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是谁的女儿推荐文章1:身怀皇帝骨肉,监禁中被人用弓绞杀,贾元春的下场为何如此凄凉?

  《红楼梦》中的贾府,已历经五世。在冷子兴口中,实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的衰败,是不可逆转的,只是终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宁、荣两院还是气象万千,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身后还有一棵大树——贾元春。


  贾元春是荣府一枝贾政与王夫人的长女,因生于正月初一,故名元春。曹雪芹围绕贾元春的笔墨并不多。透过零零散散的文字,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贾元春被选入宫中作女史,后又受封凤藻宫尚书,加封德妃、元妃。


  真是凭着贾元春在宫中的地位,贾府才又显露出了中兴的迹象。不过,这一切终归是昙花一现。透过贾元春的判词,我们可以预见到她的凄惨命运: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的判词并不复杂,也很好理解:


  首先,那幅画中的“香橼”为谐音,所指就是贾元春,而“弓”则有两种解法,一种是认为同是谐音,暗示贾元春死于宫斗,二是理解为死亡的方式,寓意贾元春是被人用弓弦绞杀。按照我个人的理解,贾元春很可能是在宫斗中落败,最后惨死于弓弦之下。


  其次,判词中的“榴花”,表明贾元春怀有龙种。因为,古人常以石榴代指多子多福。可惜的是,贾元春判词中仅说榴花开而未言石榴果,也就是说,贾元春曾身怀龙种,但未及生养便惨死于宫中了。


  最后,“虎兕相逢”和“大梦归”,则点明了贾元春的死因和贾府的结局。虎和兕都猛兽,两只猛兽相逢,势必有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一场厮杀后,贾元春和贾府一方败落,黄粱一梦终醒。


  关于贾元春死时的惨状,曹雪芹则另用一首《恨无常》点破:


  喜荣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明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首《恨无常》中,有十六字颇为值得注意:“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贾元春眼睁睁地撒手人寰,她的芳魂在弓弦下荡悠悠地消耗殆尽。曹雪芹这十六字虽然读起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可深思起来,不禁教人脊背发凉,感叹贾元春死时的惨状。


  更为凄惨的是,这一切贾府中人并不知晓,贾元春在宫斗中渐落下风后,便丧失了“每逢二、六日椒房眷属可进宫探视”的资格,否则也不至于沦落到“梦里相寻告”了。由此又可以想见,贾元春被绞杀前,还有一段被圈进的过程。


  

那么,原本得宠的贾元春,又为何会沦落到如此田地呢?

  其实,有一方面的原因大家早已探讨过了,那就是贾府子孙的奢靡、攀附和挥霍。贾元春省亲前后,宁荣二府极尽奢华,不仅建造了大观园,而且大肆铺张,过度招摇,这个排场直急的贾元春在府里落泪,却又不好直白相劝。可惜,女儿的眼泪,连亲爹贾政都没有看懂,甚至变本加厉地挥霍招摇。


  宁荣二府那富可敌国的气象,不得不令皇帝心生疑窦,贾元春的即便再受宠幸,也势必会大打折扣。当然,一个妃子失宠,绝不会仅仅因为她家人的挥霍无度。毕竟,皇帝的女人再普涨,也是在给自己老公长面子。


  事实上,除了贾府的奢靡,真正让贾元春跌入万劫不复之深渊的,是更为残酷的派系斗争。这,也就是前文判词中的“虎兕相逢”。


  不过,曹雪芹未及完稿,便在贫困潦倒中撒手人寰了,续本中的许多情节又不尽是曹公本意。所以,我们只能借助一些线索来进行推测,而问题的关键所在,便是蒋玉菡身上那件大红汗巾子。


  蒋玉菡看似一介优伶,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可是,这个小角色却成为我们解读贾元春之死的关键。


  贾宝玉同冯紫英、薛蟠等人喝花酒时,在酒席间结识了蒋玉菡。蒋玉菡小名琪官,是忠顺王府豢养的戏子。不过,琪官又与北静王关系甚密,因为他腰上系着北静王所赐的大红汗巾子。要知道,这汗巾子十分珍贵,为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到,蒋玉菡是忠顺王府的人,同时又与北静王关系密切。更值得玩味的是,贾宝玉初识蒋玉菡,两人便互换了汗巾。这一举动,再加上北静王对贾宝玉的暧昧姿态,足以表明贾府是倾向于北静王府的。


