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行什么意思
博学笃行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李玉刚为母校题写“崇德立志,博学笃行”真惊艳,水平不输书法家
一首《万疆》听到我们是如痴如醉,相信很多朋友,尤其是喜欢歌曲的朋友,都会有这种感觉吧,作为李玉刚的铁杆粉丝,经常在小视频中看到他的身影,不仅如此,还经常听到他的歌声,让人沉醉,其实,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歌手,而且还多才多艺,尤其是在书法上,也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水平,他的书法作品,我们也经常能够见到,从他的书法作品上,我们也能够看得出,他对书法的那种热爱,水平不俗,这不,就有他为母校题写的“崇德立志,博学笃行”8个大字曝光,字迹遒劲有力,笔笔惊艳,颠覆了我们的想象,也超出了我们的心理预期,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从李玉刚所题写的这8个大字上看,水平绝非一般,而且他的书法水平可谓是达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甚至比书法家写得都精致耐看,第一个字“崇”字,上小下大,给人一种很稳重的感觉,虽然是行书,但是不乏踏实感,尤其是最后两点的书写,呼应得很是到位,而且呈现出一种姿态之美,“德”字左低右高,尽显姿态之美,造型之妙,而且“德”字的书写,很见功夫,“心”字底,也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
第三个字“立”的书写,却非常别致,上面的一横长,下面的一横却短,很是别致,而第四个字“志”,“心”字底尽显稳重的姿态,而“博学”两个字,在书写上还有一种连贯性,虽然点画是断开的,但是笔意却能够始终相连,从这一点上看,他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是非常有主见的,“笃”字的书写,上面有一股飞动的感觉,而且下面就是好似一匹脱缰的奔马一样,造型上很是别致。
最后一个字“行”的书写,左边写的非常简省,重点突出了右边,尤其是最后一笔,很有力量感觉,也很见洒脱气,笔笔惊艳,相信这样的字迹,也会让人倍感清新的,虽然不是书法家,但是却写出了超一流的水平,让人叹服!
博学笃行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博学笃行 威武不屈
名山叶氏后人出示叶氏家谱
叶桂章为云峰寺撰写的碑记
他聪颖好学,知书达礼,年轻时以乡试第一名高中进士,成为叶氏族人的骄傲。
他满腹经纶,博学多才,曾游历家乡的蒙顶山、云峰寺等地,留下世人凭吊的墨宝。
他忠君爱国,为官禀直方正,威武不屈,以忠言直谏甘愿引颈受戮的义举为后世称道。
他就是生于名山区中峰乡明代侍讲——叶桂章。
“武有曹光实,文有叶桂章,一武一文,雅安才人辈出!”7月26日,名山区地方编纂中心的工作人员高殿懋在整理《名山县志》时感叹,“叶桂章,是明代翰林院侍讲,是一位大文人。”
然而,昔日的名人已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只留下相关典籍里对他的描述。
高中举人 成为翰林院侍讲大学士
“叶桂章,字少峨,生年卒不详,估算应生于公元1480年前后,卒于1529年以后。名山中峰叶坪人,明朝翰林院编修、侍讲。”其生平及事迹写入《明史》《四川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年(1739)版《雅州府志》等。此外,清光绪十八年(1892)版和民国十九年(1930)版《名山县志》均为其立传。
“幼颖敏,善辞章,博学笃行。”这是《名山县志》(清代版)中,对叶桂章的评价。
年轻时的叶桂章很有才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他以乡试第一名高中举人。传说,那时他的妻子彭氏正在缫丝,忽然丝线出现暗红色,换了一盆水再缫,再加白色的蚕丝,色彩更加鲜明,赤白相间,成贝锦。
这个传说是后人对叶桂章的一种文化演绎,增加了叶桂章的传奇色彩。
“贝锦,指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高殿懋解释说,这个传说也肯定了他的才华,更隐喻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因为贝锦还有一个解释为,喻诬陷他人、罗织成罪的谗言,而叶桂章的自杀与谗言有关。”
叶桂章在仕途上的步伐,并没有止于举人。在他的努力下,正德十二年(1517),他参加殿试,高中进士。
随后,叶桂章被封为翰林院庶吉士,专为皇帝起草诏书,并为皇帝讲解经籍。同时,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负责编纂国事、实录、会要等文献。后来又升为翰林院侍讲大学士,侍奉皇帝讲读。
翰林院侍讲大学士是翰林院最高职位,明代得此职位仅两人。
叶桂章能被任命为此职位,证明了他的才华和学识。
“议礼”跪请 平稳仕途出现大转折
叶桂章在明朝的翰林院度过了4年的平稳仕途生活,在所有人心中都认为他的官运将更加亨通时,他却经历了人生的一大转折。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年在位)去世。因其无子无兄弟,便将皇位传给堂弟明世宗朱厚熜(1522-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嘉靖一年至嘉靖十七年(1522-1538),朝廷发生“议大礼”事件。
