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长是什么军衔推荐文章1:参谋长在部队中的地位到底有多大?

  众所周知,参谋长是部队的三号首长(除司令与政委),主要负责制定军事作战计划同时协助司令员进行指挥军事作战。


  参谋长是各级部队军事指挥部门的首长,通常参谋长是在团以上的单位才进行设立的,不然的话就只是参谋。参谋长负责的是在军事主官的指示还有授权之下,能够使用主官的名义给他们的下级部队下达命令。


  参谋长是现代军事制度下一个职务,这相当于古代的军师,将军手下会有很多谋士,各个谋士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军师就是负责集中这些谋士一起商量军事计划的执行人。因为军事计划的制定是要有情为前提的,所以设定了司令部。


  参谋长是司令部负责人,司令部通常下辖作战部,情部,技术侦察部。作战部通常称为参谋一部,设置参谋主任一名,主要负责军事计划的制定。情部通常称为参谋二部,负责军事通信情的收集。技术侦察部参谋三部主要负责作战地区详细情况的收集。


  参谋长是部队日常行政事务的执行官,虽然参谋长是不具备直接命令作战部队去执行作战命令的权利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成为一名作战主官的军师,同样会在日常情况下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领导的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部队里日常军事训练都是参谋长在负责,自然参谋长在部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因为参谋长除管理司令部之外,可能还会管理后勤部与装备部,如果参谋长不管后勤与装备,那么军事行动的后勤装备跟不上,军事行动必然会失败。普通的基层士兵可能不知道副军长,副师长,副团长,但是肯定会知道谁是参谋长。


  参谋长的晋升通常有两个方案,方案一是作战参谋,晋升参谋主任,再晋升参谋长,方案二是下级正职直升参谋长。如:团长直接升师参谋长。


  部队晋升流程:军校毕业后先是担任排长,然后升副连长,副连长之后晋升可能是连长,也可能调任团参谋(团参谋与连长平级)


  方案一:副连长升任团参谋,然后晋升参谋主任,团参谋长,没有基层经历不可能升正职


  方案二:团参谋下放基层担任连长,很快就会晋升副营长。副营长先晋升营长,营长后晋升就是团参谋,副团长,最后升团长,然后是师参谋长,之后一路高升。


  方案三:副连长直接升连长,可能会升到营长,因为营长下一级应该是团参谋长,但是这一线路上没有团参谋这个经历,也就不可能直接去担任团参谋长管理团参谋部,所以很多人最后会以副团长退役(部队会在退役前给你升一级)。


  说“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的属于老故事,参谋级别是部队级别降两级,团参谋随时有可能下放到连队,然后很快晋升,所以参谋下基层,基层领导都要笑脸相待的。


  参谋长是什么军衔推荐文章2:1955年授衔,为何政治部主任要高于参谋长?是按什么标准来授衔的

  如果对我军历史有所了解的话,我们应该明白在讲求军令如山的部队当中,军官的级别往往对应着其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例如对于上级的命令,下级都该去不折不扣地执行,这既是多年武装斗争当中血与火得出来的结论,也是党对部队绝对领导的要求。


  在实际当中,军队领导层级的情况则往往要更加复杂,在一支队伍当中往往存在着多位级别相同的军官,而这些同级军官却又有着不同的岗位和职务,这不禁让人感到存疑:那就是这些同级别而又不同的职务之间地位究竟谁高谁低。举例来说一支部队的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通常都是一个级别是干部,然而在部队内部其实际权限和地位却又有着差异,这也就说明级别并不能与职务完全对等。


  先说政治部主任,政工干部制度是我自打打响武装反抗反动派第一枪开始所特有的一个制度,在军事主官之外我们还设有专门负责政治建设和对战士进行思想教育的军官和部门。谈及政工干部,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军事主官的“好搭档”政治委员,其实在我军部队当中政治委员作为政工干部并不是在“孤军奋战”,除了政委这一职务外,我军还在各级部队当中设立了“政治部”这一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单位。