  简单来说,贾府宫中有一位贾元春,同时在朝中站的是北静王的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蒋玉菡出逃后,忠顺王随即派人前往荣国府兴师问罪。忠顺王与荣国府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便是以贾宝玉的挨打而告终的。但是,两家的矛盾无疑就此加深了。


  所以,蒋玉菡身上那条大红汗巾子,是北静王所赐,随后又到了贾宝玉手上,而蒋玉菡的人,又是忠顺王府所豢养的。这些线索串联起来,一些问题便浮出水面了:贾元春、贾府和北静王是同一派系,而他们共同的敌人便是忠顺王。


  可惜的是,曹雪芹尚未完成后四十回,其余的情节我们只能借助这些零零散散的线索来串联、推测:贾元春怀有龙种后,忠顺王一派不择手段地先下手为强,搜集贾府的种种不利证据,同时在宫中运作,最终导致贾元春失宠,遭圈禁、被绞死,贾府也被抄家问罪。


  贾元春是谁的女儿推荐文章2:元春最终深夜暴亡,原因是“二王之争”,秘密在这个丫头名字里

  贾元春,虽然在前八十回,这位女子仅仅露了一次面,但其对于宁荣二府的盛衰荣辱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位在宁荣二府煊赫近百年后,又令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女子,最终却死于本家的连累下。


  ?


  略谙《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这一本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是断臂,目前通行版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只有前八十回是原作。而在前八十回,许多人物的结局仍未写到,只能在续书中完成,但原与续书在学识、经历、悟性多方面的差距,导致续书部分对许多人物的结局处理多有不尽人意之处,有的甚至与原本意背道而驰,元春就是一例典型。


  在续书中,元春是因“圣眷隆恩”,导致发福致死。然而根据前八十回给出的线索,我们完全可以确定,元春是突遭横祸,深夜暴亡。如其红楼梦曲《恨无常》中写道: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前一刻还沉浸于富贵荣华的喜悦中,下一秒却死亡,而对于这个结局,元春毫无预感,以致临死之前方恍悟,要赶紧向爹娘托梦,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命入黄泉,更告诫他们及时“退步抽身”。由元春死前要与贾政夫妇托梦来看,其暴亡于深夜,这与秦可卿深夜托梦王熙凤后死亡有共通之处。


  ?


  那么,深居后宫的元春为何突遭惨剧?从其要托梦告诫贾政夫妇的说辞来看,必定是与本家步子迈大了,手伸太长了有关,说到底,是不安分。以致惹怒皇帝,被赐死。


  

那么,贾家是如何惹怒皇帝的?秘密就在元春丫头的名字里。

  我们知道,在取人物名字时,是费好大一番心思的。即便仅出场一次的小人物,也能根据其名窥见一番玄机,如冯渊(逢冤),如余信(愚信),四春之名寓意“原应叹息”更为大众熟知,而这四位姐妹的丫头之名,更深具含义,元春丫鬟抱琴、迎春丫鬟司棋、探春丫鬟侍书、惜春丫鬟入画,分别暗示四位姑娘善于“琴棋书画”,而除此之外,还暗藏了四春的命运轨迹,如司棋同“死棋”,预示迎春人生举步维艰;侍书用势输,预示探春远嫁,即便再有远见卓识也要输掉人生;入画通入化,暗示惜春了悟出家。抱琴呢?除了通“暴寝”,即元春死于深夜,更在其琴字上窥觊玄机,便是“琴”乃当今二王,元春的暴亡,势必与当今二王有莫大关系。


  

这两位王是谁呢?其实在前八十回,已经埋下了暗线。

  在第三十三回,端午节后,忠顺王府的一位长史来到荣府,来人时,贾政深感疑惑,又稍有不安,因为两家素来没有来往,而当年秦可卿去世,京都中权势官僚纷纷到场,四王八公齐聚,独独不见忠顺王,可知贾家与忠顺王府,是对立关系。


  ?


