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洲四大洋简图
七大洲四大洋简图推荐文章1:2022中考备考攻略 地理:中国地理部分仍是命题重点
“2022年福建省中考地理命题仍然会延续‘稳中求变,变中出新,新中更活’的风格,题型模块比例会有变化,不一定像以往固定分值比例,但中国地理部分仍然会是命题重点。”泉州六中初二地理备课组组长梁文福和中学一级地理教师、泉州实验中学地理教师陈维权分析说,从2021年中考地理试卷中就可以发现,试题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也加大了对考生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注意两部分重要考点
“复习过程中,考生们可以梳理一下近三年的中考地理试卷,从中总结出今年中考可能出现的考法和考点。”陈维权老师分析说,由于这几年中考地理的考法变化不大,预计今年中考地理的选择题基本上还是以题组的形式呈现,每个题组会设置一系列的图文资料来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中可能会设置一两道较难的题目显示区分度。而今年中考的综合题中,有的题型的考法可能会参考去年的试题,例如作图题、知识结构题、三分题等在今年中考试卷中再次出现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谈及可能出现的考点,陈维权老师认为,考生们应多关注与地理学科有关的时事热点,因为每年的中考地理试卷中都会对相关内容有所涉及。而梁文福老师则提醒考生们要注意以下两部分的重要考点,并加强复习。第一是世界地理部分中涉及的考点,包括:经纬度的判读、半球的划分和判读、五带的名称和划分、自转产生的现象(地方时差);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计算海拔高度和实地距离,判断方向、判读坡度陡缓,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与分布、洲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两大火山地震带;天气符号、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世界气候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典型分布地区;世界的人口分布、世界的人种分布、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分布及影响聚落形成的条件。掌握通过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某个大洲、国家或地区各个地理要素的联系。第二是中国地理部分涉及的考点,包括:中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中国人口特点及对策;主要的山脉和地形区;耕地类型;长江和黄河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措施;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位置和突出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福建乡土地理。
解题时充分利用地图信息
“备考中,考生们要懂得掌握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方法。”陈维权老师建议,在复习中,考生们可以根据平时做到或考到的题目,有意识地让自己拓展相关知识,这样做有助于自己更好地掌握相应的考点。面对一些难度较大的考点,比如对于地球地图和气候的难点,要留心自己是否已经对相关知识掌握到位,通过将知识强化理解后,有利于自己从容地应对形式多变的考题。此外,为了让地理知识与图表能够有效地融合,陈维权老师建议,考生们在复习时也可以考虑综合运用描图法、简图法、绘图法、压缩法、关联法、口诀法等方法来帮助自己记忆知识点。
“最后阶段的复习,要加强掌握答题技巧,以及减少不必要丢分。”梁文福老师建议,考生们在做题训练时,首先要记得认真审题和读懂题意,可以从文字和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懂得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由于地理的考查离不开地图,考生们在解题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地图提供的信息。此外,梁文福老师提醒,考生们在动笔训练时,尤其要重视地理专有名词的书写,对易错、容易混淆的字眼及时进行强化训练。(泉州晚记者 陈士奇)
七大洲四大洋简图推荐文章2:突然冒出个“第八大洲”?哦,原来是这样~
出品:科学大院(ID:kexuedayuan)
:王群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勤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博览
前段时间被媒体沸沸扬扬道的第八大洲(:GSA Today)
差不多在一个多月前,11名科学家在美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了《西兰洲:地球上隐藏的大陆》的研究告,认为将西兰洲(Zealandia)作为一个地质意义上的大陆能更准确地描述此区域的地质情况。严谨的地质学研究告经过媒体记者的演绎和加工,我们公众就看到了一个“轰动”的新闻资讯——“发现了第八个大陆”和“发现了第八大洲”,甚至有媒体称“地理教科书”要被改写了。
“第八大洲”是新发现?