  由于政治委员常常要和军事主官在一起忙于队伍的建设,所以在政治部当中负责日常工作的是政治部主任,军队的日常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往往都在政治部主任的领导之下进行,而部队当中的战士日常所受到的奖惩也往往绕不过政治部主任这一关,可以说政治部主任在队伍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严肃的监督员”。


  和政治部主任相比,参谋长一职的工作重心则要更多偏重于军事。在队伍当中参谋长虽然不是最终一言九鼎的发令者,但其对于部队却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战争时期,军事首长往往需要一个熟悉战役理论的参谋长来对于接下来的队伍行动所建言献策,出一套适合自身的作战方案,虽然参谋长的方案最终不一定会被付诸于实践,但总归会对随后的行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一个团为例,团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这两个职务都为团级副职,从级别上来看二者是平级的,但是如果要去详细对比二者在部队影响力的话,参谋长则是要略重于政治部主任的。这是因为一支军队终究是要以作战为第一核心要务,而参谋长这一职务是对于军事决策有着直接影响的,事分轻重缓急,想较而言政治部的工作则要排在第二的位置,同是副团级领导,参谋长可以被归为“部队首长”而政治部主任则是“部门领导”。


  除此之外参谋长对于军队的影响力还在于签署作战命令上,假如一支部队接到了作战的指示,那么在战前首先要签署一份书面的作战命令,这也是该作战行动程序正当的证明,而有权在这份作战命令上签字的除了负责军事的首长外,也同样少不了参谋长。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我党所领导的武装部队当中,参谋长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要高过同级别的政治部主任的。


  但是在1955年的全军授衔当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件“怪事”,那就是在授衔后对于各支队伍的盘点当中,我们发现曾经在同一支部队担任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的干部,政治部主任最终所被授予的军衔往往要高于参谋长。例如在战功卓著的第四野战军当中,一二号首长林总和罗荣桓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政治部主任谭政在大将之中排名第五,而曾先后担任过四野参谋长的刘亚楼和萧克则双双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低于谭政。四野的现象不是偶然,如果将范围扩大到我军的十八个兵团当中的话,我们也会发现这些兵团的政治部主任军衔普遍都要高于参谋长,这个现状则与我们之前得出的“参谋长是比政治部主任更具影响”的结论有所不同。


  其实不要说是旁观者,在四野当中也曾经真实地出现过领导对于这两个职务重要性和地位的“纠结”。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打破了中国人民实现统一和和平的梦想,悍然对我军的根据地发起进攻,为了粉碎蒋介石的这一阴谋,我们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那就是派兵占据各个战略要地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当时的八路军115师作为一支主力部队被派往关外的东北地区,一方面东北在日本人多年的控制之下保有着较为完备的工业设施,一旦开战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为自己提供战略补给和保障,另一方面东北和苏联距离相对接近,我们在军事方面的动作难保不会寻求苏联方面的帮助,而来到东北的115师就是之后的东北野战军,在经过全军整编之后则成为了第四野战军。


  这支战斗力极其强悍的队伍核心指挥层也都是大名鼎鼎,司令员是有着出众军事天赋的林元帅,在他数十年的军旅生涯当中曾经无数次遇到过险情和劣势,但最终他却能够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来化解对手如潮的进攻;排名第二的则是政委罗荣桓,虽然罗荣桓并没有着大兵团军事主官的履历,始终担任政工干部,然而他却用自己的赤诚和能力来为全军树立起来了政委的标杆,无论是政治思想工作还是对于战士们纪律性的配音,罗荣桓都可谓是事无巨细。在士兵们眼里,罗荣桓既是坚持原则、一丝不苟的罗政委也是对他们嘘寒问暖从生活上给予温暖的同志哥,林罗二人作为东野的一二号首长是毋庸置疑的。


  存在争议的是四野排名第三的首长,按照最初的习惯,四野无论是在向上级汇工作还是在向下级发布指令的时候,署名都是“林罗谭刘”,林司令和罗政委之后紧接着是政治部主任谭政和参谋长刘亚楼。但是刘亚楼对这样的一个排名方式并不满意,早年间刘亚楼曾经在苏联著名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进修、脾气火爆而直率,对于军令当中自己的署名位置看得较重。在刘亚楼的眼中他认为自己参谋长的职务显然是要重于作为政治部主任的谭政,所以他也几次要求四野和其他单位在收发文件署名的时候将自己放到第三人的位置。