事件因世宗生父称号问题引发,最终以世宗全胜结束。
起先,世宗欲追赠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而将自己的伯父即武宗之父孝宗(1465-1487年在位)追赠“皇伯考”。这一举动,受到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的激烈反对。叶桂章与翰林院学士丰熙、翰林院修撰杨慎(杨廷和之子)、翰林院编修王元正等上疏,认为当追赠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考”,被世宗严厉否决。
嘉靖三年(1524)七月十二日,世宗诏谕礼部,欲于十四日举行“大礼”,为亲生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
当时,正逢早朝刚结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给事中张翀以及杨慎、王元正、金献民、徐文华等在金水桥南拦阻挽留群臣,竭力号召群臣力谏。
随后,238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世宗改变旨意。世宗在文华殿听闻门外哭声震天,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图迫使世宗屈服。年方十八岁的世宗大怒,遂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丰熙等8人,并施以廷杖之刑。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叶桂章、杨慎、王元正等22人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哭声响彻殿庭。世宗更加愤怒,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当廷杖责。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带头的22人全部下狱,每人杖责三十,若受杖责不死,过10天后又施杖责,先后17人在杖责中死去。
叶桂章屡杖不死,幸免于难,不久出狱。
雅安留墨 云峰寺碑记保存完好
叶桂章出狱后,就离开了京城,四处漂泊,寄情山水。
作为一个文人,叶桂章在雅安留下很多墨宝,蒙顶山、云峰寺都有其诗句。
“数朵芙蓉插半天,一双龙象拥青莲。尸骸已解余丹灶,老衲当年卧石泉。”这是叶桂章一首题为《蒙顶》的诗,摘自清版《雅州府志》。此首七言绝句,描写蒙山顶状如莲台、芙蓉,古木参天、双龙盘绕的自然景象。记述前人在蒙山顶植茶、制茶、护茶的丰功伟绩。
如今,叶桂章的作品,还在荥经的太湖寺内能找到。
《太湖石云峰禅林寺碑记》正是太湖寺在明代重修时,叶桂章所题。
“……太湖,寺曰云峰,中有奇石崱屴,峭拔天成……凿山伐木,庀工集财,增饰前功,西南名刹,远迩播越……嘉靖八年,岁次已丑,黄钟月二十八日庚申。”
叶桂章曾被寺庙住持多次盛邀,走进古刹为荥经云峰寺撰写的碑记目前保存完好,这一段文字不仅描述了云峰寺的地理形势、寺庙奇特、自然风景等,还清楚记载寺庙修建历史,以及由明走来的云峰寺所经历了风光与沧桑。
然而,朝廷并没有给叶桂章寄情山水的机会。
嘉靖五年(1526年),王邦奇上书诬陷杨廷和,指控其次子杨惇、女婿金承勋、乡人叶桂章等互为朋党。世宗遂将杨惇等人尽皆下狱,严刑拷打审问。同时也派出锦衣卫捉拿叶桂章。
当时,叶桂章正四处漂泊,朱厚熜布下了天罗地网,对叶桂章家族实行大追捕。叶桂章听闻消息后,深知锦衣卫的手段。据《名山县志》记载,嘉靖八年(1529年),叶桂章“自杀于道,尸骨无收。乡人将其衣冠葬于城南紫霞山文昌宫左侧”。
当时,雅州知府见局势难以挽回,有意要为忠臣义士留下血脉,就让叶桂章的妻子及其子女隐姓埋名。之后,叶桂章的家人逃脱了朱厚熜的追捕。
“城南紫霞山文昌宫”在名山城区同心桥后面,如今文昌宫已随着历史烟消云散,他的坟墓现虽已无从寻找,但从其它实物可以证实,叶桂章嫡传后裔生活在名山,繁衍子孙。
如今,我们还能在史料中找到叶桂章的作品。
叶桂章作为明代的雅安文化名人,留下了诸多作品。除了云峰寺外,名山蒙顶山,雨城金凤寺、周公山,成都武侯祠等,均有其石刻作品。流传于世的作品很多,其中,收录进清代版《雅州府志》诗歌5首(绝句2首,律诗3首);收录进清代版《名山县志》诗歌5首(均为律诗);碑铭1篇,收录进清代版及民国版《名山县志》;《咏武侯诗词大全》收录其律诗1首。
本记者 黄伟
博学笃行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重庆各个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暗语” 你们都读懂了吗
每逢夏天,都是高校录取季节,一封封录取通知书为考生带送去凉爽之意。目前,各高校录取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已有部分考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寒窗苦读十二载,如今,这录取通知书正是这十二年付出的回,传递出了一份份喜悦与祝福。2018年,重庆各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各有千秋,既养眼又养心,“个性化”十足,这一些小小的通知书,你又读懂了它的“暗语”和“密码”了吗?
