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内脏结构图片推荐文章1:人体内脏结构图,非常直观的剖面

  肚子内脏结构图片推荐文章2:人体解剖学基础——腹部内脏篇(食道和胃)

  本期文章将介绍人体腹部内脏的消化系统脏器——食道和胃,它们是上消化道的一部分,参与消化的最初阶段。?????


  首先让我们从食道开始,人体的食道是一个肌肉发达的管道,是食物从咽到胃的通道。在我们吃下的食物被咀嚼和吞咽后,食道的肌肉帮助将咽下的食物以一种波浪状的运动推向胃,这种运动被称为“蠕动”。


  食道由两圈肌肉层组成:里层的圆形层和外层的纵向层。在食道上三分之一,外层由横纹肌组成,受自主控制,而下三分之一由平滑肌组成,不受自主控制。中间的三分之一是由两种肌肉混合组成的过渡段。食道沿着脊柱向下穿过颈部进入纵隔。


  食道一旦到达横膈膜,会穿过食管裂孔,就在正中平面的左边、T10椎体的水平,在那里它变成了腹部食道。腹部食道通过被食道下括约肌包围的贲门与胃相连。


  贲门位于T11椎体水平中线左侧,是食管和胃的分界点,贲门也是食管黏膜细胞由鳞状上皮细胞转变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的地方。


  腹部食道的右侧边界与胃小弯相连,而其左侧边界与胃底相连。


  沿着食道的路径有三个解剖位置上的狭窄,这三个食道的生理性狭窄是由三个结构穿过食道引起的。


  为了更好地观察食道和这些缩窄点,我们可以吞服钡剂(硫酸钡)后使用X线成像技术进行研究,这也被称为透视检查。


  第一个狭窄,位于食管入口,即咽与食道的交接处,相当于环状软骨和第6颈椎体下缘的水平部,距门齿约15cm。?


  第二个狭窄,位于主动脉弓穿过食道以及左支气管跨越食道的部位,相当于第4、5胸椎之间的水平,距门齿约25cm。


  第三个狭窄,是食道通过膈肌的裂孔处,距离门齿约40cm。横膈膜实际上是下食道括约肌的一部分。


  这些食道狭窄是食物可能被卡住的地方,尤其以第二个狭窄部位最常见。


  现在我们来谈谈血液供应,食管近端由甲状腺下动脉分支供应。支气管动脉的分支和直接来自胸主动脉的分支供应胸食管。腹部食道的动脉供应是由胃左动脉提供的它是腹腔干的一个分支,还有左膈下动脉。


  胸段食道的静脉血液回流经甲状腺下静脉和奇静脉的支静脉。腹腔食管静脉血液回流有两条途径:经胃左静脉进入肝门静脉系统,经食管静脉进入奇静脉进而回输至全身静脉系统。


  食道淋巴流分为三段,上部分三分之一流入颈深淋巴结,中间部分三分之一流入上、后纵隔淋巴结,下部分三分之一流入左胃淋巴结。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食道的神经支配。它接受来自左右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以及来自交感神经干的交感神经纤维。迷走神经继续形成食道神经丛,食道神经丛也包含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自于大内脏神经,这些大内脏神经起源于T5至T9水平的交感神经干。它的神经纤维沿主动脉(包括腹腔神经节)形成突触,然后进入食管神经丛。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胃,这是食物穿过食道后的下一站。胃是消化食物的储存库,就像我们吃的米饭一样,它在酶和胃液的帮助下为消化做准备,胃液会逐渐将固体食物转化为一种叫做食糜的半液体混合物——我们可以把胃想象成我们自己的内源性食物搅拌器。


  胃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因人而异,甚至人体在运动时,胃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当人体仰卧时,胃可占据腹部上腹部、脐部、左肋部、左腰部的部分区域。而当人体坐直时,胃部会微微下移。


  现在我们了解了胃的功能和它在身体中的位置,让我们深入研究胃的外部解剖特征。胃由贲门、胃底、胃体和胃幽门四部分组成,并有两种弯曲:胃小弯和胃大弯。


  贲门是食管下括约肌围绕着的部分,也是食道下部分与胃相连的地方。贲门位于T11椎体水平。


  胃底是胃扩张的上部。在胃底和食道之间,有一个很深的切口叫做心切迹。胃体是胃的主要部分,位于胃底和幽门窦之间。


  胃的幽门部分是一个漏斗状的区域,它有一个较宽的部分称为幽门窦,一个较窄的部分称为幽门管。在远端,它有一个称为幽门的括约肌区,这是一个明显增厚的圆形平滑肌层,控制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口进入十二指肠。