  而四野政治部主任谭政则是为人谦和,当他听到刘亚楼的要求之后也只是一笑置之并通知司令部文职人员按照刘亚楼说得去做,就这样四野的几位领导班子书面排名最终变成了“林罗刘谭”。不过在1955年授衔的时候,成为上将刘亚楼还是没有能够在军衔上超过大将谭政。由此看来四野内部最初的“林罗谭刘”的排名符合四人最终所获得的军衔的要求,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在开国时期参谋长的军衔普遍低于政治部主任呢?


  很多人对于1955年的军衔制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这不过是一次对于军功的“论功行赏”,所以军衔的高低应该与其战功完全一致。其实如果对此有所了解的话我们应该明白,军衔的高低绝对不单纯地就“军事能力”来进行评比。在22年的国内武装斗争当中,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除了军事上的勇猛外,同样重要的还有资历以及对于根据地的建设,要知道我们的军队前缀“人民”二字便时刻说明了人民子弟兵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宗旨,在武装斗争中不忘和人民的密切联系能够为我们赢得更多胜利的筹码,而这也正和政工干部的工作高度重合。


  以谭政和刘亚楼为例,刘亚楼虽然是四野的参谋长毕业于苏联的老牌军校,但是在早期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当中无论是资历还是功绩都并不如作为政工干部的谭政,后者在红军时期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在根据地群众当中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而到了抗战时期刘亚楼在其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苏联所学习,从功劳上来讲要逊色于一直在部队负责一线队伍政治工作的谭政,四野时期刘亚楼虽然在东北打出了名声,但从整个军事生涯来对比,谭政还是要处于优势地位。


  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我军发展历史的话,我们自然也能理解政治部主任为什么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政工干部制度来自于苏联,在建军初期,由于我军部队内部有很大一部分人来自于旧军队,在意志力和思想上没有得到凝聚和打磨,以至在逆境当中有着胆怯甚至是当逃兵的心思。在吸取了这些教训之后,毛主席在八七会议及古田会等一系列重要作战会议当中强调了党对于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而政工干部就是这个背景之下的产物。


  可以说政工干部制度对我们军队的作风建设以及联系群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战时期因为蒋介石方面的干涉,八路军部队在名义上一度取消了政工干部的角色,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对外一律挂军事副职的职务,然而在实质上我们却仍旧保留着这样的政工制度,其功绩和影响力直到今天都是毋庸置疑的。


  参谋长是什么军衔推荐文章3:副师长与师参谋长,到底谁的级别更高一些?

  相信在很多电视剧中,大家会看见师长经常叫参谋长开会之类的,却很少叫副师长,而且很多重大的决定和决策都是询问参谋长的意见,副师长一般就参与会议听取意见和决定就行了。看上去参谋长的级别和地位要更高一点,那么事实上副师长和师参谋长究竟谁的级别更高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副师长和师参谋长的职责是什么。师一级的首长一般分为师长和政委,师长管理部队军事作战,政委则管理部队的党政工作,副师长和参谋长都是作为军事方面的人员。副师长作为师长的副手,一般来说是对部队的军事工作进行分管,负责一部分军队的指挥和日常事务的管理,手中的职权是比较大的。而师参谋长的主要作用则是在战时做出战术规划和战局分析,并依此提出建议给师长作为参考,然后由师长发布决策,并不能直接发布命令。


  根据上述分析和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很简单的得出副师长的级别是要高于师参谋长的,我国以前将师一级划分为师级、副师级和准师级,而参谋长就是准师级,在职级划分中是要低于副师级,但是在后来的划分中将准师级去掉了,统一划分为副师级。但就算同样是副师级,副师长的级别还是要高于参谋长的,并且在职能划分中参谋部也是属于副师长的下级部门。


