴素。


  维基百科资料显示,斯图尔特·亚当斯是英国药剂师和生物工程师,1961年他和搭档发明了止痛药布洛芬。如今布洛芬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示范名单基本药物,是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之一。


  家境贫寒16岁辍学


  1923年,亚当斯出生在英格兰西北安普敦郡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家中子女众多,他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由于家境贫寒,亚当斯16岁就辍学了,在英国医药美妆Boots经营的一家零售药房当学徒。为期三年的学徒培训结束后,亚当斯成为一名药剂师,他也因此对科学产生兴趣。在Boots的资助下,他在诺丁汉大学获得了药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加入Boots公司。此后,他被调到Boots的研究部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期间,亚当斯在利兹大学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亚当斯一直在寻找一种无副作用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当时阿司匹林已于1897年问世,这是第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通常被当作止痛药使用,但必须在非常高的剂量下使用,这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出血和消化不良等副作用的风险很高。1950年代,阿司匹林在英国失宠了。


  亚当斯要寻找的,正是能替代阿司匹林的药物。


  宿醉后发现药物有效


  亚当斯招募了化学家约翰·尼科尔森博士和技术员科林·伯罗斯,他们测试了600多种化合物,旨在找到一种耐受性良好的药物。在诺丁汉郊区一栋维多利亚式老房子里,这个三人小团队不断地尝试,虽然亚当斯意识到他们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但他们仍然坚持了10多年。


  亚当斯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我确实认为我们最终会成功——我一直觉得我们会成功。”他还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在自己身上试验两到三种化合物。在那段时间里,有四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但都失败了。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但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路。


  一次宿醉无心插柳,拯救了他们的试验。1961年,他们选定了这种叫做2-(4-异丁基苯基)丙酸,这就是后来的布洛芬。据道,亚当斯有天晚上和朋友们出去喝酒,第二天头痛欲裂,但他当天还有重要演讲,还是第一个发言的人。亚当斯服用了正在试验中的药,约600毫克,结果发现非常有效。


  1962年,布洛芬获得专利,7年后被批准为处方药。 据Boots英国前医疗开发主管戴夫·麦克米兰介绍,布洛芬对该公司来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药物。“它拯救了Boots,帮助公司向美国和世界各地扩张。”


  亚当斯因他的研究获得了诺丁汉大学的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87年他获得英国女王亲授的大英帝国勋章。


  未靠专利赚取一分钱


  布洛芬很快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止痛药物之一。 1970年代亚当斯前往阿富汗旅行时,发现甚至开伯尔山口沿线的偏远乡村药店也在出售布洛芬。


  布洛芬让Boots公司大赚特赚,但亚当斯本人并没有因此获利。1962年,亚当斯与约翰·尼科尔森共同开发并获得专利后,他们却未从中赚到一分钱。事实上,亚当斯曾经开玩笑说,除了布洛芬使用者之外,他可能是唯一一个因布洛芬而赔钱的人,因为他当时为了申请专利,还支付了1英镑的专利费,Boots公司还没有给他“销”。


  他谦虚地说,布洛芬的发现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最令他高兴的是,全世界有数亿人正在服用他发明的这种药物,他可以帮助很多人。


  在此后的无数个采访里,亚当斯总是那个谦虚和蔼的样子,他的儿子后来也成为一名科学家,全家人都很朴素低调。


  亚当斯一直住在英国诺丁汉市郊外的一个简陋的房子里,每当他头痛时,他会像普通人一样去药店购买布洛芬,仔细听取售货员对他讲解用药细则,尽管他就是发明这款药物的人。


  2019年1月31日,亚当斯在诺丁汉去世,享年95岁。


  湖北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酒是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文章4:【史海回眸】布洛芬之父,曾在醉酒后以身试药

  :环球时


  【环球时综合道】因为疫情,布洛芬“火了”,作为全球最畅销的解热镇痛药之一,布洛芬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而提起布洛芬的发明者,很多人并不熟悉,他是一位英国人,名叫斯图尔特·亚当斯,他一生默默无闻,但对药物研发达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他经常说:“我一直认为,如果你想让病人服用一种药,自己应该先去尝试下。”他也被人们称为“布洛芬之父”。


  亚当斯1923年生于英格兰北安普敦郡,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亚当斯家中有5个孩子,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捉襟见肘。无奈之下,16岁的亚当斯不得不辍学,打工挣钱贴补家用。他来到一家制药公司工作,在这里,他一边当学徒,一边卖药。喜欢钻研的亚当斯对制药这门学科非常感兴趣。他常想:一粒小药片,吃了就能治好病,能够让病人起死回生,太神奇了,很想探究其中的秘密。后来,他获得公司的奖学金前往诺丁汉大学攻读药学专业。