  仰卧位时,幽门部分位于幽门平面水平,位于颈静脉上切迹与耻骨下切迹之间的L1椎体,而站立位时,其位置从L2椎体到L4椎体不等。


  胃小弯为胃的右边界,它与食管的右侧相连接。较大的胃大弯形成较长的胃的左边界,胃大弯向下并向中间弯曲到达幽门腔。由于两个曲率的长度不等,胃的形状像字母“J”。


  现在,我们来谈谈胃的内部特征。胃的内部覆盖着一层胃粘膜,它保护胃的表面不受胃腺分泌的胃酸的侵害。


  胃粘膜收缩时,形成纵向皱褶,称为胃褶,沿幽门部分和胃大弯方向最为明显。当胃充满和膨胀时,这些胃褶会减少和消失。


  胃粘膜的表层是外肌层,由3个肌亚层组成。从内到中再到外分别称为斜层、圆层和纵层。这些平滑肌层一起工作,引起胃内的运动和收缩,帮助搅拌胃里的内容物,消化我们的食物。


  同样重要的是要了解胃的解剖位置,它与周围和覆盖它的所有其他器官和结构有关。胃大部分被内脏腹膜覆盖。


  小网膜,是一个小的双层腹膜褶皱,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近端延伸到肝脏。大网膜实际上是一个四层的腹膜褶皱,从胃的大弯曲处延伸出来,像毯子一样垂下来覆盖在肠子上。


  现在,胃的前表面很接近横膈膜,肝脏的左叶和前腹壁,胃的后表面很接近下方的胰腺,外侧的脾脏,以及外侧的横结肠,它沿着胃大弯延伸到结肠左曲。


  此外,胃还可以作为腹膜腔的两个主要腔室——大腹膜腔和小腹膜腔之间的分界标志,后者也被称为网膜囊。


  大腹膜腔是腹膜腔中较大的隔室,位于胃前方,而小腹膜腔位于胃和小网膜后方,是一个囊状腔,允许胃在其后方的结构上运动。


  还要记住,大腹膜腔和小腹膜腔通过大网膜孔相互连接,并在小网膜边缘后方开放。


  好的,我们继续看胃的动脉供应它是由腹腔干的分支提供的。胃小弯由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供应,胃大弯由左胃网膜动脉和右胃网膜动脉供应。


  沿着胃大弯和胃小弯,两条胃动脉和两条胃网膜动脉会相互吻合。胃底和胃体上部分由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供应。


  静脉很容易记住,因为它们胃的动脉的“镜像”。胃的静脉血最终全部流入门静脉: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直接流入门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大网膜左静脉流入脾静脉,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形成门静脉。右胃网膜静脉也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


  来自胃的淋巴液主要流向位于胃小弯和胃大弯的淋巴结,并可分为胃的上三分之二和下三分之一。


  胃上三分之二的大部分流向胃淋巴结,同时其他部分和胃底的淋巴也流向胰脾淋巴结。


  下三分之一靠近胃小弯部分的淋巴流向幽门淋巴结,而靠近胃大弯的淋巴则流向胰十二指肠淋巴结。所有这些淋巴结的淋巴最终流向腹腔淋巴结。


  最后介绍的是胃的神经支配,胃的副交感神经支配来自迷走前干和迷走后干及其分支。


  迷走前干向胃、肝和十二指肠的前表面输送分支。它起源于食道神经丛,主要由左迷走神经形成。迷走神经后干向胃后表面输送分支。它起源于食道神经丛,主要由右侧迷走神经形成。


  胃的交感神经支配由脊髓的T6至T9节段提供,神经纤维在内脏大神经内到达腹部,在腹腔神经节交换神经元,然后再发出节后纤维和迷走神经一起分布到胃。


  转载自‖Osmosis医学科普


  肚子内脏结构图片推荐文章3:人体解剖学基础——腹部内脏(肝脏篇)

  转载自:医学科普


  肝脏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器官,它可以自我再生,而且在消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脏可以产生胆汁、储存能量、排毒和产生蛋白质。下面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肝脏这个解剖器官。


  肝脏是一个巨大的腹膜内器官,主要位于腹部的右肋区和上腹部,深至第 7 至第11 根肋骨。它位于胃的右侧,部分肝脏覆盖在胃的前表面。它位于十二指肠、横结肠右侧和右结肠屈曲的上方。


  肝脏大部分位于小网膜前方;且在右肾和肾上腺的正上方。


  肝脏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包括产生胆汁以帮助脂肪消化,从消化系统中接受和代谢吸收的物质,从消化系统中吸收有毒物质及解毒,储存和释放碳水化合物,以及产生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如白蛋白和凝血因子)。仔细观察肝脏,你会发现人类的肝脏实际上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也可被称为肝叶,这包括一个较大的肝右叶,它被镰状韧带与较小的肝左叶分开。然后是尾状叶和方叶,它们在解剖学上包括在肝右叶之中。