  而在我国的实际工作中,一般来说师参谋长的职位都是由一位副师长兼任的,也就是副师长中的一号副师长,也是作为未来的师长培养的,相当于师长预备役。也有单独作为参谋长而不是副师长兼职的,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因此在部队中大多数的副师长兼参谋长可能地位是要高于一般的副师长。


  参谋长是什么军衔推荐文章4:军区参谋长有实权吗?为何军改后有的被取消,有的却继续保留?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及截图,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军区作为我军一类军事单位,在军改前实际上主要有两类,一是之前的7大军区,例如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南京军区等。


  二是在大军区管辖之下的各个省级军区,通常被称为某某省军区,例如湖北省军区等。而自治区则直接称为某某军区,例如内蒙古军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广西军区等。


  还有首都北京和其他3个直辖市,分别称为北京卫戍区和某某市警备区。虽然名称有所区别但性质类似,也都会设置有相应的参谋长职务。


  军区参谋长承担哪些职责?


  主要是作为司令员的助手协助进行作战指挥、兵力调度和战场决策等工作。另外还要负责收集战争信息、分析战场形势,并为司令员出谋划策,制定作战计划和策略。


  日常要参与军事建设和行政管理,包括战备建设规划、军事训练、兵役动员等具体工作。


  而大军区参谋长和省级军区参谋长,只是在级别上有所区别,而在职责内容上则基本一致。但这主要是指军改前,军改后大多数省级军区的参谋长一职都被取消了。大军区改为战区,参谋长的职能也有所变化。


  军区参谋长职责,在军改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大军区转为战区,变成了只负责作战行动的指挥机关,而不再是军队建设的管理机关。


  因而战区参谋长只有原来协助作战指挥的一系列职责不变,参与军事建设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则交给军种机关的相应部门。


  省级军区更是因为转入国防动员系统,不再保留军队和作战任务,从而取消了参谋长一职。但其中有几个例外。


  哪几个军区没有取消参谋长?军区参谋长又是什么级别?可以直接代表军事主官下达命令吗?


  原大军区转为战区之后,都没有取消相应的参谋长职务。只有省级军区是普遍取消的,但其中的西藏和新疆两个省级军区却继续保留了参谋长。


  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军区依然保留军队,并且承担了相应的边境防卫作战任务,从而需要有协助军事主官进行决策分析的参谋长一职。


  军区参谋长都是什么级别?


  大军区参谋长一般比大军区军政主官低半级,为副大军区级中将。军改后的战区参谋长同样保持副战区级中将级别。


  而省级军区的参谋长在军改前,也同样是低于其军政主官的,为副军级少将级别。不过军改后继续保留参谋长职位的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由于驻守边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相应级别就被升格为副战区级,军政主官为副战区级中将,所以其参谋长为正军级少将。


  不过还有另一个保留作战部队和作战职能的北京卫戍区,其级别倒是和其他省军区一致,因而军政主官为正军级少将,参谋长为副军级少将。


  军区参谋长可以代表军事主官指挥吗?


  尽管参谋长在军事指挥链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实际权力仍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在战场上,需要严格遵循军事主官的命令。其倒是可以代表军事主官下达命令,但通常需要在主官的授权下进行。


  因而军区参谋长在军队中承担重要职责具有一定的实权,但涉及部队调动和作战指挥时,更多的是传达命令,以及建言献策的权力。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参谋长


  

  百度百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省军区


  

  参谋长是什么军衔推荐文章5: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十位总参谋长,1955年分别授予什么军衔

  1927年8月1日随着南昌起义爆发,我人民军队正式成立,而在这场起义当中作为军事指挥机构的便是由周总理、叶挺等组成的“军事参谋团”,由此可见参谋机制实质上在我人民军队正式建立之初便已应运而生。


  在此之后,参谋机制不仅在人民军队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作用,亦先后诞生多位卓越的总参谋长。


  以人民军队在南昌起义之中正式建立作为起点,至1955年授衔后,我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十位总参谋长,1955年分别授予什么军衔?