其实,“Zealandia” 这个名称并不新鲜,早在1995年,地质学家Bruce Luyendyk就提出了这个叫法,被叫做Zealandia的这块大陆面积达490万平方千米,其中有94%的面积都在水下。
当时,它被认为拥有大陆所需满足的——高于周边区域、存在不同类型的岩石、界线分明,以及比大洋底部厚得多的表层这四大属性中的三种。近来,利用卫星技术和海底重力图,科学家发现这块大陆是统一的区域,完全满足了成为独立大陆所需的条件。
也就是说,其实媒体所谓的“第八大洲”并不是新发现的,更不是突然发现的。
科学上的大陆和大洲
说到大陆,在我们普通人的理解中,就是高于海平面的大块的陆地,我们常说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这个意义上说的“大陆”。
地球上,我们熟知的主要大陆有六块,按面积大小依次为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以及澳大利亚大陆。
而提到大洲,这是一个地理学上的概念,通常,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被总称为洲。
同样地,我们熟知的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但是,上面说的只是普通意义上的理解,在科学上,“大陆”的概念远比“高出海平面的陆地”要复杂得多。这也体现了人类认知地球的一个过程,从表观现象到深层次研究其物质、结构、构造。
地球板块构造简图,澳大利亚旁边灰色的部分就是“西兰洲”(:GSA Today)
科学上,大陆是一个地质构造学上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是地壳,而大陆和大洋底部的地壳构成是不同的。
洋底的地壳由玄武岩组成,而大陆下面的地壳由两个岩层组成:下部是铁镍物质组成的一个连续岩层,上部是一个花岗岩岩层,且两层间没有明显的分隔面。
此外,大陆下面的地壳要比洋底的地壳厚得多。大陆下面的地壳平均厚40千米,大洋底下的地壳厚平均只有5千米。
因此,严格地说,大陆板块和我们看到的陆地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在一个大陆板块内,也还可以划分出一些较小的板块。
大陆大洲的变迁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当中,陆地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大约38亿年前,地幔对流开始推动地表的早期板块,就此开启了现代大陆的演化进程。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大陆板块有时分裂,有时聚合,不断漂移。
现今的所有南半球大陆——非洲、南美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都是由冈瓦纳古大陆在1亿8千万年前开始分裂而成的。
西兰洲所在板块的变迁(:GSA Today)
早在19世纪初,地理学家就注意到非洲的海岸线与南美洲的海岸线吻合,就好像这两个大陆曾经紧紧相连似的。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发表了他的大陆漂移说,提出了南美洲和非洲连在一起,欧洲和北美洲连在一起的证据。但他没有能很好地解释它们为何之后会分开。
20世纪60年代,板块理论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和更多古气候、古生物以及地质学的有力证据。
到20世纪80年代后,高精度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已经能够测量出大陆板块的移动了。
发现新“大陆”,很“正常”
随着我们对岩石和地质构造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逐步地还原着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表面貌,距离我们越近的地质历史时期,我们对其认知也越清晰。
其实,我们今天已知的地球表面的板块大大小小就有几十个,而且从地质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在今后的地质历史过程中,也许会分化出更多的大陆板块,也许相邻的板块汇聚到一起,从而全球的大陆板块数减少成5个、4个。
通常来说,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都会影响我们看到的露出海平面以上的陆地形态和面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的许多区域或许都会被海水淹没,浮出水面的“陆地”又将会沉入水下, 像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地球上海拔最低的国家之一,已经面临着可能因海平面上升不得不放弃自己家园的现实危机。
但是,无论是露出水面还是沉入水下,就地质构造意义上的大陆板块而言,其性质并没有改变。
此外,即使是今天,在地球表面也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未知的区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会不断地深入和全面,所以说,发现新的“大陆”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本文首发于科学大院,中科院地理所供稿)
“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平台,致力于前沿、权威、有趣、有料。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运营。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大院”获取更多信息。更多合作与科学大院工作组联系。
七大洲四大洋简图推荐文章3:给学生一双翅膀,飞向地理的天空
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地理教师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过去推行的是“应试教育”,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崇尚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活动。这种封闭的教学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主动性。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重视学生参与,重视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信息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给学生插上一双翅膀,让他们在地理的天空中任意飞翔!