重庆大学 最山城
重庆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封面
重庆大学录取通知书内页
今年,重庆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去年设计上融入了该校标志性抽象剪影元素,采用彩色渐变的形式,代表着重大对新学子五彩缤纷大学生活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该校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封面沿袭去年传统书籍设计样式,与正红色的重大标志组合,彰显庄重与正式;底纹是由重庆市和重大的代表性关键词组成,呈现出了重庆市和重大特色,也寓意这山城孕育重大,重大反哺社会,重大和重庆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封面和内页内容结合办学宗旨、校训、校风。彰显重大精神和学校特色。“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是学校对每位学子殷切希望!
西南大学 最诗意
西南大学录取通知书封面
西南大学录取通知书内页
西南大学录取通知书中的新生欢迎辞
西南大学静静地屹立在缙云山下,嘉陵江畔。作为校花的玉兰花汇聚着西南大学蓬勃之朝气,承载着西南大学独立之精神,展现着西南大学学者之风范的玉兰花,优雅舒展,美丽大气。
将玉兰花以描线的形式绘制出来装饰在录取通知书的封面上,祝愿成长在玉兰花下的学子们能够在西南大学获取知识的芬芳,开启一段美好的芬芳之旅。
学习秉承云山之苍翠,承嘉陵江之浩瀚,西南大学的一号门能够让人感受到百年老校的历史积淀,让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子们先睹为快,提前感受一下西南大学的宏丽庄重。
西南政法大学 最浓中国风
西南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封面
西南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内页
这薄薄的一张录取通知书,意义却无比重大,它是梦想的凝结,也是西政赠予学子的第一份礼物。今年,西政的录取通知书首次采用竖版设计,加入了中国风的元素与七彩祥云的祝福。
它的封面印有“博学笃行 厚德重法”的西政校训和西政的“吉祥物”獬豸。獬豸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喻示了西南政法大学对西政学子的谆谆教诲。打开录取通知书,可以看到老校长徐静村题写的西政精神: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这是母校对学子们最衷心的祝福与期望。
重庆工商大学 最典雅
重庆工商大学录取通知书封面
重庆工商大学录取通知书内页
这份录取通知书的总体色调为厚重、典雅的米黄色,既有“金榜题名”之意,又暗含工商大学的校训“厚德 博学,求是 创新”。
封面以翠湖、启智楼、厚德楼整体风貌为底,以手绘风格置入,展示了工商的蓬勃生机,半透明的图片给人一种朦胧美,更让“准工商人”对学校充满好奇与向往。右侧“录取通知书”五个字采用隶书字体,加入烫金元素,再次强调“金榜题名”。底部融入了我校的祥云元素,象征“吉祥如意”,寓意莘莘学子在重庆工商大学前程似锦,将收获一段美好的大学时光。通知书内页底部展示了该校综合大楼的壮美风光,钟楼位于通知书内页中心线上,与通知书完美融合。通知书内页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部分为学生留存,可作纪念。通知书内页总体色调与封面和谐统一,四周祥云的花边也与封面交相辉映。
可以说,整个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恰到好处地突显了学校深厚的底蕴,颇具典雅气息,想来定能给新生留下积极向上的美好工商印象。
四川美术学院 最“起范儿”
四川美术学校录取通知书封面
四川美术学校录取通知书内页
整个通知书简洁大方,仅正反两面,没有复杂的设计和多余的点缀,但在细节上的把握上仍旧体现着川美作为八大美院的艺术底蕴。
封面是被夜色笼罩下明亮的图书馆和满池的荷塘,整栋建筑和无穷的荷叶交相辉印,彰显着川美人崇尚知识、热爱自然、拥抱艺术的理念。除此之外,把作为川美地标性建筑之一的图书馆选为封面,也蕴含着学校对于同学们进入大学能够博学多思、认真钻研艺术的期待。
内页边框用金色镶边,有金榜题名之意,下方还印有学校的标志以及校长的签名。
》》再来看看全国其他高校“网红”录取通知书
另外,看过了重庆地区各高校录取通知书,再来“品品”全国范围内其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那些“小心思”:
清华大学 最别致
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图片于设计者微博截图
今年,清华大学的“二体校门”通知书一经曝光便“走红网络”。据悉,这份通知书是由清华美院师生共同设计完完成,灵感来自于立体书。
封面以紫色为主要基调,缓缓摊开通知书,清华大学最具标志性的二校门便跃然纸上。这座立体的二校门,一共有30多个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是经过激光雕刻、建材组装而成。
北京林业大学 最用心
北京林业大学录取通知书。图片于该校招生办微信公众号
北京林业大学今年重磅推出了以“信念种子”为主题的录取通知书。整个录取通知书由“山之孕育”、“水之滋养”、“木之生长”、“人之成才”四种主图,据了解,新生会随机拿到其中的一份。
