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国是什么意思
合众国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美国的国名在汉语中为什么被翻译为美国
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饰演的王阳调侃日语中把USA翻译为米国,而汉语中则是将其翻译为美国。汉语中的“美国”一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美丽的国家”,而日语中的“米国”听起来就像是大米之国。弄得人家美国姑娘一脸懵逼道:“what!大米之国?”其实美国的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英文写作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这其中United States是合众国的意思,我国在翻译的时候采取的是意译的方式;而America则音译为美利坚。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美国国名的英文全称,而简称则一般写作USA或America。在英文中America一词不仅可以指美国,也可以指美洲。事实上America一词是先被用来称呼美洲,然后才被用来称呼美国。America一词的起源得从哥伦布远航美洲新大陆说起:自从马可·波罗从中国游历返回欧洲以后欧洲人就开始痴迷于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富庶,然而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有着千年国运的拜占庭帝国,之后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横亘在传统的东西方商路之上。
这不仅使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几乎完全断绝,甚至也威胁到了欧洲国家的安全。欧洲国家开始尝试开辟与东方贸易的新航路,与此同时也试图通过与东方国家的联合实现夹击奥斯曼帝国的远交近攻之策。在对新航路的探索中葡萄牙占据了先机:1434年葡萄牙船队越过了位于之前欧洲人所绘制的世界地图最南端的博哈多尔角;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了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葡萄牙在海权扩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邻国西班牙的嫉妒。
公元1492年西班牙王室授权热那亚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探索一条通往中国、印度等地的新航路。当时地圆学说已在欧洲具有相当的市场,而哥伦布恰恰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之一,因此他没走传统的向东的航线,而是打算向西绕地球一周穿越到东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开已在东方航线上占据先发优势的葡萄牙。地圆说如今早已是被环球航行所证实的真理,然而在当时听起来就像是要登陆火星一样不靠谱。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背后其实充满了偶然因素。
哥伦布认为从西班牙往西走2400海里就能到达日本,而整个世界只有1/6左右的面积是海洋。我们今天知道地球上70%左右的面积都是海洋,而从西班牙往西到达日本的直线距离则超过了1万海里。哥伦布的所有推论都和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地理知识相去甚远,事实上哥伦布完全是在误打误撞中发现了新大陆。哥伦布在游说西班牙王室之前就曾游说过葡萄牙王室,然而葡萄牙当时掌握着比西班牙更为丰富的地理知识。葡萄牙的学术委员会直接否定了哥伦布设想的往西前往日本、中国、印度等地的计划。
这是因为葡萄牙学术委员会经过周密计算后认为这需要跨越的距离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往东走的航线。哥伦布所设想的西航线路远比他预想的要长得多,所以还没等他们发现陆地就发现自己的给养不够用了。航行时间远远超过了原定计划,这使水手们越来越不满,哥伦布只好忽悠他们继续航行3天,然后再继续忽悠他们航行3天......终于哥伦布船队在经过34个日日夜夜的艰苦航行后于1492年10月12日凌晨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东南方的萨马纳岛。
哥伦布认为自己所到之地就是印度,当地居民因此得到了一个和自己本来没半毛钱关系的名称”印第安人“,而他们所生活的地区则被欧洲人称为西印度群岛。哥伦布一直以为自己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而完全没意识到事实上他发现了一块此前欧洲人根本不知道的新大陆。然而当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后佛罗伦萨的航海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沿着哥伦布的路线进行了多次探险,不过和哥伦布不同的是他认为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时一块此前欧洲人所不知晓的全新大陆。