一、刘伯承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当中,为指挥军队作战我军组建起“军事参谋团”,其间分别包括:周总理、张国焘、贺龙、叶挺、朱德、蔡延锴、聂荣臻、刘伯承等人。


  届时“军事参谋团”隶属于中共中央军事部,而作为“军事参谋团”参谋长的正是刘伯承,因此刘伯承元帅也被称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位总部参谋长。


  南昌起义之后刘伯承元帅受命前往苏联留学,直至1930年方才返回国内,在此期间此前的参谋长职务亦随南昌起义结束而自然卸任。


  时至1930年中央决定建立起红军的统一指挥机关,并于5月间颁布《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总则规定:团以上部队设参谋处,必须健全加强参谋长和参谋处的工作,提高工作效能,形成全军的头脑。


  根据这一决定,中央军委正式设立参谋部,并由刘伯承元帅出任部长,由此刘伯承元帅再次成为“总参谋长”。


  而在此后刘伯承元帅亦曾数度从总参谋长岗位卸任,复又回到总参谋长职务上,其间更迭主要与叶剑英元帅担任参谋长阶段错杂在一起,因而容后再议。


  至于刘伯承在1955年被授予的军衔自然是元帅军衔。


二、聂荣臻

  1931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决定, 由向忠发、周总理、张国焘为中央常委,并于30日决定周总理兼任中央军委书记,聂荣臻元帅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参谋长。


  然而同年4月随着顾顺章叛变,聂荣臻元帅协助周总理紧急搬迁中央机关,并在同年12月从上海出发辗转福建后抵达中央苏区瑞金。


  实质上在此职务之前,聂荣臻元帅亦有出任“总参谋长”的经历,其间更要远在南昌起义我军成立之前,然而彼时并没有总参谋部,只有一个参谋科。


  1927年5月湖南省委军委并入中共中央军事部后,为加强对军事方面的领导,中央成立了军事部,而聂荣臻元帅则担任下辖参谋科的负责人。


  1955年授衔之际,聂荣臻元帅自然同样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三、朱云卿

  1930年8月红军一、三军团在浏阳成功会师后成立红一方面军,朱德担任总司令而毛主席出任政治委员。


  与此同时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下设参谋处,由朱云卿担任参谋长,值此之际就严格意义而言朱云卿所担任的只是红一方面军参谋长。


  而在1931年1月15日,中华苏维埃中央局在苏区成立之后,同年3月中央军委参谋部改称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由朱云卿出任代理部长。


  此时的朱云卿实质上有两重职务在身,即军委参谋部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而实质上两者的机关实体依旧在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只是向红一方面军下达命令是以后者名义,向其它部队下达命令时以参谋部长名义。


  提及朱云卿的名字许多人是比较陌生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作为我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的身份,而之所以相对不为人所熟知是因他英年早逝的缘故。


  在职并未持续多长时间,朱云卿便于1931年5月因病住进医院,住院期间遭到国民政府特务刺杀而英年早逝,牺牲之时年仅24岁。


  正因如此,朱云卿未能等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未能见证新中国的成立,亦未能在1955年被授予应有的军衔与功勋。


四、叶剑英

  1931年11月中共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更迭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


  原参谋部改称总参谋部,直接隶属于中革军委,由叶剑英出任部长。


  实质上值此之际总参方才成为了相对健全的,下设无线电总队、作战科、侦察科、管理科、教育科、动员科等机构,而在此后随着革命的发展总参体制亦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


  1932年6月参谋部长职务正式改称为“总参谋长”,依旧有叶剑英担任总参谋长,然而时至同年10月间叶剑英离开总参谋长岗位,由刘伯承元帅接任总参谋长。


  本次从叶剑英到刘伯承之间“总参谋长”职务的更迭并非结束,实质上一切只是个开始,在此后随着重重因素的变化,“总参谋长”职务开始了在两人之间的下一度交替更迭。


  1933年5月中革军委移至后方瑞金之后,叶剑英再次担任总参谋长,而在1934年2月刘伯承复又回到了总参谋长岗位上。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四川会师,7月之际中革军委做出决定以红四方面军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由叶剑英担任参谋长(非总参谋长),此后红军混编兵分两路过草地之时,刘伯承担任左路军参谋长而叶剑英则担任右路军参谋长。