  毕业后,亚当斯回到了原来的公司。此时,他的新任务是作为科研人员参与青霉素项目的研究。由于二战英国征兵,亚当斯也面临上战场服役,但负责征兵的人听说他是青霉素项目的科研人员后,认为药物研究比上战场打仗更加重要,于是免除了他的兵役。


  此后,亚当斯又继续深造,学成后再次回到了制药公司工作。他的任务是研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因为伦敦阴冷的天气,很多人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当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药是阿司匹林。但是人们发现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比较大,很多人服用后出现了诸如过敏、出血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市场上急需一种可以替代阿司匹林的药物,瑞士、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制药公司都在进行研发。亚当斯接受了这一挑战,他成立了一个三人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攻关。


  研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探索。他们经过600多次实验,都失败了。但这些“失败”的研究,为他积累了大量资料和数据。后来,团队换了一种研究思路,取得了一定进展。经过在人和动物身体实验后,有一种药物的药效是阿司匹林的几倍,而且实验表明,它还可以减轻发烧症状,这就是后来的布洛芬。1962年,布洛芬获得了专利,1969年获准作为风湿性疾病的处方药在英国上市销售。


  不过促使布洛芬后来取得成功,还离不开亚当斯一次醉酒的经历。有一次亚当斯去莫斯科参加一场国际会议,前一天因为主办方盛情招待,亚当斯喝了不少酒,第二天醒来后,头痛欲裂,接下来他有一场重要的演讲,这该如何是好?他突然想起来,自己研发的新药有镇痛的效果。于是,他决定自己尝试一下,没想到,效果特别好。这并不是亚当斯第一次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此之前他也服用过几种化合物,但亚当斯回忆起当时这段经历时说:“尝试这些药物很重要,我很高兴能成为第一个服用布洛芬的人。”


  1983年,布洛芬因为服用“相对安全”,被批准成为非处方药。再后来,布洛芬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20世纪80年代,布洛芬已经成为英国最火的药物之一。1985年,布洛芬的专利到期了,亚当斯和其所在的公司没有再继续为布洛芬申请专利,此后全世界所有的药厂都可以合法生产布洛芬了。


  布洛芬帮全世界很多人减轻了病痛,亚当斯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有名气。2015年,亚当斯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最高兴的是全世界有数亿人正在服用他研发的药物。而在被问及自己亲自参与药物实验时,他不在乎地说:“我从来都认为,在他人服用药物之前,自己应该是第一个药物服用者。”


  2019年1月,亚当斯在英国诺丁汉去世。


  酒是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文章5:他是中国史上第一个酿酒的人?造酒的始祖?

  很久以前,在夏朝,有一位年轻有为的君主叫少康。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可不像现在这样安稳,常常面临着各种挑战。


  (少康又名杜康,杜康酿酒。)


  少康每天都为了国家的事儿忙得不可开交,既要操心老百姓的吃喝,又要提防着周边部落的侵扰。


  有一天,少康忙完了朝堂上的事儿,正累得不行,想着能好好歇一会儿。


  就在这时,一个手下慌里慌张地跑了进来,大声喊道:“大王,不好啦!剩饭太多,没地方放啦,可咋整啊?”少康一听,眉头皱得紧紧的。要知道,那时候粮食可金贵了,剩饭浪费了可不行。


  少康冥思苦想了好一会儿,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空桑山。那空桑山离王宫不远,山里有不少天然的洞穴,用来暂时存放剩饭,说不定是个好办法。于是,他立刻下令,让奴隶们把剩饭都搬到空桑山的洞穴里去。


  过了些日子,少康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些剩饭,就带着几个侍卫去空桑山查看。刚走到山洞口,一股从来没闻过的奇异香气就扑鼻而来。


  少康心里一惊,心说这是什么味道,咋这么香?他赶紧加快脚步走进洞穴,借着微弱的光线,看到剩饭堆旁边有一些褐色的液体。


  少康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蹲下身子,用手指蘸了点那液体,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尝了尝。


  哎呀!这味道又苦又辣,可喝下去之后,浑身都变得热乎乎的,说不出的舒服。少康眼睛一下子瞪得老大,心里琢磨着:这难道是什么天赐的宝贝?


  从那以后,少康就像着了魔一样,一门心思研究起这神秘的液体来。他把洞穴里那些带有液体的剩饭,单独装在陶罐里,每天下朝之后,别的事儿都顾不上,就跑到陶罐旁边观察。


  到了第七天一大早,陶罐里突然开始咕嘟咕嘟地冒气泡。


  少康觉得光自己研究可不行,得找些能工巧匠一起琢磨。于是,他召集了二十个工匠,用不同的谷物反复做实验。


  用黍米酿出的酒浆,喝起来清冽爽口;用稻米酿的酒,带着一股甜甜的香味。


  还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有个心灵手巧的陶匠,把酒器捏成了葫芦形状,结果用这个酒器酿出来的酒,香味居然更浓了。