这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当时绝大多数欧洲人对阿美利哥的说法持否定态度,然而最终事实证明阿美利哥所说的是正确的,因此欧洲人就用阿美利哥(Americ)的名字将新发现的大陆命名为America,我国将其翻译为阿美利加洲或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漫长的古代历史时期如今美国这片土地上尽管生活着众多的印第安部落,但他们并不是今天美国主体民族的直系祖先,美国的历史只能从独立战争算起,迄今不过两百余年。
其实在美国诞生之前America一词就已被用来称呼美洲了。1607年至1733年大英帝国在美洲北部大西洋沿岸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建立了特拉华、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佐治亚、康涅狄格、马萨诸塞湾、马里兰、南卡罗来纳、新罕布什尔、弗吉尼亚、纽约、北卡罗来纳和罗德岛十三个殖民地。英国在介入海外殖民扩张之初无论在财力上或是军力上都无力与法国和西班牙抗衡:当时法国占据着广袤的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西班牙则占据着拉丁美洲绝大部分地区。
相比之下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却局促于大西洋沿岸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狭小地带。实力有限的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采取的是一种所谓“善意忽视”的政策:只要北美殖民地在名义上服从英国的宗主权并帮助分担来自法国和西班牙的战略压力,那么英国对殖民地的内部事务基本上是不予干涉的。在英国这种“善意忽视”政策下北美殖民地实际上形成了相对自主独立的自治体。然而随着英国在与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争夺中胜出后英国开始试图强化自己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力度。
这就引起了与殖民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北美殖民地居民随即展开了一场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大辩论:有人认为自己是英国人,有人认为自己是美洲人,也有人认为自己既是英国人又是美洲人,然而随着双方矛盾的与日俱增就使美洲殖民地的居民不得不在两种身份认同之间进行选择。主张从英国独立的政治派别自然会强调自己作为美洲人的身份认同,而主张效忠英王的政治势力则逐渐式微。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的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
至此美洲人的身份认同在十三个殖民地开始占据绝对主流,而主张效忠英王的政治势力被迫远走加拿大。1776年7月4日由十三个北美殖民地组成的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由此宣告了一个独立国家的诞生。这个新生国家的国名被确立为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如果我们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美洲合众国。所谓合众国是指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联合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在美国独立之初就是由建国十三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
如今的美利坚合众国已发展成为囊括五十个州的联邦制国家。时至今日美国仍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然而在过去的两百余年间联邦政府的权力其实一直在增强。在美国独立之初美洲合众国这一称呼可谓是实至名归——美国是美洲最早独立的国家,当时美洲其他地区都还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整个偌大的美洲只有美国一个独立国家,自称美洲合众国并无不妥。然而随着拉美各国的相继独立就使美洲合众国这一称号显得并不妥当了——试想美国自称美洲合众国,那么置其他美洲国家于何地呢?
当然在历史上美国曾长期视整个美洲自家后院——美国的门罗主义就玩了这招偷换概念:先是声称美国不打算干预欧洲事务,接着提出要求欧洲列强也不得干预美洲事务。这里美国人实际上玩了一个文字游戏:America一词在英文既代表美国也代表美洲,美国恰恰利用一语双关的办法向欧洲国家指出美洲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美洲合众国这一称呼已具有一定的霸权侵略意味,因此我国在翻译时对其进行了一定处理。
America一词作国名使用时翻译为美利坚,而在作为洲名使用时翻译为亚美利加,以此进行一定的区分,其实在英文中都是同一个单词。不过我国对美国国名的翻译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将其翻译为美利坚的,事实上这其中还经历了相对比较漫长复杂的过程。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在早期是凭习惯,后来则逐渐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标准。比如华盛顿、俾斯麦这些人名都是音译,那么如果我就乐意翻译成滑胜吨、毕士麦似乎也不是不行啊?