  总而言之此后随着我军状况的不断变化,刘伯承与叶剑英两人长期作为我军参谋系统的顶层而存在,至1936年12月之际刘伯承依旧担任总参谋长,而叶剑英则任副参谋长。


  至于叶剑英元帅时至1955年被授予的军衔,想来也不必多言。


五、肖劲光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随着洛川会议的召开,西北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中央军委总部进驻延安对外称“八路军总部”。


  与此同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改称为中央军委参谋部,由肖劲光担任总参谋长(直接对军委负责),聂鹤亭任参谋部长(对总参谋长负责)。


  时至1955年授衔之际,肖劲光以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被授予大将军衔。


六、滕代远

  1938年1月15日,肖劲光被调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由滕代远接替其总参谋长职务,并参与组织领导敌后游击战等工作。


  而在1955年授衔之际,滕代远时任铁道部部长由于未在军队当中承担职务,所以并未被授予军衔。


  而对此滕代远曾言:“没有被授予军衔的人多了,毛主席、周总理……牺牲的邓萍、左权……都没有授衔,我能够幸存下来已经足够幸运了!想想他们还能有什么不足?”


七、彭德怀

  1941年2月14日滕代远出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之后,叶剑英元帅曾在此后暂任总参谋长职务。


  1945年4月中央军委参谋部改称总参谋部,并任命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元帅兼任军委总参谋长。


  1947年3月,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取消八路军、新四军番号,全军各部队统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延安成立解放军总部。


  而在同年8月, 中央调任彭德怀元帅出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任政治委员,不再担任此前军委及总参等工作。


  1955年授衔之际,彭德怀元帅自然被授予元帅军衔。


八、周恩来

  承接上述在彭德怀元帅卸任之后,接替其兼任总参谋长职务的便是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总理。


  届时正值解放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我军已然由战略防御转为进攻阶段,值此之际周总理兼任总参谋长职务,一方面是因我军卓越将领投放到了全国战场之中,另一方面也便于他作为毛主席的得力助手将全盘牢牢掌握。


  据担任作战参谋的张清化回忆:“在这个阶段,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周副主席在军事上是党中央、毛主席完全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组织者和指挥者。”


  “当时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深得党中央、毛主席的称赞和全军的拥戴,凡是党中央研究、毛主席下定决心以后,具体的组织布置和如何执行等都是周副主席具体来抓,无论前方后方、无论后勤供应或部队调动,总离不开他的具体指挥。”


  至于1955年周总理并未被授予军衔之事想来也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毕竟周总理是给他人授衔的人。


九、徐向前

  新中国成立之后,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召开第三次会议,成立了以毛主席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并任命徐向前出任军委总参谋长,周总理则不再兼任总参谋长职务。


  然而实质上此时的徐向前历经半生戎马,早已积劳成疾,因而长期处于疗养阶段无法正常承担总参谋长工作任务,因此工作上的事情基本由作为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元帅代理。


  至于徐向前在1955年被授予的军衔自然也是元帅。


十、粟裕

  同样如同徐向前元帅一般病情严重的亦有聂荣臻元帅,然而基于建国初期且抗美援朝战争正在进行,聂荣臻元帅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并由粟裕出任总参谋长。


  与此同时,中央更派遣黄克诚、张宗逊、陈赓、李克农、许世友……等出任副总参谋长,由此构建起了总参谋部的强大阵容。


  之所以如此,是因我国的军事发展战略已然发生转变,将要朝着现代化、正规化的道路上进行新一阶段的挺进,而总参谋部则要在这一时代任务当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1955年授衔之际,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


  参谋长是什么军衔推荐搜索词:

  

  1.参谋长是什么军衔是多大的官

  

  2.军部参谋长是什么军衔

  

  3.市军分区参谋长是什么军衔

  

本文标题:参谋长是什么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