对外经贸大学 最特殊
对外经贸大学录取通知书。图片该校招生办官方微博
今年,对外经贸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以一枚红色的“UIBE”(学校的英文缩写),蜡封印迹珍藏这一新生的重要时刻。据了解,“以蜡封缄”可追溯到欧洲皇室,这是他们以前普遍的封印方法,有庄重古典的文化含义,通知书由封套、到页两部分组成,封套对开设计,正面采用雅金文字明暗交相辉映,配以红色底色;套封右下角做镂空设计。打开封套,道页隐藏着更多的个性化元素。姓名、性别、学号、专业、发证日期等全部用随即差异的字体字号表示。(记者林楠 实习生张静/邱小雅)
博学笃行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兼容并蓄,博学笃行——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译者的使命
【语言文字】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王颖冲
今年,我在北外开设了“中文文学作品英译”课程。第一周,同学们当堂闭卷翻译了《围城》开篇一小段“红海早过了”。第二周我展示了两份译文供评析,同学们积极进行“自我批评”,指出“例文”在用词方面大大胜过自己。比如它们将“半透明”译成“translucent”,将“酡红”译为“flushedred”,将“海风”译为“seabreeze”,而不少同学只能大致译成“semi-transparent”“red”和“seawind”。也有人提出两则译文句式颇有特色,不符合语法常规,形成了陌生化的文学效果。
热烈讨论后我问大家:这两位优秀的译者是谁呢?答案揭晓:一个是百度翻译,一个是DeepL翻译。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才回过神来,开始给“机翻”挑毛病:从最基本的语法问题,到衔接与连贯,再到文体风格等。这一戏剧性的反转引人深思。一方面,机器翻译发展迅猛,即便处理最具创造力的文学文本也能让读者基本读懂、可接受,翻译质量甚至超过了一部分学生。另一方面,普通的翻译学习者在评价译文质量时还缺乏辨识力。那么,人类译者会被取代吗?
如今,各大翻译引擎都可以提供免费即时翻译,不仅速度惊人,质量也基本能满足日常交际,尤其适合那些量大、时间紧、要求不高的翻译任务。若是重复性和规律性较高的文本,机器翻译比一些人工翻译还要精准。事实上,不少合同、咨询告和畅销书的翻译都开始采取“机器翻译—人工译后编辑”模式,通过项目管理、人机交互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一趋势给翻译工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技术挑战和伦理问题。社会上关于“机器翻译能否取代人类译者”的论说此起彼伏,对群体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了冲击,一些译者和外语专业的学生开始为职业前景担忧。也有一些译者对新技术表现出抗拒,质疑机器翻译的质量,未能正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潜力。这除了源自传统译者对机辅翻译的不了解,恐怕也是出于对技术解构作用的恐慌。
在机器翻译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译者何去何从?我想,北外校训“兼容并蓄,博学笃行”极好地概括了当代译者的使命。历史上每一次文化和科技革命都离不开翻译浪潮。译者面对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首先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做一个虚心勤勉的学习者,然后才能“择当译之本”,并基于现实语境和具体目的来阐释和传播,完成这项复杂的、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翻译需求激增,一味排斥机器翻译对于译者个人、社会发展和文明融通都没有益处。未来机辅翻译会像过去的辞书一样普遍。“翻译技术”已被纳入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而许多语言服务公司的招聘条件中也有“熟练使用翻译软件”这一条。
但同时,译者不能忘记自己“译”的本职。如果依赖机器,对译文的优劣对错缺乏鉴别力,或是明知机器翻译的版本不够好却无力改进,无法对译文终稿的质量负责。届时可能会引发职业伦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新问题。时至今日,读者在批评译著文理不通、表达生硬时依然会说“机翻痕迹严重”,而在褒奖优秀译著时则不会说“翻得像机器一样好”,足以证明大众对人类译者有着更高的认可与期待。据称,机器翻译的准确率可达90%,且不谈这一比率是如何测算出来的,即便如此,人类译者仍大有可为。越到最后完善起来就越困难。10%的差异足以构成本质区别,正如人与猫的基因相似度也高达90%,而人与香蕉的基因序列都有60%的相似度。意义的不确定性、翻译的目的性、特殊文类的创造性都决定了翻译是一系列复杂的选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做好这最后10%,译者必须“博学笃行”。只有夯实母语和外语的基本功,深耕领域知识,才能根据情境做出合理判断和选择,并融入个性化的体验与灵感,创造出不仅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精妙的、恰到好处的译文。