  肝脏被潜在的空间包围着,这些空间被称为肝间隙。这些间隙通常只含有少量腹膜液,这些腹膜液在密切接触时充当两层膜之间的润滑剂。肝间隙包括左右膈下隐窝,它们是位于肝脏前上侧面的腹膜腔的延伸,由镰状韧带隔开。接下来是肝下间隙,位于肝脏和横结肠之间。这个间隙连接着肝肾隐窝,它从肝和右肾之间的肝下间隙向后上方延伸。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肝脏的两个主要表面。首先是横膈膜表面,它与横膈膜直接接触,表面光滑,呈圆顶状。其次是内脏表面,是由邻近器官如胆囊、胆管等形成的不规则表面。


  横膈膜表面是由内脏腹膜覆盖的,除了它的后侧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裸露区。肝脏的裸露区与横膈膜直接接触,然而,它被内脏腹膜的反射所包围,内脏腹膜形成了冠状动脉韧带的上下两层。


  冠状是形状如同皇冠的意思,冠状韧带像皇冠一样包裹着肝脏的上表面。这几层冠状韧带在右侧融合在了一起形成右三角韧带,在左侧融合在一起形成左三角韧带。


  肝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叶,镰状韧带起源于胚胎前肠的腹侧肠系膜。在它的下游离缘,这个韧带包含肝圆韧带,翻译成“肝的圆形韧带”。这是胎儿脐静脉的残余物,过去脐静脉用于将富氧血液从胎盘输送到胎儿肝脏。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肝脏内脏表面由于与其他器官的密切接触而产生的凹槽和印痕。首先,在肝脏的后下表面有两个显著的沟纹,分别叫做左右矢状裂隙。它们由肝门连接,肝门是一个短的横裂,大多数肝血管从这里进出肝脏。它们合在一起,看起来有点像字母“H”。


  右侧矢状裂在前面包含一个胆囊窝,它沿着后表面继续作为下腔静脉的沟。下腔静脉沟也延伸到膈面。


  左矢状裂,也称为脐裂隙,其前部包含圆形韧带裂,后部与静脉韧带裂相连。静脉韧带在胎儿时期实际上为静脉导管,它的作用是将血液从脐静脉分流到下腔静脉,绕过胎儿肝脏。


  除此之外,还有肝胃韧带,它实际上是小网膜的一部分,从静脉韧带的裂缝延伸到胃小弯。


  位于右下后方的小网膜的游离边缘称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它在肝门和十二指肠近端之间延伸。此韧带由胆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组成。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肝脏的血液供应情况。它从两个主要接收血液;肝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


  肝门静脉输送进入肝脏的大部分血液。它是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合并而成的,后者从胃肠道输送营养丰富的血液。这些血液直接进入肝脏,特别是肝细胞,肝细胞是执行解毒等任务的肝细胞。


  其余的肝脏血液供应是来自肝动脉本身的富氧动脉血,它起源于腹腔动脉的一个分支,叫做肝总动脉。这条动脉又分成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肝固有动脉,肝固有动脉又分成右肝动脉和左肝动脉。左、右肝动脉主要供应肝脏的非实质部分,如肝脏内的胆管。


  现在,我们来谈谈肝脏的静脉血流。在每个肝小叶内,血液从周围通过窦状隙(血窦)流向中央静脉。中央静脉的血液流入集静脉,然后流入三条肝静脉中的一条,最后流入下腔静脉。


  肝右静脉排出肝右叶的血液,肝左静脉排出肝左叶的血液,位于这两个叶之间的肝中静脉排出肝脏的中央部分血液。


  现在,我们来看肝脏的淋巴引流,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大部分来自肝脏前部的淋巴液流入肝门周围的肝淋巴结,而来自肝脏后部的淋巴液则流入肝脏裸露区周围的膈淋巴结。也可沿镰状韧带和圆形韧带,沿前腹壁向胸骨旁淋巴结和脐周淋巴结有部分淋巴引流。


  最后,肝脏的神经支配来自肝神经丛。肝神经丛接受来自乳糜丛的交感神经纤维,以及来自迷走神经前干和迷走神经后干的副交感神经纤维。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胆道,它由一系列的管道组成,这些管道将胆汁从肝脏和胆囊运送到十二指肠。胆汁是由肝细胞不断分泌的,从肝细胞通过小管流入小叶间管,然后再通过途径将胆汁输送到左右肝管。


  这些肝管合并形成肝总管,随后由来自胆囊的囊管连接,形成胆总管。胆囊管携带胆汁进出胆囊,允许胆汁储存和释放。在下方,总胆管与主胰管合并,形成肝胰壶腹,又称水壶腹。肝胰壶腹在十二指肠主乳头处进入十二指肠。一个叫做 Oddi 括约肌的肌肉瓣膜调节胆汁和胰液进入十二指肠的流量。


