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是谁发明的推荐文章1:小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体验机械制造乐趣

  极目新闻记者 王媛


  通讯员 曹英


  “哇!好智能呀,一个圆柱体被切割成了一枚棋子。”5月29日,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邀请了36名武汉关小学学生,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参加机械加工装配职业体验活动,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对机械加工职业有更直观的了解,为未来职业规划播下希望的种子。


  学生们首先参观了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的数控仿真实训室及钳工实训室。在这里,他们目睹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现代化制造设备的运作过程,感受到了机械制造的精密与高效。


  在机械加工装配职业体验中心,电子信息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黄誉文为小学生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他向学生们展示了机械的主轴是如何旋转的,并解释了这个过程可以调速,以适应不同的加工需求。黄誉文形象地比喻说:“这就像是在做拉面一样,塑料原料的延展性很好,可以被切成像拉面一样的形状。”


  电子信息学校数控专业王涛老师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数控仿真与数控加工过程。他解释说,数控机床通过编程可以精确地切割出各种形状的零件,如国际象棋中的“王”棋子,就是由圆柱形状的原材料经过精确切割而成。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机械制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武汉关小学六一班学生彭琪雅在体验后表示:“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机械制造需要敏捷的思维和扎实的动手能力。一开始看起来很复杂,但在老师的细心讲解和启发下,我逐渐掌握了技巧。这次体验让我认识到,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只要保持冷静、细心思考,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机械加工装配职业体验中心,学生们分组进行了创意机械七巧板的制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使用锯、锉、打磨等工具,亲手将一块块板材打造成七巧板。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他们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七巧板的制作,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电子信息学校专业教师吴俊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到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求。他们学会了如何预加工塑料板、划好线槽、打磨成小三角等基本技能。同时,这一过程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机械制造的辛苦与不易。


  “刚开始锯的时候,我还有点手生,但是慢慢地就熟练了。打磨的过程确实很辛苦,但是当我看到最后完成的七巧板时,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六(2)班学生朱柏瑞说,这次活动让他更加了解机械制造的辛苦与乐趣,也让他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电子信息学校校长程天蔚表示,此次活动是学校开展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职业体验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学校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职业世界,体验不同职业的魅力与辛苦。同时,他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酬。24小时料热线027-86777777。


  七巧板是谁发明的推荐文章2:清末这位崇明人发明的小玩具,里面有乾坤

  益智图是清末崇明人童叶庚发明的一种拼图(字)智力游戏。童叶庚自清同治元年(1862年)开始,根据前人“七巧板”的拼图原理,发明了益智图拼法,清光绪元年(1875年)正式完成《益智图》(上下册),以后又陆续创作了《益智续图》(上下册)、《益智图千字文》等,并刻印出版。


  民国初期,童叶庚第四、五两个儿子童昇和童大年把《益智图》、《益智图千字文》呈准民国政府农工商部注册,取得版权,教育部审定褒奖,作为教育玩具之一,商务印书馆分别于1915年、1918年正式出版了《益智图》和《益智图千字文》,于是益智拼图在全国流行。


  《益智图》是童叶庚吸取前人“七巧板”的技艺而改变为尖斜、曲直、方圆,刻木制作而成,共分15片。拼图时,可以将15片木片尖斜、曲直、方圆互用,可以演化无穷,每一幅图(字)必须用15块拼成,有不能增加一片、也不能减少一片的奇妙,可拼成山水、人物、器具、花果、鱼虫、鸟兽、器具、亭阁等,也可根据正楷、行书、草书三种字体,拼成各种汉字。


  益智图是一种启迪儿童智力的拼图游戏,不但可供儿童娱乐,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作为成年人的智力游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智力游戏方式。


  资料:文化崇明


  编辑:毋晓菲


  七巧板是谁发明的推荐文章3:七巧板的由来

  你玩过七巧板吗?那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益智游戏,流传到世界上不少国家。七巧板也称七巧图,就是七块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木板,构成图形的游戏。


  相传宋朝时有一位叫黄柏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六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将它改定为七张桌子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三人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正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再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成七巧板,用来拼图,逐渐演变成一种智力玩具,七巧板现在又拓展为九巧板、十巧板等。


  七巧板是谁发明的推荐文章4:

  七巧板是谁发明的推荐文章5: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 原来古人也这么会玩

  铁皮青蛙、滚铁圈、打弹子、挑游戏棒……这是“80后”孩子的玩具;俄罗斯方块、魔方、变形金刚……这是“90后”孩子的玩具。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而这些传统玩具,今天“10后”的孩子会玩它,千百年前的古人也会玩它。


  9月17日是第23届上海旅游节首日,上海观复博物馆年度大展“智·趣—中国古代玩具展”在上海中心大厦37楼正式开幕,展期将长达一年。此次展览荟萃近百件中国古代玩具,上溯汉唐、下至民国,巧夺天工、类型多样,展现“小儿科”也有“大智慧”,并揭开“童年玩伴”跨越千年的秘密。