  而即便作为贵妃的父亲,贾政也不被这位王府的长史所尊敬,其与贾政交谈时的阴阳怪气,趾高气扬,正暴露了忠顺王对贾家的不屑一顾。重点就在其此次造访荣府的原因,原来是为寻一个戏子而来,这位戏子正是前几天与贾宝玉邂逅后相见恨晚的蒋玉菡。据其所言,蒋玉菡原是忠顺王养在府里的,后来竟然好多天不见回去,经各处打听查访才知道,其最近与贾宝玉相交甚厚,乃至互赠汗巾,故前来问问消息。而在蒋玉菡和贾宝玉初遇时,曾赠送贾宝玉一条女儿国贡品茜香罗,称是昨儿北静王所赠,可知蒋玉菡已经悄悄和北静王靠拢。


  这一件破事,细究起来,不过是忠顺王府和北静王府在抢一个戏子,贾宝玉不过与蒋玉菡走得近一些,当然不会有私藏戏子之举,忠顺王府不会不明白,然而忠顺王府长史却直奔贾府而来,说白了就是柿子先挑软的捏。而此事暗喻几个信息:


  首先,蒋玉菡,即“玉函”,暗示玉玺,其后来偷偷买的房子又在紫檀堡,紫檀正是装置玉玺的木匣子。玉玺象征着权力,所以,蒋玉菡象征着权力。


  其次,忠顺王和北静王在争夺蒋玉菡,说明此二王将来有一场“权力之争”。


  再次,忠顺王府后来没有再上门寻人,可知蒋玉菡被找回忠顺王府,二王之争,北静王败北。


  最后,贾府被卷入此次争夺之战,但是很不幸的是,贾府最先成为炮灰,遭受忠顺王的复。


  ?


  而在此次二王之争中,元春作为贾府在宫里的靠山,必然先遭受敌人摧毁,所以宫中的元春成为了忠顺王一派打击的对象,那么他们用的是什么方式呢?王熙凤的一个梦境告诉了我们,那就是宫斗。在第七十二回王熙凤说的一个梦里,宫中有位娘娘打发人来贾府要一百匹锦,而这位娘娘却不是元春,王熙凤不给,对方便来抢。我们知道,锦,象征着荣华富贵,贾府这一百匹锦则象征着贾府的百年荣华,可是却生生被另一个妃子抢走了,说明元春在后宫将被其陷害,继而贾家失去了靠山,直至贾家被抄乃至败落倒塌。


  可怜元春,自小便被当做光耀家族的资本,一生困于牢笼之内,最后还因本家拖累,不得善终,这位生于大年初一的娘娘,终究逃不过薄命司写好的悲惨结局。


  贾元春是谁的女儿推荐文章3:红楼梦终极解密:贾母的大女儿是贾元春

  百年红楼梦方醒,


  一朝花落了无痕。


  先看红楼梦第二回原文: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冷子兴说道:再说荣府你听,方才所说异事,就出在这里。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再看下一段:


  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上一辈的,却也是从兄弟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子兴叹道:“老姊妹四个,这一个是极小的,又没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了。”


  冷子兴在这里说了一句很关键很重要的话,贾母一辈的女性除了贾母之外都没有了,而贾母的女儿一共是老姊妹四个,这一个是极小的,这里指的是贾敏,贾敏刚刚没了。后面冷子兴说的又没了的那个女儿,显然是指史湘云的母亲。这里有一个让人震惊的推论,那就是贾母竟然还有两个女儿好好地活在人世!可是既然贾母有两个女儿还活着那就一定在来往,但是书里很少有公开的信息。从前面分析得知,北静王妃是贾母的三女儿,在贾母八十寿诞的时候北静王妃就来了贾府祝寿,而北静王水溶就是北静王妃的儿子,也是名副其实的小王爷。那么除了北静王妃这个女儿之外,贾母还有一个女儿是谁?