不过语言文字这种东西毕竟是用来交流沟通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大家都约定俗成使用华盛顿、俾斯麦这样的名字,结果您这儿非得标新立异来一个滑胜吨、毕士麦,结果人家不知道说的是谁,那么你这种翻译方式实际上就没起到交流沟通的作用。然而统一的翻译标准是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的:如今诸如像新华社这些我国的官方媒体对翻译翻译外国的人名、地名是有一套标准的,然而在刚开始和外国人接触的晚清时代是没有统一的官方标准的。
当时一般都是翻译者用汉语中读音相近的字眼对外国的人名、地名进行翻译,这就造成不同的翻译者用不同的汉字翻译外国的人名、地名。比如当时在翻译俄罗斯的国名时就有鄂罗斯、斡罗斯等不同的翻译方法;法兰西有时也被翻译为佛兰西;意大利则翻译为义大利......这就正如在汉字的使用没规范之前古人的文章中存在很多通假字,然而当大家对用字形成统一规范的要求之后您要再用那个字就叫错别字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其实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在没形成统一的官方标准之前我们对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其实是比较混乱的。具体到美国而言:中美之间的第一次交往是1784年美国派出的”中国皇后号“商船造访广州。当时中国人还没弄明白同样说英语的美国和英国有何区别。1795年英国商人发现中国人弄不清英国和美国的差别,所以不得不解释说“呵嘪哩噶”虽然与他们英国人长得像、语言一样,但是不是一块儿的,从此“呵嘪哩噶”就被中国人用作对美国国名的音译。当时也有一些中国商人根据商船上的美国国旗星条旗将其称为花旗国。
1820年美国国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海录》中。在这本书中同样采用了音译的办法将America翻译为“咩哩干国”,不过中国官方则称其为咪唎坚国——这是对“America”的音译,至于“United States”这一部分则完全被当时的广州官府忽视了。之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等人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1833年12月号上将美国的国名翻译为“米利坚国”。再后来出现了一本名为《美理哥和省国志略》的书。这里不仅对America进行了音译,还翻译出了United States(和省国)的意思。
在林则徐的《四洲志》中则将美国的国名翻译为弥利坚国。在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中则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米利坚合众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1844年美国的修约特使顾盛将自己的国家称为“亚美理驾会邦国”,在同年7月3日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国的国名被称之为““大亚美理驾合众国”。作为中国邻国的日本在刚接触西方文明时受中国传入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影响将美国的国名翻译为米利坚合众国(简称米国)。
1853年上海地区中美交涉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美利坚”这一翻译称呼,然而在此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对美国国名的翻译仍混用米利坚、咪唎坚、美利坚、弥利坚、亚美理驾等多种称呼。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将美国的译名确定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了这种译法。如今在汉字文化圈国家里中国和韩国将美国翻译成“美利坚”,日本和朝鲜仍坚持“米利坚”这种译法,越南则沿用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民间对美国的称呼“花旗国”。
合众国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世界各国国名的含义,你知道吗?(一)
一、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诞生很久以前,美国所在的这片土地是英国的殖民地,一共有13个州。后来,大家觉得受够了英国的压迫,决定一起“单干”。1776年,发表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脱离英国独立。这时候,得给自己起个响亮的名字,告诉全世界:“我们是一个新国家了!”
当时,大家商量着,既然是由13个州联合起来的,那就叫“合众国”吧,英文是United States。这个名字既体现了团结一致的精神,又保留了各州的独立性,算是一种“联邦制”的智慧。至于“America”这个名字,其实是从一个意大利探险家那儿来的。他叫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是他第一个意识到美洲不是亚洲的一部分,而是一片新大陆。后来,德国的地图学家为了纪念他,就把这片土地命名为“America”。这个名字慢慢被大家接受,成了新大陆的代名词。1777年,通过了一份叫《邦联条例》的文件,正式把国家命名为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到了1781年,这个名称正式生效,成了美国的官方名字。