  玩具是人类在生产生活闲暇时的消遣产物。中国古代玩具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更替一直在民间流传并发展演变,在华夏大地各个地域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以寓教于玩、寓教于乐为主要目的。


  此次展览的近百年古人玩具分为节令类、棋类、观赏类、益智类,以“豢养中的玩具”“文人的玩具”“成长中的玩具”“茶酒中的玩具”“文物中的玩具”五个主题展出。


  观众通过这些玩具,可了解古人并非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同样追求益智、益趣、修身。例如,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等玩具,是智力游戏与古典数学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玩具代表,西方人称其为“中国的难题”,这些“难题”涉及了数学中的几何学、拓扑学、图论、运筹等多门学科。中国象棋、双陆棋、围棋等博弈游戏,既蕴含了中国的阴阳哲学理念,也具有军事对抗性质。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诞生于先秦时期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文以乐嘉宾、武以习礼仪,既简单易操作又具文明高雅范儿,成为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黄花梨盒装黄花梨七巧板


  清代


  可变换摆弄出千百种图案的七巧板,由宋代一种叫燕几的家具演变而来。燕几即七张小桌可拼成一个大桌以添情趣,明清时还有蝶几、七巧桌等。七巧板是正方形薄板截成七块,可组合成多种图形。清代已经非常普及,材质多种。


  这套清代盒装七巧板,盒子与板成套,十分难得。盒子与板皆采用黄花梨制作,因黄花梨成材缓慢、木质坚实、花纹漂亮,所以尤为珍贵。


  铁质九连环


  清代


  九连环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中国传统智力玩具。它是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别解开,以解开或合二为一胜出。


  在16世纪的欧洲,已经有了九连环的记载。1550年,巴黎刊行的数学文献,清楚地讨论过这“中国难题”。到了19世纪,格罗斯用二进制数给了它一个十分优美的解答。对于人们来说,九连环不仅是一种玩具,而且是智慧的象征。


  这件清代的铁质九连环为环环相扣的状态,保存完整,不知当时难倒了哪位想挑战的古人?


  黄花梨球形鲁班锁一对


  清代


  鲁班锁,又名孔明锁,具体起源时间目前无考,也属于历史悠久的益智类玩具,相传是鲁班或者是诸葛亮发明的。它对于放松身心、开发大脑、灵活手指均有好处,是老少皆宜的休闲玩具。


  展览中的一对黄花梨鲁班锁呈球形,亦可称为鲁班球、孔明球,图片为其中之一。无需钉子或绳子,将六块半圆形木片交叉固定在一起形成圆球状,看似简单,其实内中奥妙无穷,如果不知其窍,则很不容易拆解组合,需要经过一点的训练才能完成。黄花梨颜色沉稳,色泽油亮,保存完整,十分难得。


  瑞兽纹铜投壶


  清乾隆


  玩具并不是孩子的专利,从古至今皆然,瑞兽纹铜投壶就是代表。《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古代君子需要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投壶属于射礼。其玩法是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此件双耳制投壶,底部钤刻“乾隆年制”款识。双耳饰双龙戏珠纹,颈部分三层分饰龙纹、蕉叶纹、江崖纹。细长颈,鼓腹圈足,颈部腹壁以弦纹分割,腹壁四面出戟,装饰龙、鱼、龟、犬、马等瑞兽,瑞兽均匀排列于海浪纹中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铜壶整器古意盎然、落落大方、凝重典雅。


  陶珠(捶丸)


  宋代


  这个小球是不是很眼熟?没错,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高尔夫,或者说曲棍球——捶丸。


  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为“宁志斋”之人所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


  捶丸所用的球杆,俗称“棒”。因为木制的球杆经不起时光的蹉跎,大部分早已腐烂了,所以目前见到多的是骨制、陶制、瓷制等捶丸。


  青玉鸠车


  宋代


  小朋友爱玩的玩具小车,古代就有了。古人所说的“鸠车”,意思就是儿童玩乐之车。


  展览中的鸠车为青玉质,带沁色。一大一小两只斑鸠雕刻得十分饱满,小鸠伏于大鸠背部,大鸠尾羽呈扇状散开,为宋代典型摆件。鸠车的玉轮被均分为六瓣花叶,可以转动。


  唐三彩玲珑球一对


  唐代


  玲珑球,是中国雕刻中的一种特殊技艺。球体表面镂刻各色花纹图案,球内由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交错重叠,玲珑剔透,各球均能自由转动,且具同一圆心。


  唐三彩玲珑球通体直径5.1厘米,色彩艳丽,外层套球为镂空雕制,内置活动小球,该造型取自绣球,可作把玩之用。


  :浦东发布


  七巧板是谁发明的推荐搜索词:

  

  1.七巧板是谁发明的为什么叫七巧板

  

  2.七巧板是谁发明的?

  

  3.七巧板是谁发明的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本文标题:七巧板是谁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