一、 以“趣”作引,漫步进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地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知识的逻辑性强,很多学生经常望而生畏。作为地理老师,要充分挖掘地理自身的学科资源,结合课外一些知识,引用古诗名歌,山水美画,故事趣闻,让学生觉得地理很有趣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是对高山垂直气候的直观写照。“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外干旱的气候。新疆一带〝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我国南方气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容长江流速之快,落差之大。“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赤道周长四万千米,地球自转一周刚好是八万里。通过在课堂上运用这些古典的诗词,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使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而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欣赏这些诗词歌赋的同时,又掌握了地理科学知识。
中国地理的开篇就是《歌唱祖国》“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优美的歌词,激昂的旋律,使学生在美感体现中,开始学习中国地理。《长江之歌》、《黄土高坡》、《天路》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将富有地理内涵的歌曲引入课堂,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驾驭能力、对地理材料的分析整合能力。另外,平时搜集一些山水美画、旅游照片等,应用到相应内容中,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
二、运用多种形式,逐步开拓地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涉及面广,与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或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不仅要讲透而且要适当延伸和挖掘。同时,运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构成一个知识网络。
对于记忆性地理知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学生营造出小组间竞争的环境,促使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记忆。比如在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时,先分给每个学生一副中国政区拼图练习,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轮廓、位置,然后让各组推荐学生比赛,看谁拼得快,拼得准。
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充分利用地图,把攻克重难点的过程变成应用挂图、示意图、模型、投影、幻灯、计算机等教学媒体的直观展示过程。例如在突破“降水的类型”这一难点时,先让学生读书理解文字,老师画出四种降水类型的示意图,使四种降水的形成及特征跃然图上,难点也迎刃而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陆漂移”,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运动过程。这样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地理课的积极性。
有时,还可以进行地图旅游,讲一些地理趣闻,猜地理谜语,举办地理故事会,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逐步开拓地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授人以渔”,加强地理能力训练。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全面发展能力。
多提供一些利用阅读地理图表获取知识的机会,如“海陆分布”教材中只给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简图,可提供详细的世界地图,再利用地球仪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形成形象的立体模式。通过观察地球仪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后,学生可以说出其轮廓、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特点,并能总结分布规律。对于一些学生较难想象的内容,如六大板块的运动,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演示,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理解掌握。
多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具有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特点的地理教材能为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提供鲜活而又充满启迪意味的素材,为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提供思路和视角,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当今的热点巴以、印巴、伊朗、东南亚等问题,2011年日本大地震、土耳其地震、泰国水灾等灾害,都可以提出供大家分析讨论。本地属客家人,以客家建筑、客家习俗、客家文化为课题,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好想、好动、好奇心理特征的内容既能赢得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任务。
进行野外实践,把地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亦可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如我们学校后面有一座小山,在带领学生登山时,可以就沿途植被变化、岩层、画等高线、周围的自然风景、地形气候特征、人文景观等多项内容进行实践活动。
当然,在平时课后练习中,可以多布置一些画图、填图、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训练,充分实现地理教学的“以图导学”,围绕地图,把大部分地理知识消化在地图中。