美国——自由女神像
二、法国国名的来历我时常会对法国这个浪漫国度的国名来历充满好奇,经过了解后发现,法国的国名“France”背后有着一段颇为有趣且深远的历史。
“France”这个名字源自拉丁语“Francia”,而“Francia”又源于日耳曼语中的一个部落名称——“法兰克人”(Franks)。在公元5世纪左右,西罗马帝国逐渐衰落,日耳曼民族中的法兰克人开始在西欧地区崭露头角。他们英勇善战,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最终建立起了法兰克王国,这个王国在当时可是欧洲大陆上的一大强国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兰克王国不断演变和发展,领土范围也逐渐扩大,涵盖了现在法国的大部分地区。尽管后来法兰克王国经历了分裂和重组,但“法兰克”这个名字却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代名词。
到了中世纪,随着法语的形成和发展,“Francia”逐渐演变成了“France”,并正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国名。如今,当我再次听到法国的时候,总会想到它那悠久的国名来历,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浪漫的文化氛围,心中还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法国——埃菲尔铁塔
三、英国国名的来历当罗马军团在公元43年踏上这片土地时,他们用"Britannia"称呼这片被海洋环绕的岛屿,这个拉丁词汇既指代不列颠群岛,也暗含着"蛮族之地"的意味——毕竟对罗马人而言,凯尔特部落的战士们总爱在脸上涂抹靛蓝颜料作战。
中世纪的羊皮卷轴上,"Engla land"的字样开始频繁出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战船载着他们的长船文化,在公元5世纪逐渐将这片土地染成自己的颜色。七个王国在雾霭中此消彼长,最终韦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大帝用熊熊战火熔铸出统一的"盎格鲁人之国"。
诺曼征服后,法语成为宫廷语言,但"Angleterre"的拼写里始终藏着日耳曼人的倔强。都铎王朝的玫瑰战争让红白玫瑰的纹章浸透土地,伊丽莎白女王的舰队在环球航行时,水手们依然用"Engeland"的发音向异国海岸宣告自己的来历。直到大航海时代,当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的舰队环绕地球,这个名称才真正成为海洋帝国的徽章。
威尔士的竖琴声、苏格兰的风笛曲、北爱尔兰的六瓣酢浆草,都在"联合王国"的旗帜下编织成新的传奇。就像大本钟的钟声永远比格林尼治时间慢半拍,这个国家的名字里始终流淌着征服者与原住民、海洋与陆地、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对话。
英国——大本钟
四、俄罗斯国名的来历当维京人的长船在公元9世纪划破东欧平原的晨雾时,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自己建立的"罗斯之地"(Русь)会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之名。那些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瓦良格人,用"Rus"称呼这片被森林与河流覆盖的土地,这个发音至今仍在芬兰语里保留着"划桨者"的原始含义。
基辅罗斯的银币在铸币厂叮当作响时,拜占庭的使节开始用"Ρωσ?α"记载这个斯拉夫王国的传奇。当蒙古铁骑踏碎基辅的城门,莫斯科公国在废墟中崛起,诺夫哥罗德的商人们依然用"Росс?йская земля"称呼自己的祖国,这个称呼像伏尔加河的支流般在各公国间悄然蔓延。
当彼得大帝在涅瓦河畔建造圣彼得堡时,法语拼写"Russie"成为欧洲外交文书中的标准用法,但教堂唱诗班依然用教堂斯拉夫语吟唱着"Росс?йская держава"的赞美诗。
十月革命的炮声中,"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的旗帜在克里姆林宫升起,这个用"苏维埃"修饰的国名,在列宁格勒围城战的冰天雪地里淬炼出新的含义。这个国名早已超越地理概念——它是瓦良格人船桨划出的文明轨迹,是拜占庭双头鹰注视下的东正教光芒,是西伯利亚冻土带里永不熄灭的拓荒者之火。就像贝加尔湖的冰层下永远涌动着暖流,俄罗斯的国名始终在征服与融合、苦难与荣耀的辩证中,书写着属于北境民族的史诗。
俄罗斯——莫斯科红场
四、澳大利亚国名的来历当17世纪的荷兰商船首次驶入这片南半球海域时,船长们用“New Holland”记录下这片广袤陆地的轮廓,这个称呼带着东印度公司航海日志的墨香,至今仍镌刻在塔斯马尼亚岛的古老地图上。
1770年,库克船长的“奋进号”在植物学湾抛锚时,他笔下的航海日志里第一次出现了“New South Wales”的字样。这位英国海军上校或许不会想到,这个为流放罪犯而命名的殖民地,会在百年后成为大洋洲的文明灯塔。