  肚子内脏结构图片推荐文章4:解剖腹部丨肠系膜下动脉和大肠

  解剖概述


  肠系膜下动脉于L3水平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解剖目的是显露该动脉的分支分布区(横结肠的左侧1/3段、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大部)。除了乙状结肠分支穿经乙状结肠系膜分布至乙状结肠外,肠系膜下动脉主干及分支均位于腹膜后。


  解剖顺序如下:解剖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观察大肠的形态特征。


  解剖指导


  肠系膜下动脉


  1.向上翻转横结肠和大网膜至肋缘处,显露横结肠系膜后层(图4.35)。


  2.将小肠移向右侧,显露自结肠左曲至乙状结肠的全部降结肠(图4.35)。


  3.肠系膜下动脉起自十二指肠水平部后面。若寻找困难,可先在乙状结肠系膜内找到1条分支并追踪至主干。继续解剖其他周围支。


  解剖要点:左侧输尿管可能被误认为肠系膜下动脉或其分支。肠系膜下动、静脉以及输尿管均位于腹膜后间隙,但血管位于输尿管前方。


  4.用探针修洁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图4.35)。


  图4.35 右移小肠并解剖肠系膜下动脉


  ·左结肠动脉—供应降结肠和横结肠的左侧1/3段。左结肠动脉与发自肠系膜上动脉的中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的升支吻合。


  ·乙状结肠动脉—分3~4支营养乙状结肠。该动脉穿经乙状结肠系膜。动脉分


  支形成类似小肠的动脉弓。


  ·直肠上动脉—营养直肠近端。分右支和左支,沿直肠两侧降入骨盆。此时不必追踪解剖盆腔。


  5.观察肠系膜下静脉的属支。这些静脉属支与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同名。肠系膜下静脉为肝门静脉的属支之一,于肠系膜下动脉左侧上行,于胰腺后方汇入脾静脉或者肠系膜上静脉(较少见)。


  6.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引流淋巴管伴行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引流至位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肠系膜下淋巴结。


  大肠


  大肠包括盲肠(及其附属物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在粪便形成过程中吸收水分。大肠黏膜表面相对光滑,不会妨碍逐渐变硬的粪便移动。


  1.将小肠和横结肠恢复至解剖位置。


  2.于右下腹寻找盲肠(图4.33)。其系膜的长度和移动性存在个体差异。


  3.阑尾连于盲肠末端,其位置常存在个体差异(图4.36)。阑尾系膜连接阑尾与肠系膜,其内可见阑尾动脉(图4.33)。


  图4.36 阑尾的位置变异


  4.辨认升结肠,其自盲肠延伸至结肠右曲(图4.34)。


  5.辨认横结肠,其自结肠右曲延伸至结肠左曲。结肠左曲较右曲位置略高。居于右曲和左曲间的横结肠活动度较大。


  6.观察降结肠,其属于腹膜间位器官,自结肠左曲降至左下腹(图4.35)。


  7.于左下腹寻找乙状结肠,并观察乙状结肠系膜,系膜的移动度大。乙状结肠进入盆腔后,于第3骶椎水平续于直肠。


  8.直肠完全位于盆腔内,留待盆腔解剖时观察。


  9.观察大肠的外形,注意其区别于小肠的3个解剖特点(图4.35)。


  ·结肠带—3条纵行肌性窄带。


  ·结肠袋—为结肠壁向外的膨出。


  ·肠脂垂—脏腹膜包裹的脂肪垂。


  :医学解剖


  肚子内脏结构图片推荐文章5:人体“内脏地图”,别再说自己肚子疼,却不知道具体在哪里了

  刘女士(化名)在退休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想着好好出去旅旅游,规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


  大约在退休三个月后,刘女士出现了异常的腹部疼痛,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引起的,自行在药店购买了消炎药服用,用药后疼痛的确得到了缓解,于是她就没当回事。


  后面在和朋友外出旅行的时候,她又出现了几次腹部疼痛,每次她都是去药店自行购买药物服用,她觉得肚子疼是小毛病。疼痛感一直持续了几个月时间,刘女士发现自己的腹痛变得越来越严重,且总有想排便的感觉,这才让她觉得情况不对,去医院进行了检查。


  经检查,发现她的盆腔内存在有一个7cm的坚硬包块,考虑是卵巢癌。这个结果令刘女士难以接受,不过是小小的腹痛而已,怎么会是癌症呢?


  腹痛对于大家而言都不陌生,很多人也和刘女士一样,觉得这就是小毛病无需挂怀。然而,这个想法并不正确,很多疾病都是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如若可以及时抓住这些信号,或可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