  经过三个月的反复尝试和摸索,少康终于找到了酿酒的秘诀。他兴奋地在龟甲上刻下了八个字:“五谷精粹,水火相济。”这简单的八个字,可凝聚了少康和工匠们无数的心血啊。


  后来,到了冬至那天,按照惯例要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少康亲自捧着青铜酒爵,往祭坛走去。


  文武百官们一个个伸长了脖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少康手里的酒爵,都想尝尝这传说中的“神水”到底啥味道。


  可就在少康走到祭坛中央的时候,只听见“咔”的一声,酒爵突然裂开了一条缝,琥珀色的酒液顺着裂缝滴到了祭坛上。


  大巫师的脸色“唰”地一下就变了,吓得浑身直哆嗦,正想跪下请罪呢。就在这时,祭坛上的火焰“轰”地一下蹿起三丈高!大家都吓坏了,赶紧“扑通扑通”地跪了下来。


  少康却仰天大笑,大声说道:“大家别怕,这是天神喜欢咱们酿的酒啊!”这个意外的插曲,不但没让大家害怕,反而让这酿酒术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后来,工匠们还特意在酒器上铸造出裂纹纹饰,没想到这裂纹纹饰竟成了王室器具独特的标志。


  从那以后,少康酿酒的事儿就在夏朝传开了,酒也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少康因为这项伟大的发明,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和尊敬。而那空桑山里飘出的酒香,也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了一段传奇佳话。


  (注意上文为故事情节,历史没有明确记载)


  酒文化在宫廷的兴起


  没过半年,夏王宫里就刮起了一阵怪风。大臣们上朝前都要抿上一口酒,说是能“壮胆气”;乐师会往编钟上洒点酒,说这样编钟的音色更清亮;就连御医都开始用酒来配药了。


  最离谱的一次,少康宴请诸侯,有个部落首领酒喝多了,非要和侍卫比武,结果一不小心,一头栽进了酒缸里。


  少康倒也没生气,反而赏了他三坛好酒,还说:“真是个性情中人!”从那以后,“酒中豪杰”就成了大家谈论的美谈,各个部落进贡的时候,都想尽办法讨要酿酒的秘方。


  酿酒术对夏朝的影响


  这酿酒术可不仅仅是让大家喝得痛快。有一年闹蝗灾,少康下令用陈年的酒糟拌麦种,结果第二年的麦穗比往年都饱满。


  商队带着酒器往西走,换回来成车的玉石和皮毛。更绝的是,少康把酿酒术分成了十二道工序,派自己的亲信到各地去监造酒坊,这样既能掌控经济命脉,又能暗中监视诸侯。


  有一次东夷部落进贡的酒里掺了水,少康只抿了一口,就冷笑着说:“这酒里河水味太重了。”


  吓得使者当时就瘫倒在地上。从这以后,各个邦国再也不敢耍心眼了,夏王朝的威望越来越高。


  少康的治国智慧


  少康晚年的时候,有一次微服私访,在酒肆里听到有人醉醺醺地议论朝政。随从打算把人抓起来,少康却摆了摆手说:“醉话往往是最真实的。”


  第二天上朝,他还真把听到的赋税问题提出来讨论了。后来还专门设立了“采风官”,去收集大家在市井酒后说的真心话。有大臣不理解,就问:“何必听那些醉汉胡说八道呢?”少康摸着胡子笑着说:“酒能让人放下防备,也能反映出民心。”


  这话传到民间,老百姓都说咱们大王才是真正的“千杯不醉”,心里明白着呢。


  历史长河中的回响


  三千年过去了,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制酒器上,那些斑驳的裂纹纹饰还能看得清清楚楚。考古学家发现,这些酒器残留物的成分和现在的黄酒特别像。


  最让人惊奇的是,在一件青铜爵的内壁上发现了铭文,破解之后发现,竟然就是当年少康刻在龟甲上的那八个字秘方。


  现在咱们举杯喝酒的时候,能想到这琥珀色的液体里,藏着一位上古君王的智慧和胆量吗?那股飘了几千年的酒香,还在跟我们讲着少康复国的传奇故事呢。


  少康酿酒的事儿让我们知道,很多伟大的发明都是从意外开始的。但更厉害的是,他知道怎么把偶然的发现变成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从一开始的神秘液体,到后来成了国家的重要东西,从祭祀时的神器,再到掌握经济的命脉,这酒里酿的可不只是五谷的精华,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智慧。


  下次闻到酒香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个潮湿的清晨,年轻的少康蹲在粮仓里,用手指蘸起第一滴酒的样子,那可是文明长河里最迷人的瞬间。


  酒是谁发明出来的推荐搜索词:

  

  1.天冬酒是谁发明出来的

  

  2.酒是谁发明出来的哪个朝代

  

  3.酒是谁发明出来的中国

  

本文标题:酒是谁发明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