1817年,当探险家马修·弗林德斯在航海途中向伦敦发回电时,他大胆地用“Australia”替代了所有旧称。这个源自拉丁语“australis”(南方)的单词,像划破夜空的极光般照亮了整个大陆。堪培拉的国家图书馆里,弗林德斯写的亲笔信上还留着当年墨水晕染的痕迹:“我们应当以‘Australia’之名,向世界宣告这片南国疆土的独立存在。”
联邦成立后的1901年,六块殖民地终于熔铸成统一的“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当墨尔本与悉尼为首都选址争论不休时,堪培拉的规划图上早已镌刻着新国家的蓝图。国会大厦里的壁画上,那些描绘原住民创世神话与欧洲移民垦荒场景的马赛克,恰似这个国家名称的隐喻——既承载着土著居民数万年的星空记忆,也铭刻着白人拓荒者用汗水浇灌的黄金时代。
“Australia”这个名称早已超越地理坐标。它是原住民迪吉里杜管里吹出的古老歌谣,是淘金热时期矿工灯笼摇曳的光影,是二战时达尔文港防空警的回响,更是现代多元文化在歌剧院舞台上的交响。就像悉尼港的潮汐永远追逐着月相的节奏,这个国家的名字始终在原住民传统与移民精神、自然荒野与城市文明之间,谱写着属于南半球大陆的独特乐章。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五、意大利国名的来历
在罗马万神殿的穹顶下,阳光穿过28个方孔在地面投下旋转的光斑,忽然明白“Italia”这个承载着三千年文明的名字,实则是地中海文明碰撞的结晶。当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商船第一次在卡拉布里亚海岸抛锚时,他们用“Vituli”称呼当地牧羊人聚居的部落,这个意为“小牛之地”的词汇,经由罗马人的拉丁语改造,最终演变成“Italia”的传奇。
希腊殖民者在普利亚平原建立城邦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个称呼会像橄榄枝般蔓延至整个亚平宁半岛。庞贝古城的壁画残片上“Italia”的早期铭文,那些刻在陶罐底部的字母,既记录着公元前2世纪罗马军团征服南方的战功,也暗藏着希腊文化与拉丁文明交融的密码。当罗马人用拉丁文后缀“-ia”替代希腊文“-oi”时,这个地理称谓便如同火山灰下的种子,在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中悄然生根。
中世纪的黑暗年代里,“Italia”的称谓始终在教皇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夹缝中闪烁。尽管11世纪后意大利陷入分裂,但“Italia”始终是威尼斯商人、佛罗伦萨银行家与那不勒斯王室共同的文化烙印。
文艺复兴的曙光中,但丁在《神曲》里用“Italia mia”的诗句唤醒民族意识,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以“意大利诸邦”暗喻统一愿景。当1861年加富尔伯爵在都灵宣布成立意大利王国时,这个被拿破仑、查理曼与希腊商船共同塑造的名字,终于挣脱了千年异族统治的枷锁。
“Italia”这个名称的深意——它既是公元前牧羊人部落的古老记忆,也是罗马军团征服地中海的荣耀,更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民族复兴的渴望。这个承载着火山、橄榄树与文艺复兴光芒的名字,终将在地中海的波涛中永远闪耀。
意大利——比萨斜塔
六、德国国名的来历
中世纪的羊皮卷轴上,“Diutisc”的字样开始在修道院里流转。科隆大教堂的地下室的《科隆编年史》,泛黄的纸页间“Diutisciu land”的拼写清晰可辨——这是“德意志人的土地”最早的文字印记。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919年加冕时,巴伐利亚编年史家记载他统治着“Teutonicorum regnum”,这个拉丁文称谓如同基因链般,将日耳曼部落的认同感熔铸成民族雏形。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在亚琛大教堂传递时,“Regnum Teutonicorum”的国号闪耀着双重含义:既是查理曼帝国东部疆土的地理标识,也是日耳曼民族争取独立的政治宣言。
1871年凡尔赛宫镜厅的加冕礼上,威廉一世将“Deutsches Reich”刻入新铸的帝国国玺。这个由俾斯麦精心设计的国号,既延续了“神圣罗马帝国”的“Reich”传统,又用“Deutsch”替代了“Teutonic”的拉丁语残影。
二战的废墟中,“Deutschland”的名称几乎被历史掩埋。但1949年波恩议会大厦的宪法草案里,“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与“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的对立,恰似这个民族在分裂中寻找身份的挣扎。
了解后忽然懂得这个名称的深意:它既是条顿骑士团铁蹄踏出的疆域印记,也是歌德笔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文学密码;既是普鲁士军乐的铿锵节奏,也是巴赫康塔塔的圣咏和声。这个由日耳曼方言、拉丁文残片与民族觉醒共同编织的名字,终将在欧洲屋脊的星空下,继续书写属于德意志人的永恒叙事。
德国——勃兰登堡门
合众国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美国和俄国都是联邦制,仔细研究区别大,历史现状和未来完全不同
俄罗斯的联邦制和美国的合众国有何不同,那个地方权力更大?