  按照贾家嫁女的规矩,四女儿嫁给了一个巡盐御史林如海,显然是科举上来的官员,三女儿嫁给侯门,也就是史家,二女儿嫁给北静王做了北静王妃,如此一级一级排列。如果说贾母有两个女儿也就是三女儿和四女儿亡故,另外两个女儿依然在世,那就一定有密切来往。作为贾母的二女儿,北静王妃在贾母八十寿诞的时候来贾府祝寿,而另外一个女儿竟然在如此重要的日子里没有来,只能说明贾母的这个女儿是大女儿因为有更高的级别因此没有来。按照贾府嫁女依次从高到低的规矩,这个大女儿并不是王妃,而是比王妃更高一个等级。古代封建社会,比王妃更高一个等级的,只有皇妃才比王妃高一个级别,而红楼梦全书只描写了一个皇妃,那就是贾元春。因为皇妃在深宫大院里,因为有严格的宫廷限制才无法出宫为母亲拜寿,也就是说,贾元春是贾母的大女儿!


  是的,贾元春并不是贾母的孙女,而是贾母嫡亲的大女儿,也是贾府嫁入皇室的第一个女儿。这也是红楼梦真事隐,假语存后面隐藏最深的秘密之一,把贾母的大女儿写成孙女排名在贾迎春等几个姐妹的前面是满纸荒唐言的荒唐事之一。贾元春如果是贾母的大女儿,当然也就不是贾政和王夫人的女儿,而是姊妹。按照古人结婚和生孩子的年纪排列,因为贾珠岁数不小,按说贾政岁数也不小,贾元春是贾政的妹妹是合适的,若按照这样的说法,贾元春就不是王夫人的女儿,而是丈夫贾政的妹妹,是皇姑。如果贾元春是贾母的大女儿,根据前面的分析,贾元春那就不是迎春、探春和惜春的姐姐,而是她们的姑奶奶。


  综上所述,贾府虽然不是王府,贾敬、贾赦、贾政的官职也不高,但是因为宁国公和荣国公跟随皇帝打下了天下,因此贾府迎娶了一个皇室公主,也就是同昌公主,同时贾府贾母的大女儿嫁入皇室为妃。如此一娶一嫁都是和皇室联姻才造就了贾府的权倾一时。这也是王熙凤纵横官场,把朝中一般官吏的儿女逼死而无所畏惧的重要的官方背景,这也是贾家在四大家族里位居首位的根本原因,这也是贾雨村前来投靠随便就可以谋得一个金陵应天府一把手的关键原因。


  至此,贾母的四个女儿的真实身份解读完毕。


  贾元春是谁的女儿推荐文章4:贾元春为何进宫多年都默默无闻,而在死去的前三年却突然被封妃

  红楼梦一开始的时候,贾元春就入宫了,她在宫里生活了很多年,贾宝玉小的时候她就走了。这么多年,她在宫里一直默默无闻,无名声无事迹,冷子兴提到她的时候也只说她入宫做了女吏。


  秦可卿死前托梦说,贾元春的封妃不过是瞬间的繁华,转瞬即逝,还说出这个期限:三春过后诸芳尽。贾元春被封妃时是第一个春天,第三个春天过后是她的命数也是加贾府的劫难。贾元春的判词里有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也就是说,她在宫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大半个青春都过去了,皇帝一直都没有注意到她,而在美人即将迟暮之时却给了她一次荣耀的加封,更有意思的是,在她封妃三年之后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家族也败落了。为何会这样?


  贾元春封妃是在第十六回,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元春省亲时的繁华。而在贾元春晋升之前,四大家族只有一个高升的,那就是王子腾。王子腾首见于第三回,这时他还任京营节度使,后在薛家母女进京时升至九省统制,奉旨出度查边。


  王子腾这个职位是个要职,最初任京营节度使的时候就已经是封疆大吏,处于京畿重地,权责重大。节度使是宋朝的官职,为二品大员,这个权力和地位与清朝九大总督之首的直隶总督相当,可见这时候的王子腾已经位高权重了。他后来升任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旋升九省检点,此时的王子腾已位居一品,权倾朝野。四大家族里,也只有他一直在升,并且位居要职。


  我们知道,四大家族当时是一荣俱荣,一损皆损,势力布满了朝野,皇帝还顾念贾家祖辈的恩德,让其世袭爵位。其他三家虽祖上不及贾家荣耀,却也是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但是到了后来的时候,四大家族的势头都有些没落了,没有一个在朝廷有用的人才,皆是些酒肉之辈,且每个家族都有些外强中干。史家把针线上的人辞了,开始自己动手做针线,薛家多处买卖在薛蟠手里已经荒废了,而贾家也在四处典当东西,只有王家的王子腾有崛起之势。