(光明日记者肖人夫采访整理)
《光明日》( 2021年10月24日05版)
: 光明网-《光明日》
博学笃行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兼容并蓄,博学笃行
【语言文字 第123期】
今年,我在北外开设了“中文文学作品英译”课程。第一周,同学们当堂闭卷翻译了《围城》开篇一小段“红海早过了”。第二周我展示了两份译文供评析,同学们积极进行“自我批评”,指出“例文”在用词方面大大胜过自己。比如它们将“半透明”译成“translucent”,将“酡红”译为“flushed red”,将“海风”译为“sea breeze”,而不少同学只能大致译成“semi-transparent”“red”和“sea wind”。也有人提出两则译文句式颇有特色,不符合语法常规,形成了陌生化的文学效果。
热烈讨论后我问大家:这两位优秀的译者是谁呢?答案揭晓:一个是百度翻译,一个是DeepL翻译。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才回过神来,开始给“机翻”挑毛病:从最基本的语法问题,到衔接与连贯,再到文体风格等。这一戏剧性的反转引人深思。一方面,机器翻译发展迅猛,即便处理最具创造力的文学文本也能让读者基本读懂、可接受,翻译质量甚至超过了一部分学生。另一方面,普通的翻译学习者在评价译文质量时还缺乏辨识力。那么,人类译者会被取代吗?
如今,各大翻译引擎都可以提供免费即时翻译,不仅速度惊人,质量也基本能满足日常交际,尤其适合那些量大、时间紧、要求不高的翻译任务。若是重复性和规律性较高的文本,机器翻译比一些人工翻译还要精准。事实上,不少合同、咨询告和畅销书的翻译都开始采取“机器翻译—人工译后编辑”模式,通过项目管理、人机交互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一趋势给翻译工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技术挑战和伦理问题。社会上关于“机器翻译能否取代人类译者”的论说此起彼伏,对群体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了冲击,一些译者和外语专业的学生开始为职业前景担忧。也有一些译者对新技术表现出抗拒,质疑机器翻译的质量,未能正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潜力。这除了源自传统译者对机辅翻译的不了解,恐怕也是出于对技术解构作用的恐慌。
在机器翻译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译者何去何从?我想,北外校训“兼容并蓄,博学笃行”极好地概括了当代译者的使命。历史上每一次文化和科技革命都离不开翻译浪潮。译者面对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首先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做一个虚心勤勉的学习者,然后才能“择当译之本”,并基于现实语境和具体目的来阐释和传播,完成这项复杂的、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翻译需求激增,一味排斥机器翻译对于译者个人、社会发展和文明融通都没有益处。未来机辅翻译会像过去的辞书一样普遍。“翻译技术”已被纳入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而许多语言服务公司的招聘条件中也有“熟练使用翻译软件”这一条。
但同时,译者不能忘记自己“译”的本职。如果依赖机器,对译文的优劣对错缺乏鉴别力,或是明知机器翻译的版本不够好却无力改进,无法对译文终稿的质量负责。届时可能会引发职业伦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新问题。时至今日,读者在批评译著文理不通、表达生硬时依然会说“机翻痕迹严重”,而在褒奖优秀译著时则不会说“翻得像机器一样好”,足以证明大众对人类译者有着更高的认可与期待。据称,机器翻译的准确率可达90%,且不谈这一比率是如何测算出来的,即便如此,人类译者仍大有可为。越到最后完善起来就越困难。10%的差异足以构成本质区别,正如人与猫的基因相似度也高达90%,而人与香蕉的基因序列都有60%的相似度。意义的不确定性、翻译的目的性、特殊文类的创造性都决定了翻译是一系列复杂的选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做好这最后10%,译者必须“博学笃行”。只有夯实母语和外语的基本功,深耕领域知识,才能根据情境做出合理判断和选择,并融入个性化的体验与灵感,创造出不仅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精妙的、恰到好处的译文。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 王颖冲,本记者肖人夫采访整理)
博学笃行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弘毅宽厚,博学笃行什么意思
2.弘德明志博学笃行什么意思
3.沁善如水,博学笃行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博学笃行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