四、学习“有用的地理”,与现实联系应用。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应试教学”、“一言堂”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死记硬背、“地理八股”使得地理学习索然无味。地理教师应强调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现状出发,使学生感到是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的地理规律用具体的事物说明。在学习“全球的气温分布规律”时,可以指出新加坡、广州、北京、哈尔滨、莫斯科和基多、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长城站两组地点的城市气温,用于说明“全球气温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结合本地实际,,讲授对学生有用的知识。本地位于东南丘陵,在学习时可以着重说明本地的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工业、交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原因及对策,这样学生会感到更现实,也更有价值。
同时,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发展, 使学生确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一方面,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要作用于环境,比如浪费水电、纸张,使用含磷洗衣粉,随意丢弃废电池;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直接关系我们的生活,拒绝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追求优美环境是我们每个人当然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如节约水电、爱惜花草、拒食野生动物、不使用一次性碗筷,尽量选购环保产品,学生在“学会做人”上又能上一个新台阶。
地理教学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会学、善学和乐学,也就等于给学生插上一双翅膀,为学生自主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大洲四大洋简图推荐文章4:华北、华南和塔里木的人,你知道自己的家乡地质历史中曾经在哪里吗?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
板块运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图1),
塑造了我们熟悉的世界。
沧海桑田,山河变幻,
正是板块运动带来的壮丽景象。
板块运动是指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边缘便成为地质活动强烈地带,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出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等现象。
图1 板块运动示意图(改自维基百科)
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并非像今天这样呈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格局(图2),随着板块运动的发生,会有新的块体的产生,也会有老的块体的消亡,不同块体所在的位置及其形状也在发生着变化。
图2 现今世界板块简图(源自网络)
下图展示了3.7亿年以来地球古地理格局的演化。伴随着大西洋的打开;古特提斯洋、特提斯洋以及新特提斯洋的闭合;南、北美洲逐步与非洲分开;不断有新的块体从南部的冈瓦纳大陆裂解并向北拼接到亚洲南部等事件,形成了现今的地理格架(图3)。
图3 3.7亿年以来古地理格局演化(Scotese et al., 2019)
而我们探索地球上各地块运动历史的过程,被称为古地理重建。地块是古地理重建的基本对象,就像地理学中的省份一样。但不同于地理省份划分的“山川形便”原则,地块的划分主要是依据一些明显不同的地质特征来划分,包含两地块间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主要还是因为各块体的构造历史不同,就好比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一方面是先天的差异,年龄、性别等,另一方面是后天环境带来的差异,饮食情况、生活环境等。
中国构造单元由华南、华北及塔里木三个主要陆块及其他地体和周围的造山系构成(图4)。其中,华南陆块涉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广西、贵州、四川、江苏、江西、重庆、湖南及湖北这几个省份(直辖市);华北陆块涉及黄河流域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北京及辽宁几个省份(直辖市);塔里木陆块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图4 中国构造单元划分简图(熊盛青等,2018)
用来进行古地理重建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古地磁学是直观且半定量古地理重建的方法,其可以借助岩石中所记录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球磁场,来计算各地块在地球上的位置,因此该方法所获得的结果通常会获得大家广泛认可。
01
古地磁学怎么进行古地理重建呢?
古地磁研究基于一个基本假设,即地球磁场是一个轴心偶极子场(图5),就像是把一个巨大的长条形磁铁放在地球中心,并且与地球的旋转轴有一个较小的夹角,因此也就有了地理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岩石在形成的过程中,会记录当时其所在地的地磁场信息(磁倾角,磁偏角;在实验室测得),再结合所采样品现在的经纬度,即可计算出地磁北极的经纬度(称其为古地磁极)以及采样点的古纬度(样品形成时期的相对于古地磁极的纬度)。
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古地磁极随时间的变化来得到我们想要的信息:同一时期,古地磁极位置是确定的,只有一个古地磁极。也就是说,我们对所获得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样品进行实验后,所测得的古地磁极位置应该是重合的,比如,现在我们在不同地方测得的磁极位置应该都在现代地磁北极的位置。但是,我们会看到两个不同地块同一时期的古地磁极往往是不重合的,这是因为不同地块还发生了相对运动,倘若我们将两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复原回去,那么所得到的两个古地磁极就可以重新重合。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岩石样品所得到的古地磁极,按时间顺序的连线,得到的轨迹在古地磁学中被称为视极移曲线(图6)。通过对比两个板块的视极移曲线,我们可以推演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特征,当两个块体的视极移曲线发生重合,就表明这两个块体合并在了一起,同理,当两个块体的视极移曲线发生分离,则表明两陆块的裂解。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采样点古纬度以及磁偏角(样品剩磁在水平面上投影与北方向的夹角)随时间的变化,来得到块体的运动特征(图7),古纬度是向北还是向南,旋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磁偏角旋转了多少度。我们也可以用纬度的变化量除以所用时间,来得到块体的运动速率(图8)。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