  贾家到贾宝玉这一代,人丁已经不旺了,宁国府甚至到了三代单传的边缘。族里男儿本就不多,却仍然没有上进的人才,都是些只知道风花雪月的纨绔子弟,更甚至都有作孽的势头。贾家几代不为朝廷贡献人才,还频频出事,四大家族也都是互相遮掩,皇帝其实早就有些厌烦他们了。秦可卿葬礼的超标,还有葬礼上北静王送的鹡鸰手串,这些其实都有犯上的意思。而此时贾琏却说:“此时告咱们谋反都不怕”,可见狂妄到来何种地步。


  但是此时四大家族还根深蒂固,王子腾又身居要职,皇帝即便想动他们,也要费些心机。王子腾的职位很厉害,但是他似乎和四大家族并不在一个势力阵营。秦可卿葬礼的时候,四王八公都来吊唁,这时候也是一次大的政治势力抱团,但是这次政治抱团里,没有王子腾,也没有贾元春。


  葬礼上,要么是国公和王爷亲自来,要么就是国公和王爷的后代过来,总之,和贾家亲近的这些朝中大臣一个都没落下,但是唯独没有最重要的贾元春和王子腾。这也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对家族的势力并不认同,也可以说不愿意苟同。


  在秦可卿死后,贾元春就被晋升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而王子腾后来升到了一品的九省检点。贾元春判词里那句“二十年来辨是非”,这个“辨”是分辨的“辨”,而不是辩解的“辩”,也就是说贾元春很多年都在分辨这种形式,分辨到底哪一种才是她可以依傍的势力。


  她最初进宫的时候,一定是依傍的自己家族,但是很显然,家族的势力并不讨喜,她沉寂了很多年。后来王家的王子腾是一股新生的力量,这股力量的上升之快元春是亲眼看见的,所以她到后来的时候,很可能是和王子腾站到了一起才使皇帝注意到了她。她这时候的加封也就不是因为她的容颜了,她此时已是美人迟暮,能让皇帝对她赞赏的也就只有她的“贤”和“德”了,也就是她顺应的大势。


  但是贾元春即便再可以看清形势,她终究逃脱不了她的出身,她是贾家的女儿,她即便再不认同家里的观点,她也终究是这个家里的人。王子腾同样如此,他即便再春风得意,他依然要为家族周旋。鲍二媳妇自缢后的官司、左右都察院审理张华的案子、贾雨村私断金陵命案等等都是仗着他的势力在以权谋私,而这些事也多多少少会受点元春的干涉。所以贾元春这种瞬间的晋升极不牢靠,她摆脱不了她的出身,她的家族已经被否定了,她再优秀也不能力挽狂澜,而家族种种的不争气也最终成了她的拖累,在皇帝彻底厌弃的时候,她也成了家族的炮灰。


  贾元春是谁的女儿推荐文章5:姐妹同是帝王妃,嫡出的贾元春死得凄惨,庶出的贾探春却活出精彩

  贾政就生了两个女儿:贾元春和贾探春,偏偏两个女儿最终都成为帝王妃。


  贾元春进宫做“女史”,其实就相当于贵人一般的低阶嫔妃。后晋升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为一品夫人贵妃等级。


  贾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推测是以贵妃贾元春妹妹的身份被赐婚远嫁。虽然过程横生枝节连累了林黛玉。结果却与娇杏一样侥幸,母凭子贵获得国王恩宠被扶正。


  根据贾探春秋爽斋室内陈设的伏笔,探春的儿子最终继承了王位,她则母凭子贵为太后,福寿数十年。


  根据薛宝琴怀古诗《交趾怀古》暗示,探春余生声震海外名扬四海。


  反观贾元春却像杨贵妃一样经历了一场类似“马嵬驿之变”的冲突,“虎兕相逢大梦归”,她被皇帝派夏守忠缢死,贾家也被顺势抄家灰飞烟灭。


  贾元春是王夫人所生嫡女,演绎了一场盛极而衰的悲剧。


  贾探春是赵姨娘所生庶女,人生却经历否极泰来的喜剧。


  姐妹二人同人不同命。元春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探春却将一手烂牌打成王炸。为何会如此呢?答案并不复杂,性格决定命运。


  贾元春的四句判词讲了四件事,说明她为何不如贾探春,悲剧收场。


  “二十年来辨是非”,人到二十岁以上是大人了,应该明辨是非懂得分辨吉凶善恶。只可惜,贾元春并不懂事。


  从放任贾家操办省亲,省亲当晚回来抱怨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就将元春的幼稚和短视体现的淋漓尽致。


  省亲是太上皇旨意,不是皇帝旨意,贾家为臣子怎么能站队太上皇不与皇帝同进退呢!何况元春还是皇帝的贤德妃,她不加劝阻,任由贾家一意孤行被皇帝忌恨。


  元春晋升贤德妃、省亲,都是皇帝给她的荣耀,她却说后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尽管事实如此也不能如此明说。


  贾元春的表现,就是“不辨是非”,判词第一句明显是反话。


  “榴花开处照宫闱”,这句引用了孙权皇后五月榴花神潘淑的典故。潘淑在孙权晚年卷入皇权之争被宫人缢死。普遍认为是孙权的安排。


  潘淑卷入皇权之争,预示贾元春和贾家站错了队伍。尽管她是皇帝的贤德妃,却对皇帝生了“二心”,最后死有余辜。


  “三春怎及初春景”,三春可作“迎探惜”三姐妹,也可单独作贾探春。


  贾探春庶出不如元春嫡出,更跟不上元春贵妃的身份。结果却是贾探春远嫁海外为王妃福寿数十年,贾元春却惨遭皇帝缢死而香消玉殒。


  “虎兕相逢大梦归”,典出《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挑明皇帝对贾家早有警惕,要“鸟尽弓藏”,假借贾元春迷惑设计贾家入彀。


  最终君臣双方各怀异心,尔虞我诈起了冲突。贾家失败,皇帝将之抄家消灭。是为“虎兕相逢大梦归”。


  简单解读:贾元春若是能够“明辩是非”,不像潘淑那样卷入权力斗争,就会比贾探春还要福寿,不会连累贾家被皇帝抄家。奈何事与愿违。


  贾元春的判词就是这点内容。主要讲她自己就两点:


  一,幼稚。


  二,不如贾探春。


  如果将贾元春换成贾探春,贾家绝不至于沦落被抄家的惨状。


  贾探春在贾家描写较多,最关键做了五件事,让人意识到她的不同凡响。


  一,建立大观园诗社,开创性的举措代表她的眼界和胸怀。


  二,为王夫人解围,消弭贾母与王夫人的隔阂。贾母与王夫人的关系,可看作简化的皇帝与贾家,探春影射元春的作用很明显。


  三,临危受命,协理荣国府改革大观园。敢于创新,也敢于承担向旧势力和顽疾开刀的责任,是勇气、魄力和能力的体现。


  四,为贾迎春撑腰,追回金凤。奴大欺主,探春挺身而出维护家人尊严不容侵犯,呵护手足之情。


  五,反对抄检大观园,掌掴王善保家的,不畏强权为正义发声。从家族角度看清抄检背后的隐忧,是大胸怀,大智慧。


  贾探春做得这五件事,每件都不是贾元春能做到的。她要与元春互换,贾家操办省亲绝对会被阻止。并勒令贾家改弦易辙效忠皇帝,不会错上加错,更不会让皇帝抓住把柄。


  甚至她可以做皇帝与贾家的桥梁,弥合双方的矛盾。尽管做起来并不容易,起码不会恶化到抄家的地步。


  再看贾元春做了什么。纵容省亲将贾家推向皇帝的对立面。插手贾母和王夫人的“钗黛之争”。与庶出弟弟贾环斗气不给礼物。说她“二十年来(不)辨是非”可是贴切。


  而元春判词中的香橼代表“心有不甘”。香橼的变种是佛手,贾元春并没有。反而贾探春房中陈设了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代表数十年的福寿。姐妹二人由此就能看出,曹雪芹更青睐谁。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贾元春是谁的女儿推荐搜索词:

  

  1.红楼梦贾元春是谁的女儿

  

  2.贾元春是谁的女儿?

  

  3.贾元春是谁的女儿一共出现几回

  

本文标题:贾元春是谁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