当今世界,国家组织形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制,公民只有一个国籍,国家只有一部宪法,中日韩等国就是这样;另一种是复合制,公民同时拥有中央地方两种国籍,整个国家有多部宪法。而在复合制中,多数国家采用联邦制,如美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少数国家的联合体采用了邦联,如欧盟、英联邦等。
美国品牌地图
严格来说,复合制形式组织起来的国家不算是真正的国家,因为欧盟英联邦这样的政治实体更像是一个国际组织,各国联合起来后让渡的权力相当有限,因此邦联中央基本没什么权力。所以,做国家分类时,常常会把联邦制当作复合制的代名词。
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最为典型,说他们典型,主要是基于他们的历史渊源、制度设计、国家发展方向上区别很大。
俄罗斯境内有不少国旗
俄罗斯的全称是“俄罗斯联邦”,而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从名称上看,这两个国家都是联邦制,合众国和联邦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俄罗斯一开始不是联邦,而是单一制国家俄罗斯帝国。美国一开始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松散的邦联。
俄罗斯联邦的前身是苏联境内的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除了俄罗斯,苏联境内还有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等20多个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苏联本身是一个联邦,他的组成部分中也有不少是联邦形式的,这大概就是俄罗斯套娃的由来了。
俄罗斯的20个共和国
苏联的前身是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是单一制国家,境内的少数民族部族大部分被灭亡和打乱,没有丝毫的自治权利。当苏俄和苏联相继成立时,革命导师列宁为了解决国内民族矛盾,保障少数民族权力,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成立自治共和国,然后各个自治共和国组成了苏联。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苏联的民族自治是俄罗斯联邦的基石,直白一点说的话就是,俄罗斯帝国的权力,主动赠予了少数民族地方,让渡了一部分权力给地方。但是,苏联中央的政令,在这里是畅通无阻的。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被称为是“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与其说是联邦制,不如说他本来就是单一制。
俄罗斯划分军区,又一次中央集权
后来的俄罗斯联邦,吸收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给予境内的少数民族一定自治权(比如保持现有的共和国),另一方面防范继续被肢解。因为历史方面的原因,俄罗斯必然实行了比单一制更加权力集中的联邦制度。
再看美国,则大有不同。美洲独立运动后,东部13个州各行其是,甚至连军队都没有,于是在联邦党汉密尔顿等人倡导下,13个州完成了大妥协。大妥协的结果是各州让渡一部分关键性权利如外交、军事、司法等,并且采用三权分立方式限制中央权力的过度扩张,形成内部制衡。
大妥协的结果很有趣,那就是美国这样一个英美法系(不成文法系)的国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制定了成文的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到现在为止,美国也只有这一步成文法。
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后,开始有了强有力的联邦中央,这个中央带领下13各州用100多年时间完成了殖民化,建立起50个州的大国,所以,美国国旗上有13个红白条纹代表首创13州,50个星代表现有的50个州。
严格来说,美国联邦可以管倒的地方只有独立于50个州的联邦直辖特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其他州,不仅管不了,反而还很防范联邦中央来管。
用现行的中学政治和历史课本中说法,美国各州的权利叫“保留的权力”,联邦的权利叫“列举的权利”。所以,联邦的权力仅限于合众国宪法列举哪几种,联邦能收得税,仅限于宪法规定的那几种。
从国家发展方向来看,美国的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张,不断吸收境外土地形成新的州,加入已有的联邦。俄罗斯的方向则是,防范内部少数民族的离心运动,尽早过渡到单一制国家。
以中国古代历史的经验来看待俄罗斯和美国,可以发现更有趣的事情。
俄罗斯联邦由80多个联邦主体组成,其中20多个共和国,就相当于汉朝的“国”,早晚是要通过推恩令削弱吞并的,后来汉武帝干脆建立刺史部,这些国,直接矮化成“郡”一级的行政机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
隋唐以后,中华文化圈再次扩张,边疆地区建立了很多都护府、扶持分封少数民族为代理人。后来这些少数民族,都在改土归流中并入中央直辖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联邦境内的20多个共和国,其实就相当于明清的土司。
郡国并行,汉朝逐渐吃掉了东方各国
反观美国,和中国古代的商周有一点点相似,那就是地方上相对独立,向中央提供贡品。不过,不同点更多。
合众国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联合国195个主权国家,国名简称带有“国”字的,却只有这8个国家
至今,联合国共有193个正式会员国,外加2个非正式的观察员国,这195个国家,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是,这195个国家中,却只有8个国家的国名简称中带有“国”字,仅占全球主权国家的4%,非常稀少。
这8个国家分别是: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中国、泰国、韩国、孟加拉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为中国。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4亿人。
我国以“中国”代称,由来已久,最早在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记载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那时华夏、中华、神州、九州皆可代指我国。
后来随着君主封建制的废弃,民主共和制的崛起,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共和体制,并在带有本国特定意义的国名之后外加一个共和国作为全国名。
就如同现在我国的国名,中华本来就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代称,人民寓意我国是社会主义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外加一个共和国作尾缀,就表示我国也是实行特殊的共和制国家。
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
1776年7月4日,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简称美国,陆地面积有937万平方公里,人口3.3亿人。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其实是一个大杂烩的国家。现在的本土是印第安人固有的地盘。直到1607年,一百多个英国殖民者来到北美大陆,在印度安人的帮助下,教他们种植农作物,站稳了脚跟后,立即“占地为王”。
此后陆续有英国、德国、荷兰、爱尔兰等欧洲各个国家的民众纷纷踏上北美大陆,这些人大肆打压本土原住民,扩张地盘,并且超越国籍,相互在一起开拓新世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民族,是曰美利坚。
1776年,美国独立后,建立了联邦体制,但以“合众国”作为共和制的形式确立的,因此美国国名是新生的美国民族名称,外加合众国作后缀。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简称:英国
1927年4月12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国名正式启用,简称英国,面积24.4万平方公里,人口6648万人。
很早以前,英国只是英格兰王国的简称,后来随着英格兰崛起,陆续兼并了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地区,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联合王国。
英国的主体民族是英格兰人,也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占全英国人口的83.9%。
因此,英国的国名中,虽然没有“英”字,但是以英国的主体民族英格兰来作为国名的简称。
法兰西共和国:简称:法国
1959年1月8日,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国名启用,简称法国,面积67万平方公里,人口6698万人。
他的国名最初是于法兰克王国,后来在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分裂成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最终只有西法兰克王国沿用其名称并最终演变为法兰西。
法兰西人是法国的主体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2%。
因此在法国的国名中,采用了法国的主体民族名称,再尾缀“共和国”代表法国实行共和体制,故而简称法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统一,成立新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面积35.7万平方千米,人口8292万人。
德国的主体民族是德意志人,最早在8世纪出现德意志一词,那时寓意为方言,到了12世纪才延伸为部落族民的意思。后来人民就把在这块土地生活的人称呼为德意志人民,成为民族的称呼。
1871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此时的德意志才算是真正包含了国土和国家民族的含义。
1990年两德统一后,实行联邦制,因此在定国名时,加上了德国的主体民族名称,尾缀共和国以表示德国实行联邦制的共和制,简称为“德国”。
大韩民国:简称:韩国
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成立,简称为韩国,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5163万人。
韩国的主体民族是朝鲜族,但韩国的名称却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后4世纪,当时在朝鲜半岛南部有三个部落,分别是马韩、辰韩和弁韩,因而现在朝鲜半岛的朝鲜族人基本称自己为“三韩子孙”,与我们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的缘由相似。
1897年10月,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高宗李熙建立大韩帝国,至此“韩国”第一次作为国名出现在朝鲜半岛。无论后续政体怎么变,但韩国的国号